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战争俄军为什么不直接用轰炸机夷平格罗兹尼,而是进城打巷战?


首先,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的战略目标是占领格罗兹尼,这样的话就算是让轰炸机将整个城市炸平,还是需要部队进去清缴。这样的话,被炸成废墟的城市更加容易车臣武装躲藏,而且也不再适合重型装甲部队进攻了。

其次,俄军对于打击车臣武装的时候是轻敌的,认为在俄军强大的武装面前,车臣匪徒不得一提。由于格罗兹尼当初建城时按照作战要塞来设计,城内堡垒星罗棋布,地下通道四通八达,首先攻进市中心的俄军第131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团,就遭到依托城市作战的车臣武装阿布哈兹营和穆斯林营的猛攻。

俄军很久没有打过城市战,结果坦克装甲车辆和步兵脱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其中第131旅攻入市中心的300多人中伤亡达70人,旅长阵亡,第81摩托化步兵团只有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撤离市中心。进入市区的26辆俄军坦克被击毁了20辆,120辆装甲车也损失了102辆。这一切都是俄军轻敌和不善于城市战的结果。

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经验,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就专门训练和步坦衔接和空地协同,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最后,俄军没有使用空中打击的原因是因为怕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毕竟当时格罗兹尼城市中还有大量的平民,如果采用战略轰炸的话,在俄军极度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地毯式轰炸,这样的话将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是俄罗斯政府当时不愿意承担的!


虹摄库尔斯克


两次车臣战争,两次不同的结局,第一次车臣战争格罗兹尼攻防战,俄军损失惨重,成为了各国新闻的头条和反面教材,车臣是俄罗斯的领土,而且俄罗斯要顾及国际舆论和战后重建的考虑基本不会战术核武器轰平格罗兹尼,同时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异常孤立,而且车臣匪帮头子巴萨耶夫率领的恐怖分子劫持了俄罗斯后方一所医院,逼迫俄罗斯最终撤出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残酷血腥程度超过了所有世人的认知,但是仇恨的种子也深深的埋进了俄罗斯人的心里,金一南教授曾经说过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达成目标会不择手段,当他们新一代领导人普京横空出世,迅速结束了连续更换总理的政治闹剧,而此时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进攻俄罗斯联邦的达吉斯坦共和国!给了普京一个提高声望,凝聚全国人心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二次车臣战争全面爆发,普京一改叶利钦时代畏惧西方的制裁和西方舆论压力,发出了如果在厕所里发现恐怖分子就把他们的头塞到马桶里的言论,高调的激励了俄罗斯人全国士气,此时俄军一扫往日的颓废,在其总参谋部作战计划室早已多年前制定好的作战计划马上下发到各参战部队,短短几周,俄军继承苏军的大纵深进攻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车臣与格鲁吉亚的边境被封锁,大批非法武装被分割包围在几个特定地域内,其中人数最多的就在格罗兹尼市里面,这座1918年建起的城市就是按照堡垒的模式修建的,而车臣武装还寖记在上一次车臣战争的巷战胜利中,意图让俄军伤亡惨重,最后不得已撤退达成胜利的臆想中,诚然车臣人做了很多的准备,在城市里把分成数个守备区域,挖了连通壕沟,上面覆盖了混凝土玉石板,偷袭时候用千斤顶顶起,遇炮击轰炸在放下,把所有的建筑都打通,布设了大量的射击口和地雷爆炸物,而且城市里到处都是防炮洞,以及来自西方和东欧退役的特种兵大概有3千到4千人之巨的雇佣兵和一万多人的车臣武装分子,和大批武器弹药粮秣。战争让人生畏,巷战让人恐惧,但是巷战也是勇敢者的游戏,这里是比拼体力,意志力,智慧的舞台,格罗兹尼第二次巷战注定了她的伟大和让人向往,普京要用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奠定他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普京坚定不移的下达了对格罗兹尼的世纪总攻,俄军调集了全军2000多人的优秀特种兵和狙击手全部分散进入城里开展反狙击和侦察行动,然后俄军在空中支援和炮兵火力支援的掩护下,开始了城市攻坚战,这一次俄军吸取了上一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坦克装甲车在步兵的簇拥下,并不急于突进,而是稳扎稳打的稳步推进,用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对进攻地域实行火力遮断,进攻部队坦克突进用坦克炮攻击地下室和一楼的敌人火力点掩体,步兵战车用机关炮攻击二楼三楼的窗口,更高的目标用架到装甲车上的双23高射炮攻击,步兵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一间房子挨着一间房子的消灭被炮火阻断增援的车臣匪帮,俄军按照这种打法将划分各区域的车臣武装分子逐步向狭小区域内进行压缩,而车臣武装分子的反击,俄军也是依托装甲车辆火力和航空兵火力和炮兵支援瓦解了一波一波,消耗掉大批车臣有生力量,最终俄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取得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格罗兹尼攻防战的胜利,也证明了俄罗斯人的韧劲和普京的强大,相比较美军攻击巴格达的巷战,俄罗斯人向世界证明了他们在巷战勇者游戏中取得的胜利。


