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姑子,冒周姑:諸城人喜歡聽得茂腔戲原來是這麼來的

茂腔是19世紀初產生於諸城及周邊鄰縣的地方種之一,它是由音樂、舞蹈、演唱等組成的綜合性藝術、其唱詞通俗易懂,唱腔質樸感人,且鄉土氣息濃郁,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周姑子,冒周姑:諸城人喜歡聽得茂腔戲原來是這麼來的

茂腔在諸城源遠流長,它的前身被稱為“周姑子”,它是由“周姑子”聲腔逐漸行變而成。其間經歷了由“周姑子”到“冒周姑”,再到“茂腔”的三個階段。

約170多年前,諸城鄉村流行一種“周姑子”腔調,後來人們也稱為“本週姑”。它的劇目主要以反映男女愛情、家庭倫理道德為主,多為生活片斷小戲。唱詞、唸白為當地的音調俗語,男女唱臉無明區別,主要特點是旋律簡單,節奏平穩,結構只有兩個平行句。表演近於生活化,當時很受歡迎。唱周姑子戲的知名藝人有張義奎、張立祥、李德譜、範文彩、薛山等。

周姑子,冒周姑:諸城人喜歡聽得茂腔戲原來是這麼來的

清光緒年間,日照有一還俗丁氏尼姑從臨沂一帶攜三兒四女到諸城落了戶,全家以唱戲為生,其三個女兒(大嫚、二嫚,三嫚)善唱的“拉魂腔”(柳琴戲)在諸城初唱,很受歡迎。

由於二嫚相貌出眾,唱作俱佳,很快轟動周圍縣區,時有“二嫚的唱值千金,一兩金子買一分”之說。“拉魂腔”的轟動,使“周姑子”腔調受到衝擊,所以“周姑子”藝人紛紛學習新唱法、新伴奏,後來名唱二嫚又嫁於諸城“周姑子”世家王玉林結為通家之好,從而使“拉魂腔”與“周姑子”得以迅速交流結合。經互補長短後而逐新形成了“冒周姑”,其主要特點是旦角唱控的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群眾稱之為“打冒”,“冒周姑”由此得名,在諸城和周邊地區久唱不衰。20世紀的20年代,諸城的“冒周姑”戲班開始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演出。二嫚和其大女兒王彩雲去青島搭棚演出,還有“冒周姑”藝人。

周姑子,冒周姑:諸城人喜歡聽得茂腔戲原來是這麼來的

諸城戲班到煙臺,大連,撫順、營口,長春、瀋陽等地巡迴演出,所到之地,很受歡迎。冒周姑的知名藝人,除丁氏家族外,還有趙景坤、於瑞亭、李元林、李風山、張順來,趙桂林、於福勝、範寶紅等。

自20世紀40年代初,人們逐漸不大喜歡冒周姑每番句末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隨著各地職業劇團、劇種的發展和唱腔的變化,人們根據“打冒”諧其原音,取茂盛之意,於是“茂腔”便取代了“冒周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