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乃治国能臣,并无武将兵权威胁,功成之后为什么依然招来杀身之祸?

浩中一内


不是每个人都有秦孝公的胸怀,哪怕是他的儿子,商鞅之死,死于秦惠文王之手,更是死于权力的游戏。

商鞅死于车裂这种极端酷刑,这在整个秦国历史上都不多见,秦惠文王究竟对商鞅有何深仇大恨,总用如此酷刑对待一个对秦国变法有着千秋功业的商鞅。



秦孝公在世时,大胆任用商鞅变法21年,商鞅应用变法之利,成为秦国朝政最有实力的实权派人物,不仅官至左庶长、大良造,掌握秦国最高军政大权,而且获封商于十五邑封地,秦国大大小小的官吏、百姓尽知有商君,却不知有国君,而且秦孝公去世前,曾有意将国君之位传于商鞅,但被商鞅拒绝,商鞅的有意无意,成为秦国最大的权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新君即位,却发现朝政大权尽在商鞅之手,而秦国大大小小的官吏尽得商鞅变法提拔,商鞅主持变法21年,影响到秦国各个角落,对于秦惠文王这个新君来说,即位之初,巩固地位是首要任务,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于商鞅这个前朝重臣,秦惠文王举起了屠刀。



年轻有为的新君即位,必须要夺取权力,权力尽在商鞅之手,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的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是秦惠文王联合的对象,借国君之位,除掉商鞅只需一个借口,而当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时,秦惠文王马上就得到了借口,下令抓捕商鞅,而这一切离其父秦孝公仅仅去世几个月而已。

身为一国之君,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之后,并没有废除商鞅之法,因为他明白 ,整个秦国,新法的受益者只有国君一人,在面对受新法损害利益的旧贵族时,秦惠文王选择了新法,放弃了旧贵族的诉求,这是政治原因,出于平息旧贵族的怒火,他可以杀商鞅,但对于富国强兵的新法,他只能放弃旧贵族的利益。



商鞅在世时,秦国只知有商君,不知道有国君。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后,秦国方知有国君,而商君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那部富国强兵的新法。秦惠文王借杀商鞅为刚刚即位的自已树立了威信,为即将开始的执政树立了信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商鞅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茧自缚!

商鞅与秦孝公可谓中国历史上关系最好的一对君臣,两人亲密合作了20多年,一直十分愉快,商鞅助秦国完成变法,国力大进,不仅收回函谷关,还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而秦孝公也没有亏待商鞅,不仅给了十五邑的封地,还给了商君的封号。

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就挂掉了,还是车裂,即便是大贪官和珅,嘉庆也是三尺白绫,何必要做的这么绝呢?

(1)私仇

秦惠王做太子的时候被师父挑唆犯了错误,按律当受刑,商鞅铁面无情,虽然后来没有处罚秦惠王,但把他师父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公子虔记恨在心,徒弟刚一上位就撺掇杀掉商鞅,而秦惠王对商鞅当年处罚师父也是耿耿于怀,杀商鞅是报仇。

(2)权力斗争

商鞅在河西之战后获取了15邑的封地,威名更是十分显赫,隐隐有威胁新君的味道,秦惠王想坐稳皇位,铲除权臣刻不容缓,不管商鞅有无异心,杀掉总是最放心的做法。

(3)鸟尽弓藏

商鞅是卫国人,当年在魏国效力,魏国国相公叔痤曾把推荐给魏惠王,并告诫他,商鞅有大才,一定要重用,如果不用就杀掉,不能留给别人。魏惠王没有把公叔痤说的话当回事,给国家埋下隐患。如今秦国变法已成,商鞅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为避免为他国所用,杀掉是最安全的做法。

(4)背锅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鄙视礼乐道德,崇尚严刑峻法,推行国富民弱。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也正是这些做法,把秦国上上下下得罪了个遍。而新君继位收揽民心,必然要与前朝一些不好的做法切割,商鞅就是最合适的背锅侠。

如此这般,商鞅的死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点到与他所敬仰的前辈吴起有几分类似,楚悼王还没有出殡,吴起就被干掉了。最可叹的是,商鞅在逃命的时候竟然无人敢收留,而原因就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太过严苛,所谓作茧自缚,不过如此。



日慕乡关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原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来因为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在“商”地,才被称为“商鞅”“商君”。


秦国初期国力虚弱,一心要富国强秦的秦孝公嬴渠梁,遇上要一展抱负的法家士子商鞅,一场壮怀激烈的变法就此展开。


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实行了“军功爵制”,按军功(就是提回来的敌军人头数)来封官加爵,并且废除井田制,分封制,建立连坐制等等都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新法一颁布就遭到了保守派的顽固抵制,为了推行新法,商鞅不得不用血腥了树立威严。


