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亡于人数与财富皆少的外族?

谈文论史


首先说一下在古代人数与财富在两国交战中并不是主导战局的绝对因素。

北宋灭亡很大原因是自作孽不可活。‘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以北宋的实力在当时基本是不可能灭亡的,但是遇到徽欽二宗这样的领导就被霍霍光了。这里我们就来说说灭亡的原因。一、徽欽二宗决策失误,这是主导灭亡的主要因素。了解过《宋史》的都知道其实金兵在进兵开封之前,朝廷是发过勤王诏书的,让各地军队进军首都保护王室,部队也来了有多少呢?将近50万而且已经快到开封了,决策层硬是让这些勤王的军队回去了,理由是不能破坏和谈的氛围,可笑有点常识都要知道即使要和谈为了能镇摄金兵促进和谈,让这50万的军队驻扎在开封附近都比回去要好一万倍!还有尽然相信民间术士的龟话认为能撒豆成兵,你要相信好歹也让他现场演示一下看看真假吧!二、党派之争,让朝廷陷入了内耗。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最后竟然该出现了投降派。这些斗争让朝廷每天都做好多无用功,既让有用人才埋没在党争之中,又浪费宝贵的时间。三、司马光。没错就是那个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了和王安石的改革派斗争不顾国家发展大计,当了宰辅之后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他统统反对。什么保甲法等统统废去,要知道王安石的保甲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在外族入侵的时候能够阻挡下敌人的进攻速度,好让朝廷有时间组织军队反击的。就是现在的类似于以空间换时间的概念。(保甲法就是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那为什么又说当时宋朝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让金兵灭亡呢?我们看一下史书都能知道,金兵在俘虏徽欽二宗北上之后,宋朝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将领,岳飞就不用说了,还有韩世忠,四川的吴阶、吴璘两兄弟都杀的金人哭天喊地的。所以说自作孽不可活,没办法跟不上好领导你就只能去当俘虏了。


山中茅店


北宋之亡,亡于无道。

重文轻武,是对彊土的无视。统治者受治于″我乃天朝大国"的传统理念中,至信佛、道两家,追求不现实的″长生不老"。而对外邦的虎视眈眈,视而不见。有一种"而乃蛮夷,其奈我何",的心理。

在极度的抑武扬文的同时,又放任党争,使中央集权不能统一。宠信宦官,放权阉党,使统治权力下放、分散。造成集权内部混乱、各自为政,闭塞贤路,基本架空了最高掌权者。

如此的中央政府,指挥权以失。当外敌入侵时,人心以散,不能团结一至。试想:一盘散沙式的国家,再大、再富有,也如″黔之驴",跳郎大叫几声,终被虎食。

游牧民族,组织纪律性非常严。战斗勇猛,有绝对服从的天性。那是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经久磨练出来的。为了抗击大自然,为了生纯,必须团结一至。他们还有一套类式于当今的″游击战术",那就是:能打便打,打不过便跑。以不断的骚扰来判断敌人的强弱,发现弱点,立刻进攻。

总之:宋很大,外强中干,病入膏肓,早以经不起狂风暴雨。更经不住海浪一次次的冲涮,大堤终会溃塌。


眸子8552


当五代十国的后晋皇帝石敬瑭对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五体投地称“儿皇帝”并且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时,谁也没有料到却给北宋的灭顶之灾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陈桥兵变自立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防止唐朝藩镇割据以及自己兵变成为皇帝的事件再次发生,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把兵权和财权牢牢控制在中央,在那个重武的时代,赵匡胤重文轻武的举措使军队的职能被大大削弱,导致了北宋在和辽国、西夏、金国战争的失利。

王安石的变法改变了传统制度,在官吏的录用以及任用制度上使很大一部分没有才能的投机分子钻了空子而把控了很多职能部门,而且,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很快形成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之间的党争内讧,这两件事情直接导致朝廷以及军队的混乱和腐败,由此,北宋走向了衰弱。


由于宋徽宗的无能导致朝纲混乱、腐败风行,民间反抗四起,而镇压国内起义、常年对辽国、西夏以及金国作战使北宋国库枯竭,国力虚弱不堪,军队战斗力低下,在内乱外患的夹击中,北宋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1122年,北宋夺取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大败,之后陷入了和金国战争的泥潭,公元1127年,金军破北宋都城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铲史倌


北宋的灭亡有以下几点。

1.地缘缺陷,北宋的全部国土面积只在长江以南,它的西面最多到西藏全境。东南沿海基本太平无事。那剩下的只有北方民族了尤其是塞北三朝的威胁。每年都要给他们钱来换取和平。

2. 内部结构的重文轻武,我们都知道,北宋是一个文人骚客幸福的时代,又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但是有一点,忽略国防建设,文官一定比武将高一个头。一些不懂军事的文官,可以瞎指挥。这样很不科学,很坑害国家。说到底,还是没有居安思危的概念。