龙龙88416331


菲律宾马拉维全市都被炮火摧毁了,但是IS极端武装仍然能在城市中活动。最终剿灭极端武装还要依靠地面部队进入,逐屋争夺,才最终将极端武装人员清剿一空收复马拉维。这个收复过程中需要的武器弹药非常惊人。菲律宾接受了大量的外援才得以完成。


现代的一座城市无论是面积还是建筑都不是什么小城镇能比得了的,对于藏在城市中的恐怖分子或武装人员来说,即使投入相当惊人的弹药量也不一定能彻底摧毁。比如菲律宾在马拉维市与IS极端武装的作战中,几乎把整个马拉维市都打烂了,但实际上最后的清剿作战还是需要地面部队进入。否则再怎么炸也不可能把极端武装全部消灭光,必须由地面部队进入逐屋的进行地毯式围剿作战才可以。

所以说,在车臣的格罗兹尼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轰炸都不可完全的把武装人员消灭,同时还会大量误伤在城中的平民。除非动用核弹,但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而且在地面上躲避空袭尤其是城市中躲避空袭还是有很多招儿的,地面上打不过躲到地下坑道中总可以吧。只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与水还有弹药,就能一直保持战斗力。哪怕把城市表面的建筑都炸没了,地下的掩体也会保存住有生力量。

所以,格罗兹尼作战根本就不可能用轰炸机炸平来解决。想要彻底夺回这个城市的控制权,就只能是进入巷战模式。进行每一寸每一寸地盘的争夺战。只不过由于当时俄军各种指挥决策失误,用兵不合理,装备搭配不合适,才让叛军打得损失惨重。

这栋已经被炸毁的楼房中,仍然可以隐蔽武装人员



由于装备不具备巷战能力,导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进入城中的第131摩步旅被武装人员掐头去尾的解决掉车队首尾的战车之后,叛军按个点名式对着瘫痪的俄军车队进行攻击。而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所用的机炮与主炮根本打不到在高处的叛军,只能处于挨打的地步。武装人员利用正确的集火力优势把能动的有威胁的坦克或战车首先干掉,使得俄军没有重武器支援,只能被逐一被武装人员点名式打击。俄军的损失则相当严重,虽然进攻部队没有全军覆没,但是参战的一个1000多人的旅最终只剩100多人,差一点就全军覆灭了,全旅一共配备120多辆战车,结果102辆失去战斗力,26辆坦克里只剩6辆,其余全部失去战斗力。

要说明一点,就是在进攻格罗兹尼之前。俄军确实使用了空中的优势把叛军的得要机场及拥有的战机全部摧毁。但进入攻城战之后,空军的战力就无法发挥了;对于地面的白刃式作战,空军的攻击机确实无能为力,哪怕武装直升机的发挥也是有限度的,强行轰炸则会伤及友军及平民,对于躲藏起来的武装人员进行攻击效果也不太好~~反而会被躲藏起来的武装人员偷袭~~~电影黑鹰计划中的美军直升机就是被武装人员偷袭击落的。

