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會取代傳統保險銷售嗎?

保險共贏


互聯網保險未來已來:從場景險到生態險

同樣在剛剛過去的10月,相互保的橫空出世以及京東的牌照到手,相繼引起了互聯網保險圈的震盪:相互保給業界打開了互聯網創新的新大門,京東的強勢躋身又敦促已入局者加快發展腳步。

在保險公司加速變革、互聯網巨頭加速佈局的當下,創新,便成了互聯網保險“下半場”的制勝關鍵。

正如《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草稿)》所述:中國銀保監會支持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在風險可控、安全隔離的前提下探索互聯網保險的業務創新、機構創新、服務創新等,提高保險經營效率,改善保險消費者服務體驗。

隨著新監管辦法的出爐,互聯網保險的創新之爭將離我們越來越近。“改善服務體驗”的創新目的,呼喚每一個互聯網保險公司加速實現自場景化至生態化的業態升級。

1

場景視角下的互聯網保險

相較傳統保險,場景定製保險的概念,在互聯網保險中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應用。場景保險這一概念也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後應運而生,即對特定場景可能存在的特定風險提供保障的保險產品。

場景保險是保險作為工具的具體應用:作為一種能夠解決場景問題、實現體驗式服務的金融工具,場景保險既分散了場景風險,又強化了場景的金融屬性。

以消費場景為例。電子商務的興起在便捷了消費行為的同時,同時帶動了消費風險的透明化:質量、退換貨、售後維權等傳統風險,以及價格、物流、信用履約等電商風險,推動了消費保險的誕生。

基於消費場景的消費保險品種也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斷豐富。如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中,各商家期間推出的保險保障服務種類自去年的50種上升至70種,且覆蓋了各大品類的產品質量、物流以及售後服務。

除了解決場景中已有的風險問題外,互聯網保險還能夠藉助數據優勢設計出該場景下的新保險產品。如月初剛剛更名的京東安聯財險,便表示將基於3億活躍用戶和千萬會員在京東各場景瀏覽、購物、服務、售後等行為的數據積累,對用戶群體進行年齡階段、居住環境以及購物偏好等分析,並進行針對性的保險產品設計。

在細分場景中另闢蹊徑,便是險企依據“長尾效應”把握市場的關鍵。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理財、社交、旅行、購物、餐飲、娛樂等投資、消費、生活領域都可能產生相應的場景保險需求。展現在互聯網保險眼前的,將是場景市場的廣闊天地。

2

生態視角下的互聯網保險

將保險嵌入場景、實現保險與場景的無縫銜接,是產品經濟至體驗經濟的第一步。而實現保險與各個商業生態的無縫融合,才能實現產品經濟至體驗經濟的徹底轉變。

也就是說,除了實現保障功能這一保險本源外,互聯網保險還應提升用戶體驗,完成自提供保險產品至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轉變。這不僅意味著場景與場景的鏈接,更意味著場景與前後端其他生態的鏈接。

以眾安保險為例。2016年底,依託與300多個場景展開的業務合作,眾安保險圈定了生活消費、消費金融、健康、旅遊、汽車這五大產品生態圈。其中,生活消費和航旅為主力生態,消費金融、健康和汽車為新興生態。

打造生態,意味著要打破場景的產品化思維,轉而從用戶尚未滿足的保障需求出發進行產品設計,從而為用戶提供風險解決方案。

以眾安保險五大生態圈中保費增長最快的消費金融為例。根據官網披露的消費金融生態圖,眾安保險打通了消費者與消費金融公司、場景方的關係,通過輸出風控能力與增信、資產管理、夾層基金等服務,藉助海量、高頻、碎片化產品構建了一個循環生態。

場景嵌入生態是第一步,小的生態融入大的生態則意味著互聯網保險生態的建構。而放眼整個互聯網生態,隨著場景的豐富與風險的複雜,用戶的風險保障需求將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徵。展現在互聯網保險眼前的,將是生態市場的無邊天際。

3

從場景險到生態險

基於場景,互聯網保險能夠開發客戶的場景化保障需求;基於生態,互聯網保險能夠開發用戶的綜合化金融需求。從“客戶”到“用戶”、從“保障”到“需求”,實現數據的金融屬性便是其間的關鍵。

