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為什麼不全軍直撲北京,推翻清朝呢?

林延山


原因很簡單,洪秀全一等人雖然是以拜上帝教為口號發動起義,但本質上是農民出身,起義的目的無非自己像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一般,推翻舊朝廷,建立新政府,自己當皇上,洪秀全自然也不能例外。

從1851年宣佈起義到53年定都天京僅僅用時兩年,地基還沒有夯實,洪秀全就開始蓋高樓了,自稱天王,身邊的人也是一律封王。可見,洪秀全這人並沒有多大志向。還沒有成就大業就開始貪圖享樂了。結果也是不出所料,十年時間太平天國運動就曇花一現,洪秀全病逝,各大將領也是死的死傷的傷。

除了洪秀全等人的階級侷限,對於為什麼太平軍不直取北京,原因還有軍事力量懸殊。太平軍多是農民出身,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跟長期接受訓練的清軍差距較大,而且北京是首都,皇城內外肯定有重兵把守,不是說打就能打得了的。






小七說書


打下南京之後,對今後的革命形勢,太平天國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以洪秀全、楊秀清為代表,要定都南京,劃江而治,不思進取;一派以石達開、羅大綱等一線猛將為代表,要求趁熱打鐵,直取北京。尤其是羅大綱的建議極具戰略眼光:

這裡羅大綱給洪秀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洪秀全御駕親征,駐師河南。河南就是中原,歷來是中國心腹之地,洪秀全親臨前線,駐軍中原,一是向全國表明太平軍並非亂國流寇,而是要驅除滿州貴族,光復漢家江山,二是趁起兵之初的清廷驚慌失措之機,速戰速絕,直搗北京腹心重地,一戰定乾坤。

中策是先平定東南九省,建立穩定的大後方,再三分路出師。一路從湖南、湖北入河南;二路遡江而上,取四川,奪長安;三路是從徐州、揚州,奪取山東,隨後三路大軍會師北京。

下策是既然定都南京,必須大力組建水軍,控制長江,才能守住南京。

可惜這三策洪秀全一個也沒有采納。後來林鳳祥、李開芳以偏師北伐,竟然也能一路打到天津。以這種情況分析,如果當時洪秀全御駕親征,全力北伐,一定能夠奪取北京。北京失奪,清廷必會遷都關外,那樣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

看到這種建議不採納,羅大綱敏感的看到洪秀全的侷限,痛呼失敗不遠了。後來的局勢發展,也印證了羅大綱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

一個政權的最終政治理想極其重要,當時的曾國藩、左宗棠、趙烈文等人,以及後來的史學界都認為洪秀全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文化問題,一個洋教,而且是個洋邪教,只可欺騙一時,要取得知識分子和廣大老百姓的支持,還得承認中華正統文化。

這固然沒錯,但是能與大清舉全國之力周旋十四年的洪秀全,也不是一無是處,對這個建議,他不會不會是全無考量,是什麼原因致使他不願意改變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胸無大志,而且聽不得別人的意見。

當年,漢高祖劉邦進行了咸陽皇宮,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如山的金銀財寶和成群的美女,革命意志也垮了,當晚就要住皇宮裡不走了,是張良、蕭何等人連說勸,最後直接讓侍衛把劉邦架出了皇宮。劉邦清醒過來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不再涉足皇帝半步,而是住在軍營裡等項羽來接收。這就是著名的“下榻秦宮”。

可相比之下,洪秀全遠沒有劉邦的心胸和意志,一面是南京城裡的花花世界,一面是前途兇險未卜的前線,他寧願做個富家翁,留在南京好好放縱一下,以補償自己多年的底層貧苦生活。他一留下,洪秀清等人也隨之縱情享樂。——團隊高層放棄了艱苦奮鬥和進取精神,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

相反,如果全力進取,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戰爭上,洪、楊的內訌也不會成為主要矛盾。化解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敵我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面對外部矛盾,在工作解決內部矛盾。

在洪秀全放棄進取的時候,清廷緩過氣來,起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士大夫,大好局勢馬上一去不復返了。


