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陈炯明又是怎样一个人?

洛雅水晶


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或许也是陈炯明的宿命。

陈炯明是粤系军阀,一个近代史上“臭名昭著”、遭到国民党孙、蒋两代领导人讨伐的叛乱军阀。

陈炯明在1878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899年21岁的陈炯明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他为了另谋出路,于是在1906年考入了广东法政学堂。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所谓的“预备立宪”,推行所谓的“新政”,法政学堂则是为了培养推行新政人才所创办。陈炯明从法政学堂毕业后便顺利进入了广东咨议局,广东咨议局也成为了他发迹的起点。

1909年陈炯明作为广东咨议局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此期间加入了同盟会,也自此投入了革命阵营。

1911年陈炯明在广东组织领导起义以响应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广东军政府副都督,随后又成为代都督。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陈炯明被任命为广东护军使,1913年6月袁世凯罢免了胡汉民广东都督的职务,当时讨好袁世凯和梁士诒的陈炯明继任了广东都督。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起了“二次革命”,陈炯明亦响应并宣布“广东独立”,事败后卷款逃亡,因此事陈炯明也没少被骂。

在“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去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陈炯明则联合李烈钧、林虎等人成立了中华水利促成社,试图与孙中山分庭抗礼。陈与孙之不和,实际上很早以前便已经存在了,所以两人始终也只是貌合神离。

1916袁世凯病逝后,陈炯明被剥夺了军权,后来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陈炯明又赶忙向孙中山低头,然后孙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8月粤军和岑春煊、莫荣新开打,但是岑、莫在10月离开广东后,陈炯明在11月才从福建返回广东,然后以广东财政负担不起国会经费为由,让大元帅府暂时设在上海,试图拒绝孙中山返粤,陈炯明的想法是自己既保存了实力,又能够霸占广东。

1921年陈炯明极力阻挠选举,但是孙中山最后还是当上了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为了稳住陈炯明,或者说为了拉拢陈炯明,任命陈为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兼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让陈炯明认同孙中山。孙中山的总统府说每个月要15万元维持运转,陈炯明就说我只能给你10万,陈就是想让孙中山的总统府不能正常运转。1921年8月,陈炯明给浙江督军、皖系军阀卢永祥发电,让卢永祥牵头造势、提议各省选派代表去上海制定宪法,这也就是说陈炯明想撇开孙中山自己干,陈、孙政见之不合可见一斑。

所以,陈炯明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以孙中山马首是瞻,没想过要为孙中山效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自己蓄势。当初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的时候邀请陈炯明加入,陈根本就不肯,甚至组建中华水利促成社来对抗,虽然后来迫于无奈宣誓加入了国民党,可是他真的会像他宣誓的那样听命于孙中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陈炯明是不认同孙中山的理念的,所以即便后来兵戎相见,也很难说得上是“背叛”。

张继说陈炯明自己说过不能与孙中山共事的原因是:“第一,孙中山走得太快,我赶不上;第二,孙中山轻身可以亡命,我不能再亡命。”实际上,我对这两个原因的真伪是持怀疑态度的,谁没事会这么贬损自己?

孙中山一生的宿敌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陈炯明。

1922年陈炯明制造“六一六”事件,兵围总统府,孙中山差点丢了命,后来跑到永丰舰躲了起来。不过这次事件,倒是让蒋介石冒头了,蒋介石听到陈炯明“叛变”后匆忙南下广州登上永丰舰,由此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和赏识。

1924年孙中山让蒋介石筹办黄埔军校,后来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结果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机谋夺广东,所以引起了黄埔军的东征。

如果在1922年陈炯明直接炮轰了总统府,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黄埔军校,更没有后来的蒋委员长了。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广东缠斗数年,可以说一直都没讨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是落于下风的,不过到最后也没分出个胜负。

陈炯明是打心眼里不认同孙,对孙也谈不上追随,所以对于所谓的“叛变”也就谈不上了,与其说他“叛变”,倒不如说他只是想要当一个据广东以称雄的军阀。

国民党说陈炯明是“穷秀才”,陈以秀才之身“造反”虽然没成功,却也差点毁了孙的路,但也因为失败,让他成了一个近乎完全负面的人物。


吾与吾国


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共两党主宰的历史,也是两党人士共同执笔书写的历史。因此,凡是把两党都得罪之人,基本都臭名昭著。陈炯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图:孙中山与陈炯明——曾经亲密无间的革命同道)

因同是广东人,我很小就听说他的事迹。这位献身中国革命事业、曾深受广东民众拥戴的“定威将军”,只因曾与孙中山先生意见相左且兵戈相向,从此背负“叛徒”、“军阀”、“野心家”、“国家分裂主义者”的罪名,至今千夫所指。我总觉得,这多少是不大公平的。正如美国名汉学家韦慕庭所指出的,由于历史学者深受孙中山个人崇拜影响,导致我们对陈炯明的评价有失公允。

好在历史已经拉远,使得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人事。近年来,海内外历史研究,凡涉及陈炯明时,已多数能予以如实、正面评价了。

陈炯明之得恶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和孙中山后来的矛盾冲突。

而他之所以会和孙文对抗,其根源在于政治分歧:他主张“联省自治”,和平建国,而孙中山一心诉诸武力,“统一中国”。

陈所谓“联省自治”,其实就是联邦制:各省自定宪法、自选省长、可以与中央部分职能分权。这是陈炯明一贯的政治理念。1921年前后,美国哲学家也是胡适老师的杜威访华过广东时,陈炯明曾经和他谈起这个理想。陈认为,中国体量太大,中央集权无法切实管辖,专制势力又太庞大,国家的出路,一定是得仿效美国的成功经验,依靠“联省自治”方案来建立一个联邦政府。而彼时的广东,不仅物产丰富,“有庞大的侨汇为其后盾”,是中国最开明的一个省份,也是政府管理最有效率的省份之一,无论地理上、还是经济上以及政治准备上,都是最有条件自力更生,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立宪自治之省份”。

