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約”的中程導彈會走向何方

“退約”之謎

“核制勝”學派緣何“返潮”

■羅 曦

沒人希望自己的家園成為戰場。每次俄、美兩國在履行《中導條約》的態度上出現風吹草動,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會心驚膽戰。

當地時間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 週年紀念活動在法國巴黎舉行。受邀出席活動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此期間討論了包括《中導條約》在內的各類問題。就在不久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外宣稱,美國可能會盡快退出《中導條約》。

由美、蘇兩國領導人於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禁止美、蘇兩國部署、製造或試驗射程在500-5500公里範圍內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被譽為“冷戰時期最成功的軍控條約”。條約中限制的導彈,其射程正好可以把大半個歐洲納入打擊範圍。

儘管美國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沒有打算在歐洲部署《中導條約》禁止的導彈”,但歐洲各國還是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如果美國真的“退約”,情形將會是怎樣?請看軍事科學院專家的解讀。

“退約”之迷

“核制勝”學派緣何“返潮”

自核武器誕生以來,基於對核武器作用與核軍控地位的不同認識,美國國內存在著“核制勝”學派與“核軍控”學派的分歧。

“核制勝”學派認為,美國的核武器存在脆弱性,建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絕對核優勢,是確保美國安全的必要手段。因此,美國應儘快從阻礙核軍力發展的各類軍控條約中解脫出來。

“核軍控”學派則認為,與其他核國家維持“相互確保摧毀”,即保留核武器的脆弱性,才能避免陷入“作用-反作用”的軍備競賽這一怪圈,從而更有效地確保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因此,美國應剋制其核武力發展並保留在各個軍控條約內。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就任前,就聲稱美國應該“擴大核武庫”,要在軍備競賽中“超越”其他大國;就職後,更是宣稱要恢復和維持美國的核優勢地位。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8年《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明確提出“量身訂製”核戰略,即通過研發低當量戰術核武器、小型核武器和智能化核武器,使核武器在戰場上“可用”“能用”和“好用”。這,在本質上是“核制勝”思維的精要概括。

美國在這個時期宣稱要退出《中導條約》,除了試圖“用中短程導彈系統維持其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優勢”,遲滯和制衡在歐洲及亞太地區日漸形成的新地緣軍力平衡外,也是美國國內各軍種利益紛爭的結果。

在《中導條約》的約束下,美國主要依靠海空基平臺在歐洲和東亞地區部署中近程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在美國看來,這種部署和操作成本高昂,機動性較差,容易遭到反艦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的有效反制。

在美國看來,俄羅斯“諾瓦特”設計局研發的9M729等新型中程導彈,已經“嚴重違約”。如果一直留在該條約內,就會給戰略競爭對手留下大力發展中程導彈能力的 “時間窗口”。美國判斷,其他國家正在利用中程導彈在歐洲和東亞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地緣兵力優勢,限制美國在這些地區的“行動自由”。因此,美國很可能會為恢復在這些地區的絕對軍事優勢,確保在未來可能的地區衝突中不輸給對手,退出《中導條約》。

“退約”之後

哪類中程導彈將“速生”

自2009年美海空軍率先提出“空海一體戰”後,美軍的國防建設重心開始逐漸向海空軍傾斜,陸軍的傳統優勢地位已不復存在。

為扭轉這一局面,美國陸軍提出了“多域戰”作戰概念,以提升自身在未來聯合作戰行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美國真的退出《中導條約》,在該作戰概念的牽引下,毋庸置疑,一些原先被該條約禁止的中程導彈,將會因失去約束迅速入列成軍。尤其是美國陸軍,將開始大力發展一系列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

精確打擊導彈。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公司在2018年美國陸軍協會的年會上展示了精確打擊導彈,射程為499千米,距離《中導條約》規定的500千米僅“一步之遙”。如果真的“退約”,美陸軍將可能迅速完成對精確打擊導彈的增程計劃,使其射程可覆蓋近程、中程和中遠程距離,全面替代“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這也符合美軍一貫的“在激進中求穩健、在先進中求保守”的武器發展思路。

