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丁狀元傳奇

丁錦堂的生平

丁錦堂,字笏初,號福三,上杭在城裡(今臨江鎮)人,生於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卒於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辛未科武狀元。

丁錦堂生來肌骨壯大,力氣過人,自少時起,其父南門街貨店內重物的進出便由他承擔,閒時兼做南門汀江碼頭搬運苦力。長期的艱苦磨礪鍛造了丁錦堂肩挑負重能力。據傳,他在20歲時,在碼頭能一次肩挑12個大鹽包(重達200多公斤),並一口氣蹬完42級石階,不用換肩歇腳。

丁錦堂幼從族兄習讀詩書六載,少有攀登武科功名之志。其家鄰城隍廟,城隍廟裡寬敞的大廳是他習武的主要場地。他每日雞鳴即起,在廟裡舞刀、開弓、掇石,風雨無阻,寒暑不輟。其練武使用的大刀,長130釐米,重41.5公斤,現存上杭縣博物館內。據郭氏族譜載:"清代丁錦堂狀元,曾師岀郭家拳館。"可見幼年丁錦堂有習武經歷。丁錦堂平日既刻苦練武,也勤於文化學習。從其府內手書牌匾"福三堂"、"錦笏堂初"及壁書"庭草交萃"和"回龍橋"石刻,可見丁錦堂的學養亦深。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丁錦堂以捐納武監生身份參加福建鄉試,在武科各項考試中大顯身手,中舉。同科考取武舉的上杭人,還有廖貞華等5人。當時武舉定額為63名,上杭一縣竟考上6名,全省震驚。次年,他赴京參加會試,兵部以第六名進士錄選,經殿試,欽點為一甲狀元及第,授頭等侍衛,賜武狀元盔甲,允准內廷行走,是年他才26歲。主試總批謂其:"臂力方剛,雄姿邁從。馳快馬似追風,三驅入彀;發飛鳧如閃電,一矢穿氈。箭則貫百步之熊熊,弓則彎六鉤之象鉺。刀石悉徵其餘勇,鈴尤熟於經文。綜觀諸藝允冠群英。此際殿前傳首唱,喜鰲佔於鴻臚;他時外秦膚功,表鷹揚於麟閣。勉成偉器,用副深期。"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帝婚慶大典,特命丁錦堂參加迎親儀仗隊,賜其黃馬褂在御前騎馬護衛。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朝廷授丁錦堂振威將軍銜,任廣東南澳廳遊擊,代理鎮守總兵官職務。他出任南澳時,汕頭已增闢為通商口岸。身為海防重地軍事長官,他恪盡職守,任職16年,列強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衛了東南海疆安全。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丁錦堂升任廣西鬱林營參將,統轄5個縣,肩負固守西南邊陲重任。次年以母喪告假守制離職。服滿,因病未再出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縣內饑荒嚴重,丁錦堂抱病為民請命,促使縣知事迅即採取救荒措施,賑濟饑民。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丁錦堂因咽喉潰爛,不治病故,終年56歲。光緒皇帝特授時任浙江金華知府的吳魯——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庚寅恩科文狀元、閩籍老鄉為其作《墓誌銘》,《墓誌銘》結句雲:"岡陵有幸埋名將兮,塵土亦香。永奠斯郊亙萬古兮,與日月而爭光。"

欽點狀元后,朝廷按例給假讓丁錦堂榮歸省親。途經官莊鄉回龍村,適逢該村興建石拱橋。丁錦堂欣然應請揮毫題寫橋名,並捐巨資。至今"回龍橋"橋名石刻猶在。橋頭亭內,捐款碑刻"新科狀元丁笏初助邊銀五十元正"可資為證。隨後丁錦堂又建造"狀元府"拱門,門屏正中上方橫掛鎏金"會魁"大匾。另在西門大街北側,典入房產一大境,闢為別墅。民國12年(公元1923年)由縣立中學購贖為校舍(今為上杭一中校址)。

丁錦堂發暗力破謠言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歷代武狀元幾乎都被北方勇士包攬,以致民間有"武(狀元)不過江"之說。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偏居於閩西山區上杭小縣城的丁錦堂竟一舉奪魁,成為罕見的"過江武狀元"之一,朝野轟動,舉國震驚。

丁錦堂離家赴京會試之日,全家四更起床,在廳堂擺設香案,點亮紅燭,上香膜拜,祈求神明護佑能夠一舉高中。火光搖曳的香燭和家人走動的步履聲,驚嚇了一隻抱窩的母雞,它突然從廳堂後屏的角落拍翅衝出,直向香案咕咕啼叫。丁母見狀,迅即抓住了老母雞,急忙在香案前作揖禱告:"錦堂赴考母雞啼,喜極高中狀元回。"丁父也連連拱手作揖並接聲禱告:"喜極高中狀元回。"在此莊重時刻出現母雞啼叫的尷尬情景,丁家父母卻處置得十分得體。吉祥的禱告如願以償,丁錦堂的神武驍勇在京都會試、殿試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終於一舉奪魁,成為難得的"過江武狀元"之一。

殿試時,皇上下旨:"殿前有三個大小不同的石獅,能高舉過頭者為狀元。"前面五名進士舉起小石獅尚需竭盡全力,故對最大的石獅望而生畏,不敢問津。唯年方26歲的丁錦堂徑直走到最大的石獅面前,"呼"的一聲把它高高地舉過頭。皇上大喜,當即欽點為狀元。後來,那些未能奪魁的高手們心中不服,便於坊間謠傳最大的石獅是皇太后暗中命人用浮石作材料且裡面掏空,丁錦堂才輕而易舉奪得狀元的。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生性好鬥的武林高手魯奇沿江賣藝路過杭城,探得丁狀元正好回鄉省親,欲引他出來決一雌雄,於是魯奇擺起擂臺,並在臺柱上貼了一副對聯:"尋勇壯士今日尋勇,振威將軍何時振威?"(光緒登基時,曾授丁錦堂為"振威將軍")丁狀元涵養極好,不予計較。魯奇見丁府門前有一對鎮家石獅,便又心生一計。他在右獅身上貼上挖苦、汙衊之句:"莫非門前石獅亦是一身浮石空腹?"丁狀元仍不理睬。丁狀元的友人李秀才見魯奇欺人太甚,氣憤不過,便在左獅身上貼聯反唇相譏:"難道街上化子還會幾招繡腿花拳?"不久,對方又貼一聯:"既為山中猛虎怎會四腳軟皮骨酥?"李秀才當即回敬:"敢舞院內大刀方稱兩手大刀功深!"魯奇大怒,衝入後院,見院內放著一把青龍大刀,刀旁站立一人。他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惡狠狠地握著那人的手說:"你就是丁狀元麼?"丁狀元覺得來者不善,便暗暗運氣,魯奇頓覺右手隱隱作痛,但又不好聲張,只好撒手,灰溜溜地走了。

魯奇回到客棧,右手痛得越來越厲害,連敷了幾天的藥膏才略有好轉。手痊癒後,魯奇真心實意登門拜訪,向丁狀元虛心求教。從此,丁狀元買通皇太后作弊的謠言也就煙消雲散了。

講述人:臨江鎮藍漢民、龔禎熊

調查人:臨江鎮姜巨生、郭建紅

整理人:李伯庠、鍾震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