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用一个小计策就免了百姓的苦,还惩罚了贪官

文/余念林

高人用一个小计策就免了百姓的苦,还惩罚了贪官


高人用一个小计策就免了百姓的苦,还惩罚了贪官

新都历来被称为“川西碧玉,天府膏腴”,物产极为丰富。套句文化人的话,就叫作“物华天宝”。

本来这里的居民都过着衣食无忧、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且,按道理这样的生活应该继续下去。

可是,在明代有一个时期,这里却是民不聊生——这个时期就是正德年间。

这里盛产一种稻谷,碾出来的米被称作“长生米”,不仅米粒白,而且煮了吃也格外的香。长期食用还可少生病、延年益寿——不知道是否就是现在当地的“瑞玉米”。

这就很奇怪了,有了这种米,这里的人们不是应该生活得更加舒适、安心吗?

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这种米,这里的人们受苦了——好东西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要送进皇宫,送给皇帝及后宫享用!

于是,为了加官晋爵,这里的地方官想方设法地搜刮“长生米”进贡,哪怕是发山洪、遭蝗虫等天灾也不停止。

按理说,这里是当朝首辅杨廷和的家乡,他应该管一管。

可是,皇帝不上朝,只知道吃喝玩乐。整个天下的事都要靠杨廷和来管,他肯定是顾不过来的。

而且杨升庵小时候很淘,经常到乡下去玩。当他了解了这个情况后,于是,就决定在他有能力时,把百姓的贡米免了。

这个机会来了——就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大春时节。

这一年,杨升庵中了状元,被授予翰林编修。于是,他想起了家乡百姓因缴贡米而民不聊生的情形——那时的技术不像现在,连最基本的大棚都没有,产量上不来——当然也是有好处的,那时没有化肥,米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他记起了儿时的抱负。于是,他一个人(据说是没有带随从)从京城打马回川,着手解决这件困绕新都百姓多年,也困绕他多年的事。

状元回家乡了,当地的父母官都是要摆酒席祝贺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出了状元,这也是自己的政绩,脸上也有光!反正摆酒席不需要自己出钱,不花钱又给自己挣面子的事谁不愿意做?况且,如果状元以后当了大官,说不定还会念这顿饭的情谊,提拔一下自己,何乐而不为!

杨状元回家乡,自然不是为了吃这席酒,也不是回来炫耀。但他依然赴约了——因为在这里他能见到成都知府和新都知县。

酒过三巡,杨升庵切入了正题。他问起当年的收成和贡米的收缴情况。

高人用一个小计策就免了百姓的苦,还惩罚了贪官

恰如他所料,知府一说到贡米就很气愤,说什么他管辖内的百姓都是刁民,虽然收成可以,但不怕关、不怕打,就是顽抗不缴贡米。

当然,杨升庵就希望知府这样说——只有知府这样说,自己才能有机会接过这副“重担”,完成儿时的抱负。

其实,谁都知道,在收缴贡米的过程中是有很大油水的。如果知府不这样说,杨升庵又怎么好抢别人的生意呢?

于是,杨升庵对知府说,请知府不必再为这件事操心了,这件事让他来管。

虽然知府老奸巨滑,说贡米不好征收,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工作难度大,很辛苦。虽然杨升庵说要揽下征收贡米一事,知府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毕竟人家是状元,人家老爸也不是他能够惹得起的,只能怪自己不会说话,认栽了——他不敢得罪杨状元啊。

于是,杨升庵接手了收缴贡米一事——他当然不会从中得好处,但他究竟要干什么呢?

状元就是状元,人家做事,答案是不会一下子就被普通人猜到的——那天酒席后,他就招募了一些跛子、驼子、瞎子、麻子等。总之,都是体态畸形、五官丑陋的人,由他们运送贡米进京。

几天后,杨升庵带着一群长得奇形怪状的人押送贡米,离开了新都,前往京城。

他们一路上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快到京城了,皇帝知道这次由杨升庵亲自押送贡米,就派人提前让他到京城,然后陪皇帝一起接待押运队伍。

当皇帝在杨升庵的陪同下登上紫禁城楼,看到押运队伍后,他惊呆了——他看到都是跛子、驼子等一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人在赶车,当然要惊奇了!

然后,他就问杨升庵,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杨升庵解释了一番。

你说怪不怪,当皇帝听完杨升庵的解释后,便下旨将成都知府以欺君之罪革职查办。原来杨升庵告诉皇帝,这贡米,尽管状如珍珠,香润可口,但若长期食用,就会使人变得畸形异态——当然,杨升庵说,自己是从来不吃这贡米的。

皇帝当然害怕自己及嫔妃、龙子龙孙也变得和押送贡米的那些畸形人一样,于是下令,从此不准成都府的贡米运进皇宫。

还是那句话,牛人就是牛人,一个小计策,就免了百姓的苦,并惩罚了贪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