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匈奴没那么厉害,而到了汉朝却尾大不掉?

吱付宝收索6751849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北方游牧部落(应该有匈奴部落)在西周末期贵族的内引下,攻破了西周都城,造成西周灭亡,东周起,春秋五霸时,五霸争雄,游牧剩机蚕食中原土地,一度发生危机。后齐恒公说服各诸候一起联兵,驱逐了,游牧人。到了战国时期,诸候国建长城防御游牧人,到秦统一时,匈奴人强大了统一了游收各部,但秦更强大,出兵30万,将匈奴人赖以生存的河套地区夺回。但不久秦内乱,匈奴人又回来了,在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相争这段时间,匈奴人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更加强大了,而初立的汉朝,经过十几年的内战,人丁不兴,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所以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处于战略防御,到了汉武帝时,国力恢复了,经过拉据战,终于击败匈奴人。


玉之溪


匈奴真正崛起的时间是在秦汉期冒顿单于掌权之后,战国时期的匈奴实力并不强,还受东胡和月氏等强敌的环伺,而战国时期实行普遍征兵制,国家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诸国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而秦赵诸国普遍民风彪悍,匈奴除了偶尔派出万人以上的骑兵进攻南方,大多数时候只敢小规模袭扰,并且还被李牧等名将一再吊打,基本处于被虐的地位。

战国时期,北方的草原上活跃着胡林、楼烦、匈奴、月氏等许多部落,一直到秦国开始攻伐六国前后,匈奴才逐渐开始强大起来。

此时,匈奴不断南下进行袭扰,但规模有限,且遭到了秦赵燕三国的强力阻拦。

秦人民风彪悍,以军功论行赏和地位,早早就把西戎打的大败,对草原民族拥有充分的作战经验,匈奴和秦军打,占不到便宜。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成为战国军事实力第二强的国家,尤其是骑兵天下无敌,不断北上扩张,先后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一次就剪灭匈奴十万骑兵,整的单于十多年不敢派兵南下。

燕国在燕昭王时期,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国土一度拓展到辽东以东,对匈奴也形成了相对优势。

有三国组成的军事屏障,使得战国诸国之间无论打的如何激烈,匈奴也无法趁虚而入,染指中原。

在秦赵燕三国中,由于地理因素,赵国受匈奴袭扰最严重,在常年的对匈奴战争中,赵军的战力越来越强。

李牧常年带兵镇守赵国北方,他一般不主动袭扰匈奴,而是不断养精蓄锐,用诱敌深入的方式,不断给予匈奴打击。

匈奴单于吃了几次大亏之后,就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大举南侵,毕竟匈奴南下是为了捞好处,损失过大就得不偿失了。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匈奴在秦汉时期的“发家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蒙恬率30万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把占据河套地区的匈奴赶往更北的地区。

秦末局势混乱,匈奴冒顿单于趁机于公元前209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对中原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

同时,匈奴秦朝灭亡前后已经攻灭了东胡,还逼的月氏人西迁,逐渐成为草原上拥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刘邦想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亲率32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骑兵围在了白登山。

当时刘邦登高远望,发现匈奴的实力实在太强了,匈奴在白登山东西南北四个放向布置了大量骑兵,西面清一色白马,东面青马,北面黑马,南面红马,几乎一眼望不到边。

没办法,刘邦不得不向匈奴求和,后来的70年,汉朝一直以和亲和各种贿赂来维持双方的大致和平,但匈奴依然袭扰不断。

公元前166年,匈奴彻底击败月氏人,把他们的王的头骨做酒器,月氏人不得不逃往中亚,在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虽然是匈奴人的手下败将,但依然还能称霸中亚,可见当年匈奴的强大。

同年,匈奴单于率14万骑兵大举南下,一路抵达陕西凤翔,直逼长安,汉朝出动十万骑兵迎击,不过匈奴人没有与汉军正面作战,而是且战且退,劫掠一番后就北还了。

基本上在冒顿和老上两位单于统治的50年间,匈奴处于北方草原的绝对统治地位,并迫使西汉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即位多年后,汉朝以百年发展之积累,倾举国之力多次北伐匈奴,才彻底扭转了劣势局面。


云中史记


匈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袭扰北方各国边境,一直到汉朝时期,匈奴依旧是北方安定的重要威胁。

