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简简单单


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谢敬!

李清照是千古才女!著名诗人!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著有名诗留传后世!是人们非常崇拜景仰的才女佳人!所以本人不敢造次!今天题主邀我来答!只能是浅析一点儿!🙏!才女当时的境地和心态!这里的“人比黄花瘦”,此意境是在秋天,那么不容置否的是指菊花,但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也可比喻“荷花”!因为荷花高傲圣洁!她也可告诉人们,我就像荷花那样一尘不染的在等待你的归来!我对你的爱就像荷花那样纯粹干净!可是到了秋天,荷花也会变为黄花,只要到了秋天荷花也难脱命运的变节,它也会随着季节的到来,从红花变成黄花,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个人觉得这也符合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爱恋中,荷花的象征意义!因为诗人写诗,大多用的是隐喻和借喻!所以可能也不排除李清照意指“荷花”呢?!这样更进一步渲染了李清照的处境是悲凉的!荷花已残尽,我也更是意冷其中!


那么我们就暂且不说荷花了,咱们就说说仿佛贴近主题的菊花吧!我想你想的就像秋天衰败落叶的菊花一样,凄婉哀怨,飘零残花泪尽出,如泣如诉离别之殇情!秋风一袭凉意,令我更加的思念远方的爱人赵明诚!此情此景,我的心就好比这凋谢的菊花,生无可怜,又有谁懂我韶华已逝,漫长痛苦的离别染白了我的花发,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孤寂伤情无寄处!叶蔫瓣落,枝萎瘦枯!

这就好比想你想的是!我的身心疲惫!面容憔悴!悲叹的境遇!引起了李清照的忧思!慨然的望着秋天盛放的菊花凄楚凋零的景象!风潇潇兮!怅然若失!由然而生!那么,我的心身也是如此!这就是李清照的一句“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解!!

(仅个人拙见!娱乐就好)🙏🙏!(谢题主!谢阅)🙏🙏!


转运中的幸福


“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全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的“黄花”是指菊花,理由有三:

一、李清照的这首词是重阳节时写给丈夫赵明诚的,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写菊花最能体现这一天的特点。

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用黄花代指菊花是古诗词中的习语。

三、词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暗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咏菊名句,“东篱”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所以李清照这首词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无疑。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写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孤寂心情的,但全词不见一个思字,而是用“人比黄花瘦”这一个鲜明的形象来打动人。

重阳节的黄昏,菊花的暗香浮动,一阵西风吹起帘幕,帘幕下,李清照身形消瘦,堪比风中摇曳的菊花。

这个形象比千万相思语更动人,当赵明诚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时,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妻子瘦弱的形象,体会到妻子相思之情。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这是一个历来被喜爱文学的人所称道和讨论的句子!关于其中的“黄花”到底指的是什么,自古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是“黄花菜”的花;另一种认为是黄色的菊花。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些不妥:“黄花菜”的花虽然极为符合“瘦”的特点,可是却不能对应重阳节的时间!“黄色的菊花”正好相反,符合了重阳节的特点,却和“瘦”不沾边。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不妥!

在我看来,这里的“黄花”应该指的是经霜之后已经叶子和花有些枯萎,可是还没有掉落的菊花或是其它应季的花。“黄花”的“黄”含有枯萎的意思(这种意思现在有时候还在用)。这样词中所要满足的四大条件就都满足了:一是“瘦”,霜打的花叶当然“瘦”了;二是和重阳节的时间符合;三是很好地体现了萧索、凄清的气氛;四是很好地表现了李清照思想从恬淡洒脱向烦愁郁闷的转变过程,暗合了她对丈夫的思念!


弥勒徒


人比黄花瘦

童年的时候,爷爷教背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背过了就给买我喜欢的玩具。那时候人小,觉得好玩,不过半天功夫就背的滚瓜烂熟。幼稚贪玩的年纪,虽然倒背如流,并不解其意。每次背到最后"莫道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总是忍不住好奇的那颗童心,问爷爷。爷爷是退休老教师,闲暇时喜欢养花弄草,整的小院子里花花绿绿,生机盎然。我指着盛开的小小的黄花儿,说:″爷爷,你比黄花儿肥,我也比黄花儿大呀,怎么会是‘人比黄花儿瘦′呢?"

