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貴港的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嗎,就在11月份,咱們貴港市的桂平市石龍壯族春牛舞、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截止目前,我市已經有20項入選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巧奪天工,有的精緻美麗,有的趣味橫生。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咱貴港這些“寶貝”吧!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貴港市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桂平杖頭木偶戲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桂平杖頭木偶戲,是廣西桂東南地區桂平市傳播廣泛的一種地方戲劇。據桂平杖頭木偶戲藝人口述,桂平自有廟會,就有杖頭木偶戲。

其表現形式是單人操作木偶並演唱、單人演奏擊樂。將表演故事進行即興式的發揮,表演上使用的木偶、器具、道具均為自制。設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戲臺,無佈景,用布幕作背景。目前,主要傳承人有韋芳、梁雁玲、李國權、陳皋榮等。

桂平杖頭木偶戲是桂平民眾喜聞樂見、深受歡迎的地方戲藝術。

桂平瑤族婚禮八音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桂平瑤族婚禮八音,是桂平紫荊鎮木山村瑤族特有的傳統民間音樂。瑤族婚禮八音現僅存於桂平市紫荊鎮,萌芽於始祖生活的千家峒。

瑤族同胞重禮儀,八音隊多時由有8人,少時也有4人組成,使用民間樂器嗩吶二把、一隻鑼、一隻鼓、一隻鈸,主要用在瑤族婚禮上,總共有20多首曲,由掛紅開始,到接客、茶曲,最後到拜堂曲、送客曲完成,是目前比較完整的“八音”。其傳承沒有規定,只要喜歡,誰學得好,就傳承誰,無樂譜,屬口傳。

貴港市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桂平西山佛教音樂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桂平西山佛教音樂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習佛之時所歌詠的曲調。該音樂最初是由梵唄開始的。梵唄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調創為新聲,用漢語來歌唱。

桂平西山的佛教音樂,沒有純器樂曲。據蒐集上的“齋天”、“佛誕”選曲來看,均是帶唱詞的梵唄。

“齋天”:佛教活動的一種名稱,通常根據功德主要求,隨時可以進行。“齋天”法儀梵唄曲牌較為複雜,大約有二十多種。

“佛誕”:佛的誕辰,大凡到了觀音誕、釋伽牟尼誕辰等日子都舉行。佛誕祝儀梵唄曲牌則簡單些,大約有十多種,唱詞則根據各種佛事不同而變換。

龍鳳麒麟舞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從目前考察的情況來看,港南區範圍內的龍鳳麒麟舞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流傳於鬱江南岸的木格鎮、橋圩鎮、東津鎮、湛江鎮、瓦塘鄉等地,是擬獸類舞蹈。

從現存的曲調看,麒麟舞最早的形式應為麒麟獨舞,因為它只有一支麒麟調,並且多在地坪上表演,所以又俗稱“地坪歌”,由於獨舞比較單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藝人們又增加了四靈中的龍與鳳,龜大概由於形象不雅,便捨棄了。這三種傳說中的神靈獸禽,麒麟生動活潑,蛟龍剛健盤曲,鳳凰秀美多彩,三者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港南的麒麟舞歷史悠久,是傳承了近500年的古老民間藝術。木格鎮水泉村的龍鳳麒麟舞的傳承譜系,有依據可查的僅樑棟才一家,就傳承了四代人、前後一百多年。由於龍鳳麒麟舞特色鮮明,有久遠的民間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008年被評為了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平南牛歌戲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牛歌戲是桂東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民間小戲劇種之一,是由平南人民經過幾個朝代演唱演繹而形成現在所演唱的牛歌曲調。牛歌戲的發祥地源於縣內大新鎮四巖山,古稱平南牛歌聖地。

平南牛歌戲於1986年被編入《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確立牛歌戲在廣西地方劇種中的主要地位。2008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平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牛歌戲之鄉”。

平南牛歌戲是平南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體現。它古樸優雅,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另外它唱詞獨特,四句一組,平仄分明,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等都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三利小刀是平南傳統的手工藝製品。

