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主動侵略別國的事件?

春生ty


這個問題讓人十分尷尬。

關於侵略這個詞,從來都是反動的非正義詞彙,這是老祖宗們極其唾棄的。

不過唾棄不意味著就不去做。就好像嘴上說不想吃零食,但內心還是很誠實的。

不過因為深受仁義禮智信的薰陶,就連目不識丁的民眾都知道侵略別人可恥。於是在心態上就和拿起武器保衛家園完全不一樣了,這會嚴重影響戰鬥力。

所以需要主將的戰前動員,痛陳敵人的無恥和我軍出師的必要性,當然還有得勝後的賞格:一顆人頭100兩......

一般而言,只要成功保住國土,並將戰火引向別國境內,就形成了事實上的侵略。不過靜夜史認為,同樣是侵略,因為目的和形式的不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抵禦外敵入侵

這個是最頻繁的侵略方式。

因為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導致中原王朝多數時間不主動擴張。

但中原王朝不擴張,不意味著周邊政權安分守己,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因為遊牧民族自然環境惡劣,土地可供養的人口少,一旦發生天災,走投無路的他們就會選擇南下侵略中原王朝。

不過因為小農經濟供養人口眾多,經濟水平高,所以韌性更強。一旦熬過了遊牧民族膨脹期,往往就能夠反敗為勝,最次也能保持南北朝並立。

例如漢匈戰爭,唐突戰爭等,都是在中原王朝遭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時,勵精圖治,臥薪嚐膽,韜光養晦,最終大舉反擊,併成功深入遊牧民族老家。比如漢朝封狼居胥,唐朝消滅東西突厥。

這種侵略帶有明顯的被動性質,你要時刻銘記“是他們先動的手”,這樣才能沒有任何壓力地窮追猛打。所以侵略的結果也往往是豐碩的,那就是疆土的成倍開拓。比如漢朝打通河西走廊,將西域納入版圖;唐朝征服漠北和西域。

另外,除了軍事侵略,文化侵略也是我國古代侵略的一部分,比如金朝、元朝和清朝等少數民族王朝在軍事征服中原後,在文化上被中原文化反征服。

2、消除周邊威脅

在我國曆史上,因為沒有澳大利亞這樣與世無爭的好位置,所以為了生存,就必須要打敗周邊敵人。

巧了,周邊的政權也是這麼想的。

在這片並不孤獨的東亞大陸,除了中原王朝,還有很多覬覦中原的角色。

在電視劇《亮劍》中,丁偉就曾經有過精彩的論述:

“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一個軍事強國,不管這個軍事強國有沒有動手的打算,事實上,潛在的威脅已經構成。動不動手的主動權,不在我方手中。”

這種情況在我國曆史上經常出現,對方也許當下還沒有動手得到打算,但動手只是個時間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中原王朝頂著不義的罪名,甚至會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但是對於後世而言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而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時期,宋太宗兩度北伐契丹。雖然契丹建國較早,但不妨礙北宋想要獨佔正統的野心,況且此時的契丹已經佔據了燕雲十六州。按照北宋的說法,契丹隨時能以燕雲十六州為跳板侵略北宋。所以為了消除這種威脅,北宋要先發制人,收復燕雲十六州,將契丹這種想要侵略北宋的無恥想法扼殺在搖籃裡。

契丹:“你特麼有病吧?”

不管有沒有病,宋太宗確實兩度大舉伐遼,不過由於蹩腳的軍事指揮水平,北宋敗得一次比一次慘。最後直到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告一段落。

另外,隋唐兩朝大舉征伐高句麗也可以算作是剪除周邊威脅的未雨綢繆之戰。畢竟高句麗確實和不同於一般的遊牧文明。隋煬帝的那句“勿遺子孫憂”應該和“雖遠必誅”一樣被後人銘記!

3、單純地想打人

這就非常欠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欠!

在沒有遭受外來入侵,周邊政權也是半死不活,根本就不能威脅中原王朝的情況下,中原王朝還要勞民傷財地去進攻,那就非常無恥了。

不過這些例子確實又在不斷髮生,為了找到自己騙自己的理由,中原王朝給出了相當合理的解釋:

那蠻夷不聽話,所以朕要代表天朝消滅它!

