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为何张五哥选择去给十三爷守墓,却不愿做侍卫?

南海派掌门岳老三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为何选择给老十三胤祥守陵?三个细节揭开真相!

一、

老十三胤祥病逝:

老十三胤祥本来身体就不好,又经过老八胤禩八王议政逼宫这么一折腾,本就命悬一线的他终于口吐鲜血,倒了下去。

当雍正帝前来探望的时候,我们仔细看当时在场的人,其中有个道士模样的被弘昼扶着离开……

我们前面一篇文章刚刚分析过,这个道士就是当年在伯伦不归酒楼,给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算命的那个神秘道士。后来给雍正帝研制神秘药丸的也是他,他就是贾士芳,也是他想方设法延长了老十三胤祥一个时辰的寿命,这才有了后来老十三胤祥跟雍正帝的对话。

雍正帝一来就像老十三胤祥表明自己之所以要抄老八、老九、老十的家,完全是为了江山社稷。老十三胤祥终于也没有再坚持劝他对兄弟好一些,而是提醒他康熙帝说过的一句话:

“干大事者必须找替身放在第一位!”

雍正帝显然没有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反而讲弘历应该没问题,直到老十三胤祥说出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这才让雍正帝陷入了深思,利用排除法先排除了弘昼,对于弘时,雍正帝就没有把握了,老十三胤祥临死前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总觉得,在他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再然后,就是郊外,雍正帝被乔引娣扶着,他的面前跪着张五哥,张五哥要放弃荣华富贵,要给老十三胤祥守陵,那么他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呢?

二、

张五哥要给老十三胤祥守陵的原因(一):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十三胤祥对他有救命之恩,这毋庸置疑,当年在江夏镇,面对胡教头的威逼,最后也是老十三胤祥蹦过去,打倒了他们。再到后来的张五哥顶替死罪,也是阿兰找到了老十三胤祥,是老十三胤祥面见康熙帝劫法场救下的张五哥。

关于这个问题,张五哥直言不讳,不仅对老十三胤祥直言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当着康熙帝的面也讲自己的救命恩人是老十三胤祥,最后雍正帝赐他黄马褂的时候,他仍然讲:

“奴才的这条命,是十三爷救下来的!”

在剧中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号称“侠王”,所谓的“侠”之精神,就是指有能力的人,他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而且大都上升到了为国为民的层面,是一种追求最高自我的精神。

整部《雍正王朝》中,到处都是勾心斗角,唯有一个老十三胤祥一直维持本心不变,对于这么一个侠王,我们当然希望有人能感恩他!要说跟老十三胤祥比较像的,也只有张五哥,当年在江夏镇也是张五哥“违规”替老四胤禛一伙找房子。

在老十三胤祥第一次被圈禁的时候,康熙帝打算赏赐张五哥的时候,张五哥也是直言希望能放出老十三胤祥。

张五哥此行为,就是真情的流露,作为有始有终的重感情的张五哥,此时必须提出替老十三胤祥守陵,不然的话,他之前所说的老十三胤祥是恩人,难道是逢场作戏?

此举既能报答老十三胤祥的救命之恩,也能在雍正帝心中增加分量,试问在勾心斗角的争斗中,哪里还能找到这份感情?

三、

张五哥要给老十三胤祥守陵的原因(二):

如果大家把张五哥想象成很简单的一个人,就是单纯的报恩,那也是片面的,他也是一个有心计之人。

有人说在江夏镇的时候,张五哥完全是撞运气,他根本就不知道老四胤禛等人的身份!

要说一开始不知道,倒有情可原,可是在老四胤禛一伙打死了几个人之后,张五哥选择的不是报官,而是协助他们处理尸体:

“这房间后面就是河。”

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完全是因为老十三胤祥的一句话:

“四哥,这还了得,明天把地方官叫来!”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句话,从语气上讲,可不是赶紧主动到县衙报官,而是等到第二天,派人叫地方官前来,敢这样说话的人,能是一般的人吗?

所以后来张五哥才壮着胆子跟胡教头对着干,胡教头也疑惑的说了一句:

“好小子有种,老子早想收拾你了!”

一个早就想,也就透露了,张五哥其实在江夏镇已经遇到麻烦了,这次碰到了老四胤禛一伙,他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而且他确实也抓住了。

从他一身高超的武艺就可以看出,他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试问哪个平民有这么一身好武艺,他师父是谁?

所以,他是有目的接近老十三胤祥等人的,随着老十三胤祥的病逝,他心中也知道,自己的靠山倒了,再在这充满阴谋诡计的朝廷生存,确实不易,与其说是为了报恩,不如说是为了保命!

