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村父母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是大学生不“吃香”的原因吗?

老张谈三农


为什么有些农村父母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是大学生不“吃香”的原因吗?

如今,很多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读不读大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发生的改变,多数以消极为主变。为什么有些农村父母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老农说出了几点原因,句句都是大实话,很让人心酸。

(1)投入和产出明显低于期望值。

在以前,上中专、大专都是有工作分配的,如果大学生更是香饽饽,不仅不用为工作发愁,甚至结婚、户口这些都能解决。谁家有孩子考上了大学生,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让全家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可是现在大学生满大街都是,毕业之后不仅就业难,而且所找到的工作工资也不高。而在农村里很多的家庭本来收入不高,上大学一年就得万把块,这让家里确实压力很大。何况近些年有些农大学生,毕业以后又回到了农村,甚至还有些在一些工地、工厂干活,和一些没上大学的没什么两样。所以他们认为投入没有产出,或者是投入远远高于产出,明显低于了期望值,是白白浪费钱的事情。

(2)高不成低不就,娶媳妇更加棘手。

在以前,谁家如果出了一个大学生,那就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说“一家有大学生百家求”是一点不为过的。可是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就差不多20多岁左右了,如果还读研至少25岁了。而且还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的择偶标准自然要高一些,这样的话农村里的女孩子本来少,读大学的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而城里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嫁到农村里来。再加上本来读大学就已经让家里拉饥荒了,自身又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这样娶媳妇成亲就更难了。读大学却找不到媳妇,这让很多的父母心灰意冷。

(3)家长思想也开放了,不把考大学当成唯一出路。

在以前,农村的孩子要想摆脱贫穷,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农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很多的家长也明白了,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头脑灵活,那一样可以有大作为。近些年在农村里就有不少的年轻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在外面发展很不错,这些成功案例也让这些家长们是非常的羡慕。而一些农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进入到大城市打拼,可是工资不高又想要在城里买房,最后只有依靠父母!

不过,虽然现在大学生不再像过去吃香了,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老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虽然暂时农村的大学生混得是不理想,可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路还是会有帮助的,这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经历。所以,如果家里有条件,孩子成绩也不错,并且也积极上进,那还是尽量让孩子读完大学吧,这样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农夫也疯狂


讲真的,我就是这样的父母,不必刻意让孩子得第一,不必刻意让孩子学习好,也不必刻意让孩子上大学,让孩子学自己喜欢的事。

我小时候其实就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从小学习好,听话,也爱学习,但学出来以后,发现也并没有什么,相反还没有那些上学时不好好学的孩子有出息,能挣钱。

从学校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东奔西跑,同龄人孩子都开始学走路了,自己还没有对象,现在同龄人的孩子有的都上大学,而自己孩子还小,更可怕的是我发现最近几年自己变老了,心也老了,再也找不到从前的朝气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了。或许这就是成熟吧!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不再强求,不上大学照样可以过的有意义,我觉得上不上大学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主意,尊重孩子的选择。

今年,我好几个老表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当然,考的分数高的自然选择继续上学,但还有些孩子考的不怎么样,只能上三本院校,而且现在学校毕业出来还不包分配,都是自己应聘上班。

但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也不好找,有的孩子在大学还学不到真正的本领,这样无异于让孩子荒废了几年,而且学费也很多,不是一般农村人可以负担的起的。我老表就让孩子上技校,真正的学一门手艺。

所以,对于农村人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考的好,还是会让孩子继续上大学的,如果考的不怎么样,家长也不会强求,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

其实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农民们在心里也默默的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2万(一般的大学,学费,生活费等)上四年就是8万元,出来之后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到时候孩子的年龄也大了,也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又是一大笔开销。思来想去,孩子上不上大学也不是那么必要了。

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到之处还望多多指点,欢迎留言!


乡村小二哥


题主可能看到或者是听说过这样的情况,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可以说是极个别的现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学高等教育都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龄的人,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初中毕业的人在一块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那都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具体有什么原因能阻挡他们不想让孩子上大学?