讀者文摘微刊


其實,如果太平軍全軍直撲北京,那用不了多久就會全軍覆沒了。留在南京才是上策。


太平軍是在湖南吃了癟,突然進入湖北搶到大批民船,得到大批當地貧民,會黨支持突然壯大起來的。隨後順江而下,一舉奪取南京,其實當時除了南京,太平軍根本沒有地盤。並且,太平軍也從來都沒有殲滅清軍主力。

就在太平軍東進的時候,後面就有一大堆清軍在追擊,剛剛到南京建都,江南,江北大營就已經堵在門口了。太平軍北伐軍是一支完全精銳的機動部隊,北上才有可能堅持那麼久。

如果太平軍全體北上,那麼50多萬人,其中各種家屬就有多一半,又沒有了長江可以千舟萬船順江而下,那麼,無論是機動力,還是後勤能力。都是巨大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比如,曾立昌、許宗揚的太平軍北伐軍援軍,一路擴軍,7000人出發,北伐軍這7000人,還是棄守揚州之後才湊齊的,進入山東以後就變成了幾萬人。路數與太平軍當年進入湖北湖南是一樣的。

結果行軍速度緩慢,糧草匱乏,軍心浮動,被清軍一戰幾乎全滅。如果太平軍全體北上,那就是10多萬軍隊,而且還有多一半是在湖北臨時擴充的,保護著三十幾萬家屬,完全徒步緩慢北上。

江南江北大營的幾萬清軍就會立刻追尾追擊,勝保等人的部隊同樣會開始追擊。而清軍在北方除了北京城內的部隊,還有僧格林沁部隊以外。還調了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黑龍江、東三盟古等馬隊10000人支援,到離北京五百里內駐屯,以備警急。

並且,開始了堅壁清野,太平軍北伐軍援軍就是吃了清軍堅壁清野的苦頭,最後,勝保則“親督馬隊官兵亦俱趕上”,幾萬軍隊崩潰,只有1千人逃回去。如果幾十萬家屬再上來,後勤問題將更加嚴重,機動力更低,崩潰的速度更快。


烽火觀察


首先說明一點,這個鍋洪秀全不背。在太平天國攻略武昌後,洪秀全就提出進軍河南,進而與清軍決戰的思路,但這個建議被楊秀清否決。於是有了定都南京偏安一隅的形勢。

根據記載,洪秀全再次決定率主力北上攻略中原,定都河南與清軍決戰。此舉也一度得到楊秀清支持。但這時一個路人甲的出場改變了歷史。此時一位蔣姓老水手面見楊秀清,立陳定都河南的壞處,使得楊秀清打了退堂鼓。由於太平天國軍政大權掌握在“天父代言人”楊秀清手中,洪秀全並無實權。太平軍的北上計劃遂泡湯。

而在定都天京之後太平軍的北伐行動中,楊秀清更是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先是實行無後方作戰的冒險政策,在北伐軍攻下城池後並不派軍駐守,使得這些城池隨後即被清軍輕鬆收復。隨後楊秀清派出的北伐援軍更是號令混亂,援軍首領曾立昌根本無力指揮其他將領導致潰敗。結果雖然林鳳祥和李開芳驍勇善戰,一度逼近京師,但由於楊秀清的混亂指揮使太平軍失去了擊敗清廷的最好機會。


林屋公子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

太平軍從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直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定都於此,幾乎整整兩年的時間,都在被清軍圍追堵截之中,多次面臨“彈盡糧絕”的窘境,打到南京,可以說是太平軍的作戰極限了,如果再往北邊邊跑邊打,很難支撐下去。

下面這是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主要的運動路線記錄:

1851年

1851.1.11:金田起義.