(图:陈炯明虽为“军阀”,实一生反对“军治”,他的理想是民主共和式的中国)

很多连《陈炯明集》都不读的朋友,总想当然地认为陈的主张是意图割裂国家,为一已私利,这是非常贫乏的言论,既根本不了解陈氏的主张到底说了什么,也完全懵懂于他的用心所在。陈的现实考虑点主要在于:当时南北武力纷争,人民深受其苦,又似乎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倘继续恶斗下去只会激化民不聊生的现况;人们渴望“和平统一”而不是武力征伐;而当时情况,北方“军治”,南方“党治”,陈炯明都视为“违背共和原则”,认为“民治”才是“中华民国”的目标。

因此,陈以为,要解决这不死不活之局,只能取联省自治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自然并非破坏国家统一,而是说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和平谈判,“废督裁兵”,建起来一个美国式的有实权的中央联邦政府,同时各省独立行政权扩大,互相监督并掣肘中央,如此才能遏制独夫民贼再现,且实现真正和平的统一。陈忧虑说,倘若继续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就是以新军阀或有军权的党派来替代旧军阀而已,到头来,中国永远走不出“集权专横的怪圈”。

陈的这一理念与忧虑,为后来的历史不断明证,不能不说他是有远见的,虽然也有可商榷之处。

陈炯明最大的靠山是孙中山,最大的对手也是孙中山。而对孙中山而言,反对“联省自治”的政治意志同样坚定。

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陈炯明的扶持者,非常执着地认为,中国从来都是政治统一统,不能够把各省权力分离出来,中央应该集权。而中国现况不能统一,只是暂时现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阻挠所致,只有铲除这些势力,施行强权的总统制,中国的未来,才不会回到一盘散沙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他一心要出兵广东,北伐“统一中国”。

(图:孙文、宋庆龄与警卫团部分军官合影)

而陈炯明坚持认定,和平统一中国才是出路,广东现实也有困难,让他掏500万军费就是置生民于不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孙陈二人都自以为是,各不相让,最终导致1922年的“围攻总统府”、“炮轰观音山事件”诸事件发生,革命情谊彻底破裂。陈炯明从此背负“革命叛徒”的骂名,也让另一位重要人物有机会和孙文接上头,就此浮出历史水面——他姓蒋,名中正。所有这些过程,近年来近代史学者袁伟时先生著述都有详细说明。


可以说,孙陈的分道扬镳,按照胡适当年的说法,原本只是“一种主张上冲突”,处理不当酿成“武装的革命”,而从中凸显的最大问题,在于中国“政治不曾上轨道”,政治异见不能和平解决,只能都靠武力手段压倒对方。

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很多中国人努力寻找前行的立国之路,孙文是此中行者,陈炯明就不是了吗?就我个人而言,向来对孙文敬重有加,但是对陈炯明也是非常同情。他绝非一介军阀,也不能说是“空想理论家”,他的政治理想并非毫无价值,“联省自治”,不仅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良性建设尝试,我想,假设现代宪政理念往后不被中国人彻底抛弃,必会有其历史回音。

至于陈炯明为人,更没有什么好数落的了。他并没有什么“污点”。我无意为他“洗冤”,只是觉得历史评论,应该如实如是,不能“众恶集之”。

他是前清秀才,文章学问都在国民党内素来昭著。以“最优等生”资质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批新式学生。随后,他投身报业,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是广东咨议局骨干,服膺于改造贫弱中国的理想。孙文曾公允评价他,“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清末,他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广州新军、广州黄花岗等起义他都是亲与者,革命失败到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辛亥革命中,回到广东,控制惠州等地支援。因为功劳卓越,历任广东副都督、代都督、护军使等任,力主反袁,是当时革命旗帜。

(图:致公党存留的其创党元首陈炯明像)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恢复民国法统,陈即北上交兵权。但当孙中山与北方政府出现分歧,陈毫不犹豫,南下护法,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乃孙文之武装利剑。主政广东期间,他开明治省,查禁烟赌,发展教育,倡导新文化运动,功勋卓著。以至于1933年他病故时,广东还流行两首民谣,表示怀念,为其“辩冤白谤”,彰显公道自在人心。

1933年9月,香港,陈炯明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在贫困中病死,终年55岁。有些史书说,那时陈家棺材都已买不起,只好临时拿他老母亲提前预备的棺材替用。而据他后来在海外以学者名世的儿子陈定炎教授回忆,陈生命弥留时,说“家事无可语”,最后连呼“共和”而终。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当日香港《工商日报》如此写道。

2018,9,27,晚间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我是惠州人,无数次登过紫薇山,看过陈炯明墓。现在,在山下也建成了陈炯明纪念馆。惠州人对陈炯明的评价还是蛮正面的。但在离陈炯明墓不远的朝京门,有一个东征烈士纪念碑,死的大部分是黄埔一期、二期的学员,这是黄埔军校学生一次性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

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的八大民主党派中有一个是天地会的分舵,你相信吗?不要说你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过,这可是真的。

在惠州的西湖之畔,有成排的古榕树,树上有古树保护牌,写的是树龄83年。牌子是05年挂上的,这样算起来,如果栽种的是1-2年的树苗,这些树应当是1923—1924年种上的。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正是军阀大混战的时候,谁还有心情植树造林呢?让我们翻来历史教科书,看看中国和惠州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1922年6月16日,广州,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躲避,并号召讨逆。1923年1月,孙中山光复广州,陈炯明退据惠州。1924—1925年,孙中山发动两次东征,彻底剿灭了陈炯明。孙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非要进行你死我活地争斗?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炯明撰写了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在这字里行间,似乎隐藏着很多故事。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生于海丰县白町乡,前清秀才。1906年,陈炯明入读广东法政学堂,是第一届学员。1909年,陈炯明当选广东咨议局议员,后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11年3月,陈炯明参加黄花岗起义,是敢死队第四队的队长。后来,他在海陆丰筹备革命武装力量,占领惠州后改称“循军”。惠州也因此成了陈炯明的大本营。

