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戰國名將趙奢後人。投靠劉秀後,馬援先後率軍攻滅隗囂、平定西羌、遠征交趾、出兵邊塞、平亂武陵,為華夏版圖的統一,為東漢政權的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馬援為東漢征戰一生,最後病死軍中,實現了他“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壯志。然而,當他“馬革裹屍”回來的時候,不但沒有受到英雄的應有待遇,還差點兒死無葬身之地。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在封建帝王行列中,劉秀算得上是一位開明君主。他實施“以柔道治天下”的策略,廣泛吸收和籠絡文臣武將,尤其是對於有本事的人,他更是求賢若渴,委以重任。馬援投靠劉秀的時候,正是劉秀創建宏圖大業的關鍵時期。當時,隗囂雄居於隴西,公孫述稱帝於巴蜀,這兩支強大的軍事集團,成為劉秀一統天下的巨大阻礙。作為隗囂的屬下,作為公孫述的老鄉,馬援在對比了三方的優劣之後,決定投靠勢頭正盛的劉秀。馬援深諳兵法,他的加入,無疑會為劉秀集團的統一大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勝算。

其實,不僅皇帝對馬援倚重有餘、信任不足,不希望他功高蓋世、功高震主;那些平日裡被剛正不阿的馬援得罪過、頂撞過的小人們更不希望他雲臺二十八將”,那個曾經犯了錯誤的劉隆能夠躋身其列,可為東漢征戰了一生的馬援卻不在此列。事後,東平王劉蒼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漢明帝當然明白其中黑白顛倒的原委,但為了維護父親劉秀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漢章帝時,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過這已經是他死後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當年的“雲臺二十八將”,雖然大多數都得以善終、風光一時,但時至今日也只能作為一個整體留在人們的模糊記憶中,要想讓人把他們的名字一個一個喊出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到的。相反,那個企圖被光武帝劉秀抹煞的伏波經軍馬援,雖然不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雖然死後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卻因為他那“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豪言壯語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成為中國曆代軍人的楷模,並永遠的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中。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

聽說李元霸的武器是擂鼓甕金錘,重320斤,一柄就是160斤,那相當於是拿著一個人的重量在打仗,那是什麼概念?而歷史上除了李元霸也只有一個人拿得起,那就是馬援,是不是有點誇張歷史了。歷史上馬援的武器到底是什麼?

《大隋唐》,詳細介紹了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說是東漢名將馬援創制的兵刃,消逝江湖很長時間,到隋朝末年,才在李元霸手中出現。

這種錘子不是圓球形狀的,而是“腰鼓”形狀,類似圓柱形,大約和街機《三國志》裡的許褚的大錘子差不多,像個榔頭,橫著的鐵圓柱,下面一個把。而裴元慶的梅花亮銀錘卻是兩個圓球形的錘子。

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勳卓著,被趙惠文王賜號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後人便以馬為姓。

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凌。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

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餘、馬員,都很有才能。王莽時,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國時蜀漢將領馬超也是其後人。

誡兄子嚴敦書

【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裡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

註釋

1.譏議:譏諷,談論。

2.通輕俠客:通,交往;輕,輕佻;與俠士輕佻之人交好。

3.交趾:漢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爾輩。

5.是非:評論、褒貶。

6.正法:正當的法制。

7.大惡:深惡痛絕。

8.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衿:佩帶。縭:佩巾。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9.龍伯高敦厚周慎: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龍伯高:東漢名士,史書上記載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周慎:周密,謹慎。

10.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11.杜季良:杜季良,東漢時期人,官至越騎司馬。

12.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13.數郡畢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14.謹敕:謹敕:謹慎。

15.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18.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作品鑑賞】

《誡兄子嚴敦書》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覆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

同一稱謂反覆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誡兄子嚴敦書》“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

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對象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名家點評】

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范曄: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馬援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

歷史上一代名將馬援為什麼死後蒙受冤屈?馬援是趙括的後代嗎?

中文名

馬援

別 名

馬文淵、馬伏波

國 籍

中國(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

出生日期

公元前14年(西漢永始三年)

逝世日期

公元49年(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職 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二定交趾,助破隗囂,撫平羌亂

東漢開國功臣

代表作品

《武溪深行》《誡兄子嚴敦書》《銅馬相法》

官 職

伏波將軍

封 爵

新息侯

諡 號

忠成

典 故

馬革裹屍、老當益壯

地 位

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後世追封

忠顯佑順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