媽的,在天朝上國的屋簷下,居然敢不聽話,揍你沒商量!於是皇帝激動了,將士沸騰了。

比如元朝大舉進攻日本。雖然此時的日本並沒有能力挑戰元朝,但確實不聽話,於是忽必烈決定,幹你丫的!

不過因為陸地上的無敵遠不等於海上的披靡,所以元軍三次討伐均無果而終,可惡的颱風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出現,日本也記住了“神風”之名!

不過元朝徵日戰爭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這種主動侵略即使戰敗也無法對元朝傷筋動骨,但藉此機會將南宋降將降兵一網打盡卻是真正用心。

另外,朱棣北伐韃靼和瓦剌,特別是最後兩次,基本也是“單純地想打人”。

這種侵略方式雖然勞民傷財,但是作用巨大。贏了就是萬里國土,輸了回家洗了睡覺,雖然名聲不好聽,但是後人會肯定這些豐功偉績!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主動侵略他國的事件,一次都沒有!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那麼,中國的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都是充話費送的嗎?

不是,是充智商和攢人品送的!

一,第一種情況,中國(或者中原王朝)遭到騷擾和進犯,被迫發動自衛反擊,從而獲得他國土地。這種情況,我們叫做——充智商送的!

這種情況,舉幾個典型例子:

1,漢匈戰爭。

漢匈戰爭,這是典型的自衛反擊戰。漢匈戰爭一開始,首任皇帝劉邦深陷白登之圍這是最恥辱的時刻。後來連太后呂雉都被調戲。漢朝送高貴的公主給匈奴人,匈奴人依舊經常性翻邊,到長城南面進行掠奪。

所以,漢武帝決心滅亡匈奴,那是自衛反擊之戰,是一雪前恥之戰,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

結果是,漢武帝和伊稚斜單于訂立盟約,以大漠為界互不侵犯。原屬於匈奴的河南地、河西等地,成為中原王朝的土地。

2,唐突戰爭。

唐朝和東突厥的戰爭,更是自衛反擊。渭水之盟時,東突厥乘人之危,大軍深入關中平原,李世民只好和突厥兩個可汗訂立城下之盟——渭水之盟!

三年後,東突厥被唐軍犁庭掃穴徹底滅亡!大唐人民高呼““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從此,唐朝建立了在新疆地區長達百年的統治。

3,清準戰爭。

清朝和準格爾蒙古的戰爭,也是自衛反擊之戰。準格爾汗噶爾丹,先後吞併漠西蒙古其他部族,又逼迫漠北蒙古投降,連漠南蒙古也遭到他的打擊。要知道,漠南蒙古,尤其是科爾沁等部族,那是清朝八旗貴族,是清朝的固有領土。康熙不得不發起反擊。

第一次清準戰爭主戰場在內蒙古的烏蘭布統草原,在內蒙古和河北省交界處,距離北京只有700裡。準格爾入侵中原,要不要反擊?當然要!

戰爭的結果是,清朝把新疆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他歷史階段,如隋朝征討朝鮮,明朝征討越南,都是他們藩屬國主動挑起的,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可在評論區回覆。

二,第二種情況,中國(或者中原王朝)人品太好,外藩主動投靠,從藩屬國變成了內地郡縣。這種情況,我們叫做——攢人品送的!

1,西南地區的開發。

我國西南地區,山水相隔,一直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時這些少數民族內訌不斷,很多少數民族遵循了“事大主義”,遠交近攻。一面投靠中央王朝,一面整合內部勢力。一開始,我們在這裡設置主持公道的將軍府、羈縻州,承認他們的地方勢力和民族宗教習慣,到後來,他們主動要求廢藩置縣、改土歸流。

沒辦法,人品好也是資本啊!孔夫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而來之”也是很有用的。

2,青藏高原的歸附。

青藏高原,一直是藏族人的勢力範圍,到元朝時,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範圍,原因很簡單,宗教信仰一致。明朝依舊延續這個習慣。到清朝,宗教領袖班禪等人多次朝覲皇帝,青藏高原成了中原的固有領土。