1.13-3.12:太平軍東進大湟江,呆了不到兩個月,離開此地,到了武宣縣東鄉。

3.15-5.15:在東鄉大概兩個月,食鹽,煙硝斷絕,撤離東鄉,前往象州。

5.16-7.2:在象州不到兩個月,糧鹽缺乏,返回東鄉

7月初-8.15:返回紫荊山地區,在茶地設立大本營,一個半月左右,因腹背受敵,只得撤離。

8.15-9.11:大本營遷往莫村,不到一個月,被清軍圍困在莫村,金田一帶,只得撤離

9月11-9.18左右:設總部於花洲,不到七天,糧鹽告絕,只得再次撤離,前往藤縣。

1852年

1851.9.19-1852.4.8左右:佔領永安半年多,因為清軍軍事 和經濟圍困,再次撤離

1852.4.11左右-5.19左右:圍攻桂林33天,難以攻破,再次轉移

5.22-6.5:在興安停留一天,進攻全州,十多天後,離開全州

6.5:南王馮雲山中炮身死。

6.12-8.12左右:佔據道州,修整兩個多月,繼續前進

8.15-9.10左右:一個多月的時間,先後佔據嘉禾,桂陽,郴州等地。

9.12左右:西王蕭朝貴中炮身死。

9.25-11.30:圍攻長沙80多天無果,軍中炮藥油鹽皆缺,再次撤離。

1853年

1852.12.2-1853.2.9:佔嶽州,漢陽,漢口,武昌,兩個月後,棄武漢東進。

2.10-3.12: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破黃州,九江,安慶,池州,蕪湖,殺到南京。

3.22左右,洪秀全入南京。

3.31:羅大綱佔鎮江。

4.1:林鳳祥,李開芳佔揚州。

從上面可以看出,太平軍和清軍作戰,如果站在太平軍這一方,可以說太平軍善打游擊戰,一打就走,好比沾衣十八跌的武功,對於能攻佔的地方立馬打下,佔不了的抽身就走,戰術高超。

但是如果站在清軍一方,也完全可以說太平軍被他們一路圍追堵截,四處流竄,除了在永安呆了半年多之外,太平軍佔領一個地方平均一兩個月就換一個地方,最大的原因還是糧草不夠,沒有辦法,只得撤離撤離又撤離。

在太平天國的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雙方兵士的武力對決了,真正決定雙方停留戰略的是後勤,也就是糧草彈藥。

例如,太平軍早期每一次的撤離,都是因為沒有糧草,彈藥,食鹽等,你想啊,太平軍的制度是全家老少都在一起的,雖然分營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是真的打起仗來,這些男女老少都要吃喝,對不對?打起仗來那消耗可是驚人的,能打仗的,不能打仗的都要吃穿,而清軍又步步緊逼,包圍封鎖,太平軍沒東西吃了,還能打仗麼?

所以,太平軍在一直有一個最大的困境一個就是食物,特別是食鹽和油等

太平軍第二個困境是彈藥武器。當時作戰的雙方都有火器,石達開早在金田團營的時候就已經開爐鑄炮了,可是火器的消耗是非常可怕的,它是一次性的用品,打完就沒了。

你想,太平軍火藥沒了,人家清軍拿著火槍大炮對著你突突突,你拿個大刀長矛跟人家打,那不是送死麼?

最要命的是,火藥長槍大炮這些和食物不一樣,它需要生產,需要有個穩定的地方生產,但是太平軍一路都在被清軍追,根本連歇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武器上就非常窘迫了。

據清軍的史料,太平軍作戰的時候甚至用大炮發射棉花裹石頭,還有用鞭炮假裝大炮攻城(居然攻下來了)的,這可以說太平軍作戰聰明,但同樣也可以說太平軍的武器窘迫程度,很是糟糕。

在一次戰役裡,太平軍和清軍雙方拿著火槍互相突突突,放完槍雙方撤退,一人未死,可見當時火器對雙方的重要性。

所以,一支男女老少都有的軍隊,時刻處在沒有吃喝的窘境裡,和敵人作戰甚至連火藥槍炮都沒有,敵人又在後面緊追不捨,這樣的軍隊能從廣西跑到南京,基本已經是極限了,還要讓他們接著往北邊跑,一直跑過大半個北方,和清軍作戰嗎?

這裡分析的是太平軍定都南京的時候的形勢,當時太平軍定都南京的決策,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因為太平軍必須佔據一個根據地來進行修整,先解決最大的兩個問題:軍民吃喝和武器彈藥,這些不能在路上靠著流寇式戰爭獲得,特別是武器彈藥,你如果要生產,必須要有穩定的地方。

南京作為中國南方的富庶繁華之地,完全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再說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為何沒有全軍北上呢?

