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長長的駝隊,在"咣噹咣噹"的駝鈴聲中,沿著彎彎曲曲的絲綢古道,緩緩地進了小鎮,本來就忙碌著的小鎮,更加忙碌起來。於是,南腔北調,糧食布匹,馬戲雜耍都在小鎮上彙集交融……這是距離蘭州30多公里外一個小鎮上曾經的絲路風情。

這些年,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曾經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絲綢古道記憶又漸漸地浮現在眼前。5月25日上午,夏雨再次降臨蘭州,氣溫驟降,寒氣逼人。在榆中金崖鎮,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裡,年逾八旬的著名作家金吉泰,給我們回憶了這個古鎮上的絲路風情。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講述人 金吉泰 著名農民作家(時在2013年)


金吉泰是金崖鎮人,雖然他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始終沒有離開這方土地。他目睹了金崖這座古鎮八十多年來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古老的駝隊、騾馬隊被現代化的火車、汽車所取代的鉅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改變了他們曾經的生活狀態,而今留在他們記憶深處的只有溫馨記憶了。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蘭州一座古鎮上的絲路風情。

法顯,在苑川河谷夏坐後,就繼續西行

說到我們金崖,就不能不說苑川河。苑川河雖然不長,但在歷史上名氣不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這裡是龍馬之沃土,言下之意,就是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照適中,尤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你們從蘭州來的時候,從東崗鎮往東走,經桑園峽,一路上地勢非常險峻,而過了桑園峽口,在山口眺望,則是兩山夾一川。川自然就苑川河谷了。在古代,森林茂密,通行不便,只要守住桑園峽,基本就能保證苑川河谷的安全了。所以酈道元將這裡稱為龍馬沃土,是個能幹成大事的地方,歷史上的西秦國都就曾設在苑川河谷。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苑川河谷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時期,在全國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驛道。當時的榆中縣雖然是新設的縣,但卻是沿邊重鎮,自然也有驛道相通。有記載說,秦人修建驛道從咸陽出發,逆渭水西行,翻越隴山,經過秦安、隴西、渭源、臨洮、抵達榆中(秦榆中縣址,一說在東崗鎮附近古城坪)。後來,張騫正式開通古老的絲綢之路後,古絲綢之路在定西、臨洮進入榆中後,分為兩支,一支經甘草店、清水、夏官營、連搭、定遠到蘭州,另一條則是,經甘草店、清水、夏官營、金崖、定遠到蘭州。清代,榆中縣境內的主要驛站有清水驛、定遠驛、金崖驛。十多年前,人們還發現了清光緒年間有關金崖鎮驛站的文書,這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在那些年月,駝隊、車馬、官員、行商、僧侶、軍隊往來不絕。民間傳說,文成公主就從這裡走過。據說,文成公主離開長安後,遠離親人,再加之水土不服,就悶悶不樂。這天,來到了苑川河谷的清水驛,公主在驛站住宿後,驛丞送上飯食,公主卻沒有胃口,咋辦?邊上侍女很著急。就在這時,又送來一杯清水。誰知,公主見了清水,卻一飲而盡,覺得甜美異常。公主很是驚奇,就讓人又上了一杯水。喝了兩杯水後,公主心情略有舒暢,不由讚歎,“只有此地清水甜美”。所以,後來人們就把這個驛站稱為清水驛。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金崖周圍古老的寺廟非常多,黃家莊有彌勒院、寺,背後有妙樂院,李家莊有長壽寺。在民間傳說中,這些古老的寺院,多是為迎接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在距離鎮子不遠的地方,有個萬眼泉,那裡是一處瀑布,以前水勢很大,據說文成公主還在那裡洗過澡。

還有一位名人,過苑川后前往西天取經的,這人就是法顯。法顯,是山西人,他不僅是佛教史上名僧,而且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他的西行要比玄奘大師的西行早200多年,而且所行路線也比玄奘曲折。公元399年,60多歲的法顯和其他人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一路上同行的人最多時有11人,最後成功返回的只有他一人。令人震驚的是,他並不是從陸路返回的,而是在斯里蘭卡坐船,從海上返回山東一帶,他前後遊歷20多個西域國家,歷時14年。

法顯離開長安,翻越隴山後,就來到乾歸國。所謂的乾歸國,就是指西秦國王乞伏乾歸統治時期。有人說,當時法顯就是在苑川河谷完成夏坐的。夏坐原本是指印度佛教徒每年雨季在寺廟裡安居修行。夏坐結束後,法顯就前往青海,然後到張掖,這段路走了差不多一年,公元400年,他的夏坐是在張掖完成的。