通過收集用戶數據並精準構建動態用戶畫像,客戶真實的保險需求和購買能力被挖掘。若在此基礎上提供保險服務、升級消費體驗,用戶數據便能夠實現金融化。甚至能進一步衍生出更多的其它關聯服務,從而構建起面向特定客戶的保險閉環,實現“千人千面”的動態服務。

實現這一過渡的根本,是科技對於保險價值鏈的賦能。無論是技術沉澱、數據模型積累,還是背後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都考驗著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科技實力。在“技術服務創新,生態創造價值”的推動下,互聯網保險科技也將加快迎來長足發展。

儘管“科技決定論”易於形成“大企業建生態,小企業進生態”的馬太效應,但生態險仍然為互聯網保險企業描繪了光明的未來:以技術為支撐、以場景為卷軸,生態化整體解決方案將實現保險業格局的重塑與再造。

更大的市場,必將為險企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保險科技公司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未來已來,遠方不遠。

▎本文系工保網原創作品,作者龔保兒。部分內容綜合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若需轉載或引用請後臺回覆“轉載”!


工保網


互聯網保險完全取代傳統保險,近期是不會被取代。

但是如果從長遠以及現階段互聯網發展趨勢、人工智能發展來看,完全有能力去取代傳統線下保險銷售。

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的支付寶,上面有賣保險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很簡單,但是它卻是互聯網保險線上銷售的雛形。

互聯網取代傳統保險銷售還有一個艱難的路程需要走。

首先就是保險的標準化,大家都知道現在保險的條款都是厚厚的一本,人們是沒有時間和耐心去看那些條款的,這些複雜的條款及限制如果放到互聯網上由用戶去看,能完全看完的估計到不了20%,所以,如果要做到互聯網保險銷售,就必須讓保險標準化、簡單化、靈活的配置選擇,當然這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作為一項切切實實為人民謀福利。

其次就是被保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審查,除身體健康狀況外,其他基本信息都很容易拿到,身體健康狀態,有無家族遺傳史,這些是不容易核查到的,現在中國各大醫院也不支持病人病歷信息的共享,系統無法調取到你的身體狀況信息,不過現在醫療信息化改革也在加快進行,詳細以後會實現病例門診信息的互聯互通,到那個時候這個問題基本就解決了。

這個時候,傳統保險銷售的重點可能不在銷售上,而是轉型為售後關懷服務型人員(這是冰冷的機器永遠替代不了的),新產品的宣傳推廣等等。

因此,互聯網保險取代傳統保險銷售是一定會實現的。只不過中間的路程艱難坎坷。


記錄館


先說答案:無法取代!

一個合格的保險代理人,除了要對所代理公司的保險產品非常熟悉之外。還要懂很多健康知識,法律知識等。包括婚姻法,民法,公司法,合同法以及稅法知識。

客戶的家庭狀況千變萬化,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家庭每個時間段都不一樣。這直接導致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時間段的保險需求都不一樣。也導致每個家庭每個時間段的繳費能力不一樣。而這些都需要有專業知識武裝的保險代理人或者保險經紀人,才能做到個性化的保險設計,真正匹配到客戶的需求。

說一千道一萬,客戶所謂的保險需求,其實解決的就是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讓客戶的家庭資產經過科學的配置之後,無論外部條件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其資產總值一直朝著保值增值的方向發生變化。而這一定是機器所無法滿足的需求。


險道求生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既能,也不能。


在具體闡述前,先要捋清楚,保險是什麼?保險的定義很多,但在這裡,保險是家庭風險轉移的工具之一。


既然是工具,那麼手段越先進,工具就越好用,歷史早就說明了這一切:

  •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革。


  • 19世紀中期,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再次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到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 到了如今,正在發生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扯遠了,回到問題:


互聯網保險將會在哪方面取代傳統保險銷售:


  • 信息的傳播和獲取:越來越多的客戶在互聯網上尋找和蒐集保險的相關信息和數據,比如我現在正在回答的問題,比就是這樣嗎?那麼這種變化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呢?

