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歼20竞标的“雪鸮”为什么竞标失败?

yong布yan气


说起当年和歼20一起竞争的雪鸮战斗机,就不得不提一个设计的理念。近期火热播放的俄罗斯红星台纪录片《从T-50到苏-57》中揭露了俄罗斯五代机设计的理念:首要的是超机动性,隐身只是一个照顾。苏57战斗机因此只在机头喷涂了隐身涂料。其实,雪鸮的设计理念和俄罗斯的理念非常接近。

歼20比雪鸮的翼身融合程度更高,在具备同样甚至更好的机动能力的前提下,歼20的翼身融合更好,机体更小,而且隐身设计更好。

沈飞的设计思想就是苏系思维,雪鸮也不例外。雪鸮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接近于俄罗斯苏57战斗机开发思路的飞机,只不过在鸭翼和机身融合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上更差一些,因此性能不如苏57的产物。雪鸮的设计第一思路是超级机动能力,而隐身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辅助性能,因此雪鸮战斗机竟然比以长著称的歼20战斗机还要长,飞机体积非常大,目的就是在正常翼面布局之前增加一个鸭翼。

图为吹风洞中的雪鸮战斗机,该飞机曾经距离研发成功就差一步。


和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比起来,他们都是采用了中央升力体布局,都是在苏27战斗机的气动布局基础上进行隐身设计,都使用了鸭翼,只不过苏57战斗机在俄罗斯设计的更加精细,他们把鸭翼和主翼融合起来,但是仍然能够看出来鸭翼的痕迹,而且那是一个可动的鸭翼,起到的效果和沈飞的雪鸮是一致的,其他的不同就只有一个发动机了,苏57的117S更加强力,推力为14.5吨,雪鸮的发动机如果是WS10B,那也只有14吨,而且无矢量。

俄罗斯的苏57页采用了鸭翼,只不过和机翼融合设计了,图为其鸭翼转下来的样子,清晰可见其气动设计。


因此,如果我们按照沈飞的思路研发,倒是非常成熟的设计,而且也是一个可以快速实现的思路,但是获得的飞机却只能是一个隐身不如F22,机动不如苏57,整体作战能力可能无法和现在的五代机对抗的五代机,这样的五代机并不利于我们未来赶超技术,因为后发国家要赶超先进国家,必须在立项的阶段就确定好技术性能,否则一旦服役,20年的主力战斗机,变都不能变了,就这个性能,何谈超越。

在正常翼面上增加鸭翼,增加了雷达反射面,影响隐身,但是如果是采用抬式布局,鸭翼后只有主翼,没有尾翼,那么翼面没有增加,鸭翼的转动可以减少和防止雷达反射,美国也曾经想要研发这种布局的五代机,图为美国五代机的技术验证机。


要知道沈飞一直以来就受苏系战斗机的设计思路影响很深,沈飞当年就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的,所生产的战斗机也要么是苏联技术转移而来的,要么是沈飞根据协议组装生产的,要么就是在苏系战斗机的基础上自己逆向研发出来的,就算是自己创造性开发的飞机,实际上也结合了苏系战斗机的设计理念。典型代表就是苏27SK的组装--逆向仿制歼11A--改进发展歼11B--创造性开发但是结合苏系理念的歼16这个研发的脉络。

歼20相比于雪鸮,设计理念更加先进,而且思路更加超前。

但是成飞却不同,成飞拿出的歼20设计,是一种鸭翼加后三角翼的组合,并没有设计为三翼面,飞机没有采用升力体布局,以强调高速性能和隐身性能为优先,歼20战斗机的隐身能力可以产生美国五代机才有的闪烁效果,这一性能以及经过澳大利亚的仿真研究证实,歼20的隐身能力在仅靠外形不依靠涂料的情况下,就已经超过了苏57,使用涂料后,比F35更强,直逼F22。

图为战术涂装的歼20战斗机,他的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超过了当前的五代机,堪称是领先的战斗机。

