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15812847699


有人說,秦始皇曾下達,就算國家曾發生了危難,軍隊也不能回撤救援。也正是這個原因,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除了修長城的20萬民工回來救援外,幾乎沒有軍隊回來。最終秦朝被推翻,強大的秦帝國滅亡。

(秦始皇劇照)

那麼,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

我們目前找不到任何史料來佐證這一種說法。因此,秦始皇究竟是不是說過這句話,實在已經無法考證。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秦始皇會不會說這樣一句話呢?

我覺得,秦始皇說這句話的可能性是極小的。

第一,秦始皇這樣說,是在縱容國內造反。

國內造反,有來自於朝中大臣,有來自於被滅的諸侯後代,有來自於一般的奴隸與平民。總是,對於王朝社會來說,威脅無處不在。如果秦始皇對軍隊說過這樣一句話,那麼便意味著,國內的這些人,可以放心大膽地造反了,因為軍隊不會回來干涉。這話不是自己給自己設圈套嗎?

(焚書坑儒)

第二,這種沒有政治智慧的話秦始皇不會說。

秦始皇無疑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秦始皇當了皇帝以後,確實非常擔心自己的皇權受到挑戰,擔心國內的反抗。他確實做了非常多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他自身皇權的事情。但是,他所做的這些事情,國人可以猜出他的目的,但是他不可能赤裸裸就把目的告訴國人,赤裸裸對國人說,這是害怕你造反。比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比如秦始皇“泰山封禪”,比如秦始皇搞“郡縣制”,比如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等等,都是秦始皇加強皇權威嚴的表現。但是,他並沒有直接表示出來。所以,那樣一句話,秦始皇是不可能直接說出來的。

第三,事實上秦朝軍隊在遇到危難的時候回撤了。

大家都知道,當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時候,遠在邊關的長城軍團,確實在王離的帶領下,回撤回來,參與阻擊農民軍了。如果秦始皇真說過那樣的話,這個軍隊應該不會那麼痛快地回來的。要知道,秦始皇的話就是絕對的聖旨。扶蘇接到一個假聖旨,讓他死,他儘管有一百個不願意,也立刻就執行。王離難道敢於違抗秦始皇的命令嗎?

那麼,既然秦始皇不可能說這樣的話,為什麼又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

(陳勝吳廣起義)

我覺得,出現這個說法也很正常。因為,秦始皇雖然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是他對秦朝的軍隊確實是十分提防。

秦朝建立的時候,秦朝的軍隊,應該說是當時十分強悍的軍隊。而且因為秦朝有“軍功獎勵制度”,因此秦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相當厲害的。如果這樣的軍隊造起反來,對秦朝來說,確實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在秦國還沒有實現統一的時候,秦王解除這種威脅的辦法,就是懲治功臣,留下軍隊。包括白起、范雎等一大幫功臣都受到處罰。最後王翦父子看清楚了形勢,急流勇退,才保住了性命。

當國家實現了統一以後,秦始皇就不僅僅猜防大將,他對戰鬥力十分強悍的軍隊也很提防。所以,秦始皇除了收繳全國民間的兵器外,同時也進行了大裁軍。除了還留有三十萬軍隊修築長城外,其餘軍隊應該都全部收繳了武器,讓他們回到民間,或者進行修建阿房宮、秦直道這些工作,軍人也就成了民工。

實際上,就算是修築長城的那30萬軍隊(回來的時候跑了10萬,也說明很多不是軍隊),也已經不是純粹的軍隊,而是真正做苦役的民工。至少,這些人並沒有參與軍事訓練,而只是進行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

