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东晋,317年由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420年被刘裕所建的刘宋取代,享国103年。东晋为什么能偏安一百多年?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南方的东晋政权被四大豪门轮流控制,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南北双方势力均衡,谁也吃不掉谁。下面,我们就从四大豪门把持朝政、北方长期分裂、南侵和北伐均失败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王、谢、桓、庾四大豪门,长期把持东晋朝政,既相互争权,又相互制约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刘耀灭亡后,首都洛阳陷入敌手,中原的士族和人民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迁的王氏家族支持下,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东晋初年,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是著名的四大家族。由于司马氏皇族在江南地区根基较浅,要想立足必须同这些豪门大族结成政治联盟,这就造成了东晋皇权被分割,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既相互争权,又相互制约的局面。建国之初,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四大家族中,有像王导、谢安这样治国平乱的贤相,有像庾亮这样诱发苏峻之乱的平庸之辈,但更多的是像王敦、桓温、桓玄这样图谋篡位的权臣。如王敦先后在322年、324年两次举兵造反,最后病死军中。桓温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阴谋篡位,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至死也未能篡位成功。桓玄叛乱后称帝,被刘裕平定,东晋苟延残喘硬挺了103年,最终政权还是落入刘裕之手。

二,北方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政权忙于相互争斗,无力南下灭晋

北方地区,从刘渊建立汉国(后改为赵),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36年(304439)时间里,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又称“五胡乱华”。这十六个政权,可以概括为:一汉(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梁、南凉、北凉、西凉)和胡夏。


东晋早期,北方主要是前赵和后赵争斗,328年后赵灭前赵。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王朝,以石虎为代表的历任君主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石虎死后,诸子争位,汉人冉闵趁机夺取帝位,面对羯族人任意屠杀汉人的现状,下达了著名的“杀胡令”,建立冉魏政权。冉魏曾要求东晋北上合击诸胡,东晋置之不理。东晋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崛起,376年统一北方,这是北方唯一一个有实力威胁东晋的政权。383年,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四分五裂,争斗不止,不但无力南下,而且纷纷和东晋通好。


三,南侵和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南北双方势力均衡,都无法完全消灭对方

北方方面,唯一一次有可能灭亡东晋的机会,就是383年的淝水之战。但是,当时前秦刚刚灭掉前燕、仇池、前凉、代国,国内民人心不稳,民族矛盾仍很突出,而东晋则人心团结,政治相对清明,此时南侵是选错了时机。375年,前秦的名相王猛病逝时,曾遗言建议苻坚不要南下攻晋。但是,急于一统天下的苻坚置之不顾,终致大败。

东晋方面,曾先后组织七次北伐。其中取得一定战果的有四次,都是权臣都是增强个人实力举行的,如桓温第一、第二次北伐(354--359年)以及刘裕两次北伐(409、416年)。其余三次,祖逖北伐(317年),由于东晋仅给与名义上的支持,而成收效不大。东晋朝廷主导的殷浩北伐(352年),以及桓温第三次北伐都以惨败收场。




前哥说历史


首先说明一点:东晋不偏安!跟后来在江南苟且偷安的南宋相比,东晋简直是纯爷们!


首先,东晋实行的体制是皇帝+士族共同执政的体制。这些士家大族虽然平时窝里斗,但在国家危亡时刻,还是能够携起手来,共度难关的。所以说,东晋内部基本上属于稳定的,而北方“五胡十六国”则乱成了一锅粥。除了前秦苻坚发动了一次较为生猛的南下之外,还没有其他毁灭性的打击出现。

再者,东晋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刚才提到,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发动“淝水之战”,击败苻坚的晋军精锐就是谢玄训练的“北府兵”,虽然只有8万人,但战斗力及其强悍,足以在江淮地区将来犯之敌消灭。直到东晋末年,这支力量仍然存在,消灭东晋的刘裕,正是这支北府兵出来的将领。

还有,东晋的进取心很强,一直并未想过只偏安一隅。桓温灭掉在西蜀的成汉,还三次发动北伐。一心北伐的祖逖更是以“闻鸡起舞”而闻名于世。后来刘裕也曾北伐后秦。也就是说,东晋一朝,北伐之心不死。