可見,我們金崖周圍的絲綢之路,在很早之前就非常興盛了。

悠揚的駝鈴,長長的駝隊,是古鎮上的一道風景

這裡有個被人們所忽視了的觀點,越是交通不發達,人就越容易聚集。我們鎮子上,作為官方驛站所在地,又地處苑川河谷最精華地段,就成為周圍各個地方商貿中心,非常容易聚集人氣。北山的糧食、水岔溝的煤炭、青城的棉花、什川的水果都在金崖彙集,集市貿易非常活躍。那時,古老絲綢之路上的汽車是非常稀罕的,運輸主要是馬車、騾馬隊、獨輪車、駱駝隊,也有相當一部分徒步而行。從天水、隴南等地來的背篼客,他們就靠著一雙腿,長途跋涉,將當地土特產品販賣到蘭州。說起來,在絲綢古道上,不同商隊群體,有不同的行走方式,有的一走一大片,把整個路面都佔了,有的行走一條線。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絲綢之路和駝隊密不可分,要說吸引人目光的,還要數駱駝隊。駱駝隊聲勢很大,當駱駝隊過來的時候,就成為鎮子上的一道風景。駱駝一峰接著一峰,大多隻有最前面的一峰駱駝,由駝戶牽著,其他的駱駝,依次綁在前面的駱駝的馱鞍上,一峰駱駝接著一峰駱駝,就組成了長龍。駝隊就屬於行走一條線的。最多時候,十幾個駱駝隊連接起來,就會延續出好幾里路。

駱駝隊的住宿也是個問題。鎮子上有車馬店,專供應車馬這一類的,可是駱駝隊就不能這樣接待了。人常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駱駝睡覺是臥著的,它佔的地方要比馬大。於是,小鎮上就有了一種專門接待駱駝隊的貨棧,名叫駱駝場。聽聽,這個場,面積明顯要比車馬店大。現在,回憶起來,小鎮周圍至少有四五家駱駝場,距離鎮子不遠的邴家灣就有好幾家很寬敞的駱駝場。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駱駝隊馱的東西,也是各不相同,有來自內蒙古雅布賴的池鹽,也有來自青海的青鹽,還有蘭州水煙,各地羊毛、皮張,這是東行的駝隊。而西行的駝隊,則運送來西安的“雁塔”牌白布、隴西的麻、徽縣的鑄鐵鍋等等,溝通著南北。而在抗戰時期,駱駝隊還運送各種戰略物資,為抗戰出力。

  駱駝隊裡,最有意思的要數駝鈴了。駝鈴的懸掛也非常有講究,駝鈴大小不同,音質也不一樣,音質不同的駝鈴,用途也不一樣。第一峰駱駝,叫頭駝。它的脖子裡掛著一枚大銅鈴叫“大鈴”。雖說是大鈴,其實並不大,差不多有拳頭高低,形如碗狀。“大鈴”發音清脆,“滴令滴令”,但傳不遠,起著開道的作用。還有一種鈴鐺,這是一種比較大的鈴鐺,大約一尺多長,用鑄鐵做成的一個圓筒狀的,筒中間懸掛著一個木棒。駱駝隊走起來就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穿透力非常強,傳得非常遠。清早,駱駝隊準備停當,駝戶就將駝鈴掛在最後一峰駱駝的鞍子上,這樣最前面的駝戶就知道駱駝隊是否完整。

有時,駱駝隊母駝生了駝羔。小駝羔走不成,怎麼辦?駝戶把它放在一個柳條笸籃,駝羔很乖巧地臥在上面,在它母親昂首闊步的行進中,走向了遠方。

  一個人,一根扁擔,能唱出一臺戲

沿著古老絲綢之路而來的,不僅有駱駝隊,也有各地謀生的人們。最常見的是馬戲團。

一個馬戲團人不多,多則十餘人,少則七八人。每年的冬季,馬戲團就沿絲綢之路邊走邊演出,他們在鎮子邊上找一塊空地,先豎起一個高高的旗杆。這個旗杆,既是馬戲團的道具,也是馬戲團的標誌,大人小孩看見了,便說:“來打把戲的了。”果然,第二天,人們就看見白布圍起來的幔帳,也看見門口有售票的,周圍有巡查的。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到了十點多,馬戲團人就忙了,兩三個女演員在緊張化妝,男人們則在收拾馬匹。隨著演出音樂聲響起,馬就跑了起來。她們敏捷地跨上馬背,一手拉韁,一手握鞍前鐵環。在街上走一陣,算是另外一種宣傳。進了場子,先慢跑幾圈,最後加速,接著各種驚險動作不斷。於是,觀眾驚呼了起來。

這是古鎮老少爺們枯燥冬日裡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每當馬戲團離開時,大家都流露出戀戀不捨的神情。


榆中金崖:蘭州城東,第一座古鎮,千年不衰絲路情


還有一種扁擔戲,也很有意思。相對於馬戲團而言,扁擔戲算是人少勢弱,只有一個人,挑著一個擔子,擔子的兩頭裝著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臺等器材。有演出時,扁擔戲演員一個小腿上綁著棒子,一個腿上綁著鑼,演出時扁擔支撐著小舞臺,兩個手套著木偶道具,做出各種動作,演員將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融於一體,非常好看。每當這時,就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

  後來,隨著鐵路的修通,曾經的絲路風情,也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了,如今只剩下這些殘缺不全的記憶。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