所以,最後當全國爆發農民大起義的時候,秦朝之所以沒有軍隊回防,並非是軍隊不準回來,而是秦朝實在沒有軍隊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秦始皇在位時,說沒說此話無從考證。第二始皇統一六國後,秦軍主力一分為三,50000中央軍,蒙恬300000長城軍團北擊匈奴,長駐北方。屠將軍(名字記不清)任噐以及後來的趙佗率領50萬軍隊,抱括軍人家屬遠征嶺南,後屠將軍戰死,經過後繼者的血戰平定嶺南,其間始皇駕崩後秦帝國農民起義,六國後人也起來造反,起義風捲殘雲,過去交通不便,得到消息的嶺南,還沒做出反應,沒多久秦帝國便面目全非,而嶺南平靜,由於二世亂殺功臣,任囂也病入膏肓,和趙佗商量,由於中原局勢混亂,他們決定,靜觀其變,封鎖了通往中原的路。直至秦帝國滅亡,漢朝建立,趙佗建立南越國,自稱武帝,他活了一百多歲,直至漢武帝時,才回歸漢帝國。


玉之溪


這說法是錯的!秦始皇只是命令軍隊沒有聖旨不得回軍,不是說秦國危亡不得回防。主要是不知道這軍隊來意如何,害怕部隊參與叛亂。這種指令在任何時期都是這麼處理。比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世民的十萬大軍也是不得進入長安城的,李世民發動兵變殺太子的時候總共只有1000人,除了留200人守衛自己的秦王府,真正參加兵變的只有800人。

在當時曾出現了一件事那就是魏武侯死的時候曾經立魏瑩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魏惠養),但是魏惠王在其父死時,其弟公仲綬爭位。這時候,公仲綬勾結韓趙兩軍聯合進攻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並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魏國差點亡國,這是發生在公元前369年的時候。

商鞅變法在公元前356年,所以商鞅為了避免秦國發生類似魏國的事件,便責令軍隊不得參與宮室內戰。這項指令一是防止軍隊介入衝突傷及本國元氣;二是害怕因為軍隊撤防導致敵國入侵;三是害怕本國軍隊勾結外國軍隊入京顛覆政權。

依據秦法,秦軍駐守藍田大營,不得秦王命令任何人不得進入咸陽城,即便是太后也不得調動部隊。這也是後來宣太后一個外國人能夠在秦國掌權的主因,因為沒有秦昭王的王璽聖旨,任何軍隊不得入內。


優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派任囂、趙佗出兵,迅速征服嶺南,從此併入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秦始皇取得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

但因嶺南民風彪悍,生活方式與風俗同中原有很大不同,為了防止撤軍後嶺南反叛,始皇帝採取建議,讓出兵嶺南的40萬軍隊留守當地,與當地百姓大量通婚,傳播中華文明。

而後,又遷居中原50萬居民至嶺南,進行民族融合。

秦始皇死後不久,秦二世胡亥即位。天下大亂,叛軍四起。

而留守嶺南的大將任囂病重,死前任命趙佗為南海郡尉,並叮囑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防止嶺南重新回到蠻夷社會,讓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願望落空。趙佗遵從任囂遺囑,封五嶺關隘,擁兵自守,不久,他出兵兼併桂林、象郡,以番禺(廣州)為王都,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也就是封閉嶺南所有與中原互通的道路關口,防止戰火燒到嶺南,同時拒絕出兵中原挽救秦朝。

至漢朝建立,趙陀派人與漢朝溝通,將南越國獻上,受封南越王。自此,南越正式併入中華版圖。

可以說:南越大軍拒絕發兵中原,挽救秦朝。歸納起來就是:1、秦二世無道,不得人心,不值得救;2、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原無論是在秦朝、劉邦還是項羽手中都還是中華,但丟失嶺南就很難奪回,任囂、趙陀不願辜負秦始皇天下大統一的遺願;3、很多士兵都已經在嶺南結婚生子,是否還願意打回中原?而任囂、趙陀也不願中國戰火連累到更多人;4、大廈將傾,即使出兵挽救,也不一定救的回秦朝。


廣西新鮮事




秦始皇命令嶺南50萬秦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回防,務必保證嶺南處於中原政權的控制之下。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這個故事的出處大概就是《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出於對秦始皇的美化,才杜撰了這麼一個情節。