中华民国成立后,陈炯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受到桂系军阀龙济光的攻击。陈炯明败退后,继续在惠州一带组织共和军,进行反攻。

1916年,护国运动,陈炯明在惠州成立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参加护国运动。这时,陆荣廷的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进入广东。广东政局一度被桂系军阀控制。陆荣廷计划吞并支持孙中山的粤军部队,革命力量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北洋军从福建进攻潮汕,广东告急。1917年11月,陈炯明组建援闽粤军,并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借以保存革命力量。

1918年8月,援闽粤军打败了福建的北洋军,占领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共20多个县,建立了“闽南护法区”。1920年 8月,援闽粤军挥师广东,各地民军也纷纷响应,桂军溃退。粤军10月22日占领惠州,10月28日攻克广州,广东重新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11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4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这段时间,陈炯明组织了西征,驱逐桂系军阀,稳定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也就在这时,孙、陈之间开始出现分歧。

陈炯明认为中国军阀割据,各省实际上都是独立的,要尊重这一现状,实行联省自治,走美国式的联邦之路。他尤其反对孙中山的“训政”。他认为:“民国主权,在民而不在军,尤不在党”。“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种官僚政治,阻碍民治之进行。”这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共和国。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在《申报》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认为革命应分为三个时期:军政、训政、宪政。为打击北方军阀,建设统一的共和国,孙中山决定实施第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受到陈炯明的强烈反对。

1922年2月,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大本营,实施北伐。陈炯明留守广州,不但不接济饷械,反而与湖南军阀赵恒惕勾结。3月21日,留守广州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被陈炯明的亲信部属暗杀。孙中山震怒,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等职务。陈炯明当即离开广州赴惠州,并密令广西前敌总指挥叶举回师广州,对抗孙中山。

6月15日,陈炯明下令围攻总统府、占领省市机关,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得以脱险。10月,孙中山组织讨逆军,进攻广州。陈炯明溃败,逃回惠州,集结兵力,继续抵抗。

1924年9月,孙中山组织第二次北伐,在韶关设立大本营。军队正准备向江西进发,10月,爆发广州商团武装叛乱,陈炯明也乘机联合商团武装和江西军阀方本仁,进犯广州。

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消灭掉广东根据地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北伐。而广东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陈炯明。1925年2月,孙中山组织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的第一次东征,许崇智为总指挥。东征军先后占领潮州、梅县、汕头等地,击溃陈军主力,陈炯明率残部退入江西、闽南。6月,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平叛。陈炯明趁此机会,又重占潮州、汕头,谋攻广州。9月,孙中山组织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为总指挥。10月14日,东征军攻占惠州,全歼陈部1万2千余人,陈炯明逃亡香港。

在香港,陈炯明组织了中国致公党,并任总理。致公党的前身是洪门致公堂。洪门,就是天地会。据说,康熙剿灭福建南少林,有五个小和尚逃了出来。这五个人被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收留。这五个人就是所谓的“少林五祖”。陈近南让他们组织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壮大天地会。陈近南死后,台湾也被收复了,五人就把天地会改组为洪门,继续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组织过小刀会、参加过太平天国,凡是反清的事情,他们没有落下过,清廷对他们的清剿也是不遗余力。随着口岸开放,洪门成员纷纷到海外谋求新的发展。如在美国旧金山,那时候,当地华侨90%以上都是洪门致公堂成员。1903年,孙中山也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并且还是高层领导。孙中山后来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主张就来自洪门致公堂的章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自然也受到洪门的鼎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后来,他还把同盟会并入洪门,同盟会会员也都成了洪门致公堂成员。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总部在旧金山召开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决定改组致公堂,成立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中国致公党的在美国旧金山宣布成立,陈炯明担任总理。

陈炯明有着很深的惠州情结。他在惠州起家,也在惠州失败。惠州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1933年,他在香港病逝,仍不忘叮嘱家人,将他安葬在惠州西湖之畔的紫薇山上。

陈炯明做过大官,掌过大权,但一生清贫,死后连安葬的钱都没有。最后是蒋介石、汪精卫、陈济棠等人捐款为他修墓安葬的。

紫薇山上的陈炯明墓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那时的恩恩怨怨又有谁能说得清。


凤凰花儿开


此人毁誉参半,当年的国民党第一反叛到现在的日趋正面,总之,这个人复杂,很难用军阀,反叛来形容他。可以说,如果他不反叛孙中山的话。别说蒋介石,就连许崇智都无出头之日。由于孙中山是在广东起家。

因此国民党里粤系将领很多。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邓铿等等。这些人都是曾经是陈炯明的班底或者他的麾下。孙中山的革命革命一辈子。却自己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孙中山或许注重于行政,或许沉醉于理论宣传,所以经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红红的的很吗,结果就他人“窃取”了。这里最有名的就是陈炯明。

陈炯明,字竞存。生于公元1878年,广东海丰人,孙中山嫡系出身。粤系军事将领,北洋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

,后反叛孙中山。黄埔成军后,第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陈炯。他也由此被国共两党共同认定为“乱臣贼子”国共合作北伐第一枪打的就是陈炯明。失败以后被避居香港,将成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化成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陈炯明发家于广州,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在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时候。被推为代都督,在1917年正式宣布服从孙中山领导,表示拥护护法运动,就任粤军总司令,相继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有了自己的地盘。20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是孙中山麾下第一武将。

在1921年,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在此期间强烈反对孙中山的北伐。由于和孙中山分歧巨大,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人的目标更是天地之别。陈炯明也拒绝前他人的调和并且拒绝与孙中山会晤,孙中山迫于无奈,免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等三个职务。陈炯明拒不执行,并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军队和政局控制有多低,也可见孙中山的政治能力真不高。1925年,国共革命军东征彻底击败陈炯明。陈炯明兵败以后避居香港,在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终年55岁。也可以想见,陈炯明的还是一个相当廉洁的人。