3,移民開發海外的內附。

中原王朝一開始是自衛反擊後得到土地後,移民實邊軍隊屯墾,但後期人地關係越來越緊張。開始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等移民潮。

在鄭和下西洋時,就有南洋島國要求在當地設置郡縣,成為中華一份子。荷蘭入侵臺灣前,臺灣島也有很多華人居住,所以鄭成功收復臺灣不是開疆拓土而是解救僑民收復失地。

乾隆時期,菲律賓的蘇祿國要求歸附內地,成為中華郡縣,但是被乾隆拒絕了。畢竟燙手山芋不好吃啊!

唐朝初期,波斯的王子們來到我國,要求派兵給他們復國,但是路太遠了,沒有去成。

1840年到1949年,我們遭受了深重的戰爭苦難。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卻從不懼怕戰爭!


歷史知事


嗯,當然有。比如鄭和下西洋時在斯里蘭卡做的事。

現代的歷史研究者發現了 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書。此敕書為紙質,墨書,原件藏布達拉宮。

朱棣在信中提到鄭和與斯里蘭卡國發生衝突的詳情:

.....國王阿烈苦奈兒,鎖里人也。崇禮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兇悖,靡恤國人,褻慢佛牙。太監鄭和勸其敬崇佛教,遠離外道。王怒,即欲謀害.....

朱棣在信中講到引發武裝衝突的原因:當時斯里蘭卡人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多,而斯里蘭卡的王族卻信奉回教,於是鄭和勸其服從大局,不要迫害佛教徒。於是引發了後來的武裝衝突。


最後鄭和搶了人家的國寶-佛牙,俘獲其國王回到南京。(當然還有個八卦,今天斯里蘭卡還有個佛牙,還憑藉這個每年收入大量旅遊收入,所以不要問我到底哪個是真的)


這放到今天,應該叫干涉內政加侵略吧?鄭和下西洋帶回那麼多各國貴族和國王回南京,你真相信他們是自願去明朝旅遊的?


什麼?你問為何一個自己也信奉回教的鄭和為啥會這麼做?

因為歷史學界一直對鄭和的信仰問題有爭議,實際我們也發現過鄭和信佛,接受過菩薩戒的紀錄,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 黑衣宰相 姚廣孝......

而今天鄭和的後世子孫鄭寬濤也坦誠,先祖信佛。什麼?你問為何太監會有後代?人家為了延續煙火收養孩子不行麼??少見多怪。


另外,鄭和下西洋時,在東南亞和印度設立的一系列據點,這些據點有城牆,一直有人常駐管理,基本就是軍事基地了,這放今天來說,好歹也算是海外軍事基地了吧?這個發展下去,真以為不會變成殖民地?要知道葡萄牙人在澳門也是這樣開始的。


閉家鎖的紅楓


中國打外國的事例多了去了。

絕大部分原因,要麼周邊騷擾得太煩,要麼就是周邊太強需要打壓。

漢唐兩朝最為過分,

三國與元朝時期根本不把周圍小國當人看。

明朝的時候,朱家個個都tm戰爭狂人,天天御駕親征。

清朝主要是收復土地。

宋朝是最慘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某朝的某欽差大臣遠度國外,就因為國外邊境不幫忙,便自己就近徵兵把那個國都給滅了,簡直比希特勒都要希特勒......


鹿與紅茶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非常慘烈的屈辱史,之所以人們會感到屈辱,主要是因為傳統中國所在的諾大領土被無數撮爾小國欺負。可能有人就有疑問了,中國這麼大的領土,難道就沒有強盛過,沒有欺負別人的歷史可以炫耀一下嗎?肯定是有的,否則如今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三的國土面積都是大風颳來的嗎。


首先弄清什麼是“中國”,這個概念弄清了,自然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說到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主動侵略別國的事件,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一個概念,究竟什麼是“中國”?可能有人會嗤之以鼻,但,“中國”深層的含義,未必每個人都能準確的說出來。

