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代匈奴沒那麼厲害,而到了漢朝卻尾大不掉?

吱付寶收索6751849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北方遊牧部落(應該有匈奴部落)在西周末期貴族的內引下,攻破了西周都城,造成西周滅亡,東周起,春秋五霸時,五霸爭雄,遊牧剩機蠶食中原土地,一度發生危機。後齊恆公說服各諸候一起聯兵,驅逐了,遊牧人。到了戰國時期,諸候國建長城防禦遊牧人,到秦統一時,匈奴人強大了統一了遊收各部,但秦更強大,出兵30萬,將匈奴人賴以生存的河套地區奪回。但不久秦內亂,匈奴人又回來了,在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這段時間,匈奴人休養生息,兵強馬壯,更加強大了,而初立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內戰,人丁不興,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所以在最初的幾十年裡處於戰略防禦,到了漢武帝時,國力恢復了,經過拉據戰,終於擊敗匈奴人。


玉之溪


匈奴真正崛起的時間是在秦漢期冒頓單于掌權之後,戰國時期的匈奴實力並不強,還受東胡和月氏等強敵的環伺,而戰國時期實行普遍徵兵制,國家常年處於戰爭狀態,諸國都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軍隊,而秦趙諸國普遍民風彪悍,匈奴除了偶爾派出萬人以上的騎兵進攻南方,大多數時候只敢小規模襲擾,並且還被李牧等名將一再吊打,基本處於被虐的地位。

戰國時期,北方的草原上活躍著胡林、樓煩、匈奴、月氏等許多部落,一直到秦國開始攻伐六國前後,匈奴才逐漸開始強大起來。

此時,匈奴不斷南下進行襲擾,但規模有限,且遭到了秦趙燕三國的強力阻攔。

秦人民風彪悍,以軍功論行賞和地位,早早就把西戎打的大敗,對草原民族擁有充分的作戰經驗,匈奴和秦軍打,佔不到便宜。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成為戰國軍事實力第二強的國家,尤其是騎兵天下無敵,不斷北上擴張,先後設立了雲中、雁門、代三郡,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一次就剪滅匈奴十萬騎兵,整的單于十多年不敢派兵南下。

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國土一度拓展到遼東以東,對匈奴也形成了相對優勢。

有三國組成的軍事屏障,使得戰國諸國之間無論打的如何激烈,匈奴也無法趁虛而入,染指中原。

在秦趙燕三國中,由於地理因素,趙國受匈奴襲擾最嚴重,在常年的對匈奴戰爭中,趙軍的戰力越來越強。

李牧常年帶兵鎮守趙國北方,他一般不主動襲擾匈奴,而是不斷養精蓄銳,用誘敵深入的方式,不斷給予匈奴打擊。

匈奴單于吃了幾次大虧之後,就再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大舉南侵,畢竟匈奴南下是為了撈好處,損失過大就得不償失了。

下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匈奴在秦漢時期的“發家史”。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遣蒙恬率30萬軍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把佔據河套地區的匈奴趕往更北的地區。

秦末局勢混亂,匈奴冒頓單于趁機於公元前209年重新佔領河套地區,對中原地區構成了直接威脅。

同時,匈奴秦朝滅亡前後已經攻滅了東胡,還逼的月氏人西遷,逐漸成為草原上擁有絕對統治地位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劉邦想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親率32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被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騎兵圍在了白登山。

當時劉邦登高遠望,發現匈奴的實力實在太強了,匈奴在白登山東西南北四個放向佈置了大量騎兵,西面清一色白馬,東面青馬,北面黑馬,南面紅馬,幾乎一眼望不到邊。

沒辦法,劉邦不得不向匈奴求和,後來的70年,漢朝一直以和親和各種賄賂來維持雙方的大致和平,但匈奴依然襲擾不斷。

公元前166年,匈奴徹底擊敗月氏人,把他們的王的頭骨做酒器,月氏人不得不逃往中亞,在中亞建立了貴霜王朝,雖然是匈奴人的手下敗將,但依然還能稱霸中亞,可見當年匈奴的強大。

同年,匈奴單于率14萬騎兵大舉南下,一路抵達陝西鳳翔,直逼長安,漢朝出動十萬騎兵迎擊,不過匈奴人沒有與漢軍正面作戰,而是且戰且退,劫掠一番後就北還了。

基本上在冒頓和老上兩位單于統治的50年間,匈奴處於北方草原的絕對統治地位,並迫使西漢實行屈辱的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即位多年後,漢朝以百年發展之積累,傾舉國之力多次北伐匈奴,才徹底扭轉了劣勢局面。