歼20的鸭翼和垂尾是全动的,给歼20带来了非常卓越的高速和亚音速机动能力,歼20战斗机也由此可以作出极小的转弯动作和快速的爬升,他的爬升率非常不错,在航展上都有展示。歼20的倒梯形机身布局为其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弹仓,同时还布局了侧弹仓,歼20相比苏57和雪鸮,集成度更高,机身和机翼融合程度更好,飞机设计的综合性能较强。

歼20的大规模列装,对于快速提高我国空军战斗力有着重大意义。

歼20的战场传感器设计非常先进,这一点是世界上最好的。歼20装备了F35才有的,F22都没有的EOST和EODAS光电/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可以在对付隐身目标的时候多一重攻击保障,多一个探测手段,同时协助飞行员可以实现不转头的360度瞄准,这样的设计使得歼20具备了大角度的攻防能力,这些都是雪鸮不具备的。

歼20战斗机尚存的唯一问题就是发动机上的短板了。

可以说,歼20的产生就是技术的超越,歼20唯一的缺陷就是发动机的推力和矢量技术,目前矢量已经在歼10B上验证,不久也会上歼20,这款飞机几乎可以做到包打天下了,这可比雪鸮的保守思路要强多了,最终,选择歼20也可以看出我国在五代机设计理念和思路上已经比苏57要领先了,这才是我们未来20年的主力战机,该有的样子。


海事先锋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所谓的与歼-20竞标的“雪鸮”并不是什么FC-31。如果我们回顾当年沈飞601所和成飞611所的五代机之争,沈飞601所最终拿出的方案代号为98-3,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雪鸮”战机,这款战机虽然没有亮相曝光,但是从很多资料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它的踪迹。至于它最终竞标失败的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是沈飞的601所从设计之初就未能把握住未来五代机的脉搏。

由于沿袭苏系战机的设计思路,最终的“雪鸮”以超机动和超音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在很多当年亲历“雪鸮”项目的设计人员回忆中都谈到,601所在该机设计时,既没有和空军对接谈设计思路,又未能参考西方类似战机的技术标准。倒是和前苏联设计师走的很近,进行了各种技术交流和研讨,但最终设计的“雪鸮”比苏-27还要长,基本不具备隐身性能。

最为主要的是,跟着前苏联设计师后面亦步亦趋的沈飞601所设计出的“雪鸮”仅仅是一架4代+战机,根本就不是五代机。这对于“雪鸮”方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因为在没有跳出传统四代机的条条框框设计出的战机肯定无法满足未来空战的需要。这里笔者无意否定当年沈飞601所为我国战机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但是显然当时成飞611所设计的歼-20隐身方案更为先进,更符合未来空战发展的需要。

至于所谓的FC-31,那不过是沈飞在“雪鸮”竞标失败后,为了锻炼设计队伍自筹资金搞得一个310方案,所以说FC-31是为了上舰而准备的基本就是胡扯。因为当年601所搞这个310方案时,咱们的航母还没影子呢。


楠竹一


这跟沈飞和成飞对未来空战的理解能力、空军的要求有关。

沈飞公司的三代发展主要是以引进和仿制俄罗斯苏27战斗机为主,通过和俄罗斯的合作,大大加强了沈飞的研发实力。就是和俄罗斯的交流中得到了一个关键数字就是美国的F22战斗机雷达发射信号为0.1到0.4之间,这大大误导了沈飞,也影响了沈飞在设计新一代飞机时,采用了隐身能力低下的设计。

其他方面,雪鸮采用的是传统的三翼面隐身设计,相对歼20来说机体更长。由于沈飞在研发歼八系列战斗机上不顺利,雪鸮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新技术的采用,都十分保守,相对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鸭式气动布局的歼20来说,雪鸮机体重,体积大,新技术采用少,隐身能力差。在和歼20竞争时明显处于劣势。