建筑废墟中隐蔽的狙击手很难被发现。


陶德中士


因为格罗兹尼是俄罗斯自己的城市,俄军的目的就是击败叛军,然后收复格罗兹尼,因此自然不会对自己的城市进行轰炸。

在车臣武装分子占据格罗兹尼后,俄罗斯高层认为只需派兵清剿收复格罗兹尼即可,毕竟这是俄罗斯自己的城市,而俄军也是这样认为,以为车臣叛军战斗力一般,俄军轻易就能击败叛军收复城市。俄军根本就没有预料到会打成后来极为惨烈的巷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军自然会选择进入城市来清剿叛军。

同时,格罗兹尼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平民的,直接展开轰炸势必会造成误伤无辜。而且直接对自己的城市进行大轰炸势必会引起国内外的舆论攻击,这显然是当时在政治上环境不佳的俄罗斯不想看到的。

最后,即使是抛开道义、舆论顾忌等因素,进行轰炸俄罗斯一没实力二没有多大的效果。城市这样的目标是很大的,要彻底摧毁需要大量的轰炸次数,也需要海量炸弹、燃油等,而这巨大的花费自然是俄罗斯承受不起的。

而轰炸城市之后会形成废墟,而且还有地下室、地道等,这都是轰炸很难解决的,这些目标很容易躲藏敌人,而最终还是需要让地面部队进入城市,而在这样的作战环境,装甲部队等难以展开,步兵部队更容易受到偷袭,反而更不利于作战。


战壕


谁会把自己的财产这么折腾?就像日本侵华时的“三光政策”,不是自己家的,当然是能抢多少就抢多少,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所以用轰炸机疯狂轰炸也是办法之一,可以通过轰炸,干掉对方的有生力量,对战时减少己方的伤亡,是个非常自私利己的行为但是格罗兹尼是什么地方?



第一,烧钱。

它是北高加索地区“最可怕的要塞”,原本就是俄联邦的地盘,俄罗斯和它虽然短期内有龃龉,但是说到底还是自己家的,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乱炸,那么最后的后果还是要自己承担,战后重建工作也得俄罗斯出钱,俄罗斯又没啥钱,所以尽量不会去拿飞机大炮轰炸,损失太严重,最后还得俄罗斯买单,这么烧钱,俄罗斯烧不起。




第二,国际压力。

现在不是在二战时期,那时候全世界都打成了一锅粥,目的就是看轴心国和同盟国哪一方可以胜出,所以当时有些国际公约也没几个国家完全遵守,到了现代,俄罗斯和美国不再同盟,而成为了敌人,美国又一贯喜欢去用一些道德观为借口,插手别国内政,原本俄罗斯就和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关系不咋地,到时候再因为这个给俄罗斯找麻烦,俄罗斯受到北约制裁,日子并不好过,俄罗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打巷战是一件多么惨烈的事情,而且格罗尼兹原本在建设的时候,就是按照军事要塞的标准建立,里面堡垒众多,纵横交错,易守难攻,所以俄罗斯士兵在这里吃了不少亏,假如俄罗斯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格罗尼兹的问题,绝不会选择这条艰苦异常的道路。


琅琊利剑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兴这种夷为平地的战争,还记得那幅表现德国纳粹轰炸的《格尔尼卡》吗?


这种就是轰炸其它国家,且没有什么国际约束的战争,再说本来德国打的就是侵略战争,格尔尼卡又不是自己家的地盘,能把对方的有生力量用炸弹炸平,是简单高效伤亡小的方法。



但是格罗兹尼什么地方?被称为北高加索地区“可怕的要塞”,属于俄联邦的地盘,是俄罗斯自己家的地方,再打也得有个度,就像是自己的儿子再不争气,老子还是不会打死他的,将来这里还是要归自己管,炸成平地对俄罗斯没有任何好处,将来的后续影响,包括城市建设,安抚民众情绪,来自国际压力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俄罗斯政府买单。



虽然打巷战伤亡很大,但是俄罗斯也别无选择,第一是没办法让它为所欲为,必须得压制,另一方面是要综合各方面原因,以最小的代价搞定这里,但是对于士兵来说,就得吃很多亏,巷战的残酷,从二战时期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就看的出来,而格罗兹尼从1818年开始建立时,就是按照军事要塞的标准建立,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这里发生的两次巷战,是越战后最为血腥的战役。