对于好奇稚嫩的孩童,爷爷也知道没法儿解释,除了夸我聪明会动脑筋,每次都只是一笑了之。

以后逐渐长大,进了大学。现在再读这首词,离愁别绪,感觉头脑里有些沉重,心绪有些沉甸甸的。以我们女人的心思来理解,我觉得,应该是重阳佳节日,薄雾浓云天,秋风紧,秋意深,百花儿叶缩花落大都已经凋零。我花开时百花杀,院子里只有几枝残菊,仍在抵御着秋风霜打而绽放。佳节倍思亲!秋凉夜深,李清照这时候想起了丈夫。因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音讯皆无。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日子,如今却只有自己一人孤独。平时两人感情笃厚,情深意长,小女子李清照此刻深感闺房寂寞。亲爱的心上人儿远行,不知游历何处,是否有人照顾,不免心伤挂牵,愁绪满怀,想到院子里白天被强劲的西风吹的满目惨淡,飘零离落的黄菊花,夜不能寐,愈觉憔悴。触景生情,进一步惹起了她的相思之深,思念之苦。亲爱的人儿,你是否也如风吹霜打的菊花,流离飘零?你是否知道有一颗孤单寂寞,凄凉悲苦难耐的心儿,正在为你牵挂?亲爱的,山高路陡,寂寞难耐时,记得家乡还有一位痴痴思念等你回归的妻子!离家久了,莫忘归程,莫淡忘了回家的路!

我认为"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应该就是深秋仍然盛开的黄菊花。




搞笑的妮子


“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醉花阴》中的一句。写这阙词的时候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正处于分离时期。

受宋徽宗时元祐党争的波及,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作为元祐党人遭排挤降职,而丈夫赵明诚则被升迁。李清照因父亲的原因不得居京,被迫避居乡里回到原籍,夫妻因此而分离。

写这首词的时间,《醉花阴》里的原文是,“佳节又重阳”,可以知道是秋天九月九重阳节。“愁永昼”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思念亲人,重九登高思亲思念父亲、思念丈夫,对未来的不确定。

“黄花”,在这首词里,确切地就是指秋天开的菊花。

“黄花”这个词含义比较丰富,用法和所指并不是单一的。比如有个词叫“黄花闺女”,在这里就是指未有性经历的少女,以花拟人。有时候又是以花的颜色泛指黄色的花以增加色彩感。比如白朴的《天净沙*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短短一句出现多种颜色,很有既视感。


沅汰


首先说明一下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

这句词的出处:人比黄花瘦,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做的《醉花阴》中的末句。

菊花的象征意义:菊花能傲霜、耐寒,通常用来比喻人有高尚的情操、节操。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女词人想要表达的词的诗意与情怀了。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而作者在当时因思念丈夫而消瘦的体态相似,反映了当时女词人李淸照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菊花作为传统的具有高尚品格的象征意义,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东岳遗风


“人比黄花瘦”出自宋朝著名婉约词派,人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最后一句。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至,稀薄雾气,浓密云层,烦愁相随,直到白天黑夜。

独自一人,百无聊赖,看着金兽炉里的瑞脑香烟袅袅升腾,直至烧尽。

夜晚,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半夜的寒凉浸透肌肤。

黄昏后,东篱饮酒归来,淡淡的花香飘满双袖,让人消损神魂,西风萧瑟,帘子吹起,闺中的人儿,比黄花更消瘦。

那么,词中“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呢?

这里的黄花,指萱草花,又名忘忧草,金针菜。萱草花形如金针,花型修长,瘦弱而娇羞,色泽鲜黄,就是我们现在所指黄花菜。

有许多书中将“黄花”解释为菊花,其实不妥。

1、古代游子出门前,都在庭园前种植萱草,以解家人相思之忧,故又名忘忧草。

李清照家的庭院里也种植了萱草花,所以,因酒微醺的李清照,将自己和纤细的萱草花相比,竟还要瘦弱。

这里喻意萧条,憔悴,暗示内心忧思、惆怅、孤单之心境。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太守期间。

李、赵两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宦海沉浮,先是父亲被罢官,李清自己作为罪臣之女被迫离京,然后又是赵明诚的父亲罢相离世,赵明诚成了庶民百姓。

后来赵明诚的父亲沉冤得雪,赵明成被重新启用。

几年间,两人的感情也经历了考验和沉淀,因此格外珍惜彼此。

赵明诚莱州赴任,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带李清照前往,所以,她独自留在了青州。就这样,夫妇两人分居青州和莱州。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到了,此刻是亲友团聚的日子,形单影只的李清照内心无比的惆怅,独自品尝着离别的滋味,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心事没个着落,只好提笔填词,就有了这首《醉花阴》

2、菊花也在深秋绽放,但花型饱满,雍容华贵,和瘦毫不相干,所以,人比黄花瘦里的黄花应是萱草花。

3、依李清照的性格,定会不落俗套,大家在赏菊、喻菊的时候,她心情忧烦,反而会别有一番用意。所以,黄花指的是萱草花。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当之无愧。