成飞因为研发歼10战斗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设计歼20战斗机时,在新气动布局、新材料上应用更多。在关键的隐身性能上,没有采用俄罗斯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研发能力,制定了更高的隐身性能指标。再加上成飞的歼10战斗机在空军航空兵部队表现出色,最终成飞的歼20战斗机方案战胜了沈飞的雪鸮战斗机方案。



乐水者乐山人


“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认为:FC-31与歼20竞争失败,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FC-31本身的性能太差,二是其性能不符合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

首先看FC-31的性能,它装备两台和米格29一样的RD-93涡扇发动机,常规启动布局,那么,它和米格29的航程不存在本质差别,米格29内油很低,基本航程才1500公里,后来改进到米格29M,内油增加到5.7吨,基本航程才达到2000公里,那么其作战半径最多也就700公里左右。

FC-31吨位和米格29差不多,因为要隐身,弹仓必须内置,至少挤占机内3立方米的空间,内油就不可能有5.7吨,很可能连4吨都达不到,那么,其标称的作战半径1250公里,意味着基本航程要3000公里以上,这个指标怎么实现?

唯一的解释是,FC-31要挂载大容量副油箱,机内武器轻载,才能实现1250公里的作战半径。

挂载副油箱就破坏了战机隐身性能,那么实现1250公里的作战半径有何意义?

仅仅是腿短这一个缺陷就是致命的,更不用说其隐身性能,机动性等等指标了。

第二看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要掌握第一岛链内制空权,当面对强大对手的多个航母战斗群时,必须依靠岸基航空兵压制对方的舰载机,这就需要远程重型隐身战机,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将对手的航母战斗群至少拒止到2000公里之外。

看这个需求,FC-31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再看歼20,内油超过10吨,航程约4000公里左右,因此,不带副油箱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500公里,当歼20携带4个大型副油箱,或者经过一次空中加油机,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中国周边所有的军事目标均在其打击范围内,这才是中国空军需要的战机。

所以,FC-31未能入选中国空军,其实很正常。


麻辣战争


你好,我是中航工业总设计师。首先从来没有雪鸮这个版本的验证机,更无从谈起沈飞模仿放大苏27。j20的设计目的是高空高速低反射截击机,目的就是先敌到达,先敌发现,先敌攻击。j20在多任务上是有所欠缺的,同时,在目视近距离格斗上,远不如j10和j11。但是作为5代机来说, 搭载远距离导弹进行快速突击,打击指定空域的飞行目标是首选功能。所以j20在外形设计上,更偏重超音速巡航的性能,而且未来空战的模型,将从中距离发射近距离缠斗,转变为远距离发射,中距离脱离。所以j20的气动外形偏向高空高速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是无可厚非的。


专治DS


其实“雪鸮”到目前为止都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准确的相关信息。网上倒是流传几张模糊的风洞模型图,但谁也无法证实它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雪鸮”。

根据网上流传的说法,“雪鸮”是沈飞和601所拿出来和歼-20竞争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但其设计出发点是侧重于机动性能,在苏-27/歼-11的基础上,追求更强的机动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在和歼-20竞争中落败就是正常的了。

虽然当年美国给第四代战斗机的定义是4个S,其中就包括了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但从美军自己发展路径,以及这些年来F-22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另两个S,即隐身性能和超强态势感知能力在实战中可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F-35,就完全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性也存疑,但这不妨碍美军把它定位为第四代战斗机,并和F-22能够形成比较理想的组合。

美军甚至还基于其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性能和超强态势感知能力创造了不少新战法,比如“穿透式制空”,并在演习中成效显著。事实上,如果隐身性能和态势感知能力不足,再强的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也根本无法发现和接近对手,更不用说发挥自己的优势了。

因此,更突出隐身性能的歼-20自然更加符合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击败传说中的“雪鸮”也就不足为奇。T


联合防务


个人觉得,是毛系设计理念与美系设计理念的较量,601所对于隐身性能研究过少。

雪鸮想象图

关于“雪鸮”计划,外界资料很少,但恰好有一本书《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书里面主人公李天就是601所的首席专家,这本书的作者徐德起据说是601所的工会主席,里面侧面介绍有研制“新重歼”的一些情况和细节,可信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也只能以此作为“管中窥豹”。本人以前购买了该书的电子版,也就重新翻出来,文中大部分关于601的资料细节都来自本书,不涉及泄密问题。