陈炯明之所以反叛孙中山,被孙中山称为“干戈起于肺腑,掣肘起于腋下”明面上是政治主张的分歧。孙中山主张是 大一统。主张北伐消灭北洋政府。陈炯明则主张“联省自治”。但实际上就是陈炯明为了自己割据一方,称霸一方而提出的拥兵割据,所谓各省而治,这完全是分裂国家的做法,根本无法实现。完全是陈炯明出于私人目的个人野心而做的。联省自治的一套根本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绝对不能搞联邦制之类的。完全是分裂之举。其实在此之前,二人的分歧就已经公开化了。在21年的,国民党的总统选举中,孙中山把总统的权利无限扩大。任期无限期,这一做法遭到陈炯明强烈反对。并拒绝出席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二人分歧就始于此。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举太过分。

陈炯明错就错在将政治分歧个人化,导致私欲膨胀。加上军阀习气,野心太大,总想成为一方诸侯。实行地方割据势力。陈炯明的做法彻头彻尾的分裂国家。但一步走错,步步走错。最终是身败名裂,满盘皆输。陈炯明的结局完全是罪有应得。而陈炯明之所以这样想,在性质上和阎锡山差不多,就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至于一统天下根本不在陈炯明考虑之列。而幸运的是的阎锡山自己说的算,陈炯明上面有个孙中山。陈炯明属于自己打天下的“本土派”军阀,乡土观念很重。陈炯明并不认为自己要对对这个国家负责任,各个省自己过 日子最好。而孙中山志在天下一统,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此,用自己的兵去给别人打天下,陈炯明自然是不愿意,反叛就是必然的了,但陈炯明最初的希望是把孙中山驱赶出自己的地盘,让找别人统一天下,但一旦起事性质就变了,而孙中山的确被赶出来了,但回头第一个打的就是他陈炯明。

如果抛开政治分歧,就个人操守而言。陈炯明堪称廉洁自律的典范。廉洁自守。私德无亏。当时的报纸对陈炯明评论曾说“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去世的时候居然无棺椁下葬,就人品而言堪称民国军阀楷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这是陈炯明去世时,香港《工商日报》一篇文章里评价他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陈炯明是国民党的叛军,因为他的叛变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的孩子还流了产,所以,陈炯明是“国民党敌人”的身份,便毋庸置疑了。

关键是第二句,“好人”!

历史课本上,对陈炯明的描述简明扼要,概括就是:炮轰孙中山、破坏北伐、背叛国民党。

如此描述下,陈炯明便背上了分裂国家的罪名,说是卖国贼也并不为过,如何却成了好人呢?

实际,真实的陈炯明还真真是个“好人”。

人说,世间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干了好事的人和干了坏事的人。

那么,陈炯明是因为干过哪些好事,而被称作“中国的好人”呢?

原来,在陈炯明当政广东期间,他曾确确实实地为国为民办过不少好事。

当时的陈炯明积极倡导工会,为工人设立补习学校,同时反对武力镇压工人罢工。

他还颁布计生政策,改善排水系统,筹办图书馆等公共设施。

除此以外,陈炯明还积极发展现代教育,任命陈独秀为教育部长,并自己10%的收入投入教育。

经过数年的发展,广东竟然成了中国的模范开放地区。不仅在全省内禁止了赌博,还广泛接受五四思想,广东一时间竟然成了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地区。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复杂的中国南方社会,他是个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良者”,尽管后来失败了,但他的联省自治作为近代中国一次良性建设尝试,在历史上自有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陈炯明是个做过好事的好人,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的军阀。

然而,对于生在乱世的人而言,谈论理想终究是奢侈的,作为军阀,他虽手握大权,却从未真正拥有过选择权。

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陈炯明所应选择的正确道路便是拥护孙中山,但当时看不清形势的他,却并未做此选择。或者,一切根本就由不得他选择。

1921年,护法运动失败以后,孙中山在广东发表了演讲。这个演讲最大的成果是,孙中山决定在南方建立新政府,以此对抗旧军阀、统一全中国。

而新政府所在地,正在陈炯明的地盘广州。

从陈炯明的眼光看过去,当时的他实在有些懵:因为新政府建立之后,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然后他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并督促他讨伐广西。

粤桂战争之后,孙中山又欲讨伐江西,但是军费缺口极大,于是他便要求陈炯明援助400万大洋,并出兵北伐。

这对陈炯明而言意味着什么?你孙中山不仅占了我的地盘指挥我干这干那,还让我到处弄钱,而且一开口就是400万。

陈炯明彻底蒙圈了,他好容易凑齐200万大洋后,有些情绪地对孙中山说了大概类似于这样的话:“爹地,儿臣刚刚打完粤桂战争,手头紧,只能给您凑200万大洋,出兵什么的我就不去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孙中山再劝也没什么意思。但是自此,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可孙中山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不断的给陈炯明施压,让他参加各种战争。可是陈炯明一根筋呀,不管孙中山怎么劝,就是不给他一丁点面子。

这是什么,摆明了不合作啊!

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好派汪精卫去各地筹措军阀,同时自己亲自督师西进征讨陈炯明。并立誓曰:

“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竞存)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

与此同时,孙中山还派出刺客,行刺陈炯明。

至此,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粤系军阀陈炯明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而陈炯明也成了国民党的敌人。

在此情境下,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的部下叶举擅自行动,将大炮对准孙中山的总统府。

三声炮响,陈炯明成了千古罪人。

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陈炯明是个罪人,但若从人性的角度看过去,陈炯明的一生,也真真有苦难言。

还是那句话,世间本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以此出发的话,陈炯明一生可被定义为:干过坏事、也干过好事的人。


记者李满


笔者曾经参与了陈炯明在惠州的纪念馆的建设,对其中大量真实史料进行过研究,所以,对其还是有一定的认识。

陈炯明,字竞存,今广东汕尾海丰人(民国属惠州),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颇具争议。曾担任过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之职,在位期间他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政见不合,曾炮轰总统府逼走孙中山,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后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为官清廉,治粤有功

