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行書沒基礎,不宜學《蘭亭》

不知大家發現沒,當代書法學習有一個時弊,人們總是習慣於抱著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放。就連三歲的小孩子入門,也對著《蘭亭序》比劃。

其實,這是書法的一個誤區,更甚者,成為負石趕月、自不量力的悲劇。

為什麼說行書沒基礎,不宜學《蘭亭》

晉唐書法是一門大學問,歷代書法家大多在晚年才用心研究。其中以趙孟頫、董其昌為主的書法家就是典型。今人以為,不學王羲之無法談及書法,殊不知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沒有一定的學識厲煉,攀登晉唐只是盲目自大。晉唐書法他是中國書法的頂峰,學書者必須從最低的臺階開始起步,方可到達。

我們不妨看看,當代學書者有幾個學到了王羲之的真經呢?

那些埋頭於《蘭亭序》的人們,從黑髮到白髮依舊是一事無成,滿紙浮躁。近現代的沈尹默先生就是在晉唐上吃了大虧的書法家。儘管他的書法有《蘭亭序》的味道,但只是形式上,神采上依舊沒有達到。對書法深有研究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書法過於做作,過於拘謹,缺乏氣與勢。那麼,有人會問,不學晉唐,何以取真法?是的,這個過程是高尚的,也是艱難的。

為什麼說行書沒基礎,不宜學《蘭亭》

學書法不妨宋元開始,立一家之本,方可取萬家之長。相對而言,宋元書法在法度和筆墨上沒有晉唐嚴謹,在意趣上較為豐富,只要學書者能夠用心鑽研,方可收穫。不過,宋人書法過於誇張,沒有一定基礎性的人,容易走火入魔,毀其終身。當代的大批書法家因其淺薄而毀在了“米芾”和“黃庭堅”的身上。

如果你無法克服這些困難,建議你學點趙孟頫的東西,他至少不會讓你覺得無法把持自己的用筆。相反,會對你學習王羲之起到促進的作用。

我們所說的並非適合每一位書法家,但學書者必須思維清晰,對中國的書法傳承關係有一定的瞭解。你比如,你無法學習米芾,你大可退一步去研究董其昌或者王鐸,他們二者都是具備了很多的米芾的書法精神;你無法學習黃庭堅,你可以退步去研究沈周、文徵明。沈周是一生之研究黃庭堅一人的書法家。學習王羲之也是這樣,可以學習智永、孫過庭、李邑,可以可惜學習趙孟頫、鮮于樞、王寵等。道理是,以退為攻也是事半功倍。相反,一事無成。

為什麼說行書沒基礎,不宜學《蘭亭》

中國書法是一脈相承的,王羲之是根本,以後其他的歷代書法都是分枝。唐、宋、元、明的任何一位被認可的大家,其書法都是經典,學一家之長,完全可以取書法真法。歷史上沈周一生專注於對黃庭堅的學習上,最後成了大器。所以,今人,尤其是沒有牢固基礎的愛好者,真的沒有太大必要,不切實際地去直接追求晉唐

董其昌說,行書必須得學《蘭亭序》,草書必須得學《十七貼》。這個理論是針對董其昌層次上的書法家而言的。客觀的說,正宗書法,不研究《蘭亭序》和《十七貼》是不能達到高度的。只可惜,今人的文化修養不具備這個學說,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當作一種理論與教條。切合實際,還是臨習孫過庭來得實際。楷書打底最現實,更明確地說明,今人直接地學習和取法王羲之是不現實的。

為什麼說行書沒基礎,不宜學《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