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華: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

【按】本文根據聶輝華教授2017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2017級博士生迎新大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寫給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學生,希望他們早日實現鴻鵠(hu)之志!

聶輝華: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

聶輝華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追求一流水平的博士生不是優秀的博士生。從諾貝爾科學獎以及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來看,30歲左右是一個人創新能力最強的時期,很多重大理論的起點或突破點通常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實現的。因此,追求科學夢想的博士生應該努力拼搏,力爭一流水平,將來在科研上做出一流貢獻。那麼,什麼是一流的博士生?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的博士生?我想以經濟學專業為例,根據我的個人觀察和理解,談一點看法,希望對潛在的、現在的經濟學博士生以及剛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有所啟迪。

一、什麼是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

討論問題要有的放矢,就必須樹立一個標杆。什麼是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為了避免爭執,我們最好是從結果或績效來定義。我認為,在當前的情形下,一箇中國大陸高校或科研院所培養的博士生如果能同時實現以下三個目標就可以稱為“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不妨稱之為“三階段標準”。

第一階段,在讀書期間,學習成績優秀,並且以主要作者身份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和《管理世界》這五大國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篇以上的經濟學論文,或者在高水平SSCI期刊上發表了1篇以上的經濟學論文。高水平SSCI期刊包括很多大學制定的B類以上經濟學期刊,例如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國經濟評論)和Economics Letters(經濟學快報)。

第二階段,畢業之際,在國內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獲得了正式的科研職位。國內著名大學包括所有985工程、211工程大學,著名科研機構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正式職位不含博士後、研究員崗位。

第三階段,博士畢業後5-10年內,在國際一流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並獲得了國家級人才稱號或榮譽。國際一流經濟學期刊包括A類以上的SSCI期刊,例如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國際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公共經濟學雜誌》),當然也包括了國際經濟學頂尖期刊Top 5: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國經濟學評論》)、Econometrica(《計量經濟學》)、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經濟學雜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經濟學季刊》)、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經濟研究評論》)。目前,國家級人才稱號主要包括學術江湖傳說中的“八頂鐵帽子”,其中“四大鐵帽子”是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簡稱“千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傑青”),其中“四小鐵帽子”是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專家(“青千”)、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青尖”)、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青長”)和國家自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優青”)。(為什麼大學教師要“功利”地發表A刊論文和進入人才項目?因為在現行體制下,普遍地提高所有大學教師的工資是不可能的,而進入人才項目則是增量改革方向,這是次優方案。)

如果一個博士生只是在校期間在國內頂級期刊上發表了1篇論文,那可能是運氣,也可能是沾了合作者的光。現在一個著名博士生導師帶一個學生髮一篇《經濟研究》論文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如果能夠發表2篇,這很可能表明這個博士生研究水平很強。據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說過,人一輩子至少要發表兩篇重要論文,第一篇要一鳴驚人,第二篇證明這不是運氣!如果一個博士生雖然在校期間發表了頂級期刊論文,但是卻沒有在一流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找到科研職位,要麼說明這個博士生興趣不在於科研,這就不屬於我們討論的範圍,要麼說明這個博士生獨立科研能力不夠強,或者科研潛力不大。進一步,如果一個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記錄不錯,也在著名科研機構找到了職位,但是在畢業5年之後還沒有繼續發表一流論文,說明此人要麼缺乏研究後勁,要麼缺乏獨立研究能力。

二、如何成為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

(一)讀書期間

第一,立志高遠,瞄準國際前沿重大問題。要想成為一流的博士生,博士論文選題就要瞄準國際前沿問題和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體現了新的經濟學方法的進展,或者現有理論陷入的困境,又或者是對現實政治經濟具有巨大影響的難題。簡單地說,所謂前沿重大問題就是很多學者都關心的問題,或者說會對未來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問題。“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問題找對了,不管研究結果是否有重大價值,都會引起學界同行關注。反之,如果問題不重要,即便結果做得很漂亮,恐怕也不會有多少人關注。一句話,選題比什麼都重要。[注1] 從哪裡找前沿的選題?除了關注學術界最新的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看世界一流大學經濟系的博士畢業論文。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想去學術界求職的經濟學博士生都會在本系的個人主頁上貼出自己找工作的論文(Job Market Paper)。