因為形勢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太平軍在1853年3月19日攻佔南京,清軍向榮就在6天后,也就是3月25日追到南京板橋,5月建立了江南大營,人馬一萬五千多人,十九座營盤,形成一個弧形包圍圈,將南京圍住。

向榮又分派五千人圍住被太平軍佔領的鎮江一帶,不讓太平軍東進蘇州,常州。

在南京北邊,清軍於4月派出琦善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人馬數萬人,與江南大營一南一北,將南京圍住。

也就說,清軍用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將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緊緊圍住,同時還有水師,這種情況之下,太平軍根本沒有辦法全軍出動,前往北邊殺到北京。

一定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太平軍和其他的軍隊不一樣,它不是單純的軍隊,行軍作戰是帶著男女老少一起的,所以,幾萬大軍帶著老弱婦幼,後有數萬追兵,從南京殺到北京,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太平天國接下來發生的幾件大事,直接影響了太平天國的國運:

1853.5-1855.5:太平軍北伐失敗,主帥林鳳祥,李開芳等戰死,全軍覆沒。

1856年4.2-5: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北大營。

1856年6.15-20: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南大營。

1856年9月:本來太平軍破了清軍的兩座大營,有能力再次北伐的,可是卻發生了天京事變,韋昌輝和秦日綱殺楊秀清,洪秀全殺韋昌輝和秦日綱。

1857年5月:石達開出走,這是一件極為重大的事件,因為太平天國的首義六王,也就是高層的核心領導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戰死,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互相殘殺皆死,翼王出走,六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孤家寡人一個。

1856年底-1858年9月:太平天國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大根據地江西全省陷落,除了景德鎮部分地方,全部被清軍奪去。

1857年6月,清軍和春開始重建江南大營,兵勇四萬多人再次圍住南京

1858年初,清軍德興阿重建江北大營,從北邊扼制太平天國

也就是說,太平天國自從定都南京,就一直在清軍的南北圍困封鎖之中,想出去都出不了,1856年大破清軍南北包圍之後,氣還沒緩過來,就發生了天京事變,緊接著清軍再次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再次將太平天國死死包圍。

這樣的形勢之下,太平天國怎麼可能全軍直撲北京呢?

羅大綱《太平天國史》

郭毅生《太平天國曆史地圖集》

崔之清《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師明禮閒聊太平天國


這個問題有點搞笑,如果太平天國真的在打下南京之後,全軍直撲北京的話,估計滿清也就沒了。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太平天國沒有這個覺悟,太平天國的高層墮落了。下面讓我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洪秀全等高層初入南京被南京的榮華富貴給迷住了心智。

太平天國裡面的高層包括洪秀全在內都是沒見過大世面的人,洪秀全還好一點,最起碼還是個秀才出身,楊秀清與韋昌輝都是勞苦大眾出身,猛然得到南京城後,不能適應突如其來的榮華富貴,被這些迷惑了心智,已經無心攻打滿清了,只想著享受了。


就連劉邦第一次打進秦朝皇宮,都賴在裡面不想出來,更別說洪秀全、楊秀清他們這些凡人了。但是劉邦有張良這些謀士,能勸住劉邦,洪秀全他們有誰能看清形式?石達開和羅大綱能,但是有什麼用,洪秀全和楊秀清能聽他們的嗎?如果勸多了不砍了他倆。

被洪秀全與楊秀清還有韋昌輝等高層之間的權利爭鬥影響了。

不思進取的天平天國不懂得緩稱王的好處,攻下南京之後就打算定都南京,並且把南京改成了天京,但是在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就只想著女色了,成天忙著收羅美女,不再管理政事,導致軍事政治大權都落在了楊秀清的手裡。軍權旁落的後果就是導致權利鬥爭的發生。



果然,天京事變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楊秀清先是被洪秀全聯合韋昌輝給殺了,隨後韋昌輝又因為殺了石達開一家老小,導致石達開和洪秀全之間產生了裂痕,最後洪秀全為了給石達開一個交代,又把韋昌輝給殺了,這下好了,太平天國高層沒了一半,大傷筋骨,還提什麼打到北京去了。


以上就是我對太平天國為什麼不全軍撲向北京推翻滿清的分析,如果各位發現哪裡有不妥之處,歡迎到留言區留言指正,謝謝!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也曾嘗試過北伐,在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一路北上。太平軍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地區,所向披靡,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清廷大為震動。而在北伐的過程中,部隊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出發時只有2萬多人,後來曾一度達到了4萬多人。

