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釐米傷口清創包紮竟無醫院收診,兒科看病難在哪

孩子半厘米伤口清创包扎竟无医院收诊,儿科看病难在哪

資料圖

每到冬季流感高發季,兒科看病難問題就會再次凸顯。一面是兒科醫療資源短缺,孩子看病難;另一面則是兒科醫生群體面臨“活兒難幹”“人難留”等多重困境。兒科問題究竟如何破解?記者進行了調查。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數量不足制約兒科發展

不久前,北京一位父親帶著孩子輾轉3家二甲、三甲醫院,想為孩子頭上半釐米的小傷口清創包紮,卻沒有一家可以收診。

“有的醫院沒有兒科,有的醫院有兒內科但無兒外科,無法處理傷口。”這位父親無奈地說。

兒科科室和資源短缺、配置不均衡,醫生數量不足等問題是我國兒科面臨的主要問題。

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瞭解到,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設置兒科,也沒有配置常用的兒科藥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社區內居民需前往附近兩家綜合性醫院才能為患兒就診。而據記者瞭解,這兩家綜合性醫院均只設有兒內科,並無兒外科,若兒童發生外傷,仍然無法接診。

而在北京兩家主要的兒科專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科研究所,則是常年人滿為患。廣內街道居民李女士說:“孩子有個磕碰或頭疼腦熱的還是願意去兒科專科醫院,但專科醫院人太多了,每次看病要花多半天的時間。”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2017年聯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基礎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兒童專科醫院僅73家,其中東部41家,中、西部加起來共32家。兒科資源稀缺,且分配不均衡。

“活兒難幹”“人難留” 兒科醫生群體困境重重

“兒科醫生數量的多少,決定了我國兒童健康能不能得到保障。”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孫錕說。

記者從廣東省了解到,2016年廣東省兒科醫生缺口約為2000人,但廣東各大醫學院校每年培養出來的兒科研究生不足50人。

因收入偏低、勞動強度大、工作風險高等原因,目前兒科醫生群體面臨超負荷工作普遍、吸引人才難、骨幹醫生流失率高、三甲基層冷熱不均等多重困境。

《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基礎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中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為14310人,佔比為10.7%。其中,35歲以下醫師流失率為14.6%,35歲至45歲醫師流失率為11%,45歲至60歲醫師流失率為6.8%。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說:“兒科醫生的診療專業難度大,醫患糾紛比例高;此外,工作壓力大、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缺乏安全感是兒科醫生流失的原因。”

一位新生兒外科專家說:“我們科最多時有100多名住院病人,各類醫生才30餘名,一天做手術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10點,在兒科並不罕見,有時甚至要連軸轉。”

孫錕說,我國兒科無論是門診還是急診,綜合性醫院的工作量最大,而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所等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門急診工作量佔比較低。“這是一大筆資源,應該利用起來。”

兒科醫療資源還需“重基層”“重培養”

國家衛生健康委10月發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建兒童醫院19家,兒科床位增加2萬張;截至2017年底,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5.4萬名,每千名兒童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63名。

孫錕表示,從源頭抓起,培養一大批能夠廣泛紮根於基層的兒科專業人才,使兒童保健、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可以在兒科全科醫生手中得到解決,才能使三甲醫院的兒科專科醫生更加專注於兒童疑難重症以及罕見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

在加強基層兒科建設方面,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在社區全科醫生中,每年將選拔培訓100名社區基層醫生,使他們能更好地提供兒科服務。此外,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不斷推進兒科醫聯體建設,目前已經建成5個兒科醫聯體。

為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實現區域兒童醫療衛生資源均衡發展,廣東省加快構建省、市、縣、鄉鎮(社區)四級兒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016年廣州17家三甲醫院聯合發起成立廣東兒科聯盟,將各級醫院的兒科優勢力量集中起來協同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兒科主任鄒麗萍表示,短期內可培養基層全科醫生使其對兒科疾病有基本的判別能力,從而成為兒科就診的“第一關”。“在‘第一關’篩選出一批不用前往兒科專科醫院的患者,減少了兒科專科醫院的門診量,也提高了其診療效率。”

倪鑫認為,除了加大人才培養外,提高兒科醫生群體的待遇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