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一战若以王平为主将,去掉马谡一人,其余人都不变,他能守得住否?

醉心创作


马谡失守街亭,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诸葛亮在无奈之下,只能让大军撤回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彻底宣告失败!马谡则落得个被斩的下场,受到了世人的无尽责骂。要不是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有可能就成功了。那时蜀军是节节胜利;曹魏方面,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反叛,关中震动。

那么,如果当初镇守街亭的人,以王平为主将,去掉马谡一人,其余人不变,能守得住吗?

对此,我的答案很明确:只能守得住一段时间。

为什么王平只能守得住街亭一段时间,不能长期守住呢?下面我将根据演义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街亭易守难攻,不可能抵挡住司马懿的十万大军。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当马谡主动请缨,要去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当即就给马谡泼了一盆冷水,他说:“街亭虽然小,却十分重要,如果街亭有失,北伐大军就危险了。我知道你深通谋略,但是街亭没有城郭,又无关隘险阻,守之极难。”谁知道马谡却狂妄地说:“我自幼饱读兵书,怎么可能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呢?”再加上,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这才拨给马谡二万五千精兵,让他去镇守街亭。

此外,诸葛亮还任命王平为副将,去协助马谡,并告诫他:“大军到达街亭后,必须在当道下寨,让敌军难以前进。”这样安排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派一万精兵,令高翔镇守柳城,让他关键时刻去营救街亭;让魏延屯兵驻扎在阳平关,也就是街亭的后方;让赵云、邓芝各引一支军队,驻扎在箕谷,迷惑司马懿的大军。

由此可见,要想守住街亭非常之难。诸葛亮也知道街亭难以长期守住,迟早要被曹魏所占领。他的目的,只是为北伐大军争取更多的时间,抓紧攻下郿城,进而直取长安。哪里想得到,马谡连几天都没有撑住,就失守了街亭。

换成王平,至少可以守住街亭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王平是劝谏马谡,遵从诸葛亮的命令,在五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在山上扎营,以为这样就能居高临下,以一当十,无往而不利。殊不知,山上缺少水源,张郃只需要切断蜀军的水源,蜀军必然大乱,不战自溃。最后,还是王平山下的军队,救出了马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平没有马谡那么愚蠢,他若循规蹈矩,以他的军事才能,抵挡张郃大军一段时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第二,王平,文不如司马懿,武不如张郃。

王平,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他长期镇守汉中,击退了曹爽的十万大军,可谓是战功赫赫,为蜀汉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也身经百战,长期跟随诸葛亮北伐,每次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表现得很勇猛。

当时,曹魏的主帅是司马懿,先锋则是张郃。这二人,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司马懿,军事才能突出,极善带兵,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诸葛亮这样杰出的军事家,在司马懿面前,也略占下风。张郃,“五子良将”之一,跟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作战经验丰富,善于排兵布阵,打地形战。这二个人,诸葛亮是非常忌惮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因此,王平绝不是司马懿和张郃的对手。况且敌我兵力相差悬殊,王平只有二万五千精兵,司马懿和张郃那是有十万大军的。当然了,王平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若步步为营,不犯马谡那样的错误,把守街亭一两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第三,马谡的御敌策略,也有一定的道理,街亭之失,不能完全怪他。

马谡屯兵在山上,一直以来受到了大家的谴责。其实马谡那样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马谡深谙兵法之要,他知道敌众我寡,屯兵山下,只能守住街亭一时。所以他才会屯兵山下,认为居高临下,才能抵御魏军的猛烈进攻。假如敌军切断水源,将士们一定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勇往无前,冲下山下。他万万没有料到,蜀军会不战自乱呀!

总结

街亭易攻难守,诸葛亮派谁去,也不可能长期守住。就算是王平,也顶多能守住一段时间。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此事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元哥说三国


我看换王平也够呛,上山扎寨是马谡临时改变主意的!出发之前,诸葛亮反复交代要当道扎营,马谡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到了街亭之后就突然改变了主意!