该书提到,601所在六五期间(1981-1985)完成了对于前掠翼、边条翼、耦合前翼的系统研究,基本摸清这几种布局的气动特性。在七五期间,主要针对国外的第四代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最后成果就是F-22)为目标,进行超音速巡航、高机动、短距起落方面的气动研究,并对满足超音速巡航以及高机动特性的气动布局进行研究,同对二元喷管推力矢量技术、低阻外挂等课题也进行研究。到八五期间,正式开始名称为《军用飞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的国防科工委重点课题攻关,该课题主要负责人就是李天院士,到九五期间,该项目名称改为《背景机气动布局研究》,含义就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布局研究了。研究课题组进行气动布局年会讨论

如果仔细琢磨上面课题组的研究内容的话,你就会发现,601所这20年来进行的气动布局研究中,少了一块内容,那就是“隐身性能”,601所的研究课题里面把超音速和高机动性能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其他连短距起降也进行提到。但原书通篇没有提到隐身性能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601所把隐身性能放在一个非常低的位置。

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的是,书中提到九五期间,601所负责《边条翼、三翼面形式的新一代战斗机气动布局研究》和《低阻外挂研究》两项子课题。这里面边条翼、三翼面形式的新一代战斗机很显然就是后面提到的“雪鸮”。但是这“低阻外挂研究”是什么鬼?让人不得不怀疑,在601的初始计划里面,雪鸮并非武器内置,而是带着低阻外挂进行空战的半隐身战斗机。而在后续研究里面,601对于背景机的修改,还是集中在降低超声速阻力等方面的研究,同样没有对于关于隐身性能修改做出描述。

所以说601的背景机,是具有非常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非常出色的机动性能,但是隐身性能差,甚至有可能是武器外挂的半隐身战斗机!他是实际上是属于俄罗斯米格1.42这一类风格,隐身性能甚至比苏-57还要差的战机。苏-57的隐身性能备受诟病,但是其机动性能非常出色,活动边条也能产生三翼面的效果,与601的理念很多地方重合。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本书里面,提到很多601所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书中特别提到,在1991年3月初,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比根斯原始为团长的代表团来601所进行技术交流和访问,在最后双方合作谈判中,

李天副总师提出了未来背景机请苏联专家进行评审并获得苏联同意。虽然后面苏联解体,发生波折,但1991年11月中旬,俄罗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11名专家到达601所,就中方提供的方案提供了10份评审报告,提出了气动特性、进气道、飞机质量和隐身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也向601所提供了一批设计软件。

之后在1993年到1999年,601所多次与俄罗斯专家举行技术合作和交流会议,总结取得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601所背景机研制过程中,受到俄罗斯的设计理念和影响较深,恰巧的是米格1.42和苏-57都把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性能,置于隐身性能之上,601所的设计方案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这不是偶然。

所以,个人认为,601所方案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其不过是按照自己设想的,造一架自己想象中的“四代机”,雪鸮的设计方案,是牺牲掉了隐身性能,侧重于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的战机,属于典型的毛系设计理念的战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最终还是采用武器外挂的话,他不过是一架三代半战机。而威龙获胜的原因,也就不难猜出,就是对于隐身性能的重视。


这里面,书中还有个非常有趣的细节,601所在歼-8项目之前的工作内容中,多次出现与空军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这些内容在研制海军的歼-15舰载机上也多次出现与海军的交流。但是在整个“背景机”研制过程中,通篇没有提到与空军相关的互动,唯一提到的就是国防科工委。这让人不得不怀疑,601所是否实际上在“闭门造车”,其研制的不过是自己想要造的机型,而不是空军想要的机型。