其生產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當時平南縣上渡雅埠、六鳳一帶鄭氏村民以生產小刀為生,開設了很多生產小刀的家庭作坊。二十世紀初,一個叫黃大泡的人從桂平馬皮灌水村遷到平南謀生,投靠上渡雅埠打製小刀的親戚,也以打製小刀為生。由於家境貧寒,他的大兒子黃三利(1906——1945年)自小便輟學在家幫忙。黃三利聰明伶俐,悟性甚高,他在原來的鍛打小刀技術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淬火技術。後來他僱請了3名工人在平南鎮烏江村以“黃三利”為招牌開了間小作坊。三利小刀的製作要經過選料、剪料、鍛打、淬火、精銼等三四十道工序,其獨特的淬火技術,使三利小刀剛柔相濟、刃口鋒利、式樣精巧,由於所打製出的小刀工藝精細,物美價廉,並在刀刃處鐫刻有“三利”二字,“三利”小刀因而遠近聞名。

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於2008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平南縣大安校水櫃習俗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縣大安校水櫃習俗是一個自發形成的群眾性活動,它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大安鎮(古稱大烏圩)是廣西三大名鎮之一。大安圩商鋪林立,小巷縱橫。

道光十四年(1836年)遭遇一場特大火災,把大安圩變成了一片廢墟,損失極為慘重。火災過後,鎮上各界有識之士認識到防火工作的重要性,發動各商號、店鋪和街坊,組成義務消防組織,並制定了消防公約。民國五年(1916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大安鎮居民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消防演練活動,自此以後,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日就約定俗成成為大安鎮傳統消防節。

大安消防節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動員最廣泛的鄉鎮消防節。目前各消防所都保存有一至二臺晚清時期的各類消防器械(有的還可以使用),比如手動射水槍、消防帽、消防木桶、火鉤、喉叉、火炬及用於報警的銅鑼等。大安校水櫃習俗已於2008年獲批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哭嫁歌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壯族哭嫁歌廣泛流行於我市壯族聚居的大部分村屯,比較集中分佈在港北區港城鎮14個行政村和65個自然屯。

壯族哭嫁歌起源於壯族,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一直以來沒有手抄本文字記載,只是口頭傳唱,哭嫁歌是婦女出嫁的婚嫁文化產物。各家有女出嫁必唱哭嫁歌,哭嫁歌自出嫁前姑娘在閨房哭三日三夜並有姐妹陪伴,也有哭七日七夜。哭嫁歌普遍為三字頭和四字頭。

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廣大婦女有了婚姻自由權,《哭嫁歌》漸漸淡出了人們生活,但作為文化遺產,人們至今還被歌曲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魅力所吸引。

貴港市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貴港師公戲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師公戲流傳於我市的各個村屯,覃塘區的石卡、東龍等鄉鎮比較興盛。

在民間也叫“跳師”,師是一種民間戲曲,源於漢代的儺舞。儺舞是古人用來驅鬼的舞蹈。儺流傳到貴港民間便演變成了宗教“師”也稱“三元師”。驅疫逐鬼的職能也落實到“師公”身上,師公在做法事時要戴上木製的面具。燒符作法揮戈唸咒,煞有介事。師公兼有跳師和唱師兩種職能,唱師就是喃唱,跳師就是跳演,跳師即後來的師公戲。

早期的師公戲只是師公法事場合中的組成部分,故一般出現在喪事、立廟打醮,立社、安龍、求花等場合,後來才逐漸衍變為舞臺上表演的戲,師公戲敘事性強,親和力也強,極富地方特色。一直到今天,師公戲仍然是鄉村中不可替換的最為普及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

廣西八音(平南大成八音)


八音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的最古老樂種之一,屬民間音樂。

平南大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現,它是由宋代的平南樂發展、演變、傳承而來。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之七樂器中記載:廣西諸多郡人能合樂。城郭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心口樂相之,蓋日聞鼓動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平南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時有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

大成八音於2010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區文化廳確定為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貴港市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羅秀米粉製作工藝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羅秀米粉因產於桂平市羅秀鎮一帶而得名,是桂平著名的特產之一,被譽為“中國一絕”。羅秀米粉的主產地為桂平市羅秀鎮。