教育费用。

摆在农村大学生面前第一道难关就是大学费用问题。农村每个家庭可能都不止一个孩子,现在多数是两个左右。当然三个以及以上的也还有一部分。如果都学习成绩非常好,从高中开始的教育费用支出就会非常的大。毕竟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校的收费也有不同,如果在寄宿制这样花费是很大的。在考上大学了,费用比高中的还要高。所以父母他们供应起来会相当吃力的。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政府部门会想办法解决的。


有些地方重男轻女。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就提倡男女平等,实际到了现在几十年了依旧有这样的情况。在没有财力提供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孩子上大学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让女儿不上学,这样的情况估计不会是只有电视剧才能出现的情节。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让相关的部门知道解决,也有的地方根本就不会让女孩上学上到高中阶段。前段时间看了一部记录片,名字不记得了。里面有三个主人公。两个是农村的,一个是城市的。这是一部以时间为主线拍摄的记录片。农村女孩上学的时候就有12岁了,甘肃农村的,她憧憬着能通过上学来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同样农村男孩在高考失利后,选择复读。几年后当导演在拍摄他们的时候。女孩没有上学了,家里已经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并且已经怀孕。男孩在大学毕业后,几经波折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城市生活了下去,而且还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媳妇。


教育永远都是有用的,人们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让孩子因为钱的问题耽误了一生。

现在确实有一定的农村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父母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们会想以后自己孩子大学毕业后会不会找到好的工作。我认为如果要真是这样的原因就很短见的。眼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个人见解,欢迎交流!


无吴五


为什么有些农村父母不再执意让孩子上大学?

关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比较积极的一面,现在人们培养孩子的方式虽然还是以升学为主,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培训也会比较认可,例如现在每个地区常见的职业中专!对于农村为何不再执意上大学的现象,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现如今就业机会多,不再以铁饭碗为追求!记得小时候农村大人的观念就比较传统,会认为像古代一样只有读书才会出人头地,踏入上层社会!由于那会儿国企比较多,私企几乎为零,一般就认为只有学历高了才有机会进国企吃铁饭碗!而现如今则不同了,虽然国企还是铁饭碗,但私企是越来越多,就会选择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广泛,不再以拼学历为主要标准!而且现在的孩子随便出去都能找到工作,不再担心他们将来没饭吃了!

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往往工作机遇不如人意。虽然上学会有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但从这几年农村大学生的工作压力与回报方面,往往很多不如提前辍学而学习技能拼社会的同龄人,当自己大学读完了,回村却发现同龄人已经大多结婚生子过上了稳定生活,而自己才刚刚毕业,还一事无成,你说愁不愁!虽然说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环境好,但往往不如有技能的人挣钱多,就会更让现实的农村人心灰意冷了,认为是一种投资失败!



农村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挣钱才是出路!现如今,随着农村进城买房落户的越来越多,即便现在结婚往往很多都是一房一车和天价彩礼作为铺垫,如果自家孩子上学成绩不如意也不能保证未来挣钱的话,那还不如早早去学一门手艺技能,这样也可提前步入社会挣钱攒钱,毕竟下面还要面临买房、结婚生子和养老,都是用钱的地方!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虽然农村人的观念在变,但还是会先鼓励孩子上学,如果孩子学习太差或者是不愿意上学的话,那家长往往就不再强求了!就会顺从孩子的意思!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龙百晓生


现在农村的还确实可能付出巨大的努力考上好学校,但是考省状元已经基本不可能了,除非真的是天赋异禀。山区的孩子没见过小黄车可能连考试题目都看不懂。寒门孩子在家庭里得到的教育几乎是知识阶级家庭的小数,除了性格方面的教育,父母在知识水平上几乎没有输出。加之没有条件到处游历,让孩子于富裕家庭孩子的见识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社会的竞争轨道似乎发生了突变,以前还存在着的竞争轨道现在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

现在的农村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或者叫逆流:一个村子里只要出现一个孩子上完大学“混得不好”的例子,后面的一群孩子就都辍学或不上高中。

精神上的自卑和认命,眼界上的短视和苟且,才是比贫穷更可怕的“穷根”。很多平民子弟就是跨不过这道心里的“寒门”,丧失了挑战命运的勇气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起立传媒


如今现实证明上大学不划算,过去大学生很吃香,就业容易工资高,如今遍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却找不到工作,为何白白花钱呢,在家还能早挣钱。拔尖生总是少数,家庭收入少也是因素。


笑天下可笑之人'


农村人只有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别无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