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腰站镇后槐村农民周胜华,从小便是一个有想法、有主意的人,一旦认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当年,一个初中就辍学回家的农村孩子,没钱、没技术,在别人看来,似乎一生的命运注定了,也就种一辈子地、打一辈子工。

周胜华不服输,他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己种地也要做个“种地状元”。16年的时间,他把自己从守着6亩耕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粮人,变成了一个“新型职业农民”,人见人竖大拇指的“家庭农场主”。

他承包了1000多亩耕地,是我县连续多年最大的个体农场主;他创立了我县首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不断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要种植最好吃、最生态的蔬菜;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自己的“地盘上”完成了“一二三”产的融合

“好学习”的千亩农场主

“这是我2014年投资45000元购买的喷药机,每天能完成400多亩耕地的喷药作业……”11月23日,周胜华的家庭农场迎来了县农广校的学员们现场参观,他逢问必答,详细介绍自己家庭农场的所有情况。

200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周胜华,靠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萌生了搞规模化种植发家致富的念头。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临近的高唐县,每亩耕地的租金仅100元钱,他便跑到高唐县,试着租种了70亩耕地。

首战告捷,第二年,周胜华便把规模扩大到了180亩。第三年、第四年……周胜华在规模化种粮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种粮面积越来越大,周胜华倾尽全部家当连续购买了全套的种植装备,不断提高机械化种田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周胜华这些年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思想解放、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他参加过省、市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加过县农广校组织的农业学习。他跟着农业专家、教授,学习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的政策法规、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也结识了许多跟他一样勇于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互相交流经验教训,让周胜华受益匪浅。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周胜华在腰站镇、张华镇已经跨乡镇、跨村庄流转耕地1000多亩。

在农业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周胜华于2014年3月10日注册登记了“家庭农场”。同年,他的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也是我县首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如今,周胜华的“家庭农场”成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习基地,他自己也成了农机科技示范户。让所有的农民发家致富,周胜华毫不吝啬地向所有前来学习的农民朋友介绍自己的“创业经验”。

太阳能“蓄温”的绿色农业

设施蔬菜比粮食收益大,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周胜华当然不会错过。这两年,国家政策支持、市场前景良好,让他瞄准了绿色有机蔬菜种植。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走在张华镇的乡间小路,远远便看见两排太阳能光伏面板和一大片的蔬菜大棚,分外显眼。这是县开发办支持的产业化经营蔬菜大棚项目,也是周胜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战场”。

种过大棚蔬菜的都知道,当前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极端天气不能保温,影响蔬菜正常生长,进而影响了温室大棚的种植效益。对这些,周胜华一点也不见担心。

等进入周胜华的蔬菜大棚,记者突然明白了周胜华的“悠然自得”:大棚里温暖如春,鲜翠欲滴的番茄秧苗长势喜人。

“不仅棚内气温高,土壤温度也不用担心,完全满足我这西红柿的生长需要,保证春节前上市,一准儿有个好收成。”周胜华信心满满。

周胜华的信心源于这个“战场”的不一般:采用了最先进的新型太阳能蓄能温室大棚供暖技术,这也解释了棚外两排太阳能光伏面板的作用。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这项技术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光热转换系统进行热量储存,在地底不同深度埋三层热水管,在夜晚气温低或雨雪天气时,通过散热终端为温室供暖,能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和温室气温,促进果蔬生长。”周胜华介绍说。

同时,周胜华也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地洞式”大棚,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的步伐。“我之前的老式大棚,仅墙体占地就达到了40%,浪费的不仅是土地,也是投资成本和产出效益啊。”周胜华说。

如今,周胜华的温室大棚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避免土地污染以及保温效果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大棚建好了,周胜华又瞄准了高端市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2015年开始,他和辽宁省大连市某有机蔬菜公司成功合作,订单种植“贝贝”牌有机番茄。公司提供全程技术支持,种植过程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全部采用经过加工处理的牛粪等有机肥。

“种出来,尝一口,完全就是小时候的味道。”等到成熟,番茄会直接运到济南遥墙机场,直飞大连,直销超市,价格能到十多元一斤。

自家地盘完成“三产”融合

这些年,周胜华在科学规模种植的路上越走越远。期间,走过弯路,遇到过挫折。然而,他始终明白一句话:“遭遇过失败的重创,会更明白成功的方向。”

周胜华从未停止过创业的脚步。规模种植,为节省成本,周胜华自购了全套的种植装备。然而,如何能最大发挥这些机械的价值?2017年,周胜华带着自家的机械,成立了腰站镇益民农机合作社,为周边七八个村庄的2000多亩耕地提供种植服务。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原来是守着机器单干,也就农忙时用用,一年加起来干不到2个月,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成立合作社后,一年到头闲不住,收入自然不用愁。”手里的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周胜华很高兴。

手里有粮,却“丰产不丰收”。面对粮食价格持续低迷,2014年,周胜华开始为自己的粮食寻找出路——“玉米粉身为黄金,小麦碎骨为白银。我要酿造真正的纯粮食酒,自己延长产业链,加工增值。”

说干就干。周胜华当即高薪聘请来酿酒师,建起酿酒车间,申请营业执照,蒸馏、扬碴、降温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几年的时间,周胜华的粮食酒已经小有名气。

手里有菜,除了卖给别人,如何自产自销,产生最大价值?周胜华又合伙开起了饭店。饭店生意好,如今已经开成了连锁店。

一产种粮、种菜,二产酿酒加工,三产饭店自产自销。周胜华在自己的“地盘上”完成了三产融合。

平原全省首家!这位农民,一条“循环链”,“圈起”千亩田!

如今,周胜华创业的脚步又有了新方向。酿酒每年消耗的60吨粮食,对于周胜华的1000亩地来说,实在不算多,但却为周胜华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发展循环农业。

“酿酒每年产出的酒糟达到了90多吨,只要处理好了,就是养牛、养羊很好的饲料。”周胜华产生了下一步发展养殖业的想法。

作者 解桂颖 特约通讯员 王德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