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有不少人都在問,要是去一些西藏等高原地區,渦輪增壓的車能不能開過去?答案是肯定能的。之前也有人開過奇瑞QQ,捷達等自然吸氣的車型,都非常順利的到達了西藏,這時可能就會有人問了,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車主:去趟西藏就知道了!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看看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發明歷史,最早渦輪增壓發動機使用在飛機上的,解決飛機動力不足的問題,飛機是在萬米高空上飛行,萬米高空是什麼概念,相當於珠穆朗瑪峰上開車,萬米高空的時候,氣壓不足0.4,空氣中的含氧量可想而知,也就是說渦輪增壓發動機專為高原而生。理論上來講,到海拔4000米以上,同等排量的車,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在動力上要遠遠強於自然吸氣發動機,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在排量差不多的前提下,自然吸氣的發動機功率損失要比渦輪增壓發動機更大。所以在行車感受上,1.8T的表現要比2.7的感受稍好一些。另外,因為渦輪增壓發動自身的特點,一般在2000轉左右就能爆發出全部扭矩,這一點也是2.7自然吸氣發動機難以比擬的。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因此,在高海拔埡口盤山道上攻彎時,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爆發力遠遠好於自然吸氣發動機。因為連續不斷髮卡彎的情況下,很難保證發動機轉速都能控制在4000轉以上,所以,自然吸氣發動機經常會出現動力不足需要憋轉速的情況。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但反過來說,如果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在轉速不到2000轉時,你可以認為這車沒裝發動機!

我真不是調侃,真的是這樣。當時我開著我那輛1.8T的國產越野車,大概是在山南地區靠近不丹邊境線的一個地方。停車的地方,恰好有一個斜坡,我打著了車,油門都快踩到油箱裡了,結果別說車往前走,發動機就連聲音都沒有。我心裡咯噔一下,“瑪德,車壞了!這尼瑪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要掛!”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當時,確實有點慌神了,什麼高速四驅、低速四驅都試過了,全都不好使,也確實發動機沒動力,什麼四驅也白扯。最後,就是踩著油門憋轉速,眼瞅著轉速錶一點點往上挪,心裡念著各路神仙保佑,等轉速指針過了2000轉,我那破車就跟被開水燙了的兔子似的,嚎叫著竄了出去。有過這一次經歷,心裡就有數了,以後再停車,再也不停在坡地上了。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而這一點恰好是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強項,沒有渦輪雖然爆發力弱一點,但動力輸出平均,只要你敢踩油門,隨時都有反應。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尤其是在遇到陷車的情況下,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的脫困能力遠遠好於小排量渦輪增壓,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探險用的工程車,都會選擇4.0以上排量發動機的原因。綜上所述,如果您不差錢,高海拔地區還是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吧。動力充沛,隨踩隨有,肯定比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來的爽。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如果,沒那麼充裕的資金,3.0T、2.8T柴油也行,低扭充沛,開著也嗷嗷往前竄。再次一級,2.0T以上的渦輪增壓也行,尤其是國內最新投產的幾款新越野車,都比我目前這輛強,低轉速爆發出的扭矩都很驚人。

去了趟西藏才知道,渦輪和自吸誰更適合

在藏區行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每人備兩大包葡萄糖沖劑(防高反利器)。

二、帶上板藍根或感冒沖劑。

三、遇藏車不讓路,不要亂鳴喇叭亂打燈,不要強行超車。

四、遇犛牛擋道不要按喇叭,小心她用尖角刺破你的鐵皮。

五、川藏線的交通事故都發生在下坡路段,掌握車速,別衝坡。自動變速箱建議掛二檔或三檔下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