安史之乱一共死了多少人?

用户166364617


无论如何,安史之乱导致3600万人死亡都是一种极为夸大的说法。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

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国家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再次,战乱中,很多人开始南迁。尤其是河南河北这些战乱重灾区,很多人迁到江淮以南地区。

所以,历来人们对安史之乱中死亡人数的统计都是不准确的。这个死亡人口的范围能从几十万到上千万。

其实,战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只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数个严重影响之一。还有社会动荡、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等等。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大唐再也没有恢复从前的繁盛。


萧晓四姑娘


以前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仅仅知道那是一场很大的叛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近看《资治通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看到这句话我震惊了。这句话是写在唐代宗广德二年,距离平息安史之乱一年左右,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仅仅是八年左右。

而《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的观点: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为6300多万。 第179页。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王育民的观点: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 第54页。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冻国栋的观点: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7475-8050万人。第182页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观点: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后,在8000-9000万之间。 第159页

综合以上资料,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左右,而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就仅仅剩下了一千六百馀万。八年时间,整个唐朝整整减少了四千多万人,死亡率达到了80%!!!

抗日战争我国的死亡数不过三千余万,而一场安史之乱竟然死亡了三千多万人,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信的


牧心小妖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名 称 安史之乱

地 点 中国北方

时 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 唐朝官军和回纥兵,安史叛军汉人、契丹、室韦、胡等杂合军队

结 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参战方兵力 唐朝150,000(安史之乱前期)唐朝280,000(安史之乱后期)

伤亡情况 大约30万(安史之乱中期)

主要指挥官 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开始时间 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

结束时间 763年2月17日(宝应二年)

影 响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经典战役 睢阳之战,邺城之战

别 名 天宝之乱


塞北少年行


不是3000万。这个数字不真实,真实数字应在2000万以下,甚至更低。

首先我们了解一个情况,即安史之乱主要发生站北方,战场主要以河南、河北为主。对于南方人来影响是较小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北方人因战乱逃避至南方,这种现象非常多。

再次,我们来看下,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朝的户数为891万户,人口为5200万人左右。根据《通典》记载,经过安史之乱,到了唐肃宗乾元元年,户口数为190万左右,人口锐减3500万左右。看起来是经过安史之乱,死了3500万左右。

但这结论是错误的。

因为根据《通典》记载,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唐朝的户口数突然从190万户,增加到了290万户。

这才经历了4年而已,怎么可能多增加100万户,这说明,乾元3年,对于户口数的记载时有问题的。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乾元三年并没有平定安史之乱,很多州县并不在唐中央的掌控之下,所以190万户的记载也是错误的。

同时唐代宗广德二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统计的户数是290万户,也是过于少了。因为在那个时候,人口数量主要是州县上报的,可问题在于,那个时候存在着虚报或者不报的情况。

《旧唐书·德宗纪》:朝集使及贡使见于宣政殿。兵兴已来,四方州府不上计,内外不朝会者二十有五年,至此始复旧制。

由此可以看出,安史之乱死了3000多万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死的人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智者善知


安史之乱,无论放在哪个年代,对于百姓来说,无一不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全程历时七年多,对唐朝的国力消耗之大或许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虽说唐朝获胜,但之后的地方割据使得唐朝基本回天乏力了!


据不完全统计,安史之乱中期的伤亡人数大概是30万左右,至于题主所说的伤亡3600万,在鄙人看来,还是有较大夸大的成份!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公元700年,唐朝的人口大约是4500万,如果一个安史之乱就死了360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论是当权者还是普通百姓,无一不是这一场祸害的受害者!安史之乱后,社会混乱,藩镇割据,人民的剥削加重,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也开始由盛转衰!