陈炯明在晚清期间是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曾率领同盟会成员光复惠州,并跟先后随孙中山参加了护国和护法运动,担任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期间严禁烟赌,致力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把广东建成了民国发展的模范省,成为中国革命的基地。陈炯明只有一妻从未纳妾,在位时不蓄私财,非常廉洁,故下台后经济窘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赠于他巨资企图拉他下水,被他严词拒绝。


主张联省自治,与孙政见不合

陈炯明在广州曾学习法科,醉心于“联省自治”,政治上主张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一个联邦政体国家。他企图先在广东建立示范,逐步推广到全国。而此时的孙中山主张“个人绝对效忠”要以武力来统一中国。双方政见不合,陈炯明被迫辞职率军退居惠州。

炮轰总统府,逼走孙中山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宣布辞职。孙中山拒绝履行承诺、坚持革命。陈炯明对孙中山表示不满,孙陈间矛盾加剧。此时驻广西的陈军部将叶举回到广州。陈炯明命叶举勿与孙中山产生冲突,撤回东江,叶举不听命。6月16日凌晨炮轰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孙中山躲入珠江上的永丰炮舰,陈炯明与孙中山彻底决裂。


避居香港,组建致公党

1925年广东革命军队对在广东惠州的陈炯明进行征讨。陈炯明兵败下野蛰居香港。同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他任致公党党魁期间致公党组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九一八事件”后陈炯明提出了为谋集合国民全体,共赴国难的四项主张,并募集10万(大洋)支持东北义勇军,全力投入抗日救亡当中。


1933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各界名流纷纷致函悼唁,各种评论见诸报端,其中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而各种挽联中有一副道这样写道:好权不好利,好俭不好奢,叔世才难,如公有几;叛情不叛理,叛党不叛国,谤满天下,名亦随之。(刘叶平)


最后,补充一点,广东老百姓,尤其是惠州这边,对陈炯明的评价非常高,怀念其功绩,也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更为其在历史上得到的各种误解感到遗憾。或许他的一生,就真的如上面那幅挽联道出了陈炯明的一生功过是非吧。


盛唐豪歌李艺泓


陈炯明的恶名是因为得罪了孙中山。陈炯明曾把天地会的分支洪门改组成致公党,并担任致公党第一任党首。福垊借用香港《工商日报》对他的盖棺定论——他是国名党的敌人,中国的好人,这就是真实的陈炯明!

国民党的敌人

国民党之所以恨陈炯明是因为他炮轰了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为什么炮轰炮轰非常大总统呢?当时神州南部,是陈炯明所控的广东,他支持孙中山,因为是非常时期,非常环境,非常选举,故而选上来了个非常总统。非常就是在特殊时期通过非常规的选举而选上的特殊总统。这个非常大总统是原来临时大总统孙文的升级版,但依然不是正式的大伯理玺天德。耐人寻味的是北方的北洋政府的老段和老冯(冯巩的曾祖)争来斗去,让袁世凯的菊人兄老徐捡个了个大漏。

可非常大总统却不承认老徐,孙文是称之为非法大总统。非常大总统说了,只要非法大总统下野,他也而下野。老徐致力于南北和解,使出八面玲珑(讨好)的招式,希望能够八方逢源,然而却事与愿违,黯然下课。老徐一下课,孙文尴尬了。曾经说过的话风吹雨散,子系中山不下野。不仅不下野还要趁北方正乱之际,要武力北伐,好让他成为全国的大伯理玺天德。这下北洋有意见,舆论有意见(胡适、蔡元培也劝退),就连孙文的老铁陈炯明也有意见。

老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吐孙文不快了。老陈的意见不是要他下课,而是强烈反对北伐,他非常渴望联省自治的。原因不外乎老陈热爱和平以及以卵击石。孙文是单一总统制,武力统一的倡导者,尽管他根本没有那个实力。他不仅没北伐的实力,就连地盘也是老陈的,就这,他还威胁抹掉老陈。老陈一激动,就派人事前通知孙文——你走!他得以化妆成医生逃跑,然后老陈炮轰空总统府。

中国的好人

为什么说陈炯明是个好人呢?建设上提出并实行县级自治、司法独立、禁赌禁烟、制定省宪、兴修道路、扶持民企、义务教育;民族大义上他拒绝日本威逼利诱的拉拢,反而索要东三省,日本人以8万支票表示对他的“敬佩”,在支票上画叉退回;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不好女色,病死香港后,穷的买不起棺木。下面福垊着重谈下联省自治。

宋教仁提出了内阁制,也就是虚总统制相当于今天的德国、印度等国的体制,结果渔父被刺。陈炯明人品爆棚出奇的好,什么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没有。最为关键的就是他是联省自治的金粉,比铁粉都铁。联省自治由梁启超提出,差点成为宋美龄的老公以及差点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的谭延闿率先在湖南响应。然后是蜀、滇、黔、桂、粤、浙、苏、秦、豫、皖、赣、奉(东三省)等地军阀(诸侯)或民间支持。阎锡山把山西建设的挺好,但阎锡山不太支持联省自治。不过老陈要是劝老阎,老阎也会同意的。然而孙文非常不赞同。原因有二:第一、他认为联省自治就是对军阀的妥协和纵容。第二、他是单一总统制的支持的,当初宋教仁的内阁制就受到他的严厉批评。


福垊


1

民国史上,有两位著名的秀才,很会领兵打仗,在北方,他是山东汉子吴佩孚;在南方,他是广东人陈炯明(1878-1933),当时舆论称为“南陈北吴”,“南北两秀才”。两个人都是清朝的秀才出身,性情正直、廉洁自守,却都被舆论描得一团黑,对此,广东人陈炯明曾经刻过两枚印章表明心迹:

这其中,一枚是“不二色”,表示不纳妾、不嫖娼,一生只爱老婆一个人;另一枚是“不蓄私财”,尽管两次主政广东,被孙中山称为“广东皇帝”,但陈炯明一生却廉洁奉公,以致死后,家人连给他办丧礼的钱都没有。