查閱史料可知,“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秦朝時期,人們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到了漢朝,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則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弄清楚“中國”一詞的概念了,再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中國”對周邊小國的吞併

所謂“中國”,一般指的是中原一部分地區,最初的中原必定不像如今這麼大的面積,都是在繼承老祖宗的地區後,再慢慢蠶食周圍其他小國政權,註定不可避免的發生戰爭,也就是大國吞併小國。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漢朝時期的漢平南越之戰(秦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以及漢攻大宛之戰、漢滅衛氏朝鮮之戰、漢朝佔領越南(伏波將軍戰績)。

還有,突厥戰爭(公元630年李靖滅突厥)、隋與高句麗的戰爭(公元645年-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對西域諸國戰爭(公元640年侯君集征服高昌)、 唐朝時期的新羅戰爭(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之後的戰爭)。

而到了明朝時期的時候,發生著名的錫蘭國戰爭(鄭和下西洋時發生的戰爭)、明朝侵越戰爭、哈密爭奪戰(公元1404年佔領哈密改為哈密衛)。

最後,到了清朝時期,發生的中緬戰爭(乾隆十全老人上榜理由之一)、 對朝鮮戰爭。其實幾乎每個中原王朝都與周圍國家發生過戰爭,如明朝、後金、元朝、漢朝等等(依據韓國史) 對日本的侵略。

由這些歷史上的戰爭中他得出結論,那就是“中國”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是不是有點大跌眼鏡,原本一向認為中國的古人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怎麼會輕易侵犯別人領土。但是,不要對古人要求過高,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形成國家形態,沒有嚴格的邊界劃分,誰佔領了誰駐紮,這個地方的所有一切就都歸你了。

因此,“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主動侵略別國的歷史?答案是肯定有的。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所在的政權,在很多朝代都是非常強勢的,比如秦朝時期征戰匈奴,漢朝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以及三國時期雖“內鬥不斷”,但並無外族敢入侵。這些都昭示著古代中國曾經強大無比,只是在晚清時期慈禧的領導下才被西方列強欺負的不像樣子。



小小嬴政


這個事情沒得洗,中國歷史上打別國的事情太多了,不然你以為這麼大的國土是老天爺掉下來的嗎

不談元朝和清朝,也不說北朝和南朝,就舉漢朝和唐朝的例子,你就知道中國的國土打哪兒來的了: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兩句話怎麼樣?是不是可帶勁兒了?是不是聽得令人血脈賁張?可是無論是霍去病的北擊匈奴,還是陳湯的遠征西域,都是侵略,這個沒問題的。尤其是陳湯,在別人的地盤,還是管別人借的大兵,硬是把匈奴單于腦袋給砍了。這事兒在漢朝這裡叫牛逼,在匈奴那就叫大國無賴。

漢朝的事兒說完了,再聊聊唐朝。唐帝國的疆域應該是非常大了,但是你以為疆域哪兒來的?打來的!大名鼎鼎的程咬金、薛仁貴、李衛公,以及名氣稍微小一點但是靠著王者榮耀火起來的蘇烈蘇定方,都是靠著打突厥人、打西域、打朝鮮打出來名氣的。

就說高句麗吧,本來咱們的東北都被這幫棒子給佔完了,所以從李世民的表叔楊廣那一代開始,就要把它給幹掉。最後歷時接近五十年,三代皇帝才幹掉這個國家。

所以,我們的土地是我們祖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它只能多,一寸也不能少!



青言論史


當然有,用網友的話來說,你以為中國這麼大的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嗎?

這裡就只簡單的舉一個例子,唐朝,這個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朝代,之所以人們會喜歡它,不僅是經濟文化上的繁榮,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強大。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在西域一直都是處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唐朝所滅,唐朝擴張並且開始統治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

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或被迫投降於唐朝、或被武力滅國。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

而後,大將高仙芝繼續向西部中亞地區擴張,並攻滅突騎施,小勃律國,車師國,石國等中亞諸國。

此時,唐朝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並實際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成為大唐在中亞的總督。


雖然後來唐朝在於崛起的阿拉伯帝國間的怛羅斯遭遇戰中失敗,但是並沒有打亂唐王朝在中亞地區擴張的腳步,唐王朝的西域都護府很快恢復元氣並依舊按部就班的在中亞地區拓展自己的勢力。