五岳掩赤城


这个问题其实是不想回答的,首先是因为以前写过关于沈飞“雪鸮”的文章和问答,而且这个问题的前两位答主已经写的很好了,所以就不打算再和朋友“抢生意了”,但是事事总有意外,昨晚半夜的一个回复让大家有了争论,所以天真觉得还是有必要和大家详细的解说一下。

我国目前正式服役的四代机毫无疑问就是成飞611所的“歼20”,但在这之前,其实沈飞也是有一款重型四代机的,那就是“雪鸮”,现在很多人误以为中型的歼31是曾经沈飞竞标失败的产品,其实这是错误的,“310方案”的诞生确实和沈飞601“雪鸮”的竞标失败有关,但它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机型,在技术上是没有渊源的,更没有继承关系,“歼31”310项目可以看做是沈飞601所空四代竞标失败后为新人练手的项目,这个说法在李天院士的传记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天真就不再强调了。


图注:根据中航工业
李天院士的传记来看,在07年10月沈飞601所“雪鸮”方案竞标失败后,有孙聪总师主抓,李天院士负责技术工业,为培养人才锻炼年轻团队,自筹资金成立了“310项目”

回到正题,那么为什么当初沈飞601所“雪鸮”方案会失败呢?我们先看一下“雪鸮”真实的样子。
图注:根据中航的宣传和天真自己的比对,图中黄圈处应该就是沈飞601所最后竞标的98-3方案“雪鸮”

根据官方的报道,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的发现,沈飞601所的“雪鸮”方案是一种三翼面布局的重型双发“第四代隐身”战斗机。

为什么天真要给雪鸮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打引号,就是因为它的三翼面布局和其巨大的机身。

图注:根据中航模型的比对,“雪鸮”极可能长达22米,比歼20要大的多。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歼20的“鸭翼”影响隐身的论调,也有很多人相信……那么,天真在这里也想问一下,曾宣传或者相信歼20鸭翼影响隐身的朋友们,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宣传一个论断总是要有证据的,没有证据的宣传那是在造谣。



其实,根据目前天真看到的所有有关于“鸭翼”影响隐身的说法,无论是美帝的“鸭翼最好的位置就是出现在敌人的飞机上”还是“前置鸭翼不能依靠主翼来遮挡雷达来波”都站不住脚,(具体原因我在以前的问答中解释过,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只有一个比较可靠的证据,那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麦道公司与NASA联合进行的一项(未来战机研究计划)的低可探测研究,在所有几种取消垂尾的构型中,发现前翼虽然能提高敏捷性,但代价是(可见度尚可)


图注:麦道公司对未来先进无垂尾战机气动布局的研究,注意图中115与119。

但是……这个很重要,在麦道公司指名的两种鸭翼构型中,115是三翼面布局,而119则是固定鸭翼的“伪鸭翼”,和前置可动鸭翼后无平尾的鸭翼布局,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

而且关键的是“鸭翼布局”是否影响隐身?主要是看相对来讲,如果鸭翼布局相对F22那种常规布局。雷达探测的截面积相同或者差不多,那自然不能说鸭翼影响隐身了,但是……有鸭翼的三翼面布局,在麦道公司与NASA的研究中到确确实是在雷达探测(RCS)上不如常规布局的,根据研究结果应该是在0.3-0.4平方米左右的低了探测值上下,相对F22最少要大一个数量级。

众所周知,隐身性能是四代机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并且三翼面布局有于前有鸭翼后有平尾,同时附带垂尾,飞行阻力又过大,尤其是在跨音速波阻的时候尤其严重,所以需要拉长机身来增加长径比减低机身截面积,所以“雪鸮”很长,是一个22米,比歼20还要巨长/大的家伙,也就是说,在隐身性和超音速这两个最重要的四代机指标中,“雪鸮”相比歼20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雪鸮”会惨败的原因。

那么沈飞601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雪鸮”来竞标呢?这就要追寻“雪鸮”最开始的起源了,在前面的“五岳”(先这么叫一下,你名字太长了)的回答中,其实就解释过,那就是在90年代初中航开始与俄罗斯进行下一代战斗机的预研,这个项目就是“背景机”方案。

