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先生于右任

一千年前,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

为了赞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曾经感叹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先生的这段长叹,

足以见得,

“先生”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称谓,

更是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位民国先生,

他不仅是一个超逸绝伦的名士,

还是一位明经兴修的通儒,

更是一名淹贯古今的文化巨匠,

一代令人高山仰止的书法大师。

他,就是

于右任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像

在上个世纪初,

于右任先生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格局。

他对社会的关注、对民族的忧患、

对道义的担当,

使他的书法作品风骨凛凛、别具神采

他心系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国之大业献计献策,付出身心,

他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

示范了民国的风骨与风度

无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书法作品,

都无愧于“先生”这个称谓。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原名伯循,

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两岁丧母,自幼由二伯母房太夫人抚养成人。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

他16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

19岁参加岁试,再以第一等的成绩补廪生,

被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慈禧出逃西安,

于右任先生甚为愤懑。

照了一张披头散发的照片,

两边题写“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名句。


民国先生于右任


自幼埋下的民族理想随着成长更化成了行动。

于右任先生将谴责清廷的诗篇汇集为《半哭半笑楼诗草》刊印,

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遭到清廷通缉。

幸而西安电报局和路驿同时发生故障,

家信才比缉捕公文先到,

他闻讯马上逃往上海。

1904年,

26岁的于右任离开家乡,

奔逃3000里来到上海,

对他来说,

上海是躲避清廷追捕施展抱负的地方,

他化名刘学裕,

进入马相伯先生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和马相伯


1906年4月,

于右任先生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

得遇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神州日报》创刊后仅30多天,

即因邻居失火之殃而受累。

两年后,

于右任先生又连续创办了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当时影响力均甚大的三份报纸,

《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

被合称为“横三民”,

而于右任先生一人创办的这三份报纸,

就被称为“竖三民

”。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

《民呼日报》揭发各省的腐败吏治,

却被诬陷有侵吞赈款嫌疑,

于右任先生被关押了一个多月,

《民呼日报》仅仅92天就被封杀了,

即便如此,

于先生依旧没有停止革命宣传,

出狱之后,

他继续用手中的笔为匡复神州大地而努力,

于右任的另一份报纸《民吁日报》就诞生,

创刊不久,就风行一时,

也因为连篇累牍地报道日本侵略东北的事实,

日本上海领事馆向清廷施压,

开办仅仅48天的《民吁日报》遭到清廷封杀。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先后被封,

并没有动摇于右任先生办报的决心。

创办了他的最后一份报纸《民立报》,

把于先生的报界生涯推向更高层次的辉煌。

后来二次革命开始,《民力报》被迫停刊。

人称“元老记者”的于右任先生

七年来的办报生涯自此画下休止符。

这一时期正是人们所说

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时期。

于右任先生创办的”竖三民”,

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舆论基础。

如果说清王朝是被一封封的报刊给轰塌的,

那么于右任的“竖三民”就是这个炮群中的主炮。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力邀下,

于右任先生入阁担任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

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

这样的文官在民国初年,

依然要抡起枪杆保卫西北的家园,

1917年,于先生两次回陕督导军事,

1918年,于先生成立陕西靖国军,担任总司令,

5年保卫家园的革命志业,让他感到身心俱疲。

访碑写诗成了这个时候于右任先生排忧解闷的良方。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先生有诗云“愁来且遣兴”,

发愁的时候便去访碑排遣,

访碑以后还有“得失两开颜。”

无论访到或者没访到,心里都觉得舒服。

就在苦闷的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

那蓄积心中已久的民族气节

更入潮水般尽情涌现。

大气的表现在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上。

从碑版、墓志到摩崖,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在这个时候

开创出非常辉煌的时期。

尚武精神穿透了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作品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任何一个成功的书家,

无论天资多高,

如果没有“退笔成冢”“池水尽墨”,

殚精竭虑、力耕砚田的辛劳,

想取得卓越的成就无疑是痴人说梦。

于右任先生曾自述学书: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

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可见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所用心力之多。

于右任先生崇尚碑学,

不仅朝临暮写,

还冥心搜求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近400余方,

铭其斋曰“鸳鸯七志斋”,

其收藏碑石因之也被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

后悉数转赠西安碑林,

为中国书法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灭之功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主张教育救国的于右任先生,

依旧打起精神办学与建设,

陕西三原的南郊中学和民治小学

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于右任先生以靖国军的名义兴办的学校。

除去上述两所学校,

于右任创建的学校还有渭北中学、

渭北师范(后改为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三原中学、陕西中山军事学校、

思恭小学校等多所学校,

并在故乡设立了“右任奖学金”,

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也是当年于右任先生和部下杨虎城先生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兴建的学校。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和杨虎城


于先生一生参与创办的还有

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大学、

中国公学(1949年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等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极大的著名学府,

