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谢小楼



这首诗歌,之所以名传千古,在于诗仙李白,以绚丽夺目的春色,浩瀚无际的长江为背景,由近致远,仙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深意远,色彩明快,灵动飘逸的送别画。

一代大才,二人挚友,春意最浓的时候,江边惜别,一人顺江东下,一路繁华若梦,一人极目远送,别而不悲,情深意长,无限诗意,随江水延伸……这首诗歌,以景见情,情景交融,意境空灵,文字绮丽,令人神往,低迴遐想……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相传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处得道成仙,乘黄鹤西去,身后之楼故称黄鹤楼。

开元十五年(727年)时年27岁的李白,东游至湖北,旅居安陆,结识39岁的孟浩然,诗酒唱和,两位诗人成为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孟浩然要去广陵(扬州)宦游,李白前来送行,即兴写下这首节奏明凯,意蕴悠远的诗歌。

这首诗,寓情于景,首句点题,写出送别的地点——黄鹤楼。次句点时,点出时景、时代氛围,与去向——繁华的季节,繁华的时世,更繁华的地方。从繁华似锦的武昌,到东南形胜的扬州,意境有序推进,层层继延,意向推高。

这首七绝前两句,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三、四句诗意继续伸展,境界宏阔,翰墨英华,写送别场景——目送孤帆远去,远去碧空的尽头,手留余香,只见一江春水向东流,追随孤帆的远影……
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大唐盛世气象下,挚友分手,互祝人生旅途顺水顺风,气氛明朗,神情愉快,依依不舍,却无丝毫悲气伤感,带着作者的向往,飘翔天地间……

相识相知,三载同游,此际相别,情长意深。人生自古伤离别,而诗仙手笔,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这首送别诗,美而不浮,景新韵远,诗意无限,意向悠远,千古传诵……



众所周知,这是诗仙李白的名句,这句话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一眼就明白什么意思。打眼望上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花繁锦盛、柳絮朦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将远行,于是,我们挥手告别。

你看,时间是春暖花开的三月,这个季节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花儿鸟儿争相绽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数送别诗,李白写的这首送别诗并没有像其他诗人词人那样,铺陈的全部都是幽婉伤感的字句,字句之间皆是伤感,并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缠绵、幽幽婉婉的送别诗,这首诗相对而言更加充满了意境,把离别的情绪剪成有下次再见的场景,以繁华三月的景象告诉老朋友,我们的离别不要那么伤感。

这一点,也体现出诗仙李白个人豁达开朗乐观的精神态度,在李白的世界观里,他浪荡不羁,他潇洒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并不会把离别铺陈的那么伤感,他认为这是男人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应该果断一些。

所以,结合李白的个性而言,这一句诗其实值得推敲,既有平淡洒脱的意味,也有扬州迷离的风光意境,所以成为众口相传的名句。


沈善书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评前两句是千古丽句。

为什么呢?下面小说楼跟大家一起精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千古句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

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里,意象明丽,所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

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情感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若是喜欢诗词的朋友,遇到自己喜爱的惊艳的句子,往往读一遍就可以背诵上来。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魔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除了写的好以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诗一争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黄鹤楼,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诗却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的《登黄鹤楼》,这诗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说,李白见了这诗都叹服,还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李白确实写过一首十分类似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看,无论是行文结构还是读起来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虽说感叹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好,他自己却经常写关于黄鹤楼的诗,未尝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可以举一些例子,李白绝对是对黄鹤楼念念不忘。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在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这里只是举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对黄鹤楼的偏爱可见一斑。可是在这么多描写黄鹤楼的诗句里,最妙的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是一个动作描写,却带出来了出行之美,令后人对扬州心驰神往。后面两句的意境可以说跟崔颢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达,在写黄鹤楼诗里,崔颢那个是七律第一,李白这诗就是七绝第一。



李白写了这么多关于黄鹤楼的诗,终于有一首无论行文还是立意,跟崔颢那首可以说不分伯仲,各擅胜场。同样是千古名篇,有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览众河小


不是前两句而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

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别比他大一属的孟浩然到扬州所写的送别诗中的一句,全诗摘录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的意思很简单,写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见,后两句比之前两句更胜一筹,也更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开阔了全诗的视野,促使了这首言简意深的诗成为送别之作的名篇。历代评价此诗持这种说法的屡见不鲜,也是主流观点,而蘅塘退士孙洙把“烟花三月”这句评为“千古丽句”也自有其道理。