直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才不得不推出中亞地區,而後中國曆代王朝,再沒有誰能在中亞地區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這裡再多說兩句無關的,就是因為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才會衍生出後來非常有名的詩歌派別,邊塞詩,唐朝的邊塞詩作,就其美學上來說,其主導特徵是壯美,陽剛之美,令人感到一種極為向上的生命力,體現了唐朝當時泱泱大國的雄渾的民族精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太多太多,都是唐朝軍事實力鼎盛的反映。


也都是詩人們想為君王開疆拓土以建功立業的最好體現,由此可見,唐朝時期的軍事策略,那是一種對主動進攻,外開疆拓土,積極向上的軍事策略。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證明古代中國並不是同大家認為的一樣,不熱衷於領土擴張,相反的,中國古代曾不止一次進行過大規模的領土擴張的。

對於中國古代是否有主動攻滅他國的問題,大家怎麼看呢?


Ko蜀北一


其實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土擴張史,從最初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發展到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個過程就是民族的不斷融合,領土的不斷擴張的過程。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我們民族內部的鬥爭,然而這種觀點也是基於今天的民族觀念,若在以前,匈奴人,遼人,金人是不會把漢人看成是一家人的。


但是若說到“侵略”我又有些異議了,領土的擴張,文明的融合不代表是以“侵略”為前提的,華夏文明最鮮明的特點並不是“侵略”而是“同化”,所以我認為中國目前領土所得最主要的方式是與周邊民族不斷同化而來,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那些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這些王朝雖然是以“侵略者”的姿態入主中原,然不久之後卻一定會被同化,若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如蒙元,那定鼎中原也不過百年便亡。


中華文明是以漢人為主導的文明,而漢人文明又以農耕為主,當秦國一統時,漢人已經佔據了東亞地區最肥沃,最利於耕種的土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了這片土地,往北是茫茫草原,往南是原始森林,往東是茫茫大海,往西是沙漠戈壁,而這些土地顯然都是不適合耕種的,所以土地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漢人的思想,決定了漢人幾乎從不主動發動對外擴張戰爭,當然唐朝是個例外。

所以基於漢人農耕文化的影響,中原王朝幾乎從不會主動發動侵略戰爭,而是被動防守反擊周邊少數民族的侵略,像秦漢北擊匈奴,魏徵烏桓,唐滅突厥,宋防遼金蒙,明徵蒙元等等。而且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們都會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周邊為蠻荒之地,只要他們能上表稱臣納貢便更不會去主動進攻了,縱觀歷史,除了北邊的遊牧民族時常不安分,西邊,南邊和隔海相望的東邊幾乎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如此一來,主動侵略更是不存在的了。


當然了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上面說過唐朝就是個例外,由於李家本身具有胡人血統,皇帝大多比較好戰,且唐朝經濟足夠強大等原因,使得唐朝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大規模入侵他國的王朝,像唐朝徵西域各國,徵高句麗,滅薛延陀,徵吐蕃,滅百濟等這些戰爭無不顯示了唐朝的強盛,唐朝領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領土最為遼闊的王朝。

還有除了唐朝的對外擴張,秦徵百越將嶺南納入版圖,明滅安南將越南納入版圖也算是中國侵略他國。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中,這兩次侵略顯得很不為人所知,當然這也不足為奇了,而且當年的百越之地如今依舊在我中國版圖之中,按照某些人的觀點來看,這也不算是侵略了,當然唐朝那些大多也不能算。


想來想去也只有明徵安南算是侵略了,畢竟如今的越南還不是我們的領土,再一想,四十年前的那場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否是明徵安南的延續呢?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這個就太多了,中國的領土範圍,歷代以來一直就在變化,變小了,那就是被侵略,變大了,那不用說,自然就是侵略別人了。

清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被欺負太久了,國人們內心都憋著一口氣,想著什麼時候找機會欺負回去,當然,這種事情放在現在,不太容易實現。國際環境下,不像以前那麼好發動戰爭。