对用兵一向能说的头头是道的马谡,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

主要是情况有变!后世研究在街亭是有一个土寨的,但是马谡赶到时发现这个土寨已经破败不堪,有和没有区别不大!

当然不依靠这个土寨,再修建一条防御工事也是可以的,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已经杀将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依靠一些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根本就撑不了多久,别忘了司马懿是十万大军,兵力是他的四倍,步兵对骑兵,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防御工事根本干不过人家。

当道扎营只是把宝压在司马懿见有人在要道防御,而选择撤退!如果司马懿打探到,蜀军根本来不及修建防御工事,司马懿还会选择撤退吗?这很难说!

当然马谡上山扎营的主意也是一个顾头不顾腚的馊主意!马谡上山只不过是想借助地势的优势,攻击魏军的侧翼!但是他没想到,魏军并没有急着通过,而是选择包围山头、切断水路、放火烧山。手下的蜀军也没有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来。

所以在这种准备并不充分,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换谁也不好使,除非这支队伍,能够以一当十,能打硬仗!





虹猫大侠


我认为换做王平也守不住,《三国志.张郃传》说马谡街亭之败的原因是:"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看似主要原因是马谡街亭失守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占据要道,抢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形。实则不是这样,因为当时进攻街亭的是魏国一方名将张郃,马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初出茅庐的书生,根本不是张合的对手,用冲锋的办法,就像一把刀没有利刃,如何能势如破竹?试想如果武将换做当年在曹军阵营中杀得七进七出的赵云,他和张郃战,只要三十余回合就能败走对方,纵然魏军把山围得铁桶一般又如何?当然,赵云这种设想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换成魏延,起码也能和张郃打个平手,不至于那么狼狈!至于换成王平我认为守不住,王平也就是个二流武将,甚至谈不上二流,以前刘备这些人或者的时候他也就是参谋,出谋划策还可以,担任主攻还是不行,所以我认为换成王平也不行,所以说,马谡读兵法的时候忘了一条,在冷兵器时代,己方大将武艺如何与地势的选择也有关系。其实后期蜀国已经很少有能堪大用的武将了,再地面守得话估计也挡不住张合的进攻,上山其实并不是不可取,只是马谡没有预先设置水源。这个方案在演义中有所涉及,未卜先知(例如邓艾破姜维,预先挖的地道),先在适当的地理位置处设置机关,比如在山上预先挖些井,蓄积水源,即使断了水道,山上的士兵也不至于乱套。这一招,春秋战国时老将廉颇也用过!只能说马谡是个书呆子,所以我认为要守住街亭,换成王平照样守不住,换做魏延至少能打成平手。


南宫凡886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说,取得街亭战役胜利的关键不在街亭,但马谡的表现确实堪称拙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陇西五郡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只剩下广魏郡和陇西郡仍在坚守。此时张郃率领五万魏军精锐想通过街亭解救陇西。

而此时诸葛亮手中约有十一万人,除了用于保障后勤运输的少部分兵力及分兵赵云的五千疑兵外,还剩下至少九万人,诸葛亮的部署是,同时攻取广魏郡和陇西郡,并将张郃挡在街亭。

这种部署的优势在于,即便有一路失败,仍旧可以保证全军不受重大损失。但也造成了,只要有一路失败就会全盘皆输的局面。同时,由于兵力分散,马谡不得不以至多三万步兵去和张郃的五万骑兵周旋。

当然,让三万步兵和五万骑兵在平原决战,谨慎的诸葛亮绝干不出这种事来。街亭的地形虽然总体上来说是平坦大路,但在街亭这个地方却十分特殊。

首先:横亘在街亭大路上,有一道高达五米以上的断层带,形成了高于一般城墙的天然屏障。

其次:街亭大路两侧都是高山,植被茂密,张郃的骑兵完全无法通过。

再次:街亭附近水源短缺,但街亭正当大路上却有一眼泉水可供大军饮用,因为泉水宝贵,当地人在泉眼上修筑了一座亭子,街亭也正是因此得名。

正是考虑到了这些优势,加上蜀军擅长弓弩作战,诸葛亮才放心的派出了马谡率领劣势兵力迎战。


baby爱科学


马谡没有守住街亭,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马谡心太大,想一口气吃个胖子,立个天大的功劳。

马谡想居高临下冲击,一举打垮张郃!

