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歡迎點擊上方關注“新北方城市”↑↑↑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明確提出,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相關單位與部門要提高認識、緊密合作、紮實推進,共同推動《規劃》的落實,努力把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規劃》指出,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陝西省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5個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及商洛市的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柞水縣,山西省運城市(除平陸縣、垣曲縣)、臨汾市堯都區、侯馬市、襄汾縣、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洪洞縣、浮山縣,甘肅省天水市及平涼市的崆峒區、華亭縣、涇川縣、崇信縣、靈臺縣和慶陽市區,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9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12%、2.79%和2.14%。規劃期為2017年—2035年。

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空間格局

《規劃》指出,關中平原城市群將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提升核心地區,培育發展潛力地區,嚴格管控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提升空間開發效率和城市群發展水平。

具體來說,首先,從按主體功能定位實施分類指導、細化落實國土空間管控單元兩方面著手,強化空間功能分區管控——重點開發區要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農產品主產區要加強耕地保護,優化農業結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增強生態產品提供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與此同時,創新差異化協同發展機制,著力實現主體功能定位在各縣(市、區)精準落地;在主體功能分區基礎上,進一步縮小空間單元,堅持生態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依次確定農業、城鎮空間範圍,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開發邊界;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原則上按限制開發區域進行用途管制,其中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範圍內的空間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進行用途管制;城鎮空間按照集約緊湊高效原則實施從嚴管控。其次,

強化西安服務輻射功能,加快培育發展軸帶和增長極點,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的總體格局,提高空間發展凝聚力。其中,“一圈”是指由西安、咸陽主城區及西鹹新區為主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一軸”是指沿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的主軸線,“三帶”是指包茂發展帶、京昆發展帶、福銀髮展帶。再次,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強西鹹新區、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寶雞、銅川、渭南、楊凌、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等重要節點的綜合承載能力,提升興平、華陰、侯馬、霍州、河津、永濟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水平,創建一批文化旅遊、廣播影視、商貿物流、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科技教育等美麗特色小(城)鎮,以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城鎮發展的新增長極,實現城市規模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構建起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空間格局圖。

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充分發揮科教人才、國防軍工和特色產業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才能夯實關中平原城市群追趕超越的產業基礎。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雙向互動。強化優勢產業關鍵領域創新,延長產業鏈條:

圍繞能源化工、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依託中國西部創新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產業化平臺,實施重大產業創新工程,著力突破產業鏈缺失環節、薄弱環節、延伸環節等的技術瓶頸;依託優勢創新鏈,培育新興產業鏈:憑藉國家增材製造、分子醫學轉化、陶瓷基複合材料、超導材料等創新平臺,加快高精尖科技、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培育3D打印、生物醫藥、新材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完善區域性創新網絡,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發揮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引領作用,帶動西鹹新區及寶雞、咸陽、渭南、楊凌、天水等開發區創新發展。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構建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服務體系。

加快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深化“軍轉民”“民參軍”,以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牽引,支持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配套,搭建“軍工+”平臺;發揮西安軍工基地多、隴海通道沿線軍工企業密集特點,集中佈局一批央地、部省、省市共建軍民融合產業園,鼓勵地方研究設立軍民融合發展基金,搭建“民參軍”高端人才聚集平臺;以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契機,建立多層次對接協調機制,支持有條件的軍工集團及其二級企業系統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支持軍工科研人員用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參與民口企業的發展,加快軍民標準通用化建設步伐,推行分等級“民參軍多證合一”評價制度。

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等機遇,依託面向西北的市場空間和較為豐富的資源優勢,深度融入全球全國產業分工體系,積極承接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紡織等產業轉移,打造以西安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協作、合理佈局的產業轉移示範區。同時,強化承接產業轉移管理服務,推動制定城市群統一的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建立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嚴格產業准入門檻,嚴禁承接高耗能、高汙染和低水平重複建設項目。

依託重要平臺推進產業升級。充分發揮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輻射作用,加強幹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打造地理標誌品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構建特色化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通過融匯秦風唐韻等歷史文脈、推動西安陸港、空港聯動發展、建設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多層次金融體系建設以及實施“互聯網+”電子商務、高效物流、普惠金融、智慧能源、協同製造等重點行動,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引領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支持園區建設運營管理與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全面創新,按照市場化方式推進跨國界、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以創新園區發展為切入打造產業協作平臺。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交通網規劃示意圖。

