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立馬下令抄家,真正玄機是什麼?

張居正,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聲名顯赫的歷史文化名人。他所進行的改革,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由於得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舉扭轉了持續走下坡路的頹靡政局,而彪炳於史冊。

這是人們通常對他的瞭解。

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斷棺戮屍”。

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衊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揚言:“即斬棺斷屍尚有餘罪”。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立馬下令抄家,真正玄機是什麼?


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雲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這八個字是當時人提供的答案。

在明朝,按法律規定,抄家的罪狀有三條,“一謀反,二叛逆,三奸黨”。張居正生前身居首輔,位極人臣,政令通達,功勳卓著,死時諡“文忠”,也極盡哀榮。然而死後不到一年,卻遭到了“抄家”的慘禍,長子自縊,家人被髮配戍邊。

他有謀反、叛逆、奸黨的嫌疑嗎?

沒有!

那麼,他的家庭為什麼要在他死之後遭此災難呢?

解讀其內幕及動機,令人背生冷風,驚悚不已!

一、一個成功的改革家,一個憋屈的小皇帝,一群見風使舵的反對派!

張居正,嘉靖四年(1525)生於湖北江陵(今荊州),字叔大,號太嶽。相傳他出生時,他的曾祖父夢到月亮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

曾祖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便順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居正確也很爭氣。從遠近聞名的神童,到十二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中二甲進士。接著四十三歲擢為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贊機務,同年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隆慶皇帝病故後。又憑其精明幹練聯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擊敗了首輔高拱。爾後躊躇滿志地做了大明朝的首輔。

就其業績而言,張居正不只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而且是漢朝以來最成功的改革家。現代學者黎東方先生說,能同張居正勉強相比的只有諸葛亮和王安石。不過,諸葛亮處境艱難,未能施展其經綸於全國;王安石則富於理想,卻拙於實行。

張居正則不然。上有皇太后支持,內有太監總管馮保的呼應,張居正的改革是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因而也是卓有成效的。

在內政上,他大力整頓吏治,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目標,淘汰了一批冗官,釐清了六部及有關單位的職責,使政令暢通,秩序井然。

史家也一致認為,萬曆初年,是明朝中葉以來形勢最好的一段時期。張居正運籌帷幄,勤勤懇懇,取得“海內肅清,四夷營服,太倉粟可支十年,庫寺積金四百餘萬”的輝煌業績。

明朝自成祖、宣宗後,朝野洩沓成風,政以賄成,民不聊生,張居正能以超人的鐵腕,把政風士習扭轉,做到令出必行,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邊境相當太平,國內家給戶足,轉貧為富,化弱為強,真令人心嚮往之。

但是,人無完人,張居正的為人卻有一些致命的弱點——即幾千年來所有改革家的通病——由於他過於負責和專斷,未免得罪了一些僚屬;而清丈田畝、改革賦稅,又觸動了一些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他辦事雷厲風行,鋒芒畢露,因而也樹敵過多。

也是啊,當他有權有勢的時候,確乎能形成一派政通人和的假象,而一有風吹草動,他就容易受到無情的攻擊!!

“奪情”是他死後災難的一次預演,可惜的是,居正工於謀事,拙於自保,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儘管反對張居正“奪情”的鬥爭終於被鎮壓下去了,但張居正在士林中的聲望卻從此一落千丈!

張居正死後不久,朝政格局卻發生了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重大傾斜——神宗瞅準宮內太監總管馮保失去了內閣支持的時機,成功地翦除了這個自幼即掖抱陪伴他的“大伴”。

事後,他還故作寬大假惺惺道:“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本當顯戮。念系皇考付託,效勞日久,故從寬著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閒住。”總算是寬大處理,只查抄了家產,並未為難他本人。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立馬下令抄家,真正玄機是什麼?


馮保倒臺了,這不啻是個政治信號。反對派們活躍起來了。

率先彈劾張居正的是陝西道御史楊四知,他上疏開列了張居正的十四條罪狀。神宗對此疏的批註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敏感的朝臣們心領神會,於是彈劾的奏章雪片似地飛來。

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洪競上疏為父申冤,向萬曆皇帝哭訴了張居正指使勞堪害死其父的經過。

前首輔高拱也送來了《病榻遺言》,揭露了張居正與馮保聯手,把自己趕下首輔之位,並欲置之於死地的過程。

一時間,朝野呼應,上下其手,鬧得群情洶洶,最終導致神宗決定對屍骨未寒的張居正痛下殺手!

