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7000人的独立团为何是八个营?

王执臣


都梁同学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写八个营就是八个营,愿意写九个就是九个营。

首先我要说一件事:李云龙是个团长,所以他只能扩充手下的部队为营;所以说李云龙手下能有八个营一点不奇怪。再一点为什么是八个营呢?你觉得一个团十几个营很好玩吗?十二营长你过来一下,十七营长给老子那个。。。。作为粗人的李云龙同学也怕是这样比较绕口。

我军的部队一般都是三三编制,一师三旅,一旅三团,一团三营,一营三连;我军指战员的任命都需要上级的批准,李云龙是个团长,没有上级的指示和提拔他就是带三万人的兵也只是一个团长。按照七千人的人员数量,李云龙完全可以当师长;但是没有编制啊,所以多弄几个加强营才是正招。

当然亮剑中只说李云龙有八个营,并没有说每个营有几个连。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民心;民心所向自然望风披靡,李云龙团扩编七千余人怕是也不奇怪。须知丁伟调任前带领的团还有三千余人呢。

所以不奇怪。因为了李云龙是个团长,所以七千人被编制成了八个营和其他队伍;如果李云龙是个旅长,那他的队伍可能就是六个团;如果李云龙是个营长,那旅长就得找他谈话了,你他妈一个营六十多个连,那老子这一个旅是不是得六十多个团啊!你他妈的给老子拉人去,老子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留下一个营的人员编制,剩下的全部给老子带到旅部来;要么我上报总部,把你那点破事全提溜出来。


无双杂货铺


因为李云龙的独立团压根儿就不是国民革命军的正规编制。全面战争爆发之后,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接受了国民政府改编,分别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但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十分有限,八路军仅有三个师6个旅12个团,而新四军也只有四个支队八个团。


这对于在敌后蓬勃发展,军队人数迅速扩张的抗日队伍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来就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自然不会出现“自缚手脚”、“活人被尿憋死”的情况。


因此,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隶属八路军或新四军,但却根本不属于正规编制的各种队伍就应运而生。例如各种支队、纵队、总队、独立团、独立师等编制的队伍,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比比皆是,而李云龙的独立团也是这种情况。

八路军新四军挺入沦陷区之后,开始迅速分散兵力,并大规模扩张队伍。往往是一个连长或营长,率领几十个人就敢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与日寇作战,并动员群众参军。这个情节在《亮剑》中也有体现。

如果这个带队的军官能将队伍扩展到100个人,他就可以成为连长,如果能扩张为300多人,他就可以成为营长,如果能扩展能上千人,那么他就成为团长。因此,能力强的干部纷纷脱颖而出,并将所属的部队迅速扩大。

例如曾担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的开国上将杨成武,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平型关大捷之后,杨成武率领独立团独立发展,将1000余人的独立团扩展至7000余人。并因此被扩编为八路军第一独立师。


包括李云龙独立团在内的八路军抗日队伍,从来不受国民革命军编制的限制,他们有多少人,就可以编为多少人的部队。再加上当时的革命队伍分散至整个敌后沦陷区。八路军总部也没有足够的电台可以及时联系和指挥基层部队。

因此,在各地野蛮生长的各部队也开始各凭本事。本事强的如李云龙,将团级编制的部队,扩展至7000多人,编成八个营,相当于一个师的人数。而有的能力不足的,面对日寇和汉奸的威胁,却只能守着老本,甚至连队伍本身的编制都填不满。



不过总的来说,经过长征千锤百炼的红军将士们,普遍能够完成任务。因此位于敌后的抗日队伍蓬勃发展,1937年开赴抗日前线时,只有4万余人的八路军,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40多万人,扩张了十倍之多。

需要说明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扩展队伍绝非轻而易举,更不是国民党所污蔑的游而不击。因为既然是敌后,首当其冲面对的当然是凶残的日寇和汉奸部队,这些敌人当然也不会放任八路军任意发展队伍,因此,只有击败日寇汉奸之后,才能发展根据地,扩张部队。因此八路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也不可能停止对日寇和汉奸的作战。



