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獲獎作者李良東這樣談創作

經歷30年的書法生涯後,我覺得,書法最重要的是不裝。何為不裝?就是寫自己,不去討好,不去做作。能如此,書之真意在焉。

這次蘭亭獎,我的思路就是為我所用,以我為主,以大行草為主。創作作品實際上是從八月中旬才開始著手的。因為家裡有一些事情,所以直到八月中旬才真正有心思靜下來創作。最初用的材料是絹,寫好後手工託裱,大量跑墨,望著黑乎乎的作品,只能說失敗。我投稿的這幾件作品(圖1—圖3),實際上是快截稿前的一兩天才寫好的。最後一件作品是晚上我半夜兩點醒來,突然感覺有了一些靈感,然後開始書寫,這已經是截稿日的當天了。藝術是要有靈感的,放鬆才好,所以要早點準備。

蘭亭獲獎作者李良東這樣談創作

圖1 李良東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入展作品

行草自作詩條幅 規格 247cm×96cm

三五清光若水流,月明深鎖小紅樓。庭中誰種芭蕉樹,只載秋聲不載愁。 黛影山如墨,梅湖水接天。雨絲應有意,留我此周旋。 茫茫塵海中,嘯傲寄此身。時與筆為友,偶隨鶴共春。溪雲誰可臥,智燭人相因。匡嶽廬應在,歸來一榻陳。

我平常多寫二王,後來是學宋四家等,近年學王鐸有些感覺。這件作品(圖1)我寫的是自作詩。我一直想用自作詩來創作作品,因為當代書法創作抄古人的詩歌常常受到一些批評,所以我想在這個方向上作一點努力。

這件作品我寫的時候沒有想什麼,平常寫什麼就是什麼。以王鐸和米芾的手法為主,中間的點用祝枝山以及黃庭堅的一些手法。我用比較小的字進行開篇,然後就隨意開始寫,漸漸有了手感。寫到第三行的時候在字形的開合跳蕩上有了一些感受,然後就覺得有一種忘我創作的衝動,直到結束,最後落款完成。

這件作品寫完以後,就感覺這應該是一件還過得去的作品。一方面是整體氣息比較平和。很多作者常常因為要參加比較重要的展覽,容易寫得比較躁。因為內心都渴望獲獎,用力過度,常常顯得格調比較野,比較容易有俗態,所以,越大的比賽越不容易發揮好,水準甚至還會下降。我的這件作品,還是比較平和潤澤,沒有出現浮躁氣。二是這件作品裡面的線條變化比較靈動,既平靜又豐富,點、線、面三者比較協調。三是章法尚可,中間的留白也比較生動,線條的粗細對比也有一定的趣味。

蘭亭獲獎作者李良東這樣談創作

圖2 李良東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入展作品

行草中堂 規格 247cm×120cm

蘇郡祝允明、唐寅、張靈,皆誕節猖狂,嘗雨雪中作乞兒鼓節,唱蓮花落,得錢沽酒野寺中,曰:此樂惜不令太白知之。又嘗披氅持籃,相與躋虎丘,為道人唱。有客吟頗澀,乃借筆疾書數韻,雲煙滿紙,翻然而逝,客蹤跡之,不得,遂疑為仙。此真仙,又何疑?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創作狀態,這與我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我一直保持著流水不腐的思想,堅持吸收新的觀念,對傳統不斷地進行多角度的探索,同時在創作時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覺得,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會變的,藝術也一樣。我最不贊成的就是固守自己。因為當你守著一種東西的時候,作品就慢慢地變壞了、變滑了、變油了,所以守是守不住的,只有前進才會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穩住現在的水平。當你想一成不變地去寫的時候,它就變成習氣了,變成一種不好的東西了。對於書法學習,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理解,活學活用,這點很重要。有些人寫書法,是一種刻舟求劍的態度,那就永遠見不到大道。有些人拿著作品或問題去問不同的老師,有的老師說要寫厚重一點,有的老師說要寫輕靈一點,還有的老師說更多相反的意見,聽者就糊塗了,到底哪個老師對呢?實際上,每個老師都是對的,這只是他們對書法的理解不一樣。書法,就像禪宗一樣,是一個流動的東西,不能死記硬背。如果把書法藝術比作明月,技法就像指向明月的手指。每個人站的位置不一樣,他手指的方向也是不一樣的,而有些學習者只看到手指不一樣,所以就沒有理解到明月的本質,實際上書法藝術的本質,就在這裡。書法的好玩,也好玩在這裡。

蘭亭獲獎作者李良東這樣談創作

圖3 李良東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入展作品

行草條幅 規格 247cm×96cm

寂寂軒窗對桂開,暗香縷縷隨風回。一池淡墨無人理,唯有蟾光去又來。 野徑罕行跡,偷閒入翠微。松嵐搖竹影,山客拂荊扉。隱約秋聲起,逍遙蛺蝶飛。溪流堪洗耳,坐忘不能歸。 桂子馥庭隅,中秋明月夜。無物可贈君,清風送離別。

我最大的特點,還是喜歡書法。因為喜歡,所以我才會一直願意堅持下去。如果不喜歡而強硬堅持,那肯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在裡面可以找到一些屬於藝術本身的快樂,這點是最重要的。有些時候,獲獎、入展,當然這也是一種快樂,但實際上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最根本的那個快樂上去,不忘初心。就像我小時候,無拘無束地在家裡牆上亂塗亂畫,就是那種快樂。願意寫,喜歡寫,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