对此,即使是后来跟陈炯明彻底决裂的孙中山,也曾经感慨地说:

“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

2

尽管民国史离我们如此之近,史料如此丰富,但要看清一个人,却并非易事。

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以贩卖鸭蛋为生的商人家庭,他3岁丧父、家道中落、经济困顿,母亲杨氏为了让三个孩子能继续读书,经常饿着肚子出去打工,孩子们也体谅母亲,一家人经常为了一碗清粥给谁吃而相互谦让,让左右邻居们感叹不已。

家境艰难,陈炯明也争气,20岁便考中秀才,然而此后,他却没有再接着走科举的老路,而是在1906年、28岁时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当时,还在法政学堂读书的陈炯明,领衔干了一件可能被杀头的大事。

当时,海丰县隶属广东惠州府管辖,当时的惠州知府陈召棠是个酷吏,经常以“盗警”为名派兵围捕乡村,抓到人后经常不问是非轻重,当场就将乡民就地斩杀,甚至当场残杀孩童,这也激起了惠州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此,陈炯明冒着“诬告”知府的重罪,与惠州士绅一起到广东省城广州状告陈召棠。

在联名诉状上,作为书生的陈炯明勇敢地第一个署名,并在广东提督府与惠州知府陈召棠当面对质,“力陈陈太府罪状”,最终,罪恶昭彰的陈召棠被撤职扣押,陈炯明为此声名鹊起,惠州士绅非常感激,想奖励他一千元大洋,陈炯明尽管穷困,却大义凛然拒绝,他说:“我是惠州的一份子,我不是为了钱才来参加告陈太府的。”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从陈炯明、彭湃到当代乌坎,海陆丰是个很特殊的地方。

3

在晚清民国史中,中过清朝科举功名的人,很多都不愿当民国的官,例如郑孝胥,但陈炯明与此相反,1909年,31岁的陈炯明,以清朝秀才和广东咨议局议员的身份,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秀才到革命者,他的转变缓慢却决绝,此后,他先后配合黄兴策划了多次起义和暗杀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马上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围攻惠州,并顺利策反驻守惠州的清廷守将,此后,他掉转兵锋进逼广州,为广东光复立下了首屈一指的汗马功劳。

广东光复后,举人出身的胡汉民被推举为广东都督;秀才出身的陈炯明则被推举为广东副都督,但作为革命老将的胡汉民能力有限,不知如何治理广东,于是,手段严肃的陈炯明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第一次主政广东的历史,在广州,他严厉查禁鸦片和赌博,查封妓院、整顿吏治,仅仅四个多月期间,广州全市风气为之一变,“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

▲陈炯明两次主政广东,政绩、口碑都很不错。

陈炯明虽然是秀才,但读过法政学堂,对新思潮很有想法,在广东,他在全国首开先河,硬性规定广东省议会中,必须有10名女性议员,在当时,硬性通过法律规定、允许女性参政,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亚洲也是“独所创见”。

袁世凯称帝后,陈炯明参与反袁失败,被迫逃亡新加坡,1916年,他再次潜回国内,并组织军队攻占福建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1920年,陈炯明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此后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从而开始了他二次主政广东的历程。

在现代史上,陈炯明两次治理广东的政绩斐然,在地方,他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实现县长民选;尽管当时财政困难,但陈炯明却坚决禁烟禁赌,主动斩断历来为广东重要财政收入的烟赌税;另外,陈炯明还规定,将广东全省税收的10%,用作教育经费,这也为广东后来的崛起,培养了彭湃等许多青年才俊。

4

但陈炯明与国父孙中山的决裂,却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以及他在后世的教科书中,被评为“军阀、革命叛徒”的名声。

在常人看来,与伟人和国父为敌的,那他一定是恶徒和坏人。在只有黑白好坏的二元价值观中,世间只有善与恶简单的两面。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决裂,最根本的分歧,源自“如何统一中国”的争执。

民国乱世中,面对辛亥革命后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何统一中国,就成了各路革命者和军阀们跃跃欲试的命题,在孙中山看来,统一中国必须以武力进行,然后再行内政建设;但陈炯明则认为,应该允许各省“联省自治”,搞类似美国的联邦制。

孙中山对此强烈反对,认为陈炯明的所谓“联省自治”,不过是各路军阀各自割据为王的借口——孙中山的质疑不无道理,当时,陈炯明全面把持了广东的党政军大权,但任人唯亲,政治上全用自己家乡籍贯的广东海丰人、陆丰人,军队则重用自己亲族的陈家将;当时,陈炯明很喜欢办报纸谈社会主义,人称“社会主义将军”,对此,当时人调侃说,陈炯明是要“打破所有财产,维持陈家军队。”

但孙中山也并非如后世描绘的一般完美,陈炯明与孙中山有龃龉,另一方面也是源自陈炯明对孙中山个人独裁倾向的不满。

当时,在“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的党员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党魁”,并在党章下签字和打指模。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皇权,人民仍然是“无知可怜”的幼儿,因此必须由革命党像“保姆”一样,通过建立中华革命党等区别于皇权主义的“一.党.专.政”,来“照顾人民”。

对于孙中山的这套说辞,陈炯明非常反感,认为孙中山所要求的“绝对服从党魁”和要求签字、盖手印宣誓效忠,本质上无异于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只是君主换成了党魁而已。

▲孙中山与陈炯明(前左四)合影。

对于孙中山的人民是可怜虫,需要革命党做保姆的说法,陈炯明也反驳说:“政府把国民当成‘无知可怜’的幼儿,那人民就永远会是长不大的‘无知可怜’的幼儿,永远不可能实现民主政治。”

总的来说,秀才出身的陈炯明,个性相对温和,关于如何统一中国,他不排除有自立于广东、谋求割据的私心;但同时,陈炯明也主张必须先建设好广东,搞好民主宪政,仿照美国,建立与其相仿的联邦政制,然后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这种缓进派的统一观点,也并非完全出自私心,其实在当时是颇有市场,民国初期,很多学者都主张这种观点。