而且在当时敌后也不止八路军一支队伍,国民党在敌后也有数十万部队也,但却很少见他们能够迅速扩张队伍。而少数国民党部队虽然扩张的队伍,但在日寇及汉奸的打击围剿之下也无法保持,甚至不断遭受损失,有许多国民党杂牌军因此“曲线救国”,当了汉奸。


八路军及抗日敌后根据地能够迅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因八路军坚决抗日,并不断杀伤、击败日寇及汉奸部队,才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同事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队伍迅速扩张的奇迹。


鸢飞九天2018


抗战爆发,国共携手,一致对外,驻陕北的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正式命名为第18集团军,但依然喜欢称八路军,估计叫起来顺口的原因。

改编时,八路军有3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师至团为二二制,即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师部有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等,全师编1.3-1.5万余人。

《亮剑》中,李云龙所部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之独立团,所谓的独立团,是没有国民政府正式番号的团级部队。

八路军东渡黄河作战,各师在军委扩大敌后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的指示下,迅速收集散兵游勇,征招有志青年入伍,由于扩编出来的部队,得不到国民政府的许可,以及领不到薪水,所以独立团的枪支弹药,包括军费都得自行解决。

《亮剑》中,丁伟、孔捷、李云龙三位团长,晋西北八路军的铁三角喝酒时,李云龙说拿出了三个营摆在大孤镇时,孔捷十分惊讶,那可是李云龙的全部主力,但李云龙却气定神闲地说,我独立团不多不少,整整八个营,我现在是他娘的地主老财啊!


获知此信息的晋绥军方参谋长对楚云飞团长说,经过一年的招兵买马,李云龙的独立团已经扩充到了7000人,现在已达到三个团兵力。

其实,楚云飞的358团,也有5000余人,属于一个加强团,其中,仅钱伯钧的一营就达到了2000人,但李云龙独立团的兵力却远超晋绥军楚云飞的358团。

在攻打日军特战队山本一木大佐所在的平原县城时,李云龙的独立团达到了惊人的将近1万人,那可是一个师稍微不到的兵力,确实出乎所有人包括上级领导的意料。

八路军在抗战时,不断地扩大抗日根据地,加上党的政策深入民心,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吸引了根据地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参军打鬼子,战时的八路军各部,又鼓励扩充队伍,并没有员额的限制。

李云龙会打仗,又爱兵如命,深得官兵的拥戴,在晋西北的知名度非常高,日军、伪军、晋绥军、八路军内部各方对其评价都很高,是一员会带兵打仗的猛将,所以其队伍扩编到8个营7000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按常规,一个团也就1500-2000人左右,一个营500人左右,但李云龙是没有番号的独立团,战时扩编不受上级的制约,只要有本事,全团官兵有吃有喝,有枪有弹就可以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别困惑,独立团编八个营都弄少了,应该还是李大脑袋团长不好意思搞太多营级建制,否则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正常营级兵力计算,李云龙这7000人足足可以编成十个营、外加团直属队若干个连,其实《亮剑》编剧还真不是顺嘴胡咧咧,一定参考了李云龙所在部队的兵力数据。



根据史料,独立团所在的八路军129师第386旅,在1937年成立时全旅共5700人,辖第771和第772两个团六个营,这是将红四方面军第31军的两个师压缩后的满编,那么再加上两个营,确实应该在7000人左右。

但是仍然不很准确,因为陈赓将军最初这5700人包括了一个旅部、旅直属队(若干直属营),两个团部和直属队(若干直属连),按一个团直500人计算,杂七杂八就得去掉将近2000人,如此算下来六个营的战斗步兵也就3700多人,每个营600余人。



李云龙只有一个团部和三个直属连,因为他嘴里只喊出了“警卫连、骑兵连、侦察连”,就算答友们再帮他建一个特务连,团直也不过1000人,剩下的6000人编成十个营岂不是绰绰有余?轻松外加愉快的事情。