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關中平原城市群要實現長足發展,需突出重點、突破瓶頸,加快推進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推進軍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兼容、合理共享,構建平安、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服務水平。

從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方面看,做好城市群對外運輸大通道構建、加強城市群內快速交通網絡暢通、實現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強化以及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四大主要工作,對關中平原城市群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的構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相關單位將以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國家高速公路為骨幹,推進銀川—西安、西安—十堰、西安—重慶等高速鐵路及蘭州(定西)—平涼—慶陽—黃陵鐵路建設,加快構建“四縱四橫”的對外運輸大通道,形成覆蓋廣泛、輻射周邊的鐵路網。同時,陝西將加快城際鐵路、省級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建設,重點推進西安北—咸陽機場、西安—韓城等城際鐵路建設。此外,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北客站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為依託,加快將西安打造成為以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重點、具有更大輻射範圍和集聚能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推進各運輸方式間智能協同調度等也是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不懈的追求。

《規劃》指出,

要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城市,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西安、寶雞、渭南、咸陽、臨汾、運城、天水等設區城市率先實現光纖網絡全覆蓋和“雲網端”新基礎設施建設;要建立城市群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機制,全面提升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建立城市群統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建設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泛在關中”“智慧關中”;要貫徹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健全城際協同應急通信預案體系和通報預警機制,完善西安國家重要的數據災備中心功能,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抗毀性的同時,建設聯合異地災備數據基地。

從強化水安全保障看,

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永久發展的不二選擇。為進一步實現“水潤關中、水美關中、水興關中”,全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共同保護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協調管理機制,劃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汙紅線,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山清水秀的關中明天奠定了堅實根基。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生態安全格局示意圖。

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

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城市群建設的硬任務和大前提,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氣水土等汙染防治,實現區域汙染同治、生態同建,將為城市群追趕超越增添綠色動力。

共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一是要構建“兩屏、一帶、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堅持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加強秦嶺、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構建南部秦巴山地生態屏障和北部黃土高原生態屏障,以黃河及渭河、汾河、涇河、丹江等水系為重點,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溼地灘塗等重要生態斑塊為補充,強化各級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管控和保護;二是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秦巴山地和隴東黃土高原等生態功能重要或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依託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施綜合監測,落實管控要求;三是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系統整治並修復湖泊、溼地、蓄滯洪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恢復“八水繞長安”盛景。

大力實施環境共治。一是制定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實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快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切實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廣使用清潔的高標準車用油品;二是嚴格控制流域汙染物排放總量及強度,強化中小河流環境治理,優先開展城市建成區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及汙染綜合防治;三是推進土壤汙染防治,即:開展重點工礦區、汙灌農田等的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級分類管理,實施建設用地准入管理,強化未利用地環境監管,科學有序保護和開發未利用地;四是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即:加強應急減災協調,建立重大危險源早期預控機制,相關市縣提前規劃佈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大對涉重金屬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環境噪聲管理,劃分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提升環境質量。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密切跟蹤規劃實施對區域、流域生態系統和環境以及人民健康產生的影響,重點對資源開發、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可能產生的不良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監測評估;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依法履行環評程序,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嚴格土地、環保準入,合理開展項目選址或線路走向設計;建立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體系以及環境汙染聯合防治協調機制、環境聯合執法監督機制、規劃環評會商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把環境影響問題作為規劃評估的重要內容,並將評估結果作為規劃相關內容完善的重要依據。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範圍圖。

全面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規劃》明確指出,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要深度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強化國際產能合作和國內產業對接,持續拓展開放合作廣度和深度,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

在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一是要以構建立體開放通道、建設人文交流高地、深化經濟交流合作三大舉措為抓手,通過以陸橋通道為主軸,依託航線聯通、鐵路貫通、公路暢通的綜合交通網絡,密切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交通聯繫,暢通連接成渝、珠三角、北部灣等城市群交通物流網絡,進而強化向西向北的開放合作,建設東西雙向國際貿易大通道,打造新亞歐大陸橋和中蒙俄經濟走廊銜接互動的重要平臺;二是要深化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發揮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帶頭作用,加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制定外籍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與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精品旅遊線路,支持在西安設立外國領事機構,推動地區對外交往和各領域合作;