陸基巡航導彈。在《中導條約》限制下,美軍主要裝備海空基“戰斧”巡航導彈。使用海空基“戰斧”巡航導彈一直被認為存在“成本高昂、機動性較差、作戰性能偏低”的問題。如果真的“退約”,美軍將對岸基“宙斯盾”系統的MK41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進行調整,使其可用於發射海基“戰斧”巡航導彈。此外,美海軍“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配備MK41垂直導彈發射系統,既可發射“標準-3”導彈,也可發射海基“戰斧”巡航導彈,用來打擊中遠程地面目標,填補陸基“戰斧”巡航導彈的能力空白。

陸基中程彈道導彈。美空軍現役的“民兵-3”彈道導彈和海軍現役的“三叉戟II-D5”彈道導彈均屬洲際彈道導彈。如果“退約”,美陸軍很可能會研製一種全新的中程彈道導彈,來彌補該領域相對於海空軍的能力差距。2018財年,美國計劃撥款5800萬美元,用於研發新型陸基中程導彈。該型彈道導彈可能採用高超音速技術,攜帶機動式滑翔器,以提升彈頭的機動性、靈活性與突防概率。

“退約”之思

失“約”後的導彈會去哪裡

為了對潛在戰略競爭對手的制衡和防範,確保自身的軍事優勢,“退約”後,美國很可能在一些軍事基地,部署和升級各類陸基常規中程巡航導彈、反艦巡航導彈、中程彈道導彈和戰略火力系統。

與海空基平臺相比較,陸基平臺可實現靈活、高效、快速部署,對各類地面和海上關鍵目標實施突襲,進而與海空基武器平臺相互聯通,形成“一體化”中遠程打擊能力體系。

中遠程導彈的加入,會有效提升防禦性反導攔截系統的能力,諸如艦載中程反導系統、陸基反導系統等,實現對來襲目標的精確性、多層次攔截。

此外,這些中遠程導彈還可以通過換裝紅外或雷達導引頭、增加一級火箭發動機,用於打擊中高軌道衛星與航天設備。這就決定了一旦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這類導彈將會得到大範圍部署。

可以預見,美國一旦“退約”,未來一段時間內,很有可能會在其認為的重點戰略方向逐步形成覆蓋陸、海、空、天等各個領域的導彈打擊、防禦綜合能力,其中包括“核常兼備”導彈打擊能力、“聯網多層”導彈防禦能力等,進而構建全球範圍內“攻防一體”的戰略威懾和打擊能力。

與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效應、近程導彈的戰術效應相比,核、常彈頭可以互換的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能夠兼具戰略和戰術效應。一是可通過在鄰近軍事基地部署,直接對戰略對手的軍事行動形成戰略威懾;二是可通過向盟友出售此類武器,介入相關國家周邊安全態勢和主權爭端。

因此,美國宣稱要退出《中導條約》,絕不僅僅是為了對抗個別國家的核能力發展,其背後更有制衡戰略對手崛起、贏得大國競爭的深層次考慮。

“退約”是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並不好舞。如果美國真的退出《中導條約》,勢必將引發一系列震盪與衝擊。在全球安全形勢上,將進一步危及日漸削弱的全球戰略穩定態勢與逐漸衰微的國際軍控進程。

一方面,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因成本相對低廉、技術門檻較低,將重新成為各個國家未來投資和裝備的重點方向,國際社會恐將陷入日益激烈的中程導彈軍備競賽。

另一方面,《美俄新戰略武器削減條約》(新START)即將於2021年到期,就當前針鋒相對的美俄關係來看,新START續約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除了新START,美俄雙方也沒有就戰略核武器削減問題進行其他形式的談判,美俄核裁軍以及全球核不擴散機制前景將迷霧重重。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