难怪孔捷惊呼:“八个营,老天爷,都知道你李云龙今年发了财,没想到你小子成了暴发户了”,李云龙可劲得瑟:如今咱是真正的地主老财,有钱人!一旁的丁伟感叹道:又该打土豪了。



可以佐证下八路军初建时期的主力团建制,当时八路军总部直属一个“特务团”,这是个“三三制”的满编大团,团长欧致富(开国少将),全团共有三个营九个步兵连,团部辖三个直属连,每个营另辖一个机枪排,总兵员2300人。也就是说,特务团团部及直属队至少应有500人,然后摊下来三个营各约600人,每营去掉机枪排和营部人员,摊到三个连各约170人左右,这已经是几近超额的部队了。

侵华日军的一个中队仿自德国的“大连”制满编才180人,而八路军主力部队自东渡黄河开赴战场后,每个步兵连根本达不到这个规模,也就150人上下,并且八路军是彻底的“轻武器部队”,营级建制既没有日军的大队炮小队也没有大队弹药运输队,连迫击炮都是团级才有的配置,一个营能有多少人?600人是非常足额之编制,只多不少。



抗日战争中期,在与日寇残酷的战斗中,编制较大的部队往往不能胜任游击战和运动战,再加上一定的战斗损失,八路军各团的步兵连平均降到了120人左右,每个军区除保留几个“大团”外(辖三个营九个连2000余人),纷纷组建了只辖5个步兵连不足千人的“小团”。

根据曾克林将军的回忆录,他指挥的冀东军区第12团是非常精锐的部队,每个步兵连有150人,一色缴获的日式武器,已经让路过的其他八路军部队首长啧啧称奇了,抗战,艰难的很。



还记得李家坡之战时张大彪的一营有多少人吗?360人,这才是戎马倥偬的年代,八路军一个营的战时兵力。当然了,到抗战末期鬼子龟缩,八路军部队曾经有个大发展期,但是根据陈赓上报延安的电文,抗战结束时各团也就在1700到2000人之间。

国民党部队的精锐步兵营,一般也维持在700人上下,比如张自忠将军殉国的“枣宜会战”中,史料记载,担负后卫任务的第38师114团三营,实际参战人数为695人,携弹量为步枪兵200发,轻机枪每挺2000发,重机枪每挺8000发,迫击炮每门150发。



但是张自忠第59军的步兵营那可是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炮连的四单位制,配备有相当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八路军哪有这么好的装备,营级是根本建不起机炮连的。


度度狼gg


对于亮剑这本小说,热度非常高,尤其是电视剧的播出,弄得悟空里边好多就亮剑的问题,不过既然是小说,就不要太当真,尽管小说里边对于各种细节的非常写实,但是也就是一个小说,不用太认真。

对于八路军来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由于根据地分散,各个地区的八路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编制,都不统一,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共产党的军队第一次统一编制是要到建国之后,在1949年之前,各个地区的野战军编制都不相同,人数最少的一野或者叫西北野战军,一个纵队也就是军有的只有1.5万人,整个野战军7个军只有15万人,而东北野战军也就是四野,在辽沈战役以后,全军100万,一个军都有4-6万人,这个时候四野的一个军都是4个师。

对于八路军时期来说,八路的根据地分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什么一个团三个营,什么的,随意性非常大,不过一般是往上编,比如很多团都不足千人,当然当时的八路有大团和小团之分,大团一般是2000人以上,小团就是1000人以下,这个要看各个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如何了,要是有足够的粮食和资金,养一个大团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如果根据地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支撑,那么大团你养不起。

至于独立团这个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小说的作者说多少就是多少,小说里边说是5000人马,一般一个营如果是大营六七百人也是可以的,所以李云龙有8个营,7000人马也合理,反正是作者让他有这么多人。