是马谡的心态出了问题。

马谡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马谡的办事能力诸葛亮是看在眼里的。

但旁观者清,刘备看出马谡的心太大,临终前还专门提醒诸葛亮。

街亭是从关中经陇关到西凉的要道,有一座小城,旁边有山。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是让马谡守好这个小城,只消十天半个月,诸葛亮的大军把天水一带的魏军消灭后,与马谡合攻张郃,则大事可定。

马谡带去的人马并不比张郃少多少,张郃从长安出发倍道兼行走的路远,首先到达街亭的兵力甚至还不如马谡的人多。

马谡趁张郃人困马乏之际,占据小山,想居高临下冲击一举击败张郃。

马谡当然知道山上没水。

但他想在张郃大军还没完全集结时,能一举打败张郃的前锋。

所以山上没水没问题。

问题就出在这里。

结果张郃的前锋特别能战斗,还真顶住了马谡的疯狂冲击,后面的援军源源不断,反而将马谡围困在山上。

马谡焉能不败。

王平是魏国降将,低调做人,为人持重,对张郃是很熟悉的。如果王平作为主将,守住街亭半个月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我们不能有一种简单思维,认为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就可以改变结果。无疑,王平来守街亭,比马谡要强得多,但单凭个人水平就预测到胜负,恐怕还不是那么简单。

第一,街亭战败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们都习惯于街亭之战的失利失咎于马谡一人,就好比把长平之战的失利归罪于赵括一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思维方式。历史事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

深层原因之一,蜀国的用人制度是否存在问题?

马谡与赵括其实有许多共同点,不上战场,他们都能谈兵,也就是说,两人是不错的军事参谋。但是两人都没有实战过,我们归咎于他们的同时,是否还应该考虑另一个问题:凭什么让他们担任主将?

诸葛亮以马谡为主将时,是遭到多数将领的反对,大家认为他没实战经验,提议由魏延或吴懿为主将。诸葛亮否决了诸将的提议,但并没有给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理由。反观魏国,担任主将的张郃是能征惯战的将领,是靠战功一步步蹿居高位的。因此,从双方用人机制看,蜀国一方有极强的随意性,是诸葛亮一人的喜恶决定的,没有一个标准。

深层原因之二,蜀军的军事行动毫无隐秘性可言。

我们细细读三国史书,张郃的部队是从哪里开拔的呢?是从魏国首都洛阳。为什么蜀军刚刚抵达街亭,张郃的部队就从千里之外赶到了呢?这说明蜀国的军事行动毫无隐秘性可言,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魏国军事情报部门的功劳,也能诸葛亮的北伐线路有关系。诸葛亮抛弃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兵出祁山。这条线路好走,但是比较长,行军花费的时间多,就使得军事保密计划外泄的机率大大增加了。

第二,王平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能否担任主将,尚属疑问

王平是我比较欣赏的一名蜀将。在街亭之战时,王平担任裨将,对马谡“舍水上山,下不据城”的部署提出质疑与批评,但马谡不听。从打仗水平来看,王平显然是比马谡高。后来蜀军溃败时,只有王平的部队没有混乱,井然有序地撤退,显示其过人的军事素质。后来王平担任无当军的指挥,对战张郃也未落下风,确实是个优秀的将领。

然而,能打仗是一回事,能担任主将,那是另一回事。

王平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没文化。据史书说,他认得的字不超过十个。也就是说,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及官印上的几个字外,恐怕都不认得。

有人会说,不认得字有什么关系,能打仗不就好了。关键一个主将除了打仗之外,还要处理许多军中事务,每天一大堆文书呈送上来,你两眼发愣,啥都看不懂,怎么处理。诸葛亮的指示发下来,还得让别人念,倘若是绝密的信函呢?