但在孙中山等人看来,当时国内各路军阀割据,若照陈炯明的此一观点,则统一中国将遥遥无期,况且列强环伺,根本不可能给中国人民以太长时间等待,因此,向来倡导暴力革命的孙中山,则以一种更加激进和现实的方式,力主武力统一中国。

5

由于政见分歧和实际利益的纠葛,陈炯明与孙中山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1920年,列宁派密使波特波夫访问了陈炯明,在俄国人看来,陈炯明是当时整个南中国军事势力最强盛的,因此列宁提出愿意全力支持陈炯明统一中国,但条件是陈炯明以后要承认外蒙古独立,以方便俄国人侵蚀远东。

列宁提出,如果陈炯明答应此一条件,那么俄国可以将储存在海参崴的军械供给粤军使用,陈炯明对此严词拒绝。但孙中山为了实现快速北伐,则与列宁往来暧昧,这也让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有卖国之嫌。

还有一件事,也让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政治操作手法很有意见。

1921年4月,200多名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下,投票放弃了匿名制而采用记名投票,并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在此次选举中,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

这件事让陈炯明非常反感,陈炯明说,按照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此时广州旧国会议员只有200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无疑是对民主制度的公然破坏。陈炯明质疑说,“这和之前北方(北洋政府)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孙中山的很多做法,在民国时期争议很大。

一系列政见的分歧,最终在北伐这件事上总爆发出来。

为了加紧筹备北伐统一中国,苦于北伐军队没有军饷供应的孙中山,向陈炯明下发通牒说,陈炯明必须参加北伐,并且要筹措500万元军饷支持北伐军。陈炯明认为自己做不到,陈炯明说:广东自辛亥革命后连年用兵,经济疲敝,无论是军饷还是军械,都难以支撑长期北伐,而根本的一点,就是陈炯明始终认为,不应以激进的武力方式统一中国。

双方最终谈崩了,孙中山于是强令陈炯明辞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虽然军权在握,但陈炯明仍然选择了辞职、避开孙中山远走惠州“休养”。

此前,孙中山担心陈炯明认为,孙是要夺取广东的党政军全面大权,因此曾对陈炯明说,北伐无论成功与否,孙本人都不会再回广东,孙中山对此自嘲说:

“我是广东总统,竞存(陈炯明)是广东皇帝,皇帝开了金口,我遵命就是。”

但无论是“广东总统”还是“广东皇帝”,一系列的政见分歧,最终让孙中山和陈炯明,走到了濒临决裂的边缘。

1922年6月16日凌晨,趁着孙中山掌控的部队北伐之际,支持陈炯明的部将叶举,在陈炯明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发动兵变,并炮轰孙中山在广州观音山的住所越秀楼,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因此在开炮前,特地让人打电话向孙中山“通风报信”,让其赶紧逃跑;于是,孙中山登上了珠江的永丰舰,宣布和粤军叛军开战。

孙陈两人,至此彻底决裂。

6

在孙中山看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他在国民党内行独.裁,力主武力北伐,都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至于他就外蒙古问题,与苏俄和列宁的暧昧,也是为了达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无奈之举。

但有着某种军阀倾向,同时也自由开明的陈炯明,对于孙中山的种种做法和政见,也一直不肯苟同,在此情况下,经历1922年的“六一六”兵变后,双方正式决裂,此后,孙中山和陈炯明沿着东江拉锯战了三年,最终到1925年,在黄埔学生军两次东征打击下,陈炯明的军队实力基本崩溃,陈炯明避无可避,最终选择远走香港。

1925年同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推翻曹锟政府,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同年,孙中山因为肝癌在北京去世,临死前,他穷尽生命中的最后气力,对周边的人说出了最后的遗嘱:

“和平,奋斗,救中国!”

听到孙中山逝世消息后,陈炯明在香港亲自撰写对联悼念: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在陈炯明看来,他与孙中山的矛盾,更多是政见分歧导致的“公仇”,而功过是非,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

▲1923年6月,孙中山到东江督导进攻陈炯明。

陈炯明远走香港后,人们这才发现,曾经两次主政广东的“广东皇帝”,由于一直廉洁奉公,竟然困顿到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在香港,他和自己的老母亲、妻子、五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全部挤在一个小公寓里,只能靠着老部下的接济生活。

对此陈炯明的老朋友白逾桓回忆说,陈炯明不是到了香港才穷,即使是在当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期间,陈炯明也是:

“夏天是一件破旧长衫,冬天只是一件兰衣长衫,出外衣都无有的……余见陈君自奉极薄,每日只粗食三餐或香蕉数只,卧则行军床一具,床上臭虫如黑蚁而陈君不顾也……每日不分昼夜办公读书,寝无定时,且为时极短,陈君精力过人,不但能战胜民贼且战胜气候、臭虫、蚊虫及一切外来引诱之物,盖非常人之所能及也。”

在香港期间,陈炯明参与了将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使得其由原先鱼龙混杂的会党,开启了向现代政党转型的第一步,陈炯明也因此被推举为致公党第一任总理,后来,致公党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的参政党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陈炯明一起参与谋划“大东亚”事业,并给他送来了一张高达8万元的天价支票,对此,生活困顿到连多一身衣服替换都没有的陈炯明,却直接在支票上打了个大大的叉,然后退还给日本人。

陈炯明说:“现在日人不顾一切,以继续的暴力,强占我国东北领土希图并吞,已非国联所能制止···我全国同胞,其速起,余虽不武,愿执鞭焉 。”此后,他积极推动致公党参与抗日,并多次演讲主张抗击日寇、夺回东北。

7

1933年9月,由于生活底层、食物不洁,加上起居没有规律,陈炯明最终因肠炎入院,当年9月22日,他最终病重去世。

临死前,家里人问他对家事有什么要交代的,陈炯明一脸苦笑说:

“吾家事无可语!”