有痰


民国时期,军队编制一直不固定。不仅各路军阀编制不一,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也是一直在变。而且,由于处于战时,所以军队随意扩编。

以师为例,抗战初期,国军师分三种:甲种师3旅9团,乙种师3旅6团,丙种师2旅4团。按照这个标准,国军一个甲种师一万三千多人。可是,很多时候只有11000人。还有更夸张的,很多军阀的部队,一个师只有五六千人,却领着一万人的军饷。


八路军编制属于丙种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八路军为了扩编,还给每个师配了独立团/教导团,这些师直属团不在国军编制。所以,八路军丙种师编制,却有甲种师规模。一一五师1.5万人,一二○师1.4万人,一二九师1.3万人。

也是因为不在编制,115师师属独立团过渡口时,就因为没有编制被拦住了。最后,独立团杨成武团长把部队混在李天佑的686团中,才过了河。《亮剑》中,李云龙也引用了这个故事。

回归正题,说说“团”的事。

按照国军编制,八路军一个团应该是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也就是说,一个团不到两千人。可是,实际情况是八路军一个营有五个连:四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

以陈锡联的第七六九团为例,下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全团计2900余人。不过,到1938年以后,都开始扩编。


1938年,八路军除了下属编制内的三个师外,又组成11个支队,每支队辖3个团,共计12万人。朱老总曾向蒋介石致电,请改八路军为三个军九个师。

1943年以后,八路军的一个师已经拥有战略兵团的规模:120师达到8.5万人;129师有30万人;115师更多,共计50万人。115师发展出两个军区:山东军区和晋察冀军区。

一个军能有百万人,一个师能有几十万人。所以,一个团七千人也很正常。

抗战时期,谁打鬼子谁就有民心支持!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败,再加上不会发动群众。肯定没有八路军“扩军”能力强。众多有志青年积极加入八路军,李云龙这样的扩编团当然可以扩编到七个营。


当然,八路军扩编这么多人,武器肯定是不够的。步枪肯定不够,每人六颗手榴弹就能上战场!我曾多次写文章说八路军大量造手榴弹的事。八年时间,八路军和新四军数十个兵工厂共计造了450万个手榴弹,同时期子弹才造了780万发!

而且,别看抗战结束时八路军有上百万人,却只有37万支枪支。可见,不是人人都有枪。同理,李云龙有七个营,能有一半人有枪就不错了!如果,按照枪支数量算,李云龙也就四个营,3500人。

八路军不靠老蒋发枪发粮,只要能养活自己,想怎么扩军都随意。因此,八路军能把根据地的人都发展成民兵,身体条件好的可以编入军队,拿上手榴弹就能上战场。

总之,我信李云龙有八个营!但是,我不信李云龙的士兵都有枪!


勇战王聊历史


从独立团的番号就知道了,无论是独立团,还是新1团,这些李云龙待过的部队,根本就不是正规番号啊。

李云龙后来一直在独立团混

但一开始独立团是孔二愣子当团长,因为被山本偷袭,让总部首长撤了职,李云龙才来当的团长。

最早李云龙是新1团团长

这独立团的番号,独立独立,还有这新1团,新的1团,还有没有新2团,新3团?

这些番号都不是正规的,都是八路军系统里面临时的番号。

连番号都不是正规的,你还指望它的兵力配置是正规的?

当然这个正规不是说李云龙的部队不是正规军,李云龙的部队当然是堂堂正正的八路军野战部队,不是什么地方武工队。问题就在于部队是正规的,番号不正规。

这是为啥呢?