三是加強與沿線國家在航空航天、農業、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服務外包、衛生檢疫等領域的合作,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與中亞國家聯合建設旱作農業技術研發中心、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和合作園區,拓展跨境金融合作領域,支持中歐班列(西安)健康發展,完善“兩幹多支兩節點”國際鐵路物流網絡。

在建設高標準開放合作平臺方面,要努力推進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持續打造國際交流平臺:圍繞建設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建成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產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建管高效便捷、法治環境規範的高水平、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做實中美省州合作,深化與中東歐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提升與日、韓、澳等亞太國家經貿合作,密切與非洲和拉美地區的產能與經貿合作,推行“一園兩地”合作模式,重點建設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哈人民蘋果友誼園等;充分利用既有平臺,繼續辦好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歐亞經濟論壇等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論壇展會,建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人文平臺,深入實施絲綢之路影視橋、絲路書香等工程,進一步豐富論壇、展會、會晤機制、技術聯盟等形式,構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合作新平臺。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在加強國內區域交流合作方面,要繼續強化與東部沿海城市群對接,加強與周邊城市群合作,帶動周邊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把向東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對接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強與東部地區在技術研發、生態環保、公共服務、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開放格局示意圖。

建立健全城市群協同發展機制

打破行政壁壘,強化協作協同,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為先導,以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為核心,逐步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著力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大力促進一體化發展。

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一是建立一體化區域市場:全面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形成和公平競爭的各種地方性法規政策,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和跨區域市場監管協調機制;二是推進區域金融市場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發展: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現有交易場所依法開展關中知識產權、技術成果、林權等交易,依託現有合規交易場所,探索發展面向西部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三是推動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關中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平臺,發展跨地區的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鼓勵聯合培育技術聯盟、孵化器等創新組織,清理和消除城市間因技術標準不統一形成的各種內部障礙;四是探索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合理配置: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西安市高陵區深化農村土地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居住證制度。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機制。發揮特色文化優勢,支持共建文化類產業園區,以社區和農村為重點,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全面實施全民閱讀工程;發揮西安醫療資源密集優勢,鼓勵醫療機構通過遠程診療、派駐專家、交流進修等方式加大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標準統一、接口統一的醫療信息化平臺;建立和完善社保關係跨地區轉移接續機制,優化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完善跨部門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推動公共事務協同治理,加強應急管理合作,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聯動機制,提高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

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一是根據城市群建設實際需求,鼓勵地方研究籌建以社會資本為主導、市場化方式運作的關中平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積極引入各類社會資本,重點支持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聯防聯治、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二是推進城市群生態屏障一體化建設,重點推進秦嶺、黃河及渭河一體保護治理,在城市群內鼓勵採取發展“飛地經濟”、共享公共資源等方式,建立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橫向補償機制;三是建立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分擔機制,推動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建立統一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推動科技創新政策一體化。

陝西關中平原城市群,我們生活的城市將這樣變化

關中平原城市群主體功能區拼圖。

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目前,從實際情況來看,區位交通優勢顯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代產業體系完備、創新綜合實力雄厚、城鎮體系日趨健全五大優勢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創新綜合實力方面,其科教資源、軍工科技等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3%,擁有普通高校99所,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兩院院士64人,各類科研機構1100多家,國家級重點(工程)實驗室25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4家,承擔著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主創新示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改革創新任務。

在擁有優厚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關中平原城市群未來將加快在以下五大主要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揮區位交通連接東西、經濟發展承東啟西、文化交流東西互鑑的獨特優勢,依託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高層次開放平臺,暢通向西開放、向東合作通道,強化交通商貿、科技教育、文化旅遊和國際產能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性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為載體,以溝通西北主要經濟區的綜合性運輸通道建設為支撐,加快人口、資本、科技等發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

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創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牽引,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統籌推進軍工、科研創新機制改革,加快軍工、科技資源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轉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依託秦嶺黃河自然山水、周秦漢唐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多元富集等優勢,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立足相對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態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有序構建城鄉水系格局,以科學發展和合理開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打造顯山露水、透綠見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規劃》明確,到2035年,城市群質量將得到實質性提升,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