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上期笑談說了相聲藝人的藝名,這次聊聊相聲諺語。

什麼是相聲諺語?就是一句話就能說明白一件事或者一個道理的語言藝術。從根本上來說,相聲諺語沒有原始作者,這都是上百年來幾代相聲藝人口口相傳下來的規律性的總結,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1、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耳熟能詳吧。這句話適用所有有師承的行業,不過在相聲行業表現的比較有特點。特點在哪兒呢,你看京劇界,不管是梅派,譚派,馬派等名家,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基本都是一個味兒,要不是一個味兒那就證明你沒學好。

同樣曲藝界的京韻大鼓也是,常見的有劉派,駱派和白派京韻大鼓,一張嘴唱出來就不是一個味兒。比如郭德綱愛人王惠就是白派的,當年在廣德樓有人給他連送十束花,點唱《重整河山待後生》,那其實是駱派的。結果王惠還是用白派唱了,這種確實很難聽得到。

而相聲特殊地方在於,他很少出現師父和徒弟一個味兒的情況,除了個別徒弟刻意模仿之外,比如殷文碩模仿劉寶瑞,還有崇拜者模仿,何偉和高峰早年都模仿馬志明。

大部分相聲藝人徒弟都是各自按照自己適合和喜歡的路子發展,你就看李伯祥,你能相信那是趙佩茹大徒弟?蘇文茂和常寶堃完全不是一個風格,王文林和劉寶瑞更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相聲門特殊之處,師父教完了,以後徒弟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其他行業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2、 場上無大小,場下立規矩

也是常見一句。這句話最早出現是因為有幾個段子裡就是以倫理哏為包袱的,比如《反七口》和《六口人》,當年李伯祥和他爸李潔塵一起表演過這個《六口人》,好傢伙,李伯祥在臺上沒少佔他爹的便宜,沒辦法,段子就這樣啊。下了臺該怎滴還是怎滴。

現在這句話都被用爛了,似乎可以為一切倫理哏找藉口,有點兒過火。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3、 臺上是爺爺,臺下是孫子

這也是一些段子必須要用到的,比如《賣掛票》《開粥廠》這樣的,逗哏在臺上必須把自己往死裡吹,吹小了都不行。必須天是老大,我是老二那樣。那樣才有喜劇效果。下了臺,在觀眾面前還是得跟孫子一樣去斂錢。

4、 掌著買賣不拿腿兒

藝人在臺上的時候,臺下無論有多大長輩和上級,不能去行禮或者致意,以免耽誤了演出效果。等下了臺,該鞠躬該行禮照舊。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5、 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這主要說的是相聲段子的整理和再創作。很多段子比如《汾河灣》《黃鶴樓》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些段子一開始肯定和現在不一樣,這中間經過了大量藝人的整理和修改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還有最早的《保鏢》,墊話部分改成了《文章會》,正活部分改成了《大保鏢》。再說個大家最能體會到的,《夜行記》。侯寶林的版本是騎自行車,侯耀文的版本就是摩托車了,李金斗的版本換成了汽車。這就是一遍拆洗一遍新。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6、 吐字不清,鈍刀殺人,一字不到,聽者發躁,出口不脆,鉚勁白費。

這是相聲基本功關於表演的諺語,強調每個藝人要掌握基本的說話技巧。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比如李伯祥,速度快但是每個字都能咬清楚,還有高英培和馬志明都是。

相對來說,現在的新時代相聲演員這方面的基本功普遍不如老前輩。

相聲笑談—耳熟能詳的相聲諺語你不一定懂,沒聽過的就更多了

7、 其他

還有很多方面的,

逗捧關係:三分逗七分捧,逗哏划船,捧哏掌舵。,

練功:三年胳膊兩年腿,二十年練不好一張嘴。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想人前富貴,就得背後受罪。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不怕不掙錢,就怕活不全。

同行:寧舍一錠金,不說一口春。

觀眾:沒有君子不養藝人。不怕空子看,就怕相子瞧。

賣藝:江湖走的老,六月帶棉襖。出門問路,入鄉隨俗,把點開春。

。。。。。。

還有很多,再說下去就太多,反而沒意思了。有人會問把點開春什麼意思?

那個下回聊,相聲的春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