不過很遺憾,北伐軍在佔領靜海和獨流鎮後,固守待援,陷入僧格林沁數十萬清軍的重重包圍。時值隆冬,軍資匱乏,援軍又久等不至,無奈之下,北伐軍選擇突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最終全軍覆沒。太平軍首領林鳳祥、李開芳等先後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凌遲示眾。

太平軍北伐至此功虧一簣,而後也再也未曾北伐。

洪秀全為何不全軍直撲北京,而只派一隻兩萬人的偏師北伐?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洪秀全自定都南京之後事業已然成功大半,面對整個南京城的金錢與美女,心思已經徹底迷失了,面對前途未卜的北伐與坐擁大量金錢與美女的生活,洪秀全裹足不前,徹底失去了繼續創業的勇氣與動力。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現在社會上很多中年人其實事業並不算上成功,但也已經失去了奮鬥的動力,面對未卜的前途與偏安的生活,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後者,而洪秀全只是這些得過且過的萬千大軍中的一員罷了。

其實後來東王楊秀清被殺,太平天國內部嚴重內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至此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實力嚴重削弱,縱然有心北伐此時也是有心無力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每天為您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知識。


墨若楓


任誰也難以料到,一群打著西方宗教旗號的草莽英雄,

竟佔了半壁江山,與大清劃江而治長達14年之久。

可惜,終究還是夢斷南京。

人們常常假設:如果太平軍沒有被南京繁華迷住雙眼,

而是集全部洪荒之力直搗黃龍,“清妖”能否被斬盡?

其實,太平軍的最初目標,還真不是金陵。

太平一統

1

洪秀全的心儀之地,是河南。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戰略地位,無需多言。

太平軍最初的戰略進攻路線,也劍指河南:

桂平——永安——桂林——長沙——岳陽——武昌

如果攻打南京,最佳路線應當是:

桂平——韶關——南昌——安慶——南京

這條線,才是清軍防守力量最薄弱的區域。

進攻長沙時,李秀成有段話,可為佐證:

“攻城未下,計及移營,欲由益陽縣靠洞庭湖邊而到常德,欲取河南為家。

到益陽忽搶到民舟數千,後而改作順流而下……而破武昌。”

南京城

2

武昌乃九省通衢,是中原重鎮。

佔領武昌後,太平軍該何去何從?

大佬們意見並不一致。

河南,依舊是洪天王的心頭好:“欲取得河南為業。”

石達開主張:“先行入川,再行回擾。”(後來他四進四川)

力主進攻南京的,則是東王楊秀清:“專意金陵,踞為根本。”

其中,石達開的意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按理說,洪秀全是天王,自當說一不二。

但是,楊秀清有一項絕技——代天父傳言。(他才是大Boss)

《湘軍記》也說:

“洪秀全既陷武昌……與楊秀清等議所向,

或言踞武昌為偽都,遣兵道湘樊,北犯中原。

或言金陵天府饒財富,宜踞為根本,徐圖進取。

楊秀清主之,遂決意東。”

當然,洪秀全並不死心,經常提議遷都河南。

他的目標也很明確,即:佔據河南,緩圖直隸。

太平天國壁畫

3

儘管天國上層對初期戰略目標存在分歧,但是,

太平軍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北京。

定都南京後,大佬們開始分工:

洪秀全坐鎮南京,楊秀清率軍繼續北伐。看兩段記載:

“金陵已破,洪楊二賊議欲分軍,洪留南而楊往北。”

“既陷金陵,東賊意欲分黨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

洪楊想模仿朱元璋北取大都的戰略方向,成就一番大業。

如果真由東王親率東征,後代史書中就不會有天京事變了。

然而,歷史發展像極了拍電影,偏離劇本是常有的事。

李秀成自述

4

楊秀清為何放棄北伐,留守南京呢?

《李秀成自述》有段記載: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雲

‘河南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

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

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餘,

尚不能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

‘河南雖是中州之地,足備穩險,其實不及江南,請東王思之。’

後東王復想,見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這位老水手是誰?