中原农耕文明在发展,匈奴各部落也在发展,但是如果单纯的就以此说春秋战国时的匈奴实力弱,汉朝匈奴实力强,就太过于片面了,对于此,我的看法有一下几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国对于抵御匈奴都有着自己因地制宜的办法,比如燕国、赵国修建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等,这些都是本地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自秦朝起中原王朝形成大一统的王朝后,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各国原有的方式,还有统一的政策,要么和,要么战,无论是付出、规模都要较之从前大了许多,所以才有了重视的感觉。

第二,秦国曾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远证匈奴,并且镇守北疆,但是经过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战,特别是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之后,中原王朝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也给了匈奴强盛、强大的机会,而匈奴也在此时完成了统一,实力大增,力量此消彼长,成为了汉朝的大患。

第三,在与中原王朝连年的征战中,匈奴人也在学习和进步,比如学习冶炼铁骑,比如完善政治制度,这些也让匈奴的实力增强,有了一战的实力和资本。

所以,不能说那个时期匈奴一定厉害,只能说是此消彼长中,实力的天平慢慢倾斜,所以才给了匈奴成为中原王朝巨大隐患和安全威胁的历史机会。


雍亲王府


华夏对诸夷,在商周时就很危险:商时,妇好东征西讨,是奠定商王朝稳定统治的关键人物;在西周时,“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有专家考证说,在秦朝时,中山国也未完全征服,这个论点,笔者没有时间和资料详细考证了,只说明在北方的军事危险远大于南方,直到清末,汉族仍然把岭南作为战略的大后方的。异族的坚船利炮打破我国的海防后,偌大的后方暴露在敌人的面前,到日寇犯境时,战略的后方竟然到了印度,后来只剩下西南全境,真似千钧系于一发。汉宣帝时,诸夷臣服,匈奴问题彻底解决,但是这个问题也一直留存:这么大的版图不加强统治,给其他民族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此乃尾大不掉的原因。这个问题从晋朝开始讨论,这就是《徙戎论》,第一部少数民族的专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唐朝,在我国文学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时期,边塞诗时期。自己打下的江山只能是自己来守,边疆也只能是自己来守。国家危亡时,昆明和佳木斯有多大的区别呢?那个紫红色的本本又挡不住异族的侵略。我们刻意突出的含金量岂不是有伤他人之心之处?

《徙戎论》只是开了个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陆域边境线漫长,还有浩瀚的南中国海和黄海,形势复杂。历朝历代想交出一个满分论文,不容易。


伯爵227998672


冒顿一个“狠角色”当了单于,先是灭了强大的东胡,又打败月氏(ròu zhī),吞并了楼烦、白羊王,最终把蒙恬收复的中原之地全部占领。当时正是楚汉相争,冒顿才借机强大起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拥有拉弓射箭的军队30余万人。

匈奴鼎盛的标志就是冒顿统一了草原各部,拥有与中原接壤的广袤土地,使北方各族完全服从于他的统治。史载,冒顿设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位。都各司其职,官职大的拥有万名骑兵,小的有数千骑兵,领兵带将的有24人。左方的王、将军住在东方,占据上谷郡以东的土地,东边与朝鲜接界;右方的王、将军居住西方,占据上郡以西的土地,和月氏、氏、羌等部落接壤;冒顿的王庭所在地一直延伸到代郡、云中郡。冒顿还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成为漠北草原中最强大的王朝。

秦时匈奴并不算强大,内部也并非整体一块。在楚汉相争时,匈奴出了一个冒顿单于,他统一了匈奴各个部落,建立了先进的军事制度,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所以汉初汉军以疲惫之师攻兴新之军,自然打不过。汉朝经过50多年的休养发展后,以全新之军攻熟悉之敌,自然能慢慢占上风。

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汉初国穷民弱,全国经过楚汉战争几十年的摧残,人中锐减,经济凋敝,骑兵部队都组建不起来,后勤更是艰难。经过文景两代皇帝治理,国家经济恢复了,人口增多了,到汉武帝时国家才恢复到秦始皇时期的水平,也初步有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