有一次,太子犯了错触犯了新法,按照当时周朝的礼节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不能处罚他,但商鞅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太子是储君不能动他,商鞅就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由,对太子的老师一通处罚,把老师的鼻子给割了,众人一见这气势就没有人再敢反对变法,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既得利益者。



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贫穷的二流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他的新法过于严苛,结果造成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很大的原因是秦孝公的无条件支持,秦孝公英年早逝后,已经酝酿了20多年的风暴骤然来临,对商鞅恨之入骨的贵族们趁机告发商鞅谋反,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把东躲西藏的商鞅抓回来给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秦惠文王怎么能这么残忍地对待有功之臣呢?秦惠文王就是以前被处罚的太子,他不仅仅是感情上恨这个商鞅,他有现实考量,就是你商鞅触动贵族利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秦王统治的根基,那么这些人不敢对王权发怒,他们对商鞅却恨透了,所以这时候杀了商鞅就能缓和这些贵族的矛盾。

作为秦惠文王来说,牺牲一个人能获得这么多的好处,那是值得的。再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停止商鞅那些改革,那些政令照样执行,你的革新变法我都接着干,反正我已经执行了,你本人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商鞅执掌秦国19年,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遗产君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能最后统一天下的基石,但商鞅被杀是因为他变法不对吗?不然,实际上秦惠王是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废弃商鞅的那些改革措施。可见,商鞅的变法是有利于秦国的,这是因为变法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施行连坐,二是奖励军功,三是重农抑商。这三条使秦国实现了独属于秦国的国家主义,把整个秦国人捆在一起,使得秦国强大无比,无往不利,秦惠王是知道商鞅变法绝大好处的,但商鞅这个人不死不行,这是因为:



一、秦惠王嬴驷对商鞅有私怨。东周列国志上有记载,在赢驷还年少时,商鞅主持迁都咸阳,但是赢驷公开表示拒绝迁都,并还诋毁新法,所以商鞅将太子治罪,因为无法对太子用刑,所以以教导无方治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的罪,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所以秦惠王嬴驷和他这两位师傅对商鞅是有怀恨的念头的。

二、要消解秦国权贵的怨气。商鞅因为强力变法,已经让秦国权贵积累了太多的怨气,这些怨气必须要找到一个释放的窗口,否则政局有可能不稳。而商鞅就是一个最好的出气口。处死商鞅,让秦人都把所有的怨气出在商鞅的身上,觉得这一切悲惨都是商鞅造成的。只要商鞅被杀掉,谁还会再想着新法的对他们的伤害呢?这就是为什么秦惠王杀死商鞅后,还要把他的尸体带回咸阳去五马分尸,这是故意做给秦人看的。



三、为了稳定刚上台的秦惠王权力。商鞅因为变法,秦国的权力格局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转变。以至于天下人都知道商君,不知道秦孝公,更不知道秦惠王。如果秦惠王不杀掉商鞅,会是什么样子?历史上晋国国君曾经那么强悍,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晋国最终被三个正卿给分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权力转移到正卿身上了。事实上,秦孝公死的时候,就曾对商鞅说过,要把位传给他。秦孝公是真心吗,这就已经对商鞅起杀心了。在这种情况下,秦惠王怎么可能不处决商鞅呢?



综上,商鞅变法之后,不管怎样秦惠王都要弄死他的,这与商鞅变法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


许多谦


每一次变革都会得罪大量的既得利益者,商鞅变法非常的彻底。这次变法的最大得利益是国家与国君,贵族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在变法的初期就受到了贵族的强力的阻击,甚至于王室内部贵族也是强烈的不满。如果不是秦王强力的支持,变法早就胎死腹中。变法成功后废除土地公有,允许土地卖买产生了大量的地主。在秦国实行严厉的连坐,奖励军功。这些变法既产生了一批受益者,也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最重的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仅得罪了贵族也得罪了包括储君在内的王室成员。在商鞅的最大靠山倒下,商鞅成为了所有贵族的公敌,也成为了新王收买人心的牺牲品。但秦惠文王是一个明君不会看不到新法的好处。新法的核心是耕战和集权,新法实行多年国君和国家才是新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秦惠文王当然不会干这种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上上落水


回答这个问题很沉重,我本人还是很欣赏商鞅的才能和才干的。

以下只能从商鞅变革成功的原因和为什么商鞅不得善终(不能说失败)的原因这两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4、商鞅具有全盘计划,舆论宣传很充分,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5、有充裕的时间,以年来计算,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6、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能自觉遵守。

7、重农抑商,令百姓有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商鞅不得善终的原因:

1、刑法过于苛刻。秦国民风素来强悍好斗,目无法纪。商鞅刑法严峻,民众只是畏惧于商鞅的严刑酷法和秦孝公的支持而只能忍受,民众不是从心里支持商鞅的法律的。所以这种积怨会越来越多,终究有一天会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2、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刑酷法!但是这种思想只能用在乱世和大争之世。而商鞅所在的时期正是天下大乱、七雄争霸的大争之世。一旦天下一统,再用法家思想,就必然灭亡,这也是秦朝只能维持十几年的原因。商鞅只懂得以严刑峻法服人,而不懂得让人们从心里支持他的变法。也就是说,民众是被他的严刑峻法强迫的。

所以秦孝公死后,秦国要杀商鞅,数千百姓都愿意跟随,这足可以说明商鞅的法律过重,是人民痛恨的!


随弈谈


自古中国就有一种认识:德才俱胜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无德无才为愚人。商鞅以法治国虽使弱秦成为霸主,但他是有才无德的小人。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因为有才无德而不得善终。

象汉朝张汤,其才不可谓不广,朝堂之上,多少以儒教自誉者不能辨其下。其人为官不可谓不廉,丧葬用麻衣裹尸。尽管如此,却成为舍卒保帅的弃子。

所以在社会上为人,不怕愚,就怕个性太鲜明。虽然才能被人一时称道,但时过景迁,免不被遗弃的命运。人们的眼睛是向前看的,当看到前方路被你制约的时候,不会想到你曾经的功绩,会毫不犹豫舍弃你。

而社会发展没有哪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当发现左边需要补救的时候,人们去补左边。左边补好以后,会发现右边又出现闪失,于是再去补右边。而左边曾经的人才就会自然失色,不会再让人重视。而唯有那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抱着平常心和人民观点同进退的人,看上去没有特色,却受益最长。

当知道这些人生之道,对商鞅不得善终,也就不奇怪了。


了凡下凡


商鞅得罪了所有的人

除了秦王,

但决定杀他的秦惠文王

如果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怎么做秦王?

怎么军事夺取周天子高位吞并封国?

秦惠文王本想解除商鞅的一切职务

软禁在商鞅的封地,

但受到商鞅迫害的贵族和士大夫不甘心

还是要求秦惠文王杀了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于是逃跑

打算逃离秦国,

但还是被自己的商鞅变法之法套住了

住酒店没有介绍信被扭送派所;

一说:秦惠文王感念商鞅一心为秦王着想

杀了商鞅之后才五马分尸

以安民意

不让他遭罪。

商鞅驭民五术

虽然后世皇帝依然使用

但都是枕边书

悄悄使用不做声张,

把孔子儒家仁义道德顶在前面

实行所谓道德治国

等级治国

还有礼仪治国,

但还是被称“儒表法里”

阴招狠招不断,

商鞅之法

不是现代意义的社会契约

而是统治人民的严酷工具

决不是社会的共识。


透视线


简而言之,历来变法,都是新旧贵族势力之间的斗争。

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一跃成为战国七雄里面的大国。

其变法效果毋庸置疑。

但变法过程中,对于秦国旧贵族势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包括秦惠文王嬴驷的大伯嬴虔,因为太子收到牵连被割掉鼻子。

使得这个秦国最大的旧贵族势力,如此没有尊严。

所以,嬴虔支持变法但不支持商鞅。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嬴驷继位。

为求政局安稳,为与魏王共相王,不得不牺牲商鞅换取自己的利益以及秦国的利益。

只有商鞅死,才能得到嬴虔的全力支持~


蒙面的历史小白


商鞅之所以会死,完全是发挥了自己最后的作用——安抚!

第一点,自古以来,变法说白了就是国家利益重新分配,但是国家口袋里的财富就这么多,重新分配的话,就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这样自然就会被旧贵族盯上。此外说秦惠文王是因为旧时恩怨,因私怨而杀商鞅比较片面,秦惠文王纠根到底只是没有保商鞅而已,因为商鞅的变法使得国内旧贵族的利益被触动,而秦惠文王登基之后,要想安抚国内日渐对立的新旧贵族阶层,必须推出一个人来背锅,很不幸,商鞅与其既有旧怨,又是最合适的背锅侠!

第二点,商鞅虽无兵权威胁,但其国内威望太高,国内民众只知商鞅却不知秦王,要知道功高盖主是最为忌讳的,秦惠文王初登基,怎么会容忍一个这样的人存在,所以为了安抚国内的民众,商鞅也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以法治国固然没错,但是你去招惹未来的国君就是你的不对了,有的是可以杀猴儆鸡的人物,你却偏偏用未来的一把手,可以说商鞅之死,也有其自身的一定原因。

以上几点算下来,商鞅之死也就不意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