大家不要看,现在我们的航空工业如何如何,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歼十还躺在图纸上,从没做过三代机的我们寻求国外技术支持搞四代机预研其实是很正确的,但是……技术上的正确不代理思想上的正确,而影响思想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目光的前瞻性,也就是对未来空战理论的理解。

在这方面,俄罗斯犯了非常重大的错误,根据俄罗斯对未来空战的理解,空战的最重要压制手段是反制雷达搜索,对敌方战机的机载雷达、空空导弹的制导雷达进行干扰,以电子对抗为主,通过大过载机动来规避敌方导弹,实施反制。

因此,对俄罗斯的未来空战思路来说,四代机的隐身能力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超机动性。

同时,当时的俄罗斯在对美国F22的技术追踪时,也犯了致命错误,T50的总师达维.登科,就曾认为:美国F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在0.3-0.4平方米左右。

所以最终俄罗斯的苏57就造成了这种任人吐槽的“不隐身”的样子。



图注:苏57正面可见的发动机叶片是非常巨大的空腔反射源。

而俄罗斯当时的这种观点,对正在进行四代机预研的中航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早期航空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一直离不开俄式飞机的影响,在90年代那种技术、观念双重落后的年代,被曾经的老大哥“误导”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

受此影响,中航沈飞(背景机项目的中方合作方)一直将俄方所提出的“不用推力矢量60度大迎角可控作为重点”来预研,整个项目一直推进到新世纪,为此沈飞601所先后搞了多个方案,也就是网上大家常说的93、新93、98、98-2等几个方案。


图注:网络上很多人拿这张图中模型认为是“雪鸮”
,但天真自己认真比对后发现,应该是“新93”

而沈飞最终竞标的“雪鸮”就是从98-2发展出来的98-3方案。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新世纪美军的(隐身超视距)空战理论几乎吊打一切,而我军又号称最大的“美粉”,自然对俄罗斯那一套超机动制胜论不屑一顾,空军对中航所提出的“弱隐身、超机动、大迎角可控”的指标全盘推翻,重新制定了(隐身、超音速)的指标,所以“雪鸮”自然就凉了。


图注:根据2001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来看,当初的“雪鸮”其实是踌躇满志的,但是后来的发展,还是超乎沈飞和中航很多的预料。

但是这里面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说是中航与沈飞提出的超机动性指标,而不包括成飞?难道成飞不属于中航工业吗?

当然不是了,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个“背景机”预研期间,我方主要负责都是沈飞(毕竟有历史原因,也有引进苏27的原因)

而成飞611的歼20,初始气动结构是宋文骢,宋老的《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


图注:此论文发表在2001年与沈飞“雪鸮”国的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同一年(果然是造化弄人啊……)

当然,网络上也一直流传着“北亲儿子,南干儿子”的说法,但是在这里,天真不想对两家航空制造集团与中航的关系多作评价,因为无论是手心手背都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尽管目前网上对沈飞的骂声几乎可以覆盖东三省,但是天真要说的是,两家的合作一直很深,在空四代项目上,最后的结果也是611抓总,601也是有所参与的。

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沈飞对我国航空工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航空工业成就都离不开沈飞的贡献,沈飞有很多惹人非议的做法其实是非常无奈的,天真这么说绝不是为谁洗白,尽管天真对沈飞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天真只要想,完全可以把它黑出翔来,但是……这又能怎样呢?如果我告诉大家沈飞这些年背后的故事,有很多人会叹气……我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真的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废话说的有点多了,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吧!