羅秀米粉手工製作工藝獨特,以其山區特有的水質,配以當地所產的優質白米精製而成。整個生產流程包括選米、浸米、磨漿、蒸粉、曬粉、以及摺粉皮、切粉絲、曬粉絲、扎米粉等。可以說,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五穀之首——大米,傳統的手工藝以一位經驗豐富的鐵匠,將羅秀米粉百鍊成鋼為繞指柔,經過反覆多次鍛打,獲得良好的韌性與悍性。

羅秀米粉以條細勻稱,外觀潔白、油亮,質地柔韌,耐煮,細膩,潤滑,食之爽脆而聞名遐爾。羅秀米粉具有悠久的歷史,清末民國初期就已成名。

平南大安粵劇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大安粵東會館)

大安粵劇是在廣東粵劇、廣東音樂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由於政治、軍事等原因,大批廣東人移民廣西,把粵劇傳帶到廣西。清末粵劇藝人李文茂在平南傳藝授徒,為平南大安、武林播下粵劇種子,大安粵劇便傳播開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安鎮的粵劇愛好者成立了三個音樂社,後又在音樂社基礎上成立三個粵劇社。1954年,為了便於領導和宣傳演出,又把三個粵劇社聯合起來,成立大安業餘粵劇團,從此以後至九十年代,大安粵劇進入重要發展時期,現平南鎮、大安鎮、丹竹鎮、思旺鎮等均有粵劇曲藝社團。

大安粵劇於2012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貴港市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貴港客家山歌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客家山歌小戲《青青月中草》

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我市客家人聚居的村屯及城鎮。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貴港客家山歌最初為口傳的形式,後又逐漸發展為客家山歌劇和客家表演唱等形式。

貴港的客家山歌有較高的思想性。它用詩體語言,以敘述方式傳播千百年來客家人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表達客家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思想感情以及對人類社會認識過程。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句比人狀物,教育人們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正確地認識人生、認識社會。貴港客家山歌還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它在繼承古典詩歌“賦、比、興”藝術手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關語”和“諧音”的獨特表現形式,使詩歌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客家山歌能配以多種曲調,用多種樂器伴奏伴唱,已成為我國客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我市的客家山歌《剪紅帶》、《不貪不佔得民心》等作品先後在全國和全區獲獎。

木格彩燈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彩燈,又名花燈,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綜合性的工藝品。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花燈的的製作技術來源於廣東。

明末清初,花燈流傳到貴港市港南區木格鎮護錄村錄竹屯一帶。該村第一代傳承人周善隆公(1840年出生)十多歲時,對祖上傳下的花燈編扎技藝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有關扎制彩燈的一整套新方法,刻制了扎製紙燈所需的一整套模板,並形成了木格彩燈獨特的風格。之後,這一技藝在周氏家族中世代傳承。

木格花燈造型優美、技藝精湛、格調清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白馬狀元》、《送子花燈》等。

東龍彩燈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彩燈,俗稱花燈,它屬於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盛傳於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一帶。

相傳,清朝末年,潘氏家族出於生活所迫,從廣東花縣逃荒來到今覃塘區東龍鎮北街。當時潘氏太公潘育龍,靠著有一手剪紙、雕刻、畫花葉畫等民間技藝,為別人扎花燈、刻木雕、畫壁畫等等來賺些小錢補貼家用。之後,扎花燈這一核心技藝就一直在潘氏家族中世代傳承。

2005年2月,中國文聯與中國民間文藝協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彩燈獎)評獎活動中,潘鐵明的作品《七彩花燈》獲得了銀獎,潘慶權的作品《鬥牛彩燈》獲得優秀獎。這是廣西在此次參展會上僅有的獲獎作品。同年2月,潘鐵明的作品《雙飛彩馬》獲得“2005中國.瀋陽(人民大會堂)國際新春燈會”彩燈單項獎。2006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潘鐵明為高級民間工藝藝術師殊榮。

平南杖頭木偶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縣杖頭木偶,土話又稱木甩戲或木碌戲,是平南縣內較受村民喜愛的地方小劇種,分佈在平南縣的各鄉鎮。