優點:信息傳播範圍更廣,傳播效率更高,去中心化。

缺點:信息的數量太多,加之來源良莠不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分辨和篩選,浪費時間,還容易被誘導。


  • 投保和保全手段更方便、便捷:以前全是紙質簽單,簽單只能限於代理人能及的地理範圍附近;而現在卻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完成全過程。

優點:流程便捷,節省時間,地域限制比較小

缺點:網絡交流保險畢竟沒有線下見面來的踏實,建立信任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種情況嚴格來說並不是技術的鍋,而是保險行業遺留的歷史問題,導致保險行業名聲不太好。


  • 大數據監控健康狀況:保險,尤其是健康險(重疾、醫療)都是有著很嚴格的健康告知環節,該環節很容易產生糾紛,但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很多關於個人的健康數據會被整合和打通,比如醫院就醫記錄,微信運動步數,運動手環監測的健康數據,網購信息(菸酒、垃圾食品),甚至基因檢測結果都是有可能被納入大數據監控的。

優點:在投保前的健康告知和核保階段的效率更高,以及後期理賠糾紛會大幅減少。

缺點:在保險行業和大數據技術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如果將該技術納入應用,很可能會導致一大批有過不良健康記錄的人被互聯網保險拒之門外,無法享受互聯網保險的紅利。只能走線下傳統銷售渠道一試。


  • 理賠效率更高,騙保概率下降:線上上傳理賠材料,本身就比線下快遞寄送材料要快,其次,依賴於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理賠材料審核求證的效率也將大幅提高。另外,就是在投保階段上線徵信系統,對理賠材料的疑點進行求證,騙保概率也會下降。


那麼,有哪些方面,互聯網無法取代傳統保險銷售渠道呢?


  • 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技術不夠成熟或其他原因,必然需要傳統保險銷售方式來輔助。況且,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本身不能取代人,也不可能在保險公司和客戶之間創造無縫的銜接,其中必然需要人的補充和調整。


  • 保險是工具,但依然要體現人性的關懷和溫度。客戶的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包括健康狀況能通過大數據分析,但是客戶的心理需求仍然需要服務人員來溝通和滿足。


  • 總而言之,能被互聯網取代的,必然是機械化的、流程化的方面,而不可被取代的是人性的關懷和服務。



最後,有些保險從業者也許會認為,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保險從業人員的工作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搶走,我認為:


  • 第一,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對於一些素質不高或技術含量不高的相關工作必然會被機器取代。但是,即使沒有第四次技術革命大潮的到來,安於現狀,不能跟隨時代發展腳步的從業人員,也總有被後來者淘汰的一天。


  • 第二,過往事實證明,技術的發展縱然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第1/2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等,但更多的還是造福人類。比如以前出行只能用馬車,但是後來有了火車和汽車,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以前只能寫信溝通,現在有郵件、電話、短信、微信、QQ等工具的出現,人們的溝通方式更多樣化,效率更高了。這些新技術的出現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相信互聯網保險也將會這樣。


  • 第三,保險從業人員需要尋找自己核心價值,不斷學習,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擁抱變化,而不是故步自封,與時代發展的趨勢相背離。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加我微信討論(howardhou2010)


少俠保重啦


我覺得是很難取代他的。

互聯網能做的事情一定是虛擬的信息的傳播這種事情,他是所向披靡的。

但凡需要人對人的服務,上門的服務,互聯網永遠無法取代。

而且正是因為互聯網把一切虛擬化網絡化媒體化,才使得人與人相互的親自服務,變得越來越稀缺,人們越來越需要這種一對一的服務。

答者丨祝福@IP營銷方法論開創者,為個人和企業打造IP賦能。(更多互動、溝通、連接請私信加我的微信)


祝老師談打造IP


互聯網保險沒辦法做到私人定製,做不到產品組合,而且每個客戶的情況不一樣啊,客戶的身體狀況,疾病歷史,家庭的經濟狀況結構不一樣,要配置的保險都會不一樣。

你擔心說傳統保險銷售被取代是很多人只是把保險當著一個簡單的產品來賣


彭彭保險經紀人


互聯網保險完全取代傳統線下保險,是不會的。但是確實會對傳統保險有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不能完全取代?

保險是複雜的。其中需要人來服務。分析家庭結構,資產狀況,健康狀況,指導投保,解讀條款,都是要專業的人來負責完成。


毛佳媛AN


這是不可能的,首先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會倒逼保險公司轉型,其次互聯網技術使保險觀念普及。現在如日中天的網絡購物,也在朝線下發展。燒錢啊


壹加壹理財師


不可能取代的!


櫻花園主


只能是一個補充,不可能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