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唐代詩人王勃有名作《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大家都知道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贛江之濱,是唐代開國君主李淵幼子李元嬰所建。李元嬰在貞觀年間被封於滕州(今山東滕州市)為滕王,後被派駐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滕州故地,便在洪州修建“滕王閣”。這裡所說的滕州故地——山東滕州市,其地名來自先秦時期的西周古滕國。古滕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

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注:“十六國,皆文王子。”又據《世本》雲:“滕,姬姓,侯爵。錯叔繡,文王子。”滕國的出身是扛扛的,無可懷疑的,但古滕國其實先周時早已存在,《史記·陳杞世家》記載:“滕、薛、騶,夏、殷、周之間封也,小,不足齒列。”說明滕國至少在殷商時已為諸侯,只是個小國,不足以掛齒而已。最早的滕族可能來自上古時期的滕奔氏,《大戴禮記·帝系》中就有“顓頊娶於滕奔氏”的記載,古代“奔”“賁”通假,據說,滕奔氏後來衍生出滕氏、奔氏等姓氏。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那麼殷商滕國是不是也在今天的山東滕州境內呢?應該不是,據出土戰國楚竹書《容成氏》篇記載:“武王於是乎作為革車千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津,至於共、滕之間,三軍大範。”周武王親帥戰車千乘,兵甲萬人,於戊午之日經過孟津,到達共地和滕地之間。共、滕是春秋衛國屬地,《左傳·閔公二年》中有“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的記載,且兩邑靠得很近,應該說,殷商古滕國就指得春秋衛國之滕邑。共地在今河南輝縣境內,那麼殷商古滕國也應位於輝縣附近。據史料分析,商代滕國毀於武王伐商前後,之後將在食採錯邑叔繡改封到舊滕國故地,建立西周滕國。周成王時,天下又發生了一場動盪,那就是著名的“東夷叛亂”,周成王在周公旦的鋪助下平定叛亂後重新劃分了天下,格局大變,許多諸侯國被重封,滕國就是其中之一。滕國被分封到了今天山東的滕州市境內,與魯國、宋國、邾國、薛國成了鄰居。今山東滕州境內曾出土過不少西周古滕國的銅器,銘文帶有“滕公”字樣,可見西周時期的滕國地位與魯相當。但從《左傳》中“滕侯”到“

滕子”的記載可以得知,春秋時期的滕國,地位在慢慢下滑。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關於“滕”的來歷,“滕”從朕從水,“朕”的本義跟“船”有關,甲骨文形像看上去就像一雙手掌著舵的樣子,掌舵者為船的主人,決定著行船方向,甚至一船人的性命都掌握在掌舵者手中,故後來引申為“主宰者”。“朕”下加“水”,其實就是船下的江水,可以想像,怎樣的情況下水從下面冒上來的樣子,船隻航行,推開波浪,水花濺起,“滕”字的靈感應該來源於“船隻行駛中衝開水波這麼一個狀態”,故而,“滕”有“水向上騰湧”的意思,古代“沸騰”即寫成“沸滕”。根據字義追根溯源,遠古滕地應該傍水而居,船隻是他們普遍的出行工具。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西周滕國雖然弱小,但受到同宗國魯國的庇護,滕國也願意與魯國親近,整個春秋,滕國國君朝覲魯國的記載從未間斷。甚至有一次還與同來朝見的薛國爭先後,鬧得不可開交。據《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薛候說:“我的國家受封於夏商時期,比你的滕國輩份大,應該我先來。”,滕侯不跟他談輩份,直接談血統:“我是周室的卜正(太卜,占卜官),姬氏宗親,薛是外姓,我不可以排在你的後面。”按現代話說,這個滕候拍馬屁都要爭個誰先誰後誰親誰疏。最後魯國動用周禮,說異姓應排於後面,薛候無奈,只得讓滕侯排在自己前面。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春秋時代,大國爭霸激烈,小國們的命運坎坷,身不由己,此時的齊國霸業隨著齊桓公的去世已日漸遠去,隨之而來的是宋襄公和魯僖公的不甘示弱。宋國位於滕國西南部,也歷來對於滕國親近魯國看不順眼,想讓滕國來孝順自己,可滕國就是對宋國沒興趣,使宋襄公心裡極不痛快,宋襄公這個人雖高舉仁義之旗,但某些行為總顯示著他的恃強凌弱。比如使邾文公殺死遲到的鄫子來祭祀次睢的土地之神。據《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宋人執滕宣公。”說得是公元前641年,宋國扣押了滕宣公嬰齊。三年後,到了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衛侯、許男、滕子一起伐鄭。據推測,滕國國君可能遭到了宋國的脅迫,滕子被迫與宋國結盟,不得已隨宋國討伐鄭國。滕國親近宋國是被逼無奈,不久又重投了魯國懷抱,重新開始朝瑾魯國,之後從公元前568年到公元前529年,四十年間滕國多次隨晉國或魯國參加了諸侯會盟。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滕國最大的危脅就是來自宋國,《左傳·宣公十年》記載:“滕人恃晉而不事宋,六月,宋師伐滕。”公元前599年,宋國以滕國親晉而不事宋為由,率師討伐。而剛剛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宋國趁滕國國喪而舉兵入侵。為了更好的防禦宋國,滕國除了親魯或親晉,還在婚嫁上下足了功夫,出土春秋銅器“邾伯御戎鼎”,刻有“邾伯御戎作滕姬寶鼎”的銘文,可以作為滕邾聯姻的實證。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關於滕國的滅亡,根據史料記載,滕國曾亡國兩次,一次亡於戰國初期。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引用《古本竹書紀年》時曾說:“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於粵子朱句,即越王朱勾,是繼勾踐之後的又一位越國雄主。當初吳越爭霸勾踐吞滅吳國後,一路北上,江山直打到今山東琅琊一帶,疆域空前遼闊,基本統治了整個華東地區。為了便於進軍中原,更是將都城遷到琅琊,於公元前414年前後滅亡滕國。但是跟大多數的春秋霸國一樣,越國的霸業也沒能維持多久,很快在遊戲角逐中敗下陣來。之後頻頻撤移,同時越國國內又發生了內亂。滕國後裔大概趁越國政局動盪的時機復了國,復國後的滕國出了個有名的國君——滕文公。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滕文公的有名要得益於孟子,《孟子·滕文公章上.下》專門介紹了孟子與滕文公關於仁義治國的言論。滕文公是個禮賢下士頗有作為的國君,曾向孟子請教仁政,請求孟子留在滕國。也因為這樣,當時許多戰國士子都紛紛投向這個不起眼的東方小國,使得滕國一時名聲大振,令天下諸侯刮目相看,滕國也因此被稱為“善國”。山東滕州市境內曾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滕國、薛國、小邾國(倪國),但毫無疑問滕國的影響力最廣,或許跟戰國初期這一段歷史有關。

西周古國——滕國,孟子曾在此傳播仁政,宋國對他虎視一個春秋

但無論如何,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小國終究難以避免被吞併的命運。據《戰國策·宋衛》篇記載:“(宋)康王大喜,於是滅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國對滕國虎視了整整一個春秋數百年,到了宋康王時期,終於如願滅亡了滕國。宋康王是宋國最後一代君主,以窮兵黷武聞名,宋國在他統治下,曾號稱“五千乘之勁宋”,成了末代宋國的最後一次反彈。滕國國雖小,但由於視魯國為宗國,他的一生跟魯國緊密相聯,故而其不少事蹟在以魯國為主的《春秋》中被大量記載下來。滕國亡國後,有滕氏,後為滕姓。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