再者,有一些将领属于战将,打起仗来很勇猛,但能力也就止于此。要指挥更多的军队,筹划更多的事情,就非其力所能及了。因此,王平担任主将,是否能逆转战局,尚属疑问。

其三,街亭之战的最佳人选应该是魏延

在街亭之战时,王平只是裨将,让他担任大将,难以服众,不现实。如果要在蜀军中挑选一位指挥街亭之战的最佳人选,我认为是魏延。

魏延尽管有许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首先,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中屡有战功,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当时大家都认为汉中太守之衔,非张飞莫属,但刘备毕竟是黑老大出身,识人能力上还是有独到眼光。相比之下,诸葛亮书生气还是浓了点,他更喜欢马谡、杨仪这样有文化的人,对魏延这种豪迈型的武将,心存一种畏惧,故而时时打压。特别是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后,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否决掉了。对于子午谷计划是否可行,存在争议,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诸葛亮的计划看上去也不怎么样。

在街亭之战前,诸将推荐的先锋人选是魏延与吴懿。吴懿水平是不如魏延的,他在蜀军中地位很高,主要是他漂亮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但是诸葛亮看魏延不爽,最后还是以自己的亲信马谡为将。马谡战败后,诸葛亮又拿他的人头背锅,这个有点不地道。马谡尽管是要负战败的主要责任。但诸葛亮把一个没打过仗的人推向战场,打败仗后又要拿他背锅,有点说不过去。


君山话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王平为人沉稳,必然不会犯马谡之错,谨慎小心,按照诸葛亮计谋,他守住街亭可能性很大。

街亭易守难攻,王平不犯错,能守住街亭

街亭一带本是山地地形,又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况且山下还有不少的城池。这样的地理条件,其实对于蜀汉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街亭地势易守难攻,王平若为主将,必能守住街亭,王平只需认真分析战况,必然不会犯马谡错误,一旦魏军进攻,王平可以利用街亭地势要魏军有来无回。

街亭作为蜀汉军事重地,蜀汉必然重兵把守,王平占据山下筑营,堵上山谷的进出道路的办法,曹魏必然只能干着急陷入持久战不能自拔。

王平拥有丰富实战经验,指挥才能出色,必然不会轻易失守街亭。

王平本身就有一定军事才能,善于打仗,是个战将。张郃多次和王平交战都不敌王平,这一战王平遇到张郃必然有足够计谋击溃张郃。

王平为街亭主将,必然不会轻易失街亭,最差解决就是双方对峙。王平在街亭之战前多次纠正马谡部署错误,王平作为出色战将必不会马谡之错,完全有可能扭转败局。街亭失守时,王平临危不乱收溃军回到蜀汉。王平临危不乱是个好将领,我认为他守住街亭可能性很大。

街亭必然失守,他的对手是司马懿

诸葛亮认为街亭不太可能守住,司马懿率曹魏十万大军逼迫下,街亭失守就是时间问题,诸葛亮知道街亭必失,他派高翔驻守柳城,要他关键时刻救街亭。

诸葛亮都认为街亭会失,王平想守住街亭,难度很大,诸葛亮真正意图就是要拖延曹魏大军,为自己北伐大业争取时间。

诸葛亮真正意图在于拖住司马懿,进攻郿城夺取长安,获得北伐胜利,是他真正意图,王平就算尽力守街亭,一段时间后必失守,王平守街亭,必不会跟马谡一样惨败,最多换个结局。

综合所述

街亭之败在于诸葛亮选错人,马谡比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又擅更诸葛亮部署,这也成为街亭之败原因,换成王平必然不会出现这种结果。


莫地方


王平当然可以守住。

王平这个人虽然是曹魏方面降将,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精通地形,沉稳老辣,还对魏军诸将的作战风格非常熟悉。如果让他去守街亭,绝对没有什么问题。

不仅是王平,蜀军其他将领,比如吴班、张翼、姜维等人,都能守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街亭并不难守。

街亭,这个地方是个军事要塞,地形狭窄,如果当道下寨,筑垒挖壕,对方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张郃率领的部队主要是骑兵,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攻坚战具。骑兵的优势是机动性,迂回侧翼,打击薄弱,如果正面攻打,并不是骑兵的长项。因为街亭狭窄,双方对阵,没有足够的宽正面让骑兵迂回包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很容易陷入旷日持久的僵持战。