秦始皇建立的是皇權專制國家,也就是私天下。國家就是秦始皇一家的,秦始皇還夢想自己的基業能夠千秋萬代。他對反叛自己的勢力從來都毫不留情,為的就是鞏固大秦帝國的統治基礎。

秦國都快要滅亡了,秦始皇還要那個嶺南做什麼?中原地區才是大秦帝國的核心根據地,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才是大秦帝國存在的根本。



秦始皇派往嶺南的50萬大軍,並非都是關中的老秦人。可以說是多國部隊,有此前的趙國人、魏國人,當然主體是關中人。

這50萬大軍一多半人都是負責後勤的,一線作戰部隊大概有二十萬左右。嶺南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秦軍戰線拉得又比較長,不得不用重兵來對付當時的土著。

第一任的統帥屠睢可以說是秦始皇的嫡系,他在與百越人的戰鬥中死去。第二任的統帥任囂早就對秦始皇非常不滿,他曾經說過秦無道的話。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他就想居嶺南而獨立。

任囂不太適應嶺南的氣候,不久就死去了。臨死前他找來了自己的嫡系好友趙佗,讓他擔任了南海尉,掌管著軍隊主力。

趙佗一上任,就封鎖了對外的關口,尤其是現在的韶關。然後在南海郡的各個部門都換上了自己人,再派兵佔領了桂林、象郡。從此以後,他就佔據了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南越國。



趙佗並不是秦國人,而是現在的河北正定人,當時應該是趙國人。他對秦國並沒有強烈的歸屬感,秦國的死活對他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當時的人口平均年齡40歲,這50萬大軍也處在不停的征戰當中,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大概也就剩下了一半左右。

當時的交通條件非常差,從嶺南迴到中原地區,至少也要用大半年的時間。當他們一切準備妥當,回到中原大概一兩年時間就過去了,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幾十萬大軍調動,就需要龐大的開支。當時嶺南的百越人並沒有完全臣服,很難籌措大批的軍糧和裝備供幾十萬人使用,這就決定了嶺南的幾十萬大軍沒有辦法千里回防。



更重要的一點,秦國滅亡了,滅掉的是嬴氐江山。和嶺南大軍並沒有什麼關聯,秦國不是他們的秦國,江山不是他們的江山。

趙佗原本也不是秦人,沒有必要為秦國殉葬。當時的這支大軍基本上控制了嶺南的局勢,自立為王是最好的選擇。與其為別人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不管是秦始皇、秦二世有意調這些軍隊回防,路上龐大的開支沒有著落,這50萬大軍也不可能馬上就出發的。因此這與秦始皇有沒有下令50萬大軍不能回防沒有關係,只是處在當時環境下的一種必然選擇。

漢朝建立後,南越國雖然成了漢朝的一個附庸,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獨立王國。直到漢武帝年間才出動大軍擊敗南越國,正式把這一地區納入了漢朝的疆土。


新知傳習閣


這種說法出自小說《大秦帝國》,應該是推測出來的,史料中其實並沒有記載。

它的大概內容是說,五十萬秦國軍民南下百越後,統帥王翦病故於嶺南,秦始皇召見趙佗,下達一條秘密詔書:如果關中有變,嶺南秦軍不得回中原救援。後來秦末戰爭中,已掌握整個嶺南秦軍的趙佗果然按兵不動,不僅沒有北上救援,反而下令斷絕揚粵新道、關閉嶺南三關,後來自立為南越王。

《大秦帝國》之所以做出這一闡釋,依據的主要是《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趙佗對漢使的一段自我表白,“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小說把“不敢背先人之故”解釋為不敢違背秦始皇的密詔,但其實本意很可能只是趙佗在表示不敢忘掉祖先是中原人的意思。