四、

张五哥要给老十三胤祥守陵的原因(三):

最后一个原因就在于张五哥已经看透了这一切,他可是历经两朝的御前侍卫,自然离不开他的精明和小心翼翼。

对待康熙帝的时候,他的策略就是说真话,康熙帝对朝局有足够的把控力,只要说真话,自然就能保自己没事。但是在雍正朝情况就不一样了,有时候说真话也不一定能自保,比如那些清流们。

作为皇帝的御前侍卫,他见过太多父子成仇,兄弟残杀,大臣算计的把戏了,从他替任季安顶罪开始,到阿哥们为争夺皇位斗争,即使康熙帝都传位给老四胤禛了,还是自己拿着金牌令箭交给了老十三胤祥,再到后来的八王议政逼宫……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了厌烦,他更看重的是亲情,其实老十三胤祥从名义上讲还是他妹夫呢,最后老十三胤祥病逝前跟雍正帝对话时,就是阿兰哭泣着退下。

而且此时的雍正帝已经彻底挤破了老八胤禩的脓包,皇位是坐稳了,老十三胤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张五哥来说,基本也完成使命了。

看看那些手握权力不肯放下人的下场:

孙嘉诚是清官诤臣,结果呢?年羹尧年大将军多么威风,又是雍正帝的功臣,下场又如何?还有李绂,可是做到了直隶总督,又能怎样?上到廉亲王老八胤禩,还有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还不是被抄家了?即使是田文镜,有多少官员背后盼着他死?当然张五哥守陵之后还有一个刘墨林,还不是做了替死鬼?

反而老十四胤禵,心灰意冷,安安稳稳给康熙帝守陵,反而活到了最后!

这对于已经了无牵挂的张五哥来讲,守陵反而是一件肥差!不然的话,雍正帝的新政得罪的那些人,谁能保证下一任皇帝还能坚持执行新政?谁能保证那些官员不会对雍正帝身边人下手?

最后面对雍正帝送的黄马褂,张五哥心中有点过意不去,也就没把话说死:

“皇上,您得善养龙体,三年以后,奴才再回来侍奉你!”

其实作为雍正帝身边的张五哥,当然知道雍正帝现在的身体状况,他到底还能不能坚持三年,这是个未知数啊,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时候张五哥退出,方能自保,待新皇登基,对待张五哥态度如何,他心中并没有底!

所以,张五哥之所以选择给老十三胤祥守陵,一方面确实为了报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保,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使命已经完成,对这个世道已经失望透顶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张五哥,朕来问你,你认为众多皇子中谁最好?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奴才不敢说假话,我认为十三爷最好。

因为他救过你的命吗?

是,但也不是。

怎么说?

十三爷侠肝义胆,做人光明磊落,不背后使诈。奴才佩服他,认为他是最好的。

那你认为他也是最适合做太子的吗?

奴才,认为最好的也也不一定适合做太子,十三爷正直善良,不会拐弯,容易被人利用。

好一个张五哥,小小一个侍卫,竟然评判太子标准了。

奴才,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所以索性皇上问话,我就只讲真话。

好一个只讲真话,朕要赏你,说吧!想要点什么?

奴才,只想陛下赏奴才一个天大愿望,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说吧!朕答应你!

奴才,请求陛下放了十三爷(十三阿哥胤祥被软禁宗人府,实际上是康熙对其保护,历练心智的采取手段,康熙故意引出老十三话题,实际希望找一个借口放人。)

朕答应你!(康熙忍住了情绪,犹豫片刻答应了。)

张五哥与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里雪地漫步,正直太子被废,九王夺嫡的紧张时刻,康熙需要给心目中未来的储君培养更多的人才,十三阿哥胤祥是可以大用的,四阿哥胤禛已经被自己雕刻成了冷面王,他需要一个帮手。此外,通过江夏案处理,康熙发现张五哥是一个难得有勇有谋的忠孝仁义之士,把他留在身边历练,说不定可以派上用场。



康熙皇帝结束了超长待机,走的很匆忙,没有明诏继位储君,只是塌前临时遗嘱四阿哥胤禛继位,空口白牙人走茶凉,八爷党当然不认同,准备积极发动宫变,生死危亡之际,不起眼小人物张五哥出现了。张五哥拿出了先帝的金牌令剑,到宗人府释放了胤祥,接着调动京师周边军马,控制住了局势,为雍正顺利继位立下汗马功劳。



雍正继位了,张五哥仍然在宫内做侍卫,十三爷格外亲睐他,两个人合作扶持雍正皇帝。张五哥送别雍正爷潜邸时的师爷邬思道,邬思道赞赏张五哥为人,给他建议暗示他,雍正主子生性多疑,你知道这么多秘密,要当心啊!要找机会远离宫墙,一入宫门深似海啊!张五哥何等聪明的人,看多了皇家的骨肉相残,心里早有退意。

胤祥高负荷运转,导致电量不足,英年早逝,雍正主子正在为此悲伤,张五哥提出替十三爷守陵寝,当然会被认作忠义之举。张五哥服侍了两代君王,全身而退,难能可贵!