二、一個死後仍有影響力的權臣,一個急需立威的君王,一位心灰意冷的皇太后!

無可否認,這是君臣之間十年積怨的總清算!

萬曆自認為做了十年憋屈的小皇帝,這下總算做夠了!

在封建王朝裡,君權和相權是一對相依相剋的矛盾。君權過於弱小時,需要強大的相權來支撐;而過於強大的相權,則會矮化皇室,遭到帝王的忌恨。

張居正開始輔佐神宗時,小皇帝年僅十歲,為了穩定政權,神宗母子都對張居正有所倚賴,尊重備至,言聽計從。但是,這位元輔對小皇帝管束過嚴,干涉過多,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已經開始了由親近、尊重向著畏懼、厭惡的方向轉變。

這一點,過於自信的張先生並沒有察覺。

權高震主,是為臣之大忌;張先生卻是自鳴自得,渾然不覺。豈知,他所攬之權,就是神宗之皇權;張居正的高大顯赫,就反襯出神宗的卑微猥瑣;群臣對張居正的恭維,就是對皇上的蔑視。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長起來的神宗必然要扳倒張居正,奪回皇權,一消這十年的積憤。即使張居正不死,這場君權和相權的鬥爭也將在短期爆發。

要命的是:在封建社會里,權力的天平總是向著君權傾斜,因此,張居正的覆滅和被清算是必然的。

張居正死了,走了,埋了;神宗皇帝就可以乾坤獨斷,一展帝王雄威了。

這就是神宗皇帝充分展示他的大度,極盡哀榮地禮送張居正歸山的根本原因。

但是神宗皇帝沒有料到,張居正雖然走了,卻陰魂不散,自己仍然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中。每有詔令,群臣就會觀望、比較,假如張先生在,將會怎樣決策;每有行事,神宗皇帝也會自我掂量,假如張先生在,將會怎樣評判。

先生的陰影仍然高高地懸立在朝堂之上,俯視著神宗,使他自卑,自疑,狼狽不堪。他的自尊心、虛榮心受到極大的創傷,與此同時,他的逆反心理、仇恨心理也開始極度膨脹。

他憤慨,激昂,烈火中燒,不能自已,就像咆哮在火山之下的岩漿,必欲衝破壓頂的山石,一吐胸中之塊壘而後快!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立馬下令抄家,真正玄機是什麼?


更何況張居正最後十年,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

清算他並不難,自古中國,有的是抬轎伕與吹鼓手!

寫至此,想必讀者會有疑問:張居正背後的一張王牌——皇帝的生母為什麼沒有阻止這一劫難呢?

萬曆初年的新政之所以能夠迅速推開並取得巨大成就,就因為李貴妃、張居正、馮保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權力鐵三角”。

其時,朱翊鈞尚小,凡由皇帝決定的事情,都由他的監護人李貴妃拍板定奪。

關於張居正的悲劇,大多數人歸結於他的改革對勢豪大戶懲抑太過。

我看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與李太后的關係已引起萬曆皇帝的懷疑與不滿。

筆者不認為李太后與張居正兩人之間有什麼曖昧之處。須知明代宮禁甚嚴,李太后與張居正儘管互相傾慕,也絕沒有勇氣進行這種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的嘗試。

但是,反對派們仍會捕風捉影,含蓄製造這兩個人的“緋聞”。民間的戲本中,就攻擊張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我想,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清算之所以那麼殘酷,除了皇權與相權之爭,大概也是受了“緋聞”的蠱惑,從維護皇室尊嚴的立場出發而施以雷霆手段。

果不其然,張居正死後,李太后再也沒有過問政治。

她的兒子朱翊鈞迅速變壞,乃至40年不上朝了。奇怪的是,李太后也沒有作出任何指責。她的態度為何有180度的大轉彎呢?

這裡頭大概有兩重原因:

第一,兒子大了,她再也無法管教;第二,張居正過早去世,想必她因失去了可以信賴的後援而心情沮喪……

而對年輕的皇帝來說,這是一個大決策,大決戰!

戰鬥必然成功,唯如此他才可以真正成為屹立於萬民之上、天馬行空、受到萬民仰望的皇帝了!

張居正終沒逃脫掘墳抄家,家人蹢戍的厄運,許多讀史之人看到此處,都不免為炎涼世態而悽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