張不叄讀秦史


有毒吧

始皇在

那個敢反

連項羽都老實巴交的下跪

你在這扯秦始王下令秦朝完犢子不要回訪

二世下令了,因為公子扶蘇和蒙恬將軍被慘害,傷了軍士的心,嶺南駐軍將軍直接把送信要求回訪的砍了,然後封鎖消息毀壞道路

一直到漢朝的建立以後,那50萬大軍才知道,秦亡了

天下姓劉氏了





凡可fanke


“秦始皇命令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史書中也從未記載過秦始皇有下過這種命令,我們可以想一想,哪一個帝王能下這等坐視江山淪喪而不顧的命令?之所以有這種傳言無非就是秦國滅亡時,曾被秦始皇調去遠征嶺南的五十萬秦國南征軍團沒有參與國內平叛而已,但這五十萬南征軍團為何沒有北上平叛呢?當年秦軍號稱帶甲百萬,秦國滅亡時這百萬大軍又都在哪裡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罷天下之兵,除了鎮守各郡縣的兵卒外,秦國當時的主要軍隊有三支,一支是拱衛咸陽及皇宮的護衛部隊,這支部隊人數只有兩三萬人,在劉邦攻入咸陽後或投降或逃散,最後也就蕩然無存了。

第二支部隊就是駐防北方長城一線,防範匈奴南下的長城軍團,號稱三十萬,主帥是蒙恬,蒙恬被趙高賜死後,這支部隊的主帥是誰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只記載了鉅鹿之戰中,蒙恬的副將王離,也就是秦國著名戰將王翦的孫子,帶領長城軍團十萬人參戰,之後被項羽消滅。

而最後一支部隊就是由任囂,趙佗率領徵嶺南的五十萬南征軍團,這個數字同樣存在水分,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均否認了五十萬這個說法,並比較傾向這個數字包括百姓和後勤人員在內這個說法,但不管有多少人,從秦帝國內部叛亂四起到秦國滅亡,這支部隊都沒有北上平叛,那麼他們不回來的原因是什麼?真的是秦始皇下令不讓他們回來嗎?我看不然,他們之所以不回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嶺南距離中原路途遙遠,若回防的話需要長途跋涉數千裡,後勤物資的供應無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北歸的路途困難重重。

2,以任囂,趙佗為首的部隊主將早有自立之心,本就不想回防。史書記載,任囂臨死前曾對趙佗說:“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而趙佗接掌這支部隊後也確實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可見這支部隊在主帥的影響下,早就對秦王朝離心離德了,哪裡還會千里迢迢去援救即將覆滅的秦王朝呢?

3,除了主將不想回去外,士兵們也不想回去。當初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嶺南,在這裡開墾荒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戶,如果要北歸的話,對他們而言這無疑是拋妻棄子,拋棄剛建立起來的新家,他們能答應嗎?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當年的南征軍團註定不會支援秦王朝的,而除了這三支部隊外,還有一支部隊,雖然不是正規軍,但戰績卻比這三支部隊強太多,那就是章邯組建的驪山刑徒軍團。

當年陳勝吳廣起義後,鑑於長城軍團和南征軍團不能回防的緣故,章邯建議秦二世從修建驪山墓的數十萬刑徒中選拔一些人組建一支部隊,由他率領去剿滅各地叛軍,這支由章邯率領的刑徒軍屢戰屢勝,打的各國軍隊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平息叛亂了,沒想到遇上了破釜沉舟的項羽,最後這二十萬刑徒軍被項羽俘虜並殺掉,章邯也投了項羽。這大概是秦軍在歷史上最後的絕唱了吧!


鹹魚閒聊


題主應該說的就是五十萬的秦軍南征,最後到秦國滅亡也沒有北上,而是選擇在南方建國的事。

首先說明一點,其實秦始皇到底有沒有下達南征軍團不準北上的命令這個已經是無從考證了,因為任何的正史上面對此都死沒有記載的。這個也只是一些網友的猜想而已。但是我們其實我們作為後來人或者就說是一般人的思維來說,這樣的命令不管是在任何的時候統治者都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為什麼呢?