唐俊龙55398571


《雍正王朝》中的张五哥是个小人物,他武功高强,老实忠诚,做过康熙、雍正两朝带刀侍卫,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喜欢。十三爷胤祥病死后 ,他不恋荣华富贵,甘愿为十三爷守陵。难道是仅仅为报十三爷的救命之恩,我想绝非如此简单。



当年,张五哥被人骗入监狱做替死鬼。若非十三爷把实情告诉康熙,张五哥真就成了刀下冤魂。正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五哥因此受到康熙的赏识,钦点他为御前带刀侍卫。

有一次,康熙问张五哥,他这么多皇子中谁最好?张五哥说十三爷最好。康熙又问:那就是十三爷最适合做太子?张五哥回答绝对让康熙大铁眼镜:好人未必能做好太子,十三爷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从不暗中算计人。但他过于耿直,容易激动,容易轻信他人,因此,十三爷绝不是太子最好人选……张五哥一席话让康熙龙颜大悦,恐怕连观众都觉得这哪里像个带刀的侍卫,分明就是一个高参。由此可见,张五哥绝非一个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夫那么简单。



在雍正登基时,京城风云变幻,几个皇子虎视眈眈。又是张五哥在关键时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拿着雍正的金牌令箭,冒死到宗人府放出了十三爷,让十三爷重掌兵权,稳定了超局,稳定了人心。


伴着皇位的稳固,雍正就开始对他兄弟功臣们下狠手了。发配的发配,严惩的严惩,杀头的杀头,凡事和他做过对的,不顺眼的,几乎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张五哥是看在眼里,寒在心里,自古无情帝王家,这可能是他看到雍正毫不手软清除异己事最深刻感受。

所以,在十三爷病逝后,张五哥甘愿去为十三爷守陵,也不愿在雍正身边过胆颤心惊的富贵日子。他这么做 一方面是为了报十三爷当年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是明哲保身,远离朝廷是非之地。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雍正王朝》里的张五哥,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刑部冤案”被十三爷救下后,由康熙钦点留在身边做了侍卫,按照剧中设定的十三爷胤祥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不知不觉间,张五哥已经在宫中做了二十六年的侍卫,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此时也已经是年近半百的老人了。而张五哥最终选择在十三爷去世后去为十三爷守灵三年,并且留下了“三年之后奴才再回来伺候您”的心愿,雍正对此也大为感动,特意赏赐给张五哥黄马褂,以示褒奖。

那么张五哥为什么放着宫中的侍卫不做,要去给是十三爷守陵呢。我认为这既是张五哥人品的体现,也是张五哥智慧的体现。


第一,张五哥去守陵,为的就是去报恩,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如果不是十三爷,张五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冤死在菜市口行刑现场,十三爷连夜进宫禀告,救下了张五哥,不仅性命得以保全,还阴错阳差的做了康熙的御前侍卫,要知道,这个位置只有满洲八旗的上三旗子弟才能做的。同时,自己的妹妹阿兰为了报恩也进了十三爷府,受到了十三爷的恩宠,有没有名分姑且不说,至少相比于江夏镇的贫寒生活,已经富足了太多。而自己的老爹,非但没有再受置于任季安、刘八女一众的迫害,反而获得了保障。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十三爷,所以十三爷不仅对于张五哥有恩,对于张五哥全家都是有恩的,这份恩情值得张五哥对待自己的恩人,也是自己主子的十三爷,像孝子对待父亲一样,披麻戴孝,规制守陵。


第二,张五哥即将第二次经历皇子间的夺嫡之争,他也想避开锋芒。

十三爷去世,八爷党被彻底剿灭,接下来,雍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这个时候也是皇子们争夺储位最为关键的时刻。其实做为孝子的张五哥,并不像看到兄弟阋墙,让父亲寒心担忧的状况。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自己刚刚保住性命,没有办法进行选择,同时也是为了作为四爷和十三爷的内线进行报恩的话,那么这次,张五哥既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再度发生,同时也是不想选择站队,他只忠于康熙、雍正和十三爷,以及雍正最终确定的继位人,而他也选择暂时性的甚至是永久的逃避,来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公于私,于忠于孝都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张五哥确实也不愿意做是侍卫了。