这就要说到历史问题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按照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那边的统一指挥系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国民政府这,给的编制就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且围绕当时红军改编成多少部队,两边谈判了很多次。国民政府那里就只给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番号。给了番号,是要按照番号发军饷的。

查历史资料:

1937年8月22日,中共洛川会议召开的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这3个师都是丙种师。国民党军队自1928年“军事编遣会议”后,陆军师有大中小三种编制,即甲种师、乙种师和丙种师。甲种师辖3旅9团,乙种师辖3旅6团,丙种师辖2旅4团。

既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就得承认国民政府的地位,承认蒋委员长的地位,所以国民政府只给这么点编制,那就只好同意。

就是这个背景。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承认国民政府给的编制只有这么点,但是咱们可以私底下自己发展武装力量啊。但是为了表示表面上的服从,所以新发展的部队,都挂独立团或者新某某团的番号。

当然,之所以番号这么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打仗我军指挥系统够不着。

八路军总部能够联系的部队只到旅长这一级,也就是是火总部首长找旅长陈赓没问题,找团长李云龙那就不一定找得到了。

再加上后来八路军在华北、山东弄了好多根据地,这些地方都是敌后。去了以后基本上都是自己发展自己壮大,平常根本和总部首长联系不上。

大家看《亮剑》里面,首长找李云龙还得派通讯员骑马去口头通知,因为没有电台和电话啊。

所以这些敌后根据地新发展出来的部队,根本没有番号。那只好还沿用以前的番号,或者自己弄个番号,所以军队编制比较混乱。

所以出现独立团8个营,甚至10个营的情况就很正常了。

因为总部那里只知道你李云龙是独立团团长,你下面部队本来是3个营,现在你人数搞到一万人了,你还是个团长,不可能给你升到师长啊。所以你就自个安排番号吧。

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战争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四大野战军,下面有几个纵队(相当于军),自己安排,纵队下面有多少个师,还是自己安排。

一直到1948年11月解放战争打得差不多,全国解放在即的时候,军委才开始考虑统一编制的问题,但是直到1949年6月,统一番号才基本完成。

按照资料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指出:野战部队的序列,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依情况需要,军及独立师,或分隶属于兵团,或直属于野战军。兵团一般地分隶于野战军,但亦得直受军委指挥。野战军和兵团所辖军、师数目,视需要和可能定之。

兵团统一以番号排列,共定20个兵团的番号。其次序为,西北(第1)野战军为第1至第2兵团;中原(第2)野战军为第3至第6兵团;华东(第3)野战军为第7至第11兵团;东北(第4)野战军为第12至第17兵团;华北军区为第18至第20兵团。

所以一直到解放之前,咱们军队番号才基本正规。李云龙当团长那会,那当然只能随便应付应付啊。


梁鹏飞


那时候标准一个完整建制团是2400多人 一个营在800人左右 (386旅下辖771.772两个团 总人数5700人 抛去旅部直属连警卫连特务连后勤等700人 两个团5000人) 而独立团并不是老蒋所承认的部队 属于自己发展的部队 ,李云龙刚接手一开始也就1000多人,后来分兵突围剩下500人不到 独立团分兵前三个营 。打平安县城时候张大彪一营两千多人马 大概二营三营也在两千多人 差不多七八千人 加上地方武装上万人。到后期兵围大孤镇时候 有八个营 可见是拆开了之前的三个营 358团方参谋长说李云龙虽然还是一个团的番号 可总兵力达到七千余人 三个团 ; 大孤镇被围营长也说 八路军足足一个团 按照他们的数人数方法 肯定是国军建制中的标准团2400余人


救助猴赛雷


纵览我军军史,编制方面历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大体上保持了军-师-旅-团的架构,但从红军、抗战到解放战争后期整编,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来形容:野蛮生长。

红军发轫于27年南昌起义,加上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部分部队,这是中央红军的底子,也是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延续和传承之源,当时还有多片根据地比如豫皖苏、川陕等等,也发展成了后来的红二四方面军的,被蒋匪军分割包围,交通不便,使得红军时期的编制就极为混乱,有的军,大概也就相当于一个主力团……但人家还是一个军级单位……