而俄罗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也只能这么做,但凡有其它能快速解决格罗兹尼的办法,俄罗斯也不会选择派士兵巷战,损失那么多的俄军士兵和装备,而且一些死去的俄罗斯士兵,被车臣武装堆起来做防护堡垒,让他们死后也没有尊严,说到底车臣还是自己家的地方,不能这么糟蹋。


军事一点通


我是军林纵横!一句话,那是城市,有平民,以最小的平民伤亡占领他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而毁了他容易,后续负面影响太多!二战期间的原子弹几乎将两座城市夷为平地,那是崽卖爷田不心疼,那时的背景环境、作战对手,与俄军的解决的国内冲突完全不同,也没有可比性!

我曾经对巷战十分感兴趣。因为,那就是勇敢者的行为!巷战,也被称为“城市战”,是在街巷之间逐街、逐屋进行的争夺战,发生的地点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庄内。其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残酷性大,二是敌我彼此混杂、犬牙交错,危险性强。

战后一片废墟

我们先来看一下格罗兹尼巷战,其实这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巷战。格罗兹尼,在当地方言里就有可怕残酷的意思,这一名称在经历1995、2000年两次巷战后愈显残忍。1918年才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完全按照作战要塞设计,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

第一次巷战在1994年。有关资料显示,杀进格罗兹尼的一个上千人的作战团仅剩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进入市区的26辆俄军坦克被车臣武装击毁20辆,120辆装甲车损失102辆。凶残的车臣武装甚至将俄军死尸垒成沙包当作街头碉堡……

战斗民族也心生恐惧

第二次巷战发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俄军吸取了上一次巷战的教训,普京亲自下命令调集了2000余名特种部队成员,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狙击手跟神枪手,俄军采用以分散对分散,以小组对小组的作战方式。特种兵基本是5个成员一组,携带便携式肩扛导弹,最新式远程火箭筒跟两位以上狙击手,并随时呼叫武装直升机跟歼击机支援作战。即便如此,俄军2000余名特种兵阵亡1173名,消灭雇佣军(许多是西方国家退役特种部队成员)达3000余名,附带车臣叛军总数一万余名。

满地的弹壳

胜利来得如此不易!


军林纵横






星空下的凯旋歌


因为那是自己国家的领土,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作战,哪有一开始就直接进行焦土政策的!

车臣战争是俄罗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防止分裂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事发的车臣区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所以在战争的一开始,如果能够保证在减少损失的情况下解决车臣的问题,俄罗斯政府方面肯定不会考虑在第一时间下死手,但实际上,车臣战争尤其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造成重大伤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当时的车臣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第一次车臣战争前夕,俄罗斯方面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于苏联解体后大量武器外泄落入到车臣反政府武装手中情况没有给与重视,甚至在第一时间没有对车臣区域进行封锁,造成大量的外部援助和雇佣兵可以顺利进入车臣区域,而这些援助甚至坚持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方面又过于乐观,以为反政府武装根本不敢动手,只要俄罗斯大军压境反政府武装就会望风而降,开往车臣地区的俄罗斯军队没有做好充足的战斗准备和作战计划,甚至个别部队为了抢占夺占车臣地区的首功,也没有与周边部队进行配合就提前进入城内,而且还是在没有做好任何战斗准备的情况下,这也造成了车臣反政府武装突然发起攻击时,很多俄罗斯部队完全没有防备,甚至密密麻麻的挤在城市的街道中成了车臣反政府武装的活靶子!进而造成在个别时段俄罗斯军队出现了一天伤亡过千人的惨状。

也由于俄罗斯军队一开始就陷入到了城中的包围,造成了后续部队发现情况不妙时,又不利于用重火力进行大面积覆盖,加上毕竟是本国领土,车臣地区有数以10万计的俄罗斯公民和车臣人,考虑到尽可能的避免群众伤亡,也是俄罗斯初期迟迟不敢动用重武器的原因。


辽宁资深球迷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1先围城,2断水,断电,断通讯,断药物3,全城水道管网放拉肚子的药物

要治病只能出城治,一个个解决恐怖分子

好汉顶不住三泡屎,拉上3天肚子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