據傳杖頭木偶戲傳入平南在百年左右,清末民初一廣東女藝人帶領一個粵劇隊過山班上廣西賣藝謀生,因當時戰亂而失業,落籍於桂平馬皮,為求生存,她自雕木偶代替演員,並傳藝於三個兒子:壽州、漢州、興州。興州到平南賣藝,我縣的黃任興和洪名安拜他為師,苦練數年,成為平桂兩縣有名的木甩佬。其後杖頭木偶受其影響,逐漸發展,幾經興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極盛。

平南杖頭木偶於2014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貴港市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貴港港南八音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八音是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的古老樂種之一。它是嶺南樂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傳承和發展的產物。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的大部分鄉村。據考究,明末清初,八音出現在港南區各個鄉鎮,以湛江鎮雙聯村竹山屯一帶為代表,並逐步走向興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港南八音。

港南八音經由世代的傳承和發展, 其曲牌眾多,主要有《大開門》、《小開門》、《正反長城》、《青天哥》、《將軍令》《正反一柱香》、《老鼠偷油》、《大得勝》等。港南八音主要在婚嫁、葬喪、祭祀新居等紅白喜事場合演奏較多以外,還參加各種規格的文藝匯演。

竹木藤芒編織工藝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平南縣的竹木芒藤編織工藝屬於典型的手工技藝,其編織工藝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代。是分別以竹、木、藤、芒為主要原料編織物品的一種工藝。這種編織工藝主要分佈在平南縣的平山、寺面、六陳、思旺、思界等鄉鎮。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兩個編織能手。編織日常生活所需品和農業勞作的工具。

平南竹編以瓷胎竹編為主,它是以精細的單竹(本地竹類中的一種),加工成柔韌的篾絲,所用的竹絲要選用單竹中間優質的幾節,經過割青、鋸節、開片、烤色、起薄、刮片、抽勻、染色等精細加工才能製成。

平南的藤編主要是用藤子編制各種實用工藝品,它是以粗大結實的藤條紮成骨架,然後根據不同的產品,用藤蕊、藤皮採用平編或排編的方法編成。由於藤條柔韌適度,不易折斷,編織出來的織件造型生動,賞心悅目。

平南的芒編工藝是以本地特有的芒箕草的皮和芯作材料,經藝人精心編織的一種編織工藝。芒箕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長得旺盛的芒箕草可高達2米左右,皮和芯都是光亮無節,咖啡色,堅實柔韌,無毒無味,不生蟲,編織成織件,適宜盛放種類食品。平南芒編看樣選材,量形下料,按編織藝術分,可分為稀花和密花兩種。一般芒椅、芒籃、芒屏風等多以稀花編織,箱、櫃、籮、盤則多以密花編織。芒編還分無骨芒編和莖骨芒編,無骨芒編工藝品主要有鬥、盤、簍、籮等。莖骨芒編主要有椅、箱、櫃、屏風等。

平南的竹木芒藤編織工藝,用料講究,編織技藝獨特,在編織過程中融入許多書法、繪畫中的圖案,獨具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貴港市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桂平市石龍壯族春牛舞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春牛舞是桂平市石龍鎮群樂村壯族民間的一種演唱舞蹈。具有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郁、群眾喜聞樂見的特點。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石龍鎮山區農村便盛行這種春牛舞。

“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牛頭用木頭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頭大一倍,彎彎的牛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繩穿著,形象很逼真。牛身用布做,遮住裡邊的演員,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一位老農打扮的角色,把牛牽起,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打諢話,引觀眾發笑,然後邊舞邊唱:“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人家舞獅得快樂,我地舞牛慶豐收。”。

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是貴港市港北區中裡鄉坦陽村下石賢屯韋軍民家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油紙傘製作技藝,其經過17代人的傳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貴港壯族油紙傘為古法制作,傳承傳統油紙傘製作工藝,純手工工藝,傘面為傳統加厚棉紙,傘骨為蘭竹,刷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經過不斷在傘骨、穿線、翰花等關鍵工藝上改革創新,如今,貴港壯族油紙傘圖案除了傳統國畫常見題材,如花鳥、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還開拓了臉譜、手繪青花系列等新題材,此外,還可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做。

油紙傘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悠久,古典懷舊,高雅古遠、內涵豐富,寓意吉祥,深受人們的熱愛。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