于先生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和优秀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右任先生始终最为挂念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

1929年,陕西年馑,赤野千里,尸骨遍地。

于先生彻夜难眠,西望故土,长泪满襟,

于先生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集资来的钱

带回陕西赈灾第一线。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先生相信只有科学治农才能解民倒悬之苦

1931年,于先生毅然以自己祖遗

和本户族人的300亩土地为基础,

并用公平价钱购进湖北等地客户转售的土地千余亩,

创办了斗口村农事试验场。

向农民免费传授农耕新技术,种麦植棉,栽种果树。

并撰文刻碑:“本场即行奉归公家……子孙不能自用……”

于右任矢言:“不置私产”。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子承父业。

于右任反其道而行之,

他“栽”树,拒绝儿孙享福。

此为“大道为公”佳话中的佳话。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与检察院全体委员合影


1931年2月2日,

于右任先生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于先生是民国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长,

从大陆到台湾,担任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

他除了到院办公之外,

公暇之余,

总是在案头写写书法。

民国先生于右任


1932年于先生在上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社”,

于1936年集出了百衲本标准草书千字文,

揭开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上草书标准化的第一幕

同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于体草书”。

审美情趣和书法风格的转变,

使于先生的书法顿时脱胎换骨,

从流美隽秀的二王、欧、赵体系

转向浑穆朴拙的魏碑体系,

其草书也由早前的舒放纵逸变得内敛简洁。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48年之后,

于先生开始了对其草书的革新创变,

由平正入险绝,

由流畅入厚拙,夸张变形,

追求雄浑苍朴、不齐之奇,

渐开新境,终成一代草圣。

于先生到了晚年,

锋芒敛尽而真力弥满,

大朴不雕,由巧返拙,

将笔法丰富的变化隐于平淡的气韵之中,

达到了不经意处妙天然的“中和”之大美。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49年先生被迫抵台,

从此,他与夫人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天各一方,

与大陆隔海相望,

开始了孤独的晚年生活。

先生在台湾的最后15年,

非常渴望落叶归根,但未能如愿。

先生的最后岁月是在疾病和忧戚中度过的。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林语堂曾言:

“当代书法家中

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

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先生虽贵为民国高官,一生不敛私财。

但他是真正的一介布衣。

30年代,他患伤寒,

上海的名中医陈存仁为他治愈,

他无钱付诊费,

亲书一帖怀素体的《千字文》赠之。

耄耋之年患牙疾,

想装一口假牙,

因付不起8000元新台币而作罢。

对小方副官闹着要回家。

1948年国民大会选举,

先生竞选副总统,

为选民代表送上“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一份。

而其他的几位竞选者都是用汽车、金条来拉选票,

纸弹敌不过银钱,

于右任先生虽然落选,

但是他谦谦君子的作风

依旧赢得了满堂彩。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竞选总统照片


北洋政府曾出每月3000大洋聘他,

还赠文虎一等勋章,

于右任拒绝道:

“钱,我见过。

什么文虎章,

狗也给,猫也给,

我看不值半文钱。”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


1962年1月12日,

先生八十三岁,

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

于是考虑后事:

“我百年之后,

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

山要高者,树要大者,

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2年1月24日,

于右任先生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的诗句: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一字一泪,成千古绝唱!

民国先生于右任

于右任望大陆手稿


1964年11月10日,

享年84岁。

至此,

这位风云际会的民国大佬

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人们打开他珍贵的保险箱,

既没有金银财宝,

也没有股票证券,

有的仅是三公子于中令出国留学筹集旅费所出具的借款单,

平时挪借副官宋子才数万元的账单,

以及夫人高仲林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和袜子。

人们赞誉:

右老遗产,仅有账单,

清廉自苦,元老典范。”

台湾评价其:

三十功名袖两风,

一箱珍藏纸几张。

民国先生于右任

台媒纪念于右任先生逝世报纸


于右任先生墓园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有:

西北望神州,万星风涛接瀛海;

东南留圣迹,千秋豪杰壮山邱

牌坊背面的题字是:

革命人豪,耆德元勋尊一代;

文章冠冕,诗雄草圣足千秋

民国先生于右任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67年8月,

台湾登山协会的青年学生自筹资金,

在台湾的最高山(也是我国东南地区最高峰)玉山之巅,

塑造了一座于右任的半身铜像。

于右任先生生不能回大陆同骨肉团聚,

死无法安息故土,

只能长眠于海峡彼岸。

这尊铜像的建造,

也算是满足了于先生遥望故乡的遗愿。


民国先生于右任


西安市徳风堂画廊以“传承弘扬、诚信求真”为宗旨。长期购、销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当代名家、名人字画订制(带视频或作者本人与作品的合影),帮您免费鉴定字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