一說為航王唐正才,一說為湖南道州人蔣某。

能向東王當面進言,想必身份不低,故前者較為可信。

楊秀清的命運,就此改變。

太平天國的命運,就此改變。

京杭運河

5

太平天國在軍事方面,的確人才濟濟。

佔領南京後,迅速攻佔鎮江和揚州,形成鐵三角格局。

一舉切斷清軍漕運交通線,皇城的人們吃飯都要成問題。

楊秀清親自到揚州視察,排兵佈陣,意欲沿運河北進。

這一招,相當高明。

京杭運河直通北京,且是運糧要道,

將其作為行軍路線,既便捷高效,又經濟實惠。

果真如此,則北京危矣!

江北大營

6

對於楊秀清的意圖,清廷也看得很清楚。

琦善火速趕往揚州,紮下江北大營。

與此同時,向榮的江南大營分兵五千,駐守鎮江。

彼此互為犄角,以應對太平軍北伐。

當時,漕運總督楊殿邦出了一個損招:

“啟放各閘壩,洩盡淮水,使賊舟滯行,不能上竄;

只須在兩岸堵御,較易為力。

若賊匪竄至高(郵)寶(應),或竟決洪湖使水下注,

該匪自當全股淹沒。”

奏摺裡說的湖水,指的是洪澤湖和高郵湖。

其實,太平軍多為水師,損失不會太大。

真正遭殃的,肯定是普通百姓。

北伐路線圖

7

琦善的江北大營,倉促上馬,中看不中用。

如果太平軍沿運河北上,結局真的很難說。

清人有兩段記載:

“彼時若大隊乘銳北渡,琦相何能抵禦?”

“斯時北路尚未設防,城堞不堅,地無險阻,

若楊酋長驅而北,擾亂情形,不堪設想。”

由此,亦折射出清軍之衰敗情形。

可惜,楊秀清最終放棄這一路線,改由安徽北伐。

原因何在?

他先入為主地認為,清軍在運河一線必然佈置層層重兵。

加之密探報告說,揚州有重兵,安徽則防守空虛。

“時兵勇絡繹過境,雲集揚州。賊圖北竄,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戰場如棋局,一招錯,滿盤皆輸。

李開芳畫像

8

北伐軍是精銳中的精銳,實力不可謂不雄厚。

祭出如此鋒利的劍,目的不言而喻。

可惜,選錯了路線,終究全軍覆沒。

清軍最終藉助運河大水,淹沒北伐軍。

李開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視。

權力爭鬥,從來都是你死我活,且下手毫不留情。

清廷加強北方防務,天國再無進軍北京的可能。

機會往往只有一次,抓不住,一切都是枉然。

即便如此,這支隊伍仍把北方攪了個天翻地覆。

想必那段時間,皇帝妃子們睡得並不安穩。

孤軍北伐

9

李秀成被俘後,總結天朝十誤。

北伐失敗,排在首位。

洪仁玕也說:

“發兵掃北,雖所到以威武取勝,究系孤軍深入。”

孤軍深入,被認為是北伐失敗主要原因。

殊不知,太平軍起義後,哪次不是孤軍深入?

此次北伐,相比起義之初,條件實在要好得多。

有戰鬥經驗,有戰略後方,有財力支援,有部隊增援。

而且,沒有家屬拖累。

最大的敗因,恐怕還是行軍路線的錯誤選擇。

放棄運河,使得戰線被大大拉長,不能一蹴而就。

補給也發生困難,以致於寒冬季節,北伐軍只能著夏衣作戰。

慘烈情形,莫可名狀。

祥說:北伐軍攻佔天津後,距離北京只一步之遙。

不過,即便打下北京,並不意味著滅亡大清。

軍事佔領,與政權更迭之間,還有一道鴻溝。

外國聯軍就不止一次佔領北京,大清卻依然能苟活下去。


讀史品生活


其實太平天國曾經有過北上的打算。當太平天國佔領天京(南京)之後,曾經派出了林鳳祥、李開芳的軍隊北上,但只給了兩萬人,但就憑這兩萬人,最後太平軍一直打到天津的獨流鎮(產醋的那地方),最後被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所滅。