单单说下这“千古丽句”,这句总让人不自觉的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这句。戏言之这两句堪称“孪生姐妹”,不分伯仲。这句究竟“丽”在何处?简言之就是“烟花”二字,可谓全句的“句眼”。去掉这两字,那前两句与这首诗的标题并无二致,就是孟浩然与诗人在黄鹤楼辞别然后到扬州去。

李白送别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开元盛世”,繁花似锦的盛世,花团锦簇的三月,而李白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兄正好去当时的繁华中心扬州,而风流不羁的李白虽“身不能往心向往之”的情绪在这句中溢于言表。

在天下名胜地送好友去天下繁华处,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刻,这种欢快的情绪与通常意义上的离别有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烟花”这两字所注入的。这两字既明写“三月”这个季节,更在暗中隐隐突出了“扬州”这个目的地的风流繁华,在全句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盘活了整句的“精气神”,其蕴含的欢快的、欣然的情感基调呼之欲出,所以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也并不为过。


吃素的穿山甲


《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隐藏着李白这位诗仙一生的心结。李白的诗,在当代就被众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称他“白也诗无敌”;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鹏自喻,在诗歌的世界里完成不将世人放在眼中。但就这是这样一位诗人,依然栽过跟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当他前往黄鹤楼时,正准备大写一挥写下一首为后人传唱的诗篇时,却发现黄鹤楼上已经有一首诗了。

黄鹤楼本是天下名楼,有文人题诗并不奇怪,早在李白到来之前,黄鹤楼的墙壁上已经如弹幕般写满了诗。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它居然让李白一时不敢下笔,因为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这首诗,就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纵然天纵英才,但在这首诗面前,也一时失了锐气。先贤在上,李白绞尽脑汁尽力写了一首《黄鹤楼》,依然自愧不如,最终无奈地写上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眼光没错,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世公认为七律第一,这一次豪放不羁的李白输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这可是有着青莲剑歌的李白啊!于是终于在一个阳春三月,他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了。有这二十八个字,黄鹤楼上我李白可以跟你并列崔颢第一了。后人将这首七绝称为千古丽句,除了认可这首诗之外,也有将其与崔颢的《黄鹤楼》并称于世的心理,“黄鹤楼”三个字,从此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亚欧研究寮


流行最广泛的《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所编选的。

孙洙评价李白的诗“烟花三月下扬州”为“千古丽句”。

获此殊荣的,还有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他也评为“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 两首诗都是写扬州的,《唐诗三百首》中还有写扬州的诗,

比如,杜牧《赠别二首》“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写歌伎之美。

李商隐《隋宫》“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写隋炀帝骄奢享受,借古讽今。

相比较而言,

“烟花三月”,景致绮丽。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风情摇曳。

扬州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浓郁,姿态万千的古城,或许孙洙认为这座古城这两句诗恰好得扬州的风采神韵。

2 什么是丽句?恐怕不能只是美丽的句子。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丽句清辞,是一个成语,整体概念。

所以,清新的,妍丽而脱俗,有意境的...

从句子美感来分析的,

“烟花三月”,用“烟”形容“花”,烟柳花簇,烟雨飞花,繁丽的花语便有了些清新的气息。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石桥,明月”“玉人”形容吹箫的歌女,便是美丽多姿,高雅不俗,少了风尘味。

“烟花三月”“明月玉人”,妍丽而不俗,意境唯美而浪漫。

3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总共选取311首唐诗,大多脍炙人口的诗作,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唐诗而言,所作评价也是有限的。

“千古丽句”可能只是孙洙相对《唐诗三百首》中的诗作出的评价,这两句无疑是最好的。

扬州,烟花三月天,二十四桥,明月夜,斜倚阑槛,玉人吹箫...简单两句诗已是无限的遐想,这样的评价也并非溢美。

若放眼整个唐诗宋词,“千古丽句”何止这两句了。

个人认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能算是了。


一绿浮芳


尽管已有二百二十个回答珠玉在前,仍想勉力一试,因为太爱这首诗。

此诗之美,美在于三:

一、风流蕴籍之美。

李白天生奇才,自带流量,名动天下,结识了很多朋友,贺知章誉之“谪仙人”杜甫赞他“惊风雨,泣鬼神”“共饮岑夫子,问道丹丘生”,他却独独倾心孟浩然。

为何?因为孟浩然是真性情,真隐士啊!虽然他也曾干谒求仕,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半生处在红尘之外的人,从身到心都是干净通透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的句子唯有心里最澄澈的人才能写出。能得李白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二人是怎样的友谊。

谪仙和隐士的离别,不同于普通人的离别,那是才情,风情,别情,情景交融,别是一般滋味的离别。

二、繁花照眼之美。

“烟花三月”,四字,没来由让人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明丽的句子来。

更何况“故人”辞的是仙气氤氲的黄鹤楼,去的是最繁华的扬州。

春水碧天,烟云草树,千里莺歌,柳绿花红,风光旖旎。此时的诗仙,纵目骋怀,登楼远眺,但见故人扬帆高举,渐行渐远,如此开阔明丽之境,不是“千古丽句”又是什么?

三、意尽未尽之美。

故人已远,诗人仍在原地,或许多少会有一些惆怅茫然。原诗还有小序:

“言我故人孟君,西辞黄鹤楼之地而行矣,当春景烟花之时,三月而下扬州,我送于江干,跂予望之,孤帆远影,碧空已尽,帆没而不见矣,惟见长江飞流无尽,故人已远,予情徒为之怅怅耳。”

这样的李白,多了一点人情味,走下神坛的谪仙,原来,也留恋友人的远去......


阅微笔记本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笔者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明白一个问题:这两句诗,是被谁评为了千古丽句?

将此诗作此评语的人名叫孙洙,号蘅塘退士,清朝学人,是《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

他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先说第一个为什么,孙洙为什么要把这句诗评为千古丽句呢?

孙洙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因为他编选唐诗的初衷是“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孰课本”,所以他对书中诗歌的要求是,宜诵易懂又有意境。

我们来看李白这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易诵易懂自然不必多言,更难得是那份意境。第一句是叙事并不出奇,千古丽句准确的说是第二句出彩。

用“烟花”这一意象形容美丽的春天,特别是分手之处是曾有神仙往来、名士契阔的黄鹤楼,目的地还是令人向往的古扬州 。

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三个绝妙形象的组合成就了千古丽句。

再说第二个为什么,后人为什么会认同孙洙对这两句诗的评价呢?我只说我的观点。

首先,黄鹤楼对于李白有着特殊的意义。

李白的诗文里,虽然多次提到了黄鹤楼,但却找不到一首诗是专为描述或凭吊黄鹤楼而作。这其中另有缘由。据说,李白当年游黄鹤楼时,见到崔颢的题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认为这是一首千古绝唱,自叹不可能作出更好的作品来与之媲美,因而罢笔。大诗人李白叹服而不敢作诗的消息很快地便流传各地,被人们引为趣谈。

后来有一位僧人引用这件事,作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其次,孟浩然对于李白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那时候,他眼里的世界,美好明媚,未来可期。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第三,还是说回意境。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彼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诗人“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

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清中有媚,艳而不俗,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李白与孟浩然,同是风流潇洒的诗人。

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在具有特殊意义的黄鹤楼,送别重要的友人孟浩然,正值诗意的烟花三月,去往诗人向往的扬州。

这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成就千古丽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首诗确实不错,李白何许人也,唐代伟大浪漫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谛仙人”被后人称作“诗仙”,一听这些简介,想必此人不简单吧,放现在就是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至于说前两句为什么好?

本人分析目前情况来看,从词语构造,文风、当时的现场来分析以下几个细节来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就是指孟浩然,是李白的老朋友,在唐朝也是有影响力的诗人,虽没李白名气大,但也不输上下,孟浩然在黄鹤楼跟李白挥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玩。反应了当时李白心情愉悦,李白大兴作诗,畅饮诗词。

黄鹤楼,在唐朝那时也算是著名风景区,站的高,看的远,闻有三国时期费讳于此登仙鹤而去。如此高度,又能看到黄鹅楼下的美景,岂不是美景配诗人。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玩期间的作品,突出送别友人无限依恋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壮丽山河之美景。这难道不是千古名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