家里人又问他对国事有什么要说的,弥留之际的陈炯明突然兴奋起来,伸手想拿纸笔,但手脚僵硬的他已无法控制,只是嘴里连声大呼:

“共和”、“共和”。

尽管在当时人眼里,他只是一个过气的革命者和没落军阀;在后世的教科书版本中,他则是一个背叛国父的革命叛徒,然而在弥留之际,他却与孙中山,有着异曲同工的遗言和梦想。

陈炯明死后,家里穷困得无钱举办丧事,无奈下,家人只能借用他老母亲的寿棺来殓葬陈炯明。1934年4月3日,在故友陈济棠的资助下,陈炯明最终得以从香港,迁葬到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之所以选择在4月3日迁葬,是因为这一天是陈炯明主政广东时,设下的广东禁赌纪念日,惠州则是陈炯明的“发家之地、立功之地、败亡之地”,最终,也成了他的归葬之地。

文革时期,红卫兵曾经想炸掉陈炯明的坟墓,由于当时民居侵占建到了陈的坟墓旁边,周边居民怕炸弹殃及民宅极力阻止,陈炯明的坟墓才因此得以免祸。

▲迁建后的陈炯明坟墓。

最爱君在惠州工作期间,曾经多次去看过他的坟墓,并曾经写过一篇呼吁保护陈墓的稿子,每年清明节前后,最爱君注意到,总会有人前往祭奠这位曾经在惠州禁赌禁烟(鸦片)、功泽当地的老“军阀”。

一个人死后几十年,却一直被人怀念,与教科书上的定性和骂名相比,这也值得时人更多的反思。

对此,早在1933年陈炯明去世时,香港《工商日报》就刊登过这样一个讣告: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世事有沧桑,斯人无绝对。

参考文献:

叶曙明:《陈炯明与吴佩孚:南北两秀才》,《文史天地》2016年第7期

邓宾善:《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分合恩怨》,《文史春秋》2011年第1期

卢玉华:《陈炯明晚年思想述略》,《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段云章:《陈炯明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付金柱:《陈炯明与近代广东女权运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滕征辉:《民国大人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


最爱历史


陈炯明(1878—1933),曾经是民国初年南方革命的一个中心人物,与吴佩孚齐名,与孙中山是同志。

确实,与其它军阀热衷抢地盘、争权势、养女人不同,陈炯明洁身自好,富有政治理想,品德才能当属一流。但是,在近代史上陈炯明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其做官是成功的,但从政是失败的,做人是成功的,但做政治人物是失败的,两党皆骂起为叛逆,在历史上没留一个好名声。

1. 秀才从政再到军阀治粤

陈炯明自幼接受的是标准的科举教育,并且1899年考取了秀才的最低功名,后转入海丰师范新式学堂,1906年入读广东政法学堂,三年后创刊《海丰自治报》,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且在同年入同盟会,当选广东省咨议员,开展革命活动。惠州光复后,陈炯明将城里的民军改编,有了自己的武装势力,1911年辛亥革命,陈炯明率自己改编的军队进入广州,任广东副都督。

二次革命失败后,出走海外,数年回国,他率领粤军援闽,讨伐桂系军阀,声援五四运动,成为南方的实力派军阀,一度身兼广东省党政军数职,权倾一时。

2. 志虑纯正,清廉爱国,垂范后世

陈炯明是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声援学生,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妥协,主张抗战,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拒绝合作。

在私德方面,不蓄私财,不纳妾,清廉自守,兢兢业业,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以上,在弥留之际,竟然穷困潦倒,死后无钱入殓。

3. 故旧分途,从同志到叛逆

与孙中山最终分道扬镳,是他时运的转折,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是其长于政治,拙与军事,是其与孙中山不同的政治理念。

他敢于言事,勤于任事,兴办实业、教育,禁止黄赌毒,即便与孙中山鏖战正酣,粮饷紧缺,也不开禁,表示粤军可倒,但毒禁不可开,在军事上,时人评价其打仗靠运气,虽有夸大,但不善于战阵,应是真实。 在国家建制上是先统一后自治还是先自治再统一,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根本分歧,陈炯明主张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政府,他认为国家的真统一还是假统一,关键看有没有真共和,统一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民主自治的统一,只有自治才能联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联治政府。

不过这些论据在当时掺杂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有巨大的维护其在广东军阀既得利益的嫌疑,所以其反对北伐,发动兵变,最后失败后,孙中山也认识到不能再继续依靠军阀打军阀,从此连俄连共,改造国民党成为了其政治方向。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俺海丰人,因与老陈有乡谊之情,也想说几句我所听说的,读过的陈老先生。打小就没少听过陈老先生的传说,什么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的民谣也不少唱,咱今天只说故事,不参与历史争论。孰是孰非还是由历史去评判吧。古仔开锣喽。陈烔明,海丰县联安镇(现)白町村人氏,从小家境贫寒,很小就投靠田心村亲戚家为其帮工放牛。某天早上,由于是小孩贪睡,或是老陈那幼小心里早就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致夜晚失眠,早上睡过了出工时间。亲戚东主去叫老陈起身时,奇事发生了。那小床原以为该是躺着那睡懒觉的老陈不在了。换来的却是一只白鹤'……'可能是出之亲戚东家对勤劳聪明老陈之喜爱,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东家就是觉得老陈是白鹤化身,来造福百姓了。不管你怎么想,打那以后,亲戚东主就免去了老陈的所有工作,送老陈一心读书。老陈也的确不负东主。中了秀才,还东渡扶桑留学,并且结识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在刘秉荣先生的国民党秘史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孙中山日本回来准备北伐之初,在广东潮安开办新兵团的负责人就是老陈,当时还邀请蒋介石过来当参谋长。后东征福建,平两广,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确是老陈的功勋。并且在执政其间,在海陆丰就送出了七八十位的留学生,这些人后来的确在各个领域为国人效力不小。也算是报答老东主引导教育之恩吧……小可先来个抛砖引玉,洗耳恭听亲们的古仔与高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