经过长征,和抗战期间的改编,我军的编制开始相对明晰、正规,主力红军形成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架构,但是蒋委员长太抠门,这满打满算也就4.5万人的编制,所以从一开始,我军就开始以“独立团”、“教导团”的名义变相扩军,在过黄河时,鼎鼎大名的杨成武独立团被国军拦路,“没听过你这独立团的名头呀”,杨团被迫夹杂在有编制的李天佑团的队伍里一起过了黄河。

拉拉杂杂这一大堆,啥意思呢?就是说,这独立团本来就不是列入正规军序列的部队,在国军战区中是挂不上号的,当然老蒋也不会为这批部队发军饷、进行弹药补给。

不过呢,我军历来有“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光荣传统,更何况还有全民抗战这样义正词严的口号,那就在晋冀鲁豫的大地上撒开了脚大发展了……

老蒋不承认,没关系,只要能生存,后来的百团大战,真的是把老蒋吓出一身冷汗:这几年前才给了八路12个团的架子,怎么转眼间就成了100多个团了……这要任由发展,可怎么收场……八路如此,新四军又怎么会客气?所以后来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总部就已经有近万人……这样的扩军能力,老蒋不搞点摩擦那才怪。

所以呢,回到题主的问题,一方面,李云龙为代表的独立团,本来就具有扩军的隐形任务,能扩多少,那完全看军政主官的能力了,比如罗荣桓,虽然打仗一般,但搞根据地建设那是绝对顶尖,抗战刚结束,他主理的山东根据地能拉出6万主力挺进东北,与带了4.5万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算是东北四野的最大股东。再比如后来主理晋察冀的程子华,那简直是军政全才,搞经济也是有一套。

所以李云龙能搞八九个营的独立团,太正常了。

当然我军在抗战之后有一波整编,当时聂老总还错误领会了当时局面,搞了一波精兵,很多有经验的老兵退伍,结果内战一开,晋察冀非常被动。

就算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编制也没有完全统一,比如同样是纵队(后来的军)编制,一野和二野大概也就两万多人,三野和四野普遍都是三万多,最多的有四万多人……

真正大规模的正规化建设应该就是解放后期,也是从那会奠定了1、2、3、4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架构,并形成了后来的华北、华东、西北、东北和西南、中南的大区框架,直到如今的战区改革,仍然可见当年的影子。


搬不动的小强


通常情况下,一个营大概在300人左右,八个营的话才也不过才2000多人。那么李云龙在与孔捷、丁伟喝酒时说出的:“我的独立团不多不少,整整八个营!我现在是真正的地主老财”。7000个人才八个营,这正常吗?


我们先来说人数问题,方立功在与楚云飞交谈时曾说:“经过一年的招兵买马,李云龙的独立团已经扩充到了7000人,现在已经达到3个团的兵力。”从他们交谈的语气来看,他们对这7000人还是比较震惊的,那么这么多人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说是后来扩编的附属团。但是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人数达到了近万人,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独立团的兵力肯定有一些损伤。战斗胜利后,李云龙又在村子里修整,加上我军的好名声,那时候有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报国参军,人数达到7000人应该不算意外。

李云龙之所以把这7000个人分成八个营,估计也是为了更加方便管理,要不然按300个人一个营来算,光营长恐怕就需要20多个!在军事干部稀缺的当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也算不上是国民革命军的正规编制。

全面战争爆发后,虽然部分革命队伍接受了改编,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但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也十分有限,相对于敌后战争队伍的扩张,这些编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各种支队、总队、独立团就应势而生,李云龙的独立团也是这种情况。

还有不得不说明的一点是,敌后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八路军能够坚决抗日,并且不断杀伤、击败日寇,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在有八路军的时代正是中国艰苦奋斗的时代,那时中国正在一心一意抵抗和打击日本鬼子的进攻。

当时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因为日本鬼子的枪杀掠夺而破碎。也是因为这,所以有很多的人加入打小鬼子的行列。而八路军干的最多的就是一窝端了日本鬼子的根据地。而当时的国民党的招收人数远小于八路军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加起来,才有了队伍迅速扩张的奇迹。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才是队伍胜利的基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