有人说骑兵能正面冲击步兵方阵,纯粹是胡说。面对面硬磕,几条深壕和拒马,几排绊索和硬弩,就能大大限制住骑兵的冲击。


总的来说,街亭的地形狭窄,不能给骑兵部队提供足够的宽正面和迂回空间,到了这里,失去了速度,骑兵就成了坐在马上的步兵,与正常的步兵也没有太大区别。

一旦陷入了僵持战,张郃就麻烦了。因为长途奔袭,就必须速战速决,时间拖长了,骑兵消耗很大,人要吃,马要喂,需要的给养远远超过步兵部队。而骑兵部队是不可能携带足够的补给的。时间越长,危机反而越大。

就算张郃最终拼命打开了缺口,他都不敢冲过去,因为马谡的部队只要卡住这条道路,就能封死张郃的后勤补给线,让他有去无回。双方胜负仍在两可之间。

诸葛亮守住了街亭,就能腾出手来消化到手的胜利成果,攻下仍在顽抗的两城,全盘掌握局面,那时候张郃就算突破过来也是自投罗网。再不济,诸葛亮也能把已经到手的三城居民、财产和粮草从容地迁走。张郃再来了,剩给他几座空城,还必须从魏国境内重新迁来居民、财产。双方夺来夺去,魏国的人力和财力就在这片区域中消耗掉了。

割破一处动脉,让魏国不断地流血,却永远填不满这个无底洞,最终走向衰弱,这就是诸葛亮真正的战略目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马谡来执行这项任务呢?诸葛亮要在军中扶持和培养荆州派的势力。

马谡是荆州派的后起之秀。

蜀汉的根基实际上就是荆州派系。但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彝陵,受创最严重的就是荆州派系,有能力的阶层几乎被一网打尽。

马谡是荆州派大族出身,兄弟几人都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马谡这个人有背景,有文化,有理想,思维敏捷,还对蜀汉忠心耿耿,跟随诸葛亮日久,常常受到教诲,似师徒,如父子。

培养和扶持马谡,就是扶植蜀汉的未来。在朝中,加强了荆州派的实力,在军中,也能形成平衡和牵制。

街亭虽然易守,但从整个战略格局上讲,非常重要,守住了就是大功,可以因功获得晋升和封赏,这对于马谡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为了让马谡获得这份捡便宜的大功,诸葛亮是费尽了心思。

首先,诸葛亮不断强调街亭在这次战役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这是个大功劳。

诸葛亮又让马谡立下军令状,以服众军,让大家无话可说。

诸葛亮将守御街亭的要诀也是亲自传授,细细指点,力保马谡领会和掌握。

诸葛亮仍然不放心,还给马谡派了个副将王平。王平这个人老练沉稳,精通地理,还对魏国诸将的作战风格很熟悉,有他在军中,马谡其实就是个“坐槖儿”的主将,只要对王平言听计从,就能稳守街亭,张郃也无可奈何。

诸葛亮用心良苦,把这份几乎到手的功劳掰开了,揉碎了,碾烂了,硬塞进马谡的嘴里,还往食道里捅下去。

但是,诸葛亮就这样用心,马谡仍然吃不下去,诸葛亮能有什么办法?


马谡这个人,脑子并不是不好使,也不是他领会能力不够,不理解诸葛亮的意思,问题主要出在他的心态上。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从来都是在诸葛亮的翼护之下,悉心照顾。但马谡没有什么实际军功,他在军中的声望主要来自于军中众兵将对诸葛亮的崇敬,给他面子。在诸葛亮的光环下这么多年,是马谡的幸运,但也是他的悲哀。

马谡迫切地需要一份功劳来证明自己,但他想要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功绩,而不是打着诸葛亮烙印的功劳,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马谡不但想要守住街亭,还想以攻代守,打张郃一个击溃战,所以就将主力部署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

但是,诸葛亮给他配置的兵力如果用来防守,是绰绰有余的。但要用来打进攻,那是远远不够的。马谡不是张飞,他还没有那个本事。


其实,诸葛亮这样做,让马谡去守街亭,从出发点到安排,都无可厚非,诸葛亮算无遗策,算天时,算地利,但他唯一没有算中的就是人心。


馋嘴肥猫铲史官


完全可以守住。

要论打仗,王平绝对是行家里手,是个马谡也顶不上一个王平!