真观历史课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无非是三个原因:当时的北方正处于群雄混战时代,无暇南顾;东晋由于占据着长江天险,有利于防御;东晋本身并不是弱鸡一个。


先说第一点。与东晋并存的北方政权,被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个概念是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北方诸多割据政权的统称。这些政权有些是同时存在,有些之间则为替代关系(即一个灭掉另一个),总而言之,北方非常混乱。这些政权之间相互攻伐,有时虽然也牵扯到东晋(比如后赵的石勒),但总体而言,北方政权的主要战略利益还是在北方,因此,东晋很少与北方政权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

然而,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北方有过短暂的统一,那就是前秦的苻坚扫清北方其余政权,实现了前秦的统一。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东晋有这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并且国内不乏能人。东晋依靠着长江天险,加上谢玄的出色指挥,大败前秦苻坚军队,解除了东晋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当时,由于造船技术普遍不高,且北方人不习水战,长江可谓是一道真正的天然防线,只要扼住长江,那么江南政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灭。

在人才方面,东晋也并不缺乏。从前期的祖逖,桓温;再到后来的谢玄,刘裕,都是能征善战之才,正是这些人,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庭州行者


因为北方没整明白。还有闻鸡起舞两兄弟。

说起闻鸡起舞的哥俩,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祖逖刘琨是一对好哥们,俩人都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所以每天同榻而眠,一听到鸡鸣就起床锻炼身体,练剑打拳。后来天下大乱,朝廷南渡,刘琨坐镇晋阳,在北方跟异族打得难解难分,;好兄弟在北方大展拳脚,祖逖在南方也没闲着,组织了军队不断北伐。

这哥俩一南一北,搅得北方不得一刻安宁,客观上保证了东晋的安全。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本身狼烟四起,战乱不休,无力讨伐南方的东晋,而且东晋虽说偏安一隅,但也不是软柿子说捏就捏,时不时还来北方灭掉一两个国家。一直到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北方各国都没有灭掉东晋的机会。

历史上的“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后趁虚而入,并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建立了多达二十几个政权,除去几个影响力太小的以及北魏前身代国,统称为“十六国”。这十六国分别为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这里不再详述。

十六国时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和益州李雄分别称王起,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共135年的历史,北方一直征战不休,虽然前秦苻坚曾短暂统一过,但是淝水之战后又快速分裂,根本没有余力去灭掉东晋,反而东晋曾多次北伐,比如桓温三次北伐,灭了成汉,刘裕两次北伐,灭了南燕后秦等。

所以只有北方彻底统一了之后,才有能力去灭掉南方政权


韩胖会搞笑


东晋皇室没啥权利不咋的,但是出了几大名人为保住汉人及东晋做出了贡献,祖逖北伐收复部分河南筑建防御工事阻止羯族石家南下,桓温几次北伐灭了成汉收复洛阳把胡族往北赶,最危险的时候谢氏一族打赢了至关重要的淝水之战,再后来刘裕打仗狂人北伐灭燕将汉人地盘推到黄河一线,还有原因就是胡族内部也内乱,胡族建立政权之后他们之间也打来打去的


铁王座的游戏


东晋的开国君主晋元帝司马睿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即前往建康,经营江南,在西晋被灭之后,司马睿能够凭借自己在江南多年经营的基础顺利登基,稳定政权。

西晋灭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作乱,西晋虽然经过八王之乱,但是永嘉之乱后大量汉族人口南迁,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东晋能够坚持上百年的经济基础。

东晋又有门阀士族人才济济,如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虽然有以下欺上之嫌,但是都为东晋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测测君


北方五胡乱战一锅粥,互相攻击,无力南下。南方东晋皇帝没实权,几大家族又相互牵制,为了力量均衡,根本不可能让你去北伐壮大自己力量。到东晋末期刘裕掌握实权,才实现谢安、祖逖经营百年未有的北伐功绩。


风晨月夕阶柳庭花


北方纷乱,没有真正的一统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就好不容易淝水之战那次,也是内部矛盾重重,一败而国崩,反正北面纷纷乱乱一直打个没停,东晋这边偷着乐


是我非我


富裕,有长江天险,有北方世第家族掌握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