第二,多方學習,不僅嚮導師學習,還要向所有本領域的專家學習。由於體制原因和歷史原因,中國大陸的大部分經濟學院系還不能開設國際一流水平的經濟學系列課程,因此本土經濟學博士的訓練是不太完整的。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博士畢業之前,博弈論、計量經濟學、經濟史等核心課程都沒學過,全靠畢業前後自學。現在課程設置改善了很多,但是課程水平可能還達不到一流大學的水準。因此,博士生要利用一切機會向相關學者學習請教。博士生不應被視為博士生導師的私有財產。為什麼武功一般的江南七怪教出來的郭靖打敗了天下武功第一的王重陽教出來的全真七子?因為前者是一個導師組,後者是一個導師!我自己在人大讀博士生期間(2003-2006年),多次通過email向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哈佛大學的哈特(Oliver Hart)教授請教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問題,他們先後於2009年和2016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然,這肯定跟我不斷地給他們寫信沒有關係!

第三,掌握先進的分析方法。博士生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學習前沿的技術比較快。因此,要利用這個最大的優勢,多學一些前沿的、複雜的或者常用的技術工具。例如,微觀經濟學領域的博士生都應該掌握博弈論和微觀計量經濟學工具,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又必須掌握諸如DID(雙重差分)、PSM(傾向得分匹配)、RD(斷點回歸)和GMM(廣義矩估計)等迴歸方法。我自己還要求學生掌握爬蟲(python)、機器學習等先進方法。不少人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Ronald Coase)獲得諾獎的兩篇主要論文《企業的本質》和《社會成本問題》,幾乎沒有任何數學,可見只要有思想就夠了。對此我想說兩點:第一,科斯一輩子寫了70多篇學術論文,絕對不止這2篇;第二,諾獎得主都是天才,但是模仿天才的人都是蠢才。經濟學之所以是科學,就是因為不斷地使用和創新了科學的分析工具。作為一個博士生,千萬不要迷信這種模式:高深的思想+簡單的技術。

第四,適度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瞭解學術界前沿問題,並認識未來的合作者或競爭夥伴。前沿的學術研究除了體現在未發表的工作論文中,也體現在各類高水平的學術會議上。因此,博士生以及畢業後的經濟學者要了解學術前沿,每年應該參加一些重要的國內外學術會議。比較重要的學術會議有:美國經濟學會(AEA)年會、英國皇家經濟學會(RES)年會、世界計量經濟學會大會和中國年會、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年會,國內的中國經濟學年會、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中國組織經濟學研討會等。一個本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如果不是你的合作伙伴,就是你未來的競爭者。因此,要多跟優秀的人交流合作。

第五,爭取出國交流,到世界一流大學進修半年以上,並與導師合作撰寫論文。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下,現在國內很多大學的博士生都能參加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到國外一流大學去學習。如果一個博士生畢業後想去大學或科研機構,沒有海外交流經歷將越來越沒有優勢。某種程度上,海外交流經歷和《經濟研究》論文一樣重要了。但是要記住,一旦有機會出國,要真的去學習,要跟導師一起討論論文。一些博士生或訪問學者在國外時把大量時間用於遊山玩水,而不是把大量時間用於刻苦學習,這會敗壞中國留學生的聲譽,會導致以後的博士生或青年教師難以申請到海外進修機會。我希望這種負外部性越來越少。

第六,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文獻,並做好詳細的讀書筆記。博士生精力充沛,應該博聞強記,為一生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博士生,除了本領域的前沿文獻,其它領域的前沿文獻也應有所涉獵。因為經濟學的很多方法都是相通的,說不定將來就能用得著。俗話說,技多不壓身。另外,讀論文時要在電腦裡專門建一個文檔做讀書筆記,並且每次都要註明關鍵文獻的詳細出處。這樣有兩個好處:首先,以後寫論文做文獻綜述時可以節約時間,將來授課時也可以直接使用這些筆記;其次,累積這些文獻索引就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索引庫,以後提供參考文獻時就不必再找。

第七,適度參與導師的課題,學會撰寫課題申請書,瞭解學術團隊的運作。在所有的社會科學裡,經濟學最靠近自然科學,因此需要做調研、做實驗、收集和處理數據,這些都需要花錢。而資金的主要來源就是各種縱向和橫向課題(或項目)。我本人堅持認為,是否有課題不是學術水平的標誌,而只是學術研究的條件之一。因此,儘管不願意申請課題,更不願意報銷課題,但還是需要課題提供資助。博士生即將獨立從事研究,因此最好是在讀博期間跟著導師學會如何寫課題書、如何申請課題以及如何進行課題組管理。一個導師及其學生組成的課題組其實就是一個團隊,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微型單位。博士生不僅要學會學習、研究,也要逐步學習如何從事科研管理。