王平是蜀汉后期最强悍的大将。长期镇守汉中,最后坐到镇北大将军。对于一个投降的将领来说,相当成功了。之所以成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军事才华出众,善于打仗。


王平与张郃打过仗,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打了个平手。

街亭之战后三年,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王平与张郃单独领军对战。张郃进攻,王平防守,岿然不动。张郃不能取胜。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合攻平,平坚守不动,合不能克。

可见,王平很有军事才华,完全不输张郃。假设街亭主将是王平,蜀军绝不会败。

第一,街亭蜀军人数并不少。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街亭蜀军是先锋,人数很少。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谁去都会失败。

其实大错特错。

街亭之战。是关系蜀国国运的关键性战役。也可以说是战略决战。蜀汉胜,则占领凉州全境,汉室复兴指日可待。败,就不用说了,蜀国后来亡国了。

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只派偏师去守街亭。相反,他派出了自己的几乎全部主力。马谡传讲的清清楚楚,马谡率领的是大众、诸军!

正因为主力在街亭被击溃了,诸葛亮才被迫撤回了汉中。因为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了。如果主力还在,损失的只是少数人马,诸葛亮完全还可以自己迎战张郃,为什么要撤退呢?

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街亭的蜀军是主力,兵力充足。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战胜魏军。

第二,街亭地形利于防守。

街亭是山地,利于蜀军步兵,不利于魏军骑兵。又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山下还有现成的城池,只要占据城池,堵住山谷。魏军插翅也难以逾越!

真要停下来攻城,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几个月是攻不下来的。就算几个月,也未必能攻下来。三国有很多攻城战,一两个月都是短的。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多。孙权打合肥,一辈子都没打下来。

第三,王平是合格的将领。

王平的特点是胆大、心细、持重。

街亭战前,他迅速发现马谡部署中的致命错误,并多次劝谏。说明他在军事上眼光独到,思虑周全。

他能在街亭众军溃散的情况下,完整的带回自己的一千人。而且不断收留集合溃散的军士,最后带着人马回来。说明他临危不乱,能在败局中迅速制定正确的计划并坚决执行。这是优秀将领的必备素养。

综上,王平守街亭,万无一失。


上将嗳福斯


可以守住,直接上图。虽然有争议,但两图大致体现一伐时双方的动态。第一次北伐,是彻彻底底的奇谋,也是一个巨大的冒险。诸葛亮以赵云为疑兵,将曹真主力吸引在斜谷。自己亲率主力向西迂回出岐山,直插陇右,五郡三郡皆叛降,曹魏震恐。之后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调张颌率五万中央军急行军扑向街亭。看二图就知道,陇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东汉初隗嚣曾凭借地形割据陇右十几年。街亭山口是曹魏增援陇右五郡的必经之路。为什么是曹魏的中央军从长安出发?因为此时曹魏关中军队的主力被吸引到了南面的斜谷道,陇右五郡除了未叛的二郡有少量部队,曹魏的力量在雍州已经几乎真空。魏明帝只能从关东调集部队增援陇右,此时曹魏已经是巨大劣势。而史书载张颌从长安出发时带了五万人,这五万人从关东急调入关中,从长安又急行军到街亭,其五万人满员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是疲惫之师,但张合必须要速战速决,因为一旦陇右被诸葛亮消化,那他的援军就没有意义,而马谡的部队史书没有记载,但王平的五千人是有记载的,而马谡的部队应该在两万人左右,而且肯定早到(看图),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给自己争取消化战果的时间,而街亭不是荒地是有城镇的,其地势也不适合骑兵作战,只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张合如此长的战线根本无法突破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