汝影吾行


安史之乱,人口减少3600万人的记载,原始出处是《通典·历代盛衰户口》。文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王朝总户口为891万4790户,总人口为52919390。而五年之后的唐肃宗干元三年(公元760年),唐王朝治下169个州,总户口为193万3134户,总人口损失35928723人,锐减到不足1700万人。

【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此国家之极盛也。肃宗干元三年,见到帐百六十九州,应管户总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十四。自天宝十四年至干元三年,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通典卷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此外,《旧唐书》同样有记载,安史之乱给中原地区造成极大破坏,人口十不存一,良田化为荒芜,千里萧条,遍地荆棘,豺狼嚎啸。无数百姓逃奔至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地区,变成了人烟断绝的无人区。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4000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其实真正最有意义的事情只有一件: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地球上各国各地人类的人口、gdp乃至整个生存质量,无不是一直就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中反复循环。

正因为工业化时代之前,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如此脆弱,一切”盛世“都如瓷器一般,精美而易碎,只要一场大规模战乱便足以让其化为烟云。

几年前的大唐王朝,尚是国势强盛,文化繁荣,万邦来朝,兵锋远及葱岭以西,达到了之前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的,也仅仅就是一场野心家引发的兵乱,就陡然崩塌,国势不可挽回了。三分之二的大唐帝国子民,短短五年时间,就变成了史书上一串数字,就此消失了……

这是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夏天吹着空调冬天开着暖气的现代人,所万万难以想象的。很残酷,但也很真实。这就是我们文明的历史……历史就是这样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不止是百家经典,不止是盛世华章,不止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更有那绝大多数不可能在史册留下姓名的芸芸众生。

安史叛军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

【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逆臣传》【凶威所至,无不荡覆,衣冠士庶归顺于灵武郡者,继于道路,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诚然,唐朝官军在平叛过程中,同样也远谈不上爱民如子,秋毫无犯,也确为人口大幅度减少“贡献良多”,唐肃宗李亨更做出了卖掉东都洛阳子民,以酬回纥兵马平叛之功的极无耻行径,

然而,大唐王朝从来不仅仅是李家皇帝的私产,更是所有三军百姓万众的大唐,

李家皇帝的无耻,绝非是给安史叛军的恶行做任何洗白的理由。大唐帝国何曾负于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高官显爵的杂胡,又何曾亏待了曾经占据帝国军队1/3兵额,重禄厚饷恩养多年的这支叛军?!

这场空前浩劫的罪魁祸首,难道首先不该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挑起战火的野心家、以及他们麾下一群人皮禽兽的罪责么?

叛军首领:安禄山

唐玄宗李隆基,宠信奸佞,不理朝政而令国家崩乱,平叛时又举措失当,自毁柱石;唐肃宗李亨,昏庸无谋,私心误国,屡次错失平叛良机,致使战事持续数年,更遗留藩镇割据百年之祸。此祸国殃民之罪责,他父子二人实万死难辞其咎!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长生殿上、马嵬坡前,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所谓”爱情悲剧“,他二人的悲欢离合,和千百万为其所累的平民百姓家庭的生离死别相比,又算得了什么?竟也当真值得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长吁短叹么?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为着野心和功名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论是外虏入侵,还是同族内战,对广大没有话语权的苍生百姓来说,从来都一样残酷。他们仅仅就是当大难来临之时,无论如何也要挣扎着活下去罢了。哪怕是吃草根树皮观音土,也吃亲人孩子的肉,吃同伴同乡的肉……

如睢阳保卫战中,三万多城内军民百姓,茶纸、树皮吃尽,便分食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

苟延残喘、所剩无几的数百守军,再将靠着「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支撑下来的同样寥寥数百百姓,分而食尽,而正是他们的坚持,才使得当时作为中原百姓避难所的广阔江南大地,不至于落到如睢阳一般的地狱惨景……

正是经历过这样的人间地狱,所以当乱事最终平息,元凶伏法时,诗人杜甫才会欣喜若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至于“东都子女财帛归回纥”事,不妨看看百年光阴后的后续:

回纥汗国在漠北争霸中惨败于黠戛斯,十五万人西迁西域,三十万人其及可汗王庭南下,以归附之名索取唐朝天德军为据点,意图复兴。

对这种落水狗,即使是中枢力量已经衰竭的晚唐政府,在一代名相李德裕的调度下, 仍毫不客气地调集北方各大藩镇加以围剿;

其中大部分被瓦解后归降,剩下的死硬派约十万人,及其可汗一起,被唐军攻灭于杀胡山。回纥汗国就此灭亡。回纥乌介可汗的人头也成了大唐王朝最后一份宝贵战利品。

平心而论,如此对待曾经的平叛盟友,“甥舅之邦”,够“忘恩负义”,——然则九世之仇尚不可忘,对趁火打劫之徒,正当如此报偿!


狐狸晨曦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减少300万,其中死去的应少于此数

因为战后就是藩镇割据的开始,各地人口统计自然是报少不报多,有历史学家估计大概有200万左右死亡,其中半数是士兵,半数是百姓。

安史之乱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反叛,发动者安禄山家族和后继者史思明家族都是以攫取皇位,莅临天下为目的,所以安史之乱初期,叛军的纪律远远胜过唐军,兵员都是精选的,

约束很严格,甚至制定一些收买民心的安抚政策,所以初期死亡的只有士兵和拼死抵抗的百姓,无辜者基本不会遭到迫害,

只是到后期因兵员不足而就地扩充,使得各色人物都得以进入军队,为首者见大势已去,也不再约束部队,才大肆劫掠烧杀,

于是不到半年就溃不成军而灭亡了。所以安史之乱的死亡人数实际并不高。唐代最灭绝人性的屠杀是黄巢起义,心理变态的黄巢不是以攫取皇位为目的,而是以毁坏建设、杀戮人口为乐趣,他和他的追随者4年时间先后杀掉1700多万,

往往是黄巢兵到之处,瞬间变成无生灵之所,黄巢起义后,黄河流域减少70%的人口,使得沙陀、契丹等族得以乘虚而入。


大龙虾嗷嗷叫


唐朝安史之乱损失人口3600万这个数字是真实的

中国唐朝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安史之乱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是中国自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又一次大规模动乱局面。中国人口损失3600万也并非耸人听闻,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

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很长,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当时的人口稠密地区。长时间的动乱,叛军所到之处,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连年征战,物资短缺。广大百姓都处在流离失所中,饥荒、疾病以及自然灾害让死亡率大大提升。各个力量为了扩大势力,都强行征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整个北方都处在一片动荡之中,《旧唐书》中记载“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中国唐王朝的内乱,同时也夹杂这唐王朝同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为了应对国内的叛乱,西北的军队大都调度到内地平乱。造成西北防守空虚,吐蕃趁虚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陇右地区,吐蕃军队不仅大肆杀掠百姓,抢夺财物,而且大量掳掠人口为奴,造成河西一带很多地方变成空城。当时西南地区的南诏也同样蠢蠢欲动,和唐朝发生多次战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疆域范围也明显缩小,西域地区的统治被吐蕃霸占,同时丧失了河西陇右。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一直让唐王朝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中国人口损失达3600万这个数字也并非虚数。


苒酩君


具体数字没有,不过6000万是绝对没有滴,去掉两个零还差多。要知道唐朝人口,也就天宝十三左右(正是安史之乱开始前)的时候全国总人口才6300万人口!你同学说的等于是全部死光了——而且那时粮食可不像现在这种产量,如果粮食都不能维持士兵了,人都饿死了,仗也打不了滴。


运营工匠


个人分析认为三千六百万肯定是那些政府高层故意抹黑反唐叛军的。因为以当时的武器杀伤力和叛军的人力和财力很难做到。综观今天全球各地的反政府武装也不可能做到。即使当年德国军队横扫苏联也才杀了二千多万俄国人,何况当时的人好那么少,杀了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别国有所报道。历史有所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