第八,找到一兩個穩定的合作者,TA可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學術夥伴。由於經濟學的分析技術日趨複雜,而且越來越呈現學科交叉的特點,因此合作研究逐步取代單獨研究成為經濟學界的主流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必須揚長避短,與他人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發表更多論文。博士生在讀書期間就要開始尋覓自己的合作者,因為這種合作關係可能持續終生。據說北京的婚姻市場有高達25%的離婚率,但很多學術合作伙伴卻是真正的終生不離不棄。當然,最重要的作品最好是獨著,否則在按音序署名的條件下難以區分自己的貢獻。

第九,鍛鍊身體,為畢業後三年的超負荷工作打下基礎。對於學者而言,最辛苦的階段肯定是博士畢業5年之內。剛畢業的“青椒”(青年教師),工資低、課程多、課題少、職稱壓力大,還要考慮養家餬口,並且通常面臨最嚴重的買房壓力。重壓之下,很多人身體可能都扛不住,這就給以後的發展帶來隱患。基本上可以肯定,人在最忙碌的階段是不會有多少時間去鍛鍊身體的。所以我建議各位博士生,一定要利用在學校居住的黃金條件,堅持鍛鍊身體。學術研究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不是短跑衝刺。身體好,才是真的好!

(二)畢業之後

第一,一定要將重心放在科研上。我曾經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青年教師一定要將重心放在科研上——爐邊談話之一》,裡面強調了這樣做的幾個原因。其一,科研是立身之本,因此青年教師在生存階段一定要首先確保科研投入和產出。其二,教學是一個經驗活,科研越好,伴隨工作年限的增長,教學和科研可以相互促進。其三,科研成果是可以帶走的個人產權,而教學、職位、職稱都是難以帶走的公共產權。很多人認為我過於重視科研而忽視教學,這實在是誤解。實際上,我自己年輕時主講過多門新課,還擔任了本科生的班主任,投入了很多時間。但回頭來看,學術界識別你的標籤,還是你的科研成果。

第二,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勇氣和毅力。經濟學由於要使用大量數學和數據分析,因此越是年輕人越是有優勢。這意味著不斷進入經濟學界的博士畢業生和青年教師的平均水平將越來越高。過去青年教師能夠在國內頂級期刊《經濟研究》上發一篇文章就很不錯了,但是目前在國際A類期刊上發表過經濟學論文的本土博士都有10個以上了,甚至有極少數青年教師在Top 5期刊上發表論文了。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在這種激烈的競爭格局下,潛心多年發表一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產生的影響,可能抵得上10篇《經濟研究》的影響。總之,青年教師要在學術界揚名立萬,既要發表《經濟研究》論文,更要發表國際頂級期刊論文。

第三,逐漸從理論到實踐,多做調查研究。我自己讀博士時從事純理論研究,主題是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基礎。但是後來逐步轉向應用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青年教師一開始可以理論研究為主,伴隨資歷、經驗、人脈的提升,應該逐步轉向應用研究。我始終認為,中國經濟學者的比較優勢還是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尤其是政治經濟學問題。要研究中國問題,經濟學家就不能坐在辦公室裡提政策建議,而必須走出校門,深入田野,深入基層,深入企業。十八大之後,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經濟學者的研究成果一旦轉化為智庫成果,有可能直接影響政府政策,這在過去幾十年是難以想象的。從改造世界的角度講,社會科學研究者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以我自己為例,我關於殭屍企業的研究既有學術論文,又有政策報告,還有得到中央領導批示的內參。我認為,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機結合。

【注1】關於寫論文的建議,可參考聶輝華,《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第4期。

(作者聶輝華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發表於《經濟學家茶座》,2018年第78輯。)


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卻感覺無章可循?夢想打造創業團隊,又深陷人員管理之難?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聶輝華的專著《跟學創業——一本人人都要讀的管理秘籍》,講授有趣、有理、有用的經濟學故事,中央電視臺兩次推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兩次直播專訪。


聶輝華: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