当时刘邦想派军抗击匈奴。但是他根本找不到派遣之人。因为这时候,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蠢蠢欲动,有造反的迹象。如果刘邦派遣这些将领去抗击匈奴,一者这些将领与韩王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如果他们也学着韩王信那样,联合匈奴反攻中央,那刘邦就危险了。

汉朝,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汉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弱化了对于军队的治理,并且大汉立国后张良退隐,韩信被杀,异姓王纷纷同室操戈,使汉朝元气大伤,内耗严重,军队法令不一,中央被大大削弱。

汉朝则部分实行已经被淘汰的分封制,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就是典型的内耗国力,经过汉武帝时主父偃推恩令后才使国力回升。

总结:为什么秦能驱逐匈奴而汉却败于匈奴。秦时,中原强而匈奴弱。汉初时,中原弱而匈奴强。


星鵼下的誓言


谁过年不吃顿饺子!匈奴在刘邦时期出现了冒顿单于这种雄主,冒顿单于诞生以前,匈奴人并不是蒙古高原的主宰,当时控制北方草原的是东胡人。冒顿单于即位之后,连续遭到东胡汗王额羞辱,比如夺爱马夺爱妾。之后趁东胡大意不备发兵奇袭东胡,最终通过两年的战争消灭了东胡,占领了整个东胡,蒙古高原第一次结束分裂得到统一,这时候的匈奴帝国国土面积大约有70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

往后10~20年时间里,冒顿单于带领匈奴骑兵向西进发,击败了当时西方的几个国家,大月氏,乌孙等国,到了刘邦登基的时候,匈奴帝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扩张到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左右,这时候匈奴还不是最巅峰的时候,但是比大汉帝国还强,这是游牧民族特性造成的,游牧民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靠掠夺为生,随着战争的发展这些人的经验值会越来越高。而农耕民族则相反,他们的粮草需要累积,没有粮草没法打仗。刘邦这时候刚建国,没有什么作战物资可以打仗。

匈奴最强大的时候国土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奴隶600多万。这是汉武帝前期的时候,当时距离白登之围已经过去70年,这70年时间里,汉朝每年都给匈奴人进贡大量的米粮财货,而匈奴人并没有闲着,他们拿着这些钱粮继续向西进攻,版图扩大图一倍。所以,汉武帝做得对,对匈奴的进贡是资敌只会让匈奴越来越强。


优己


匈奴是北方草原崛起,与中原对峙争夺的部族之一,也是第一个统一草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后,有鲜卑、突厥、蒙古。

关键两点:统一草原,建立政权。

战国后期,展露头角,给秦赵很多压力的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后,受到秦举国之力的打击,被赶出河套,驱过阴山。

但随后中原大乱,天下分崩,秦调边军平叛,北部几乎一空,匈奴压力大减。后楚汉相争,又是无暇北顾。这是其一,匈奴遇到的历史机遇。

其二,则是匈奴出了个强有力的头领,冒顿(音莫独)单于,第一次统一草原各部族,创立了政权。这也是历史发展阶段,草原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

有这两条支撑,匈奴实力大显,趁机踏过黄河,重回河套,进逼燕山,威胁长安。

当然,由草原走出的匈奴鲜卑突厥,路线基本相同,西下统一草原,南下与中原争锋,分裂——一部融入汉族,一部西迁,消失在西域中亚,余部则被后来的崛起部族纳入,成了新政权的一员,甚至完全融入新部族。

而且,历史向前发展,草原政治文明概念也不断更新升级。由鲜卑建立北魏起,已自认为炎黄后裔,称皇称帝,并决心进取中原一统天下了。经北魏,东北辽金,到元,目标终于实现。

所以,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实力居于重要地位的。


雪天雪晴


战国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三支部落,一月支,一东胡,再一个就是匈奴,那时匈奴还不是最强大的,东胡强而月支盛,到了汉朝的时候呢,一是当时刚经过了秦末大战,诸侯混战,楚汉争霸,国力大损,不论是从经济,还是人口上说。二是当时匈奴出现了一个厉害人物,冒顿,他杀死自己父亲,继任单于,破月支,灭东胡,统一整个蒙古草原,控弦之士四十万,强大到不可想象。


隔壁老王的历史


那段时期,中原民族大多整合成汉族了,草原民族大多也整合成匈奴了,都壮大了。


公道话至尊


那时匈奴部落分散,没有统一,因此在秦时不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