3.北方民族的不甘心。

中原是农耕社会,气候暖和,生产力自然是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社会气氛又好又和谐,但是北方民族不是,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气候恶劣,除了会打猎就什么都不会了,人是比较冷血的,而且北方民族尚武,打不赢你就没饭吃,重要这点,他们从小会骑马,很熟悉马,他们天生是骑兵。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相当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当他们发觉,南方的宋朝,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幸福,于是他们就开始动脑筋了。毕竟他们骨子里是游牧民族,哪里风凉水暖就往那里去。



神话靓靓


这是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让现代人想不通,北宋为何亡于人数和财富皆少于自己的外族?然而翻开史书,文明国家亡于蛮族之手在世界史上并不少见,甚至是一种常态,这是耐人寻味的。

理性代替蒙昧,文明战胜野蛮,先进取代落后,这肯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具体到进程时却并非这么简单,否则不叫历史,而是童话了。

文明国家被蒙昧无知的蛮族灭亡的历史上实际上演过无数次,虽然它无法因此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会影响历史的外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蛮族灭掉的朝代就是西周王朝,周幽王和爱妃褒姒“烽火戏诸侯”讲的就是这个桥段,由于诸侯们以为四处燃起的滚滚狼烟又是周幽王为博取大美女褒姒的一笑而不加理会,导致蛮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西方历史上的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也可算作文明国家被比它落后得多的蛮族所灭,古希腊在经济,社会,科学,哲学等各方面都处当时尖端水平,远远超过古罗马,但都无法逃脱被罗马灭亡的命运,虽然后来罗马全面吸收古希腊文明的养分,史称希腊化,最后成为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世界的文明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在罗马时期也都是蛮族,不列颠蛮子,高卢蛮子,日耳曼蛮子...公元476年,日耳曼蛮族将领奥多塞克废黜了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自立为意大利国王。一个曾创造出璀璨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罗马帝国灭亡了,欧洲也陷入了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之中。

中国历史上被蛮族灭亡的朝代第二个算是东周,说来会可能有些争议,大秦帝国原来就是个化外之邦,上古时代把居住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民族称为“华夏”,而把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华夏族与周边蛮族相互侵犯相互同化的过程,秦国的祖先据历史记载是专为西周皇室养马,听听这职业和蛮族也是一样东西两种说法,因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而得到秦的封号,秦的善战和战场上的彪悍与蛮族有天然的联系,秦以东的国家都认为秦是化外之地,虎狼之国,秦灭掉东周所属六国,统一中国可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被蛮族所灭,只不过秦在准备统一和统一中国的几百年间逐渐的华夏化了,使我们忘记了它祖上就是蛮族。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几乎被蛮族所灭是在三国之后,司马氏统一中国,时间不长,十几年后就发生司马氏之间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西汉、东汉击败匈奴,北匈奴西迁远遁欧洲,南匈奴内迁依附汉庭,这些南匈奴后裔见晋朝元气大伤后,乘机举兵,造成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局面,公元307年,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逃往南方,史称“永嘉南渡”,中华文明之火种得以保存。但是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时间长达三百七十多年,部分汉族都开始胡化,在北方中华文化到最危险的时刻,平地一声雷出了个大英雄冉闵,被称为“屠夫天子”,他颁布《杀胡令》:“...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夺我祖庙。特此讨伐 ,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屠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所在...”以雷霆手段沉重打击了塞外入侵中原之游牧民族的嚣张气焰,在百年战乱中挽救了数百万汉族百姓的生命,保护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

第四次被蛮族灭亡的是北宋,南宋之际的蒙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GDP占世界80%,辉煌富有毁于一旦,谁也没想到,蒙元在攻取南宋的时候,已经先行占领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可见野蛮的力量有多强!

第五次被蛮族灭掉的是满清入关,这是明粉和狭隘汉民族主义耿耿于怀的事,但是满清认同中华文明,入关后迅速汉化,相当于是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的血液,给因儒化而弱化的中华文明增添彪悍与血性,凡满清铁蹄踏上的土地都是中华热土,凡满清刀锋下臣服的都是中华子民,满清恢复了强汉盛唐的荣光,不承认满清的功绩,那才是真正的汉奸,因为满清使中华的疆域达到冷兵器时代的极限而远超汉唐,他们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除了叫满族,拥有的是如假包换的中国心!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起伏和跌宕,有盘整和螺旋, 甚至是反复,有时文明之火看似熄灭了,但却用另一种方式潜伏于野蛮之中,一旦条件成熟,会以新的方式复燃,发芽,破茧而出,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有位历史学家心有余悸说,战争的好几个关节点我们差点输了,希特勒,日本人差点就要赢了,但是即便那样,文明的趋势谁也改变不了,那就是文明战胜野蛮,民主取代独裁...




土豆到底去哪里挖


我们找原因,总喜欢罗列出几条几条来!

其实,没有必要,抓住最关键的也就可以了!

第一,试想北宋,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领先的,不能说不强吧?可是,竟然灭了,可见不是主要原因!历史上强大的被以少胜多的例子还少吗?