秦始皇的野心那是不用懷疑的,一統天下之後還想長生不老,想大秦帝國能夠傳千世萬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是一直都在開疆拓土,沒有停息過,派蒙恬北上,把匈奴打退,然後又是南征,後來的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以秦國這一時期的版圖,慢慢的向外擴張的。其實作為一個一個帝王來說,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疆拓土,秦始皇南征的目的也就是再次,所以秦始皇這麼會下達即使大秦帝國滅亡也不準北上的命令呢?那這樣的話秦始皇派軍南征,佔領那麼多的地方有什麼作用呢?不是成全了別人嘛,所以開疆拓土最積極的秦始皇很顯然是不會的。

很多人都在說那麼為什麼這幾十萬的秦軍當時都是跟隨秦始皇一統天下,身經百戰的人,都是老秦人,為什麼看到秦帝國的滅亡也不選擇北上呢?

首先來說這時候的南方軍團早就已經不是當時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的部隊了,在秦漢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多歲,一般來說四十歲以上就是老人了。大秦帝國滅亡之際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了。這時候的秦軍早就不是之前的了,而且在南征的過程中,當時這些人都是北方的,根本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加上一直作戰,五十萬人能夠剩下一半就不錯了。時間也過去這麼久了,真正的老秦人有幾個呢?

而且那時候南方都是未開化的地方,山區也很多,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我們可以看到陳勝起義是在公元前209年,但是大秦帝國的滅亡是在公元前207年,兩年的時間不到就滅亡了。滅亡的太快了。根本不給南方軍團反應時間。

其實到了秦二世繼位之後,對於大秦帝國的滅亡只要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會知道大秦滅亡是遲早的事了,秦國名將章邯都選擇了投降,至於其他的小蝦小魚有什麼辦法呢?特別是王離的北方軍團被項羽滅了之後,大秦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章邯的囚徒軍團了,可是章邯被逼的實在是沒辦法了只能選擇投降了。等到這兩個消息傳到南方的時候,大秦早就已經滅亡了。

當時南方軍團的最高指揮官就是趙佗,其實面對這樣的情境下,有幾個人會選擇北上勤王呢?去了就是把自己也搭進去,不去的話,當時趙佗完全有實力在南方建國稱帝,後來趙佗也確實這麼做了。


小伍講歷史


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根據國內反動勢力具體情況,制定了全面的防範措施。諸如,隳名城,殺豪傑,銷鋒鏑,把六國貴族遷入咸陽,把六國富豪遷入咸陽,號召國民互相監督,否則連坐。

同時,良將精卒據險而守,以山為城,因河為池,已經做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秦朝中央認為,以上措施基本落實,就可以江山險固,金城千里,基業長青,萬世不竭。

於是,秦軍主力部隊一部分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另一部分則不遠萬里,征戰嶺南,而秦朝國內留守地方的部隊較少。

既意想不到又始料不及的是,最基層的平民百姓會揭竿而起,並且響應者甚眾,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族滅秦朝的主要力量,從而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成為其興也勃,其亡亦忽的存續時間最短的王朝之一。

當初,扶蘇、蒙恬相繼罹難,北方軍的將士離心離德,紛紛作鳥獸散,等到戍卒叫,函谷舉,國內大亂的時候,王離率領的北方軍馳援一路節節勝利的章邯軍,卻一舉被項羽軍殲滅在鉅鹿城下。而由驪山囚徒武裝起來的章邯軍,迫於內外雙重壓力,遂投降項羽,此後20萬降卒被項羽坑殺於新安。

而征戰嶺南,開發桂林、象郡的南方軍,面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國內危機,並沒有回師勤王,平定叛亂,卻採取挖掘溝壕,構築壁壘,阻斷交通,封鎖信息等方式,自絕於大秦帝國。

這真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的一個歷史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