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註定打不過清朝?為何明朝在對清朝戰爭中總是屢戰屢敗?

靜夜史


這是個偽命題,其實明軍有幾次機會可以擊敗清軍,或者最次也能夠制衡清軍。



首先在明金戰爭第一階段,即努爾哈赤和大明的遼東爭奪戰。一開始大明因為軍備廢弛、訓練疏漏、軍餉欠缺,所以基本上是被後金壓著打。熊廷弼經略遼東之後,開始構建廣寧防線,試圖以堡壘固守戰來拖垮後金。事實證明,熊廷弼對於遊牧漁獵帝國的瞭解程度很深,因為生產力低下,後金只能通過劫掠的方式獲得物資,但是早期金軍缺乏攻城武器,所以大明使用堡壘戰就非常有成效。熊廷弼在任期間,努爾哈赤一直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遼東的經濟有復甦之像,時遼東軍民感嘆“數十萬生靈皆熊廷弼一人所留”。但是隨後的黨爭使得熊廷弼被擼下了崗位,接著明軍野戰失利,努爾哈赤相繼攻下整個遼東,大明第一階段全面失敗確實因為內鬥造成的。


第二階段是孫承宗開始構建關錦防線到袁崇煥定罪被殺截止。起先大明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開始在遼東採用穩紮穩打的推塔戰術,試圖一路推到瀋陽。同是訓練強軍,以保證野戰不會處於劣勢。然而城堡修到大淩河之後,因為金軍的阻撓和明政府國庫的不濟,這一計劃只能被迫中斷,關錦防線從進攻模式轉入防守模式,而袁崇煥在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中也意識到明軍若想戰勝金軍,必須擅長打野戰才行,於是對於關寧軍的訓練,袁崇煥將重點從步車轉為精騎路線,這一舉措使得明末第一精銳——關寧鐵騎誕生了,並且人數從原來的1萬人擴張到了5萬人,其實力之強,足以讓清軍不敢肆意妄為。隨著軍隊的建成,袁崇煥決定對後金實施戰略包圍,即明軍從錦州和皮島同時出兵,形成鉗形攻勢,然後聯合蒙古察哈爾部和部分科爾沁部(林丹汗)以及朝鮮對後金進行戰略性包圍,最後把後金一口吃掉,從而解決大明邊患。但是再實施計劃的過程中,袁崇煥太過冒進,以至於皇太極搶奪了大明給察哈爾的支援糧草併成功的度過了1627年災難般的冬天,然後在1628年將周圍威脅一一化解,並打通了通往關內的第二條路線,使得關錦防線的性價比被大打折扣。可以說第二階段從戰略角度來考慮,明軍已經輸了,輸在了統籌不力上。



第三階段就是從孔有德叛逃後金之後開始,一直到松錦大戰結束,其間明金(明清)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為了穩住遼東局勢,朱由檢多次調派明末的幾位軍事大才諸如孫承宗、盧象升、曹變蛟、洪承疇之輩,然而皇帝本人卻是個拿不定主意的人,不願意提大臣抗住壓力,還經常剛愎自用,就使得孫承宗有才用不出、盧象升打仗卻不能指揮全軍而至最終敵眾我寡被迫戰死、曹變蛟、洪承疇被催戰而喪失戰爭主動權最後兵敗一個被殺一個投降。可以說第三階段,大明軍隊在這些個大員的指揮下都有戰勝清軍的機會,但是好牌讓崇禎皇帝給攪和黃了。可以說第三階段明軍的失敗主要在於大明皇帝的“業餘”插手上(當然明軍的質量大體上是跟清軍差不少的)。



所以說,不是明軍一定打不過清軍,而是浪費了各種機會而已。


火器工坊


窩裡鬥。內耗不已。只有不停添亂絆腳的,沒有雪裡送炭的。每當形勢穩定並開始好轉的時候,文官系統就一湧而上,生怕被人搶了功勞。

對明朝而言,後金只是一個出血口,如果不是反覆無常的決策和總是貿然的決戰,後金的問題是要不了大明的命的。後金充其量20萬人口,而已。

真正要命的事情,財政危機,是大旱災的情況下,每畝土地還要上繳二兩銀子的賦稅,而這塊地張居正時期只是核定下了每畝產出五錢銀子的產出。甘陝河南河北幾百萬,沒吃沒喝還要得不到賑濟。社會不能安定,流民起而反抗,從此內亂不已。癌從中生,不亡沒有天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