太平天國為何沒有直撲北京?第一,是因為農民起義者沒有前瞻性。太平軍從廣西出發,一路北上,其戰鬥並不順利,他們早年曾多次攻打武昌,但久攻不下,不得不一直向北打。南京城攻打下來,主要也是當時南京巡撫比較昏庸,比如南京外圍的幾道防禦線,沒有怎麼打就放棄了,巡撫希望是全力守住城池,但那樣就被活活困死了。他們打下南京,這些土包子自然被眼前的繁華迷住了,很多人就不想打仗,乖乖享福。

第二,當時清朝軍事的威脅。其實,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清朝就派了賽上阿、向榮等軍隊一直圍剿,他們佔領了南京之後,清朝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就死死的牽制住了南京,讓太平天國的軍隊不敢輕舉妄動。

電視劇《太平天國》裡面的李開芳

第三,太平天國內部的矛盾。洪秀全跟楊秀清倆人一直不和,後來天京事變,洪秀全乾掉了楊秀清,韋昌輝等人大開殺戒,殺掉了兩萬多人。韋昌輝也開始飛揚跋扈。拼房的軍事變動,也讓很多軍隊不能一心一意的在外作戰,更別提北伐了。

李開芳和林鳳祥等人北伐,其間也曾派秦日綱帶兵協助。但秦日綱這個人比較膽小怕事,慢慢悠悠往北打,戰鬥力也不行,後來全軍覆沒,秦日綱不得不逃回南京。

太平軍如果在剛拿下天京,立即北上,清王朝沒有辦法迅速調集蒙古八旗軍,或許還有勝利的希望。但當清朝反應過來,甚至開始在地方招募團練軍隊,太平軍的良機也就消失了。北伐也就不可能了。


兮兮說事兒



1853年太平天國攻克南京,改名於天京定都於此,一佔據東南半壁江山,拉開了與清庭一南一北的割據對峙時代。

同年林鳳祥和李開芳等將領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這次北伐歷時兩年,一度打到天津近郊。當時北京人心惶惶,每日出逃的人絡繹不絕,嚇得咸豐帝對著眾臣嘆息道要做前朝的崇禎皇帝了。意思是悲觀之下自己要死守北京了,若是天亡大清那麼便以身殉國。

當然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咸豐見勢不妙腳底抹油跑到熱河時,說明咸豐當時的話也就是客氣話。

今天再看看這段歷史,很多人認為若是當年太平天國全力北伐,說不定就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那麼洪秀全也可以做朱元璋第二。

其實拋開洪秀全昏庸不昏庸的原因,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並沒有全力北伐,才是正確的選擇。若的全力北伐。恐怕太平天國這個政權都維繫不了14年之久,最多洪秀全成為下一個為他人做嫁衣的李自成,絕無成功之理。

為什麼這樣說呢,宋安之來給大家說說。

首先洪秀全所率領的太平天國起義,雖然一路勢如破竹,但並非穩打穩紮,而是一路以戰養戰,根基太虛浮。

像定都南京之時,太平天國擁有的大城市也就是南京、鎮江、揚州三座城市罷了。

雖然一路風捲殘雲,但太平天國並沒有在打下的地盤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南京近有江南江北兩個大營,遠有清庭的大批官軍圍剿,還有包括曾國藩在內的九省四十二個地方團練也指望鎮壓太平天國建功立業。所以太平天國需要一個消化的時間,也就是開始從打天下轉化為治天下。

再看看當年明太祖朱元璋,1367年開始北伐時,在江南歷經十幾年的廝殺,戰陳友諒平張士誠,坐擁南方的半壁江山才敢北伐。

明末李自成起義十幾年,擁有西北的根基之地,才敢進軍北京,雖然推翻了明王朝,但根基不穩,最後還不是像一顆流星一般說敗就敗。

而太平天國區區兩年的起義時間就打下了東南半壁江山,根基一點都不穩。你說太平天國若是拼盡全力北伐,還能怎麼樣,肯定會被切斷後路,成為無根浮萍,即使攻下北京,以咸豐那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精神,到時候腳底抹油,跑到其他地方,繼續指揮清軍鎮壓太平天國,這樣的太平天國會有14年的江山可坐嗎,當然沒有。

像派兩萬多人的北伐,其實是一種戰略選擇,以這兩萬人減輕南京的戰略壓力,吸引清庭注意力,以更好的鞏固統治區。

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太平天國不全力北伐,拋去洪秀全昏庸不昏庸的原因,還是很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