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靠“锦鲤”年入千万,为研究生儿子征婚:彩礼要多少给多少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当地“产物”,成为了群体致富最为主要的手段。在河南省向寨村就是如此,当地村民通过养殖锦鲤赚了好几千万!全国有60%的锦鲤来自这里,共有2180亩鱼塘年产锦鲤8000万尾,80%的村民都在做与锦鲤相关的工作。而农妇刘英梅就是养殖锦鲤中的一位,从事25的养殖之路,如今的她年收入达数千万,极品锦鲤都可达到百万元一条。还因此特地为读研的儿子征婚,彩礼要多少给多少。

向寨村地处豫西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早在80年代以前,这里的人基本都是靠种地为生,维持温饱还可以,但说到发家致富那时不可能的。从80年代末开始,村支书建议村里人挖池塘养鱼,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养鱼能挣钱,只有一些胆大的人才敢挖鱼塘。而这一部分大胆的人就致富了,后来逐渐的形成了规模。

特别是2001年侯集镇以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金鱼养殖基地和区域性观光渔业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实施统一规划、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建立专业协会、加快科技投入、实施信息上网等措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6月侯集镇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金鱼之乡”。


今年52岁的刘海英就是早期的一位养殖锦鲤的专业户,20多钱跟随村里一起养殖锦鲤鱼,但当时因为销售方式闭塞,只能在周围进行销售。不管多大的金鱼都是1块钱一条,同样的鱼在西安人家都卖七八十一条。

改变发生在刘英梅大儿子高坤大二那年,那时高坤在学校接触到了淘宝网,他尝试把家里的鱼放到网上销售,直接卖到城市里的消费者手中,不但减少了中间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锦鲤的身价。

随着网络的普及,刘英梅的锦鲤传到了国外,很多国外人士慕名前来购买。提到儿子和自家的鱼,刘英梅说“现在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来买俺家的锦鲤,还有外国人来买,虽然俺没出过国,但是有外国人来过俺们这里”。

随着生意的加大,人手不够。刘英梅的大儿子便加入了“阵营”,其实在这之前,她的大儿子高坤不是养殖锦鲤的。高坤毕业后去工地上干了几个月,一个月3000多块钱工资,后来索性辞职回家跟父母一起养锦鲤。

虽然也是养鱼卖鱼,但读过大学的高坤显然和别人不一样:他开了村里第一家淘宝店“喜明金鱼锦鲤农场”,也是村里唯一做高端锦鲤市场的。“现在高端锦鲤基本上是我一个人来做,一条锦鲤卖到1万以上的只有我们家。”高坤自豪地说。

刘英梅说:“现在家里添了一个孙子,希望他能像他爸和叔叔一样好好读书,我经常给孩子说钱能花掉,但是文化知识装在心里,是永远花不完的。”刘英梅还说她如今有个愿望,就是给在哈工大读研的小儿子找个对象,希望他能早日成家。彩礼不是问题,我们家鱼塘里有几万条锦鲤呢。

靠养锦鲤致富的不止刘英梅一家,向寨村不少村民都攒下了能在北上广大城市买房买车的资产。虽然锦鲤给向寨村带来了好运,但村里人并没有好吃懒做、打牌闲逛。每天凌晨4点,刘英梅依然会准时起床,喂鱼、打包、发货、接货……刘英梅说,致富不能指望转发锦鲤,挣的是血汗钱,还要靠双手勤劳奋斗,这才是硬道理。是啊,勤劳才能支付,纵使有着万贯家财,不上进,也总会有着画完的一天的。你们说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