她的作品,早期清丽、自然、洒脱,中期婉约中透着淡淡的忧愁,晚期则忧国忧民,尽显豪迈之气,巾帼不让须眉,大气磅礴,如“生当做人杰,死也为鬼雄”。

所以,无论“人比黄花瘦”中是菊花还是萱草花,李清照作为古代女子,才情过人,她活得豪放磊落,从不畏畏缩缩,喜欢就是喜欢,忧伤就是忧伤,率真如她。

她的人格就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既有巾帼之娴淑,更兼须眉之刚毅,更具有崇高的爱过情怀。这就是李清照,一个千古奇女子。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借此平台,我想说二句。曾经的诗人也好,词人也罢,在写诗作词的时候一般是因事而写,以事抒情,因景而作,以景写意,达到淋漓尽致,完美的组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人生或仕途是不一样的,所表达出的意思也不见相同,应该结果一样。“人比黄花瘦”中“黄花”二字其实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仍然在应用,比如要办某一件事,要等某一个人,就会用”再不急”黄花菜都凉了。还有“黄花大闺女等,现在所指的黄花应该与诗人所用的黄花是一样的,只是各自表达的环境不同,出来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因而,我认为黄花只是自然界中的很普通甚至很普遍的各种类黄花,不专指某一种或某一类花。也不分春花,夏花,秋花或冬花。正是因为黄花的普遍,普通,而且娇艳,美丽,才会被日常生活的人们借用喻人喻事。只是文人墨客把黄花加以点涰罢了。



手机用户今宵月正圆


文 / 揽秋实,不绝

其实本诗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是菊花了,无论是从作词时节,还是词句用典上,都不需要再有异议。



那为什么会反复被提起来问呢,罪魁祸首就是“黄花瘦”三字了,黄花既可以指是花盛放时的颜色,又可以理解为花萎败后的枯黄色,再加上一个“瘦”字,更是增加了想像空间。 到底是瘦瘦的黄花呢,还是快要谢了的黄花呢?

于是就出现有“菊花”“萱草”“黄花菜”的争论,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主角《醉花阴》全词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阙词前两句指的时间是赵明诚离开家的日子,大概在炎夏端午时分,因为“永昼”是形容白昼很长。我们知道白天最长的时候就是夏至了。同时也可参考红楼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那章:一日炎夏永昼……

瑞脑消金兽,瑞脑香有醒神作用,夏季人容易疲乏困顿,在金兽炉里熏上瑞脑香能起提神作用。

这样一理解,上阙的意思就出来了:你是夏天离开家的,那时白天还长,现在都到重阳了,昨晚上我已经感觉到了秋的凉意。



下阙第一句“东篱”点出地点,同时指出所赏何花,谁不知道东篱是采菊的地方啊?

“把酒”道明自己在做什么,同时暗示丈夫自己的思念之情、之愁。

“黄昏后”言明时间,黄昏时分是最容易生愁的时间点,尤其是孤独的、想念着丈夫的人。



再就是后面了,“销魂”在这里当然不是赏花沉醉了,或是饮酒喝醉了,是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已经到了失魂的地步。

解到这里,“人比黄花瘦”结合前文就是秋来西风初起,帘子都卷动了,黄菊花吹得萧瑟稀落,可是我比它更憔悴惆怅,都是因为想你。



本词作于某年九月,李清照将词寄与身在外地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阙词之后,闭门三天三夜,搜肠刮肚穷尽毕生之学,自作了五十阙词,与李清照这阙混杂在一起给好友品评。

好友认真品诵再三,最后指出三句最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从此对夫人才学彻底敬服。


揽秋实不绝


出自李清照的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瑞脑:即龙脑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金兽:兽形的铜制香炉。

纱厨:纱帐。旧日卧床上都有淡绿色的纱制幔帐,称为纱厨或碧纱厨。1 黄花指的是黄色菊花。

此诗写的是重阳节,晚秋,正值菊花傲霜。纳兰性德有诗为:“黄花开也近重阳。”

这句话化用了陶渊明《饮酒》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古人喜欢以菊入诗,因菊秋霜傲放,坚贞不屈,而菊以黄色居多,便以黄花称之,凸显颜色之艳,是秋天独具魅力的景致,又有秋之坚韧顽强之气质。

比如古人称未出嫁的花季少女为“黄花闺女”,突出少女的纯洁坚贞和美丽温婉。

比如毛泽东《釆桑子 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突出菊之傲洁。


2 这首词最有创意的一句便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花喻人常形容人美,比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而词人却以凋零之黄花喻佳人相思之消瘦,形似而传神,形容之娇弱,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独特而新奇。

词人菊园把酒赏花,暗香恼人,为情所困,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憔悴不堪,消瘦日渐,恰似西风萧瑟中零乱枯谢的黄花,任凭秋风无情,只有无尽的相思寂寞愁......

西风中之菊花傲放,美丽动人,坚贞不屈,是女词人娇美温婉的外在形象,又是女词人品性坚贞,爱情不渝的内在气质,言简而意丰。

此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到夜间,曲折而有趣地写出了词人独居时的无趣,无聊,无奈,虽是相思的闲愁,却形单影只,凄凉孤寂得惹人心疼怜爱......

此词成功塑造了一位美丽动人,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是词中的千古名篇。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许宝善《自怡轩词选》赞赏:“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