實際上無法獲得滿足感,那就從心裡去內化,怎麼個內化法?回憶往昔的強盛輝煌,有了這個想法,穿越之說便盛行其道,一提起唐、元,那是妥妥的滿足感,為什麼呢?李世民把周邊的小國家調教了一個遍,被尊稱為“天可汗”。而忽必烈就更野蠻了,直接打到了歐洲。

他倆做的事,毫無疑問,那就是侵略。

不過中原上國百姓從來感覺良好,這些事情都被美化成了君王的武功。

漢攻朝鮮,那是直接把人家給全佔了,還給人家劃成四郡,即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和玄菟郡;


唐之西域屬國石國,已經投降了,高仙芝還是直接把人家給滅了,石國王子逃跑,向大食求救,高仙芝竟然直接帶兵打到了阿拉伯;

鄭和下西洋,執其君長問罪於前,怎麼說呢,直接把人家斯里蘭卡國王抓回南京去了。

直到後期明清兩朝,國土基本定型,才有瞭如今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

國人們一直對外蒙古獨立耿耿於懷,數十年來矢志收復,其實這個嚴格來講,數百年前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土地,這是滿清領土,滿清入主中原,我們就自然而然把它當成了固有領土之一。



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是弱肉強食,中國如今也慢慢強盛起來,只是我們還是要倡導和平,畢竟戰爭是殘酷的,每一次動亂,都會伴隨著無數家庭的破滅,我們不會被別人欺負,也沒必要再去欺負別人。

新世紀,有新世紀大國的格局。


浮沉於史


56個名族,除了我們漢族,別的少數名族怎麼融入中國的?還不是侵略收服來的。

我們華夏族又稱中國,雖然在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稱號,但統稱卻是中國。在古代華夏人居住中原地區(黃河以內稱中原),中原地區東南西北都有敵人(夷蠻戎狄),但到現在卻只有一箇中國,因為他們都加入了我們大中國,但他們可不是自願加入我們的。

至上古到夏商周,夷人都生活在山東,蘇北,安徽北,大禹征戰各地當時也用了夷人的隊伍,所以商朝能夠建立起來還要感謝夷人。周朝建立後夷人就殺得差不多了,有民間文字記載山東曲阜曾是東夷的大都城,所以山東人身體裡有夷人的基因。(這只是民間一些文字記載,我翻過官方的書籍,並沒有權威記錄)

南邊有一批土著叫百越,因他們一有戰爭就躲在山洞裡所以也稱(山越),文明落後,沒有商業,沒有經濟,三國的孫權經過沒事過來當副本刷,漲經驗,後來慢慢的也消失了,現在南方人大多都有百越的血統遺留下來。

而戎狄的故鄉曾在山西,河北境內。春秋時滅欺負燕國滅衛國,當時戎狄的戰鬥力不可小覷,只不過他們碰上了齊桓公,被趕了回去,再後來被魏國打了,後被趙國佔了便宜,土地人口都被趙國佔領。

四川那邊的古人就是古蜀人,三星堆遺址想必大家都知道,最早前是在湖北生活,後來因環境原因遷徙到重慶,便在重慶居住下來,慢慢的也成為華夏一員。

青海,甘肅的羌人在東漢的時候鬧得最歡,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就有他們一個,後來他們建立一個叫西夏國家,當然在後來也被我們打的求收養。

除了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我們周圍還有虎視眈眈的鄰居東北,內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把我們中原當初肥羊,臥榻之畔豈容他人安睡,就算能睡也睡的不舒服,這些鄰居沒事就過來搶槍東西,打打人,與其這樣被動,不如直接拉他們一起過來吃火鍋,當然後面這幾個地方是在明清時期了。

其實我們祖先有攻打過樓蘭,越南,柬埔寨等等,只是後面朝代沒落,新的朝代建立沒有時間精力也沒經濟再去管理那些土地,然後就被他們給獨立了。

如果看古代中國的版圖的話,我們華夏祖先只是在黃河流域生活,中原的版圖就跟一條毛毛蟲差不多,沒有侵略我們怎麼會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劍之所指,皆為國土。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