雲中史記


匈奴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襲擾北方各國邊境,一直到漢朝時期,匈奴依舊是北方安定的重要威脅。

中原農耕文明在發展,匈奴各部落也在發展,但是如果單純的就以此說春秋戰國時的匈奴實力弱,漢朝匈奴實力強,就太過於片面了,對於此,我的看法有一下幾點: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國對於抵禦匈奴都有著自己因地制宜的辦法,比如燕國、趙國修建長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等,這些都是本地化的解決方案,但是自秦朝起中原王朝形成大一統的王朝後,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各國原有的方式,還有統一的政策,要麼和,要麼戰,無論是付出、規模都要較之從前大了許多,所以才有了重視的感覺。

第二,秦國曾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遠證匈奴,並且鎮守北疆,但是經過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混戰,特別是秦末農民起義以及楚漢戰爭之後,中原王朝的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也給了匈奴強盛、強大的機會,而匈奴也在此時完成了統一,實力大增,力量此消彼長,成為了漢朝的大患。

第三,在與中原王朝連年的征戰中,匈奴人也在學習和進步,比如學習冶煉鐵騎,比如完善政治制度,這些也讓匈奴的實力增強,有了一戰的實力和資本。

所以,不能說那個時期匈奴一定厲害,只能說是此消彼長中,實力的天平慢慢傾斜,所以才給了匈奴成為中原王朝巨大隱患和安全威脅的歷史機會。


雍親王府


華夏對諸夷,在商周時就很危險:商時,婦好東征西討,是奠定商王朝穩定統治的關鍵人物;在西周時,“微管子,吾其被髮左衽矣”。有專家考證說,在秦朝時,中山國也未完全征服,這個論點,筆者沒有時間和資料詳細考證了,只說明在北方的軍事危險遠大於南方,直到清末,漢族仍然把嶺南作為戰略的大後方的。異族的堅船利炮打破我國的海防後,偌大的後方暴露在敵人的面前,到日寇犯境時,戰略的後方竟然到了印度,後來只剩下西南全境,真似千鈞繫於一髮。漢宣帝時,諸夷臣服,匈奴問題徹底解決,但是這個問題也一直留存:這麼大的版圖不加強統治,給其他民族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此乃尾大不掉的原因。這個問題從晉朝開始討論,這就是《徙戎論》,第一部少數民族的專論。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唐朝,在我國文學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時期,邊塞詩時期。自己打下的江山只能是自己來守,邊疆也只能是自己來守。國家危亡時,昆明和佳木斯有多大的區別呢?那個紫紅色的本本又擋不住異族的侵略。我們刻意突出的含金量豈不是有傷他人之心之處?

《徙戎論》只是開了個頭,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我國幅員遼闊,陸域邊境線漫長,還有浩瀚的南中國海和黃海,形勢複雜。歷朝歷代想交出一個滿分論文,不容易。


伯爵227998672


冒頓一個“狠角色”當了單于,先是滅了強大的東胡,又打敗月氏(ròu zhī),吞併了樓煩、白羊王,最終把蒙恬收復的中原之地全部佔領。當時正是楚漢相爭,冒頓才藉機強大起來,“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擁有拉弓射箭的軍隊30餘萬人。

匈奴鼎盛的標誌就是冒頓統一了草原各部,擁有與中原接壤的廣袤土地,使北方各族完全服從於他的統治。史載,冒頓設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官位。都各司其職,官職大的擁有萬名騎兵,小的有數千騎兵,領兵帶將的有24人。左方的王、將軍住在東方,佔據上谷郡以東的土地,東邊與朝鮮接界;右方的王、將軍居住西方,佔據上郡以西的土地,和月氏、氏、羌等部落接壤;冒頓的王庭所在地一直延伸到代郡、雲中郡。冒頓還征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成為漠北草原中最強大的王朝。

秦時匈奴並不算強大,內部也並非整體一塊。在楚漢相爭時,匈奴出了一個冒頓單于,他統一了匈奴各個部落,建立了先進的軍事制度,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所以漢初漢軍以疲憊之師攻興新之軍,自然打不過。漢朝經過50多年的休養髮展後,以全新之軍攻熟悉之敵,自然能慢慢佔上風。

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漢初國窮民弱,全國經過楚漢戰爭幾十年的摧殘,人中銳減,經濟凋敝,騎兵部隊都組建不起來,後勤更是艱難。經過文景兩代皇帝治理,國家經濟恢復了,人口增多了,到漢武帝時國家才恢復到秦始皇時期的水平,也初步有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