第二,也不能归因于敌人太强大,这个理由更不成立,这我都不用说!

第三,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不能说北宋没有武将吧,不用你你有咒念吗?处处限制你,你能发挥吗?北宋建国就是武将从人家手里夺权而来,当然不希望被人也夺了权!可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修武,可能不会被内部人夺权,可是你管不了外部吧,把机会轻易的就给了外部,被外人轻易夺权是很正常的!

老百姓说的因果循环,北宋也没逃出去!


尚沃写给理想5555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应该明确灭亡北宋的金人不是外族,金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之一员。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在军事力量等方面不抵金人,尤其是冷兵器时代,金人为游牧民族擅长骑射,自然不是金人的对手。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文明成果。



冀城晨光


这其实是多方面作用的原因,很多史学家围绕华夏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以及西方历史中罗马波斯等曾经叱咤风云的帝国覆灭于所谓蛮族和游牧民族之手的原因观点不一,我觉得首先是战备不足。与游牧民族的小股突袭不同,传统帝国部队更习惯大兵团作战,与兵贵神速的游牧骑兵比较,处处被动,通常会经过漫长的骚扰战后被逐步击溃,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依靠马匹获得巨大的移动力加成,避免与大规模敌军正面作战,拖住主力敌军使其给养消耗过大,最后分割消灭,毛泽东的运动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最后击溃了国军部队。至于武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差距并不明显,石斧石矛一样可以造成杀伤,无法形成代差优势。


四海


我认为北宋灭亡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北宋被金朝所灭,最大的败笔是重文轻武,一般文官是军事主官,他们并不懂如何行兵布阵,导致北宋武将受他们的挚肘,无用武之地。

二,皇帝昏庸无能,任用奸小,列如蔡京、童贯之流,对外败得一塌糊涂,对内压榨百姓,导致起义频发,空耗国力。

三、军队臃肿,士兵久为战争,战斗力,纪律差,维一的一只能打嗯西军,还被拆的四分五裂。

综上原因,导致北宋灭亡,如有偏差,敬请讨论。


文学与风景


北宋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首先,北宋重文轻武,将帅调动频繁,主将没有自己完善的班底,兵将两不相识。而且,宋辽檀渊之盟后几十年没有大规模战争,和平日子太久,士兵普遍没战力,将军普遍没指挥经验。

其次,社会结构有毛病,宋朝重文,大量推行科举制,养着一群官员,而且宋朝官员俸禄普遍偏高,高到你不想贪污;北宋养着大量老兵;北宋末年宗室体系庞大;北宋重农抑商,大量人口从事商业,或被雇佣从事手工业。那么以上这些人吃什么?答案很简单,农民种的粮食,可是宋朝生产力就那么大,过多的人脱离农业,就会加大农民的负担,而且脱离农业的人都成了有钱的上流人士(除了兵),中国人有钱后就会兼并土地,激化农民矛盾,所以宋朝农民起义很多(这个起义后面还会提到)。

再者,背信弃义!!!上面说到了檀渊之盟,宋辽议和后,宋辽之主兄弟相称,数十年没有打仗,然后宋金私下签订海上之盟,背弃盟约,联合金进攻盟友辽国,灭了辽国。

然后,就是再次背弃盟约!!!前面说到,宋金签订海上之盟,联合攻辽。然后到了进攻的时候,金太祖派使者到北宋朝廷约定起兵时间,但当时北宋爆发了农民起义(就是《水浒》里的方腊),军队平叛去了,然后宋朝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把辽使软禁扣留了三个月。。。金太祖等不到回信,迫不得已,只能独自起兵。而海上之盟约定,宋金都不得与辽单独议和,宋徽宗却招降辽主天祚帝。

接着,就是贪得无厌,自曝其短,再次背弃盟约!!!海上之盟约定,宋共取辽国燕京,西京,金攻打中京,北京,东京,前面说过,宋因为由农民起义,扣押了辽国使者,导致金太祖只能独自起兵,然后宋发现辽大势已去,于是命令童贯率十五万大军进攻只剩7000守军的辽南京,然后战败了,宋由命令刘延庆率50万大军攻辽,辽反抗后刘延庆就跑了。。。之后南京降辽,宋进攻南京,让金彻底见识了宋的''高超战力''。然后灭辽中几乎没有出力的宋要求金必须履行海上之盟,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宋朝,金太祖立压众议,倒是同意了,但宋朝却又要了海上之盟里不属于燕云十六州的平州。然后宋又干了一个神操作,灭辽没出力的宋,答应了用钱粮赎回燕京,然后宋徽宗后悔了,赖账没给。。。。。。

最后,就是尽失人心。。。燕云十六州有大量汉人,本来对于归宋认同感很强,但宋的一系列神操作(张觉事件与之后金内部汉人起义,宋议和),让投降宋朝的辽国军队对宋心生恐惧(郭药师就是被吓反的),辽国汉人对宋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