军事小科普


三代半的底子,拿什么与四代机竞争

首先要说一下,网络上有很多半吊子军事自媒体和军迷都认为鹘鹰是沈飞竞争四代机的产物,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题主的问题和配图非常好,这个代号雪鹄的三翼面重型机才是沈飞竞争四代机的方案,鹘鹰是沈飞在四代机竞标失败后不甘沉沦、为保持先进战机研制能力而自己搞的技术验证机。

雪鹄效果图。笔者要说的是,军队办事情真是很有分寸的,幸亏没让这伙成为我国的四代主力战机。

实际上沈飞的雪鹄在四代机竞标中败的很彻底,基本就是见光死,就跟波音的X-32没有悬念的败给洛马的X-35一样。我相信大多数军迷看到雪鹄方案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这货不是苏30SM的隐身版吗?实际上雪鹄就是沈飞与苏霍伊“技术交流”的产物,利用三翼面布局获得较好的机动性能,并且用较长的机身获得较好的载荷航程能力与超音速能力。在同样的研制思路下,雪鹄与苏57同样的跑偏了,算不上真正的四代机。

雪鹄的模型在风洞测试中。虽然在四代机竞标中输的连裤衩都没了,虽然连原型机都没造出来,但是不妨碍沈飞的这个模型获得2001年国防科工委客机进步一等奖。

雪鹄方案的缺点有如下几个:

1、隐身性能不足。沈飞在对四代机的理解上与俄罗斯类似,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隐身性能的极端重要性,方案整体隐身性能不佳,其隐身性能不会好于苏57.

2、采用三翼面+长机身的整体布局,初衷是兼顾超音速机动性和亚音速机动性,但是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窘境,超音速性能不如歼20,亚音速性能倒是可以期待,但是四代机对近距离格斗的要求不高,这还是沈飞对四代机的认识出现偏差所致。并且这个超大尺寸的三翼面方案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太高,估计连F119都不够用,而歼20水平相当凑合的AL31系列就获得了不俗的性能,这也是军方青睐歼20的重要原因。

3、雪鹄方案在超级信息融合上的能力不如歼20,这也是走俄系战机老路子的通病,更重视平台的机械性能,对信息性能不够重视。而成飞在信息能力方面的建树一直是强项,无论是歼10还是歼20系列。

整体来说,沈飞的雪鹄方案败于对四代机认识的偏差和误区。对于长期跟随苏/俄系战机研制思路的沈飞来说,这个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竞标四代机失败后,沈飞疼定思疼、不甘沉沦、自我加压,自筹资金搞鹘鹰项目,这种精神值得表扬,也希望沈飞今后能凤凰涅槃,拿出好的飞机。

沈飞在抄袭苏霍伊失败后,痛定思痛,决定抄洛马看看有没有出路---开个玩笑,沈飞当不要当真。

最近网上流传出沈飞内部刊物《鹘鹰神话》的插图,其中一个具有高度隐身设计的机头模型引起大家的热议,这个惊鸿一瞥的机头模型与近期某权威杂志封面披露的我国新型超音速隐形轰炸机方案契合度较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沈飞研制的我国新型超音速隐形轰炸机。关于这个事情,笔者有三点要说:

1、根据中国军队的保密实践来看,鹘鹰原型机的制造照片流到网上大肆传播,说明鹘鹰转正的事儿基本没戏,起码是现在的鹘鹰方案没戏。谁见过歼20在工厂制造的照片?!

2、所谓的中型超音速隐形轰炸机没戏,因为这样的方案隐身能力比不上歼20,载荷航程性能比不上专业大型轰炸机,弹仓估计也很难装大尺寸的巡航导弹等弹药,而且造价不菲、用途有限,不会有前途。当然这是笔者的瞎合计,我们拭目以待。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沈飞的飞机在国际上都有名。关键在中国没有关系(其中的具体原因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所以在中国很少被部队使用。说实话歼20第一不能当舰载机别人家的航母能塞几十架,歼20最多半数,第二机身笨重体型越大雷达波辐射面积越大被干掉的几率越高(不要以为是隐形战机就没有雷达反射波)。同比美国的f35和俄罗斯的T50。大功率发动机和小机身灵活的机动性,而中国的歼20发动机功率不够为了满足载弹量加大机身,失去了机动性,所以又增加了鸭翼以满足机动性。歼20顶多算3代半。好的军事武器不是靠媒体来评论的,要看使用者的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