當時劉邦想派軍抗擊匈奴。但是他根本找不到派遣之人。因為這時候,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蠢蠢欲動,有造反的跡象。如果劉邦派遣這些將領去抗擊匈奴,一者這些將領與韓王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二者,如果他們也學著韓王信那樣,聯合匈奴反攻中央,那劉邦就危險了。

漢朝,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漢朝實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弱化了對於軍隊的治理,並且大漢立國後張良退隱,韓信被殺,異姓王紛紛同室操戈,使漢朝元氣大傷,內耗嚴重,軍隊法令不一,中央被大大削弱。

漢朝則部分實行已經被淘汰的分封制,漢景帝時七王之亂就是典型的內耗國力,經過漢武帝時主父偃推恩令後才使國力回升。

總結:為什麼秦能驅逐匈奴而漢卻敗於匈奴。秦時,中原強而匈奴弱。漢初時,中原弱而匈奴強。


星鵼下的誓言


誰過年不吃頓餃子!匈奴在劉邦時期出現了冒頓單于這種雄主,冒頓單于誕生以前,匈奴人並不是蒙古高原的主宰,當時控制北方草原的是東胡人。冒頓單于即位之後,連續遭到東胡汗王額羞辱,比如奪愛馬奪愛妾。之後趁東胡大意不備發兵奇襲東胡,最終通過兩年的戰爭消滅了東胡,佔領了整個東胡,蒙古高原第一次結束分裂得到統一,這時候的匈奴帝國國土面積大約有700萬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

往後10~20年時間裡,冒頓單于帶領匈奴騎兵向西進發,擊敗了當時西方的幾個國家,大月氏,烏孫等國,到了劉邦登基的時候,匈奴帝國的國土面積大約擴張到1000萬平方公里,人口240萬左右,這時候匈奴還不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比大漢帝國還強,這是遊牧民族特性造成的,遊牧民族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靠掠奪為生,隨著戰爭的發展這些人的經驗值會越來越高。而農耕民族則相反,他們的糧草需要累積,沒有糧草沒法打仗。劉邦這時候剛建國,沒有什麼作戰物資可以打仗。

匈奴最強大的時候國土面積高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奴隸600多萬。這是漢武帝前期的時候,當時距離白登之圍已經過去70年,這70年時間裡,漢朝每年都給匈奴人進貢大量的米糧財貨,而匈奴人並沒有閒著,他們拿著這些錢糧繼續向西進攻,版圖擴大圖一倍。所以,漢武帝做得對,對匈奴的進貢是資敵只會讓匈奴越來越強。


優己


匈奴是北方草原崛起,與中原對峙爭奪的部族之一,也是第一個統一草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後,有鮮卑、突厥、蒙古。

關鍵兩點:統一草原,建立政權。

戰國後期,展露頭角,給秦趙很多壓力的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後,受到秦舉國之力的打擊,被趕出河套,驅過陰山。

但隨後中原大亂,天下分崩,秦調邊軍平叛,北部幾乎一空,匈奴壓力大減。後楚漢相爭,又是無暇北顧。這是其一,匈奴遇到的歷史機遇。

其二,則是匈奴出了個強有力的頭領,冒頓(音莫獨)單于,第一次統一草原各部族,創立了政權。這也是歷史發展階段,草原文化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層次的產物。

有這兩條支撐,匈奴實力大顯,趁機踏過黃河,重回河套,進逼燕山,威脅長安。

當然,由草原走出的匈奴鮮卑突厥,路線基本相同,西下統一草原,南下與中原爭鋒,分裂——一部融入漢族,一部西遷,消失在西域中亞,餘部則被後來的崛起部族納入,成了新政權的一員,甚至完全融入新部族。

而且,歷史向前發展,草原政治文明概念也不斷更新升級。由鮮卑建立北魏起,已自認為炎黃後裔,稱皇稱帝,並決心進取中原一統天下了。經北魏,東北遼金,到元,目標終於實現。

所以,匈奴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實力居於重要地位的。


雪天雪晴


戰國時期北方草原上有三支部落,一月支,一東胡,再一個就是匈奴,那時匈奴還不是最強大的,東胡強而月支盛,到了漢朝的時候呢,一是當時剛經過了秦末大戰,諸侯混戰,楚漢爭霸,國力大損,不論是從經濟,還是人口上說。二是當時匈奴出現了一個厲害人物,冒頓,他殺死自己父親,繼任單于,破月支,滅東胡,統一整個蒙古草原,控弦之士四十萬,強大到不可想象。


隔壁老王的歷史


那段時期,中原民族大多整合成漢族了,草原民族大多也整合成匈奴了,都壯大了。


公道話至尊


那時匈奴部落分散,沒有統一,因此在秦時不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