前文也说了,张五哥已经做了二十六年的侍卫了,而去十三爷陵前守三年之后,不管是雍正在位还是雍正的继位者已经登基,都不可能再给张五哥一个侍卫的位置,张五哥可能就此被安排退休养老,或者到其他的部门任职。对于张五哥而言,此时他的品阶应该并不低,还有皇上御赐的黄马褂,再加上守陵的功劳,必然让自己所得到的职位和待遇也不会差。十三爷去世,可以说自己和妹妹都少了靠山,在报恩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和自己家人的未来,这也是张五哥的一种智慧体现吧。


雍亲王府


张五哥赤子之心,仁义无双,并不是一个心机boy,不要过度解读哦。

首先给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张五哥并不是不当侍卫,他是为了报恩。张五哥走的时候,和雍正皇帝说了什么,我们仔细看剧都可以知道,他和雍正皇帝说:“奴才给十三爷守陵三年,等三年后奴才再回来伺候您。”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雍正在他守陵期间也“仙山”了。

既然说《雍正王朝》,我们还是那句老话,放下正史,好好看剧。如果说剧中的十三爷胤祥仁义无双,那么张五哥就是他的影子。江夏镇张五哥一出现就是一副古道热肠的形象。胤禛和胤祥晚上没有地方住,张五哥做担保给两位隐藏身份的阿哥找了住的地方,十三爷也在这时候与张五哥的妹妹暗生情愫。



江夏镇百官行述,换死囚案和太子贪污案一连串事件,张五哥被陷害顶替任季安被判死刑。十三阿哥亲自找康熙说明情况,康熙亲临法场救下张五哥,并钦命张五哥为御前侍卫。后来老十三被关,张五哥为老十三求情,并且说老十三众阿哥最好的,但却不是最适合当太子。一句“奴才,只知道对皇上说真话”,把康熙帝心里说的暖暖的。康熙给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放了十三爷。


雍正继位后,张五哥继续护卫雍正也算两朝侍卫了。加上张五哥与雍正在江夏镇的缘分,张五哥一直被雍正当做自己人。曾经雍正对张五哥说,五哥名字起的好,人人都叫他五哥。又感慨“朕,多想有人再叫朕一声四哥啊”。雍正这样的肺腑感慨都和张五哥说,可见张五哥着实是帝王倾诉衷肠的好对象。张五哥这样一位赤子之心的人物自然一直记得十三爷的好。十三爷死后,张五哥为报十三爷救命之恩,去给十三爷守陵,雍正也发自内心的向张五哥说替朕守好老十三的陵墓。


张五哥心为赤子,仁义无双。


红雨说历史


张五哥做出去给十三爷守陵的决定,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报答十三爷对他们一家的大恩大德。


当初在江夏镇,胡教头劫持张五哥年迈的老爹,扬言要杀了张五哥,还当场扒开他妹妹阿兰的衣服要行强暴之事。危急关头,是十三爷仗义出手打退了胡教头一伙人,保全了张五哥一家三口的性命。

接下去刑部冤狱那一次,张五哥被逼去替奸杀寡妇的任季安定罪替死。命悬一线的时刻,又是十三爷引着康熙揭穿犯人有假的事实,避免了张五哥人头落地的下场。

牵着这两次大恩,张五哥一家全都盼着能有对十三爷感恩图报的机会。

十三爷第一次被关理藩院,第二次被圈禁在宗人府整整十年,身边从始至终不离不弃陪伴着的,全都是阿兰。

十三爷受太子热河“兵变”牵连被关押拘禁,也是张五哥接着机会从康熙那里求得了一个天大的恩典,亲自跑去理藩院放出了大恩人十三爷。

这个张五哥,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啊!

他一方面有着孝顺父亲、感恩图报的品性,另一方面又能时时刻刻坐对屁股的位置,保持着政治正确。就连面对九五至尊的皇帝康熙、雍正,他都能够准确察言观色。

有了这些,还能说张五哥是个泛泛之辈吗?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张五哥还能够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平常心,十分清楚自己在宫廷里所处的位置和处境,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都想得明明白白、处置得井井有条。

比如,当十三爷一死,张五哥就立马感觉到,自己这个皇帝身边的带刀贴身侍卫,不好再继续当下去了。

牵着妹妹阿兰与十三爷这一层关系,十三爷是事实上的张五哥妹夫。而十三爷又是雍正最为要好的兄弟,是钦封的铁帽子王。

有着这样深厚的背景,宫里的人自然要给张五哥几分薄面。即便是雍正对待他,也多多少少会顾及一下老十三。

然而,现下十三爷去了。人活着跟人死了,这可真是两回事。往后少了十三爷这座靠山,张五哥再在内廷外朝混起来,可就没那么顺风顺水了。

万一受命办差遇到个踩虚了脚、行差踏错,连个替自己说话、保自己一命的人都没有。

因此,倒不如以为十三爷守陵的名义,尽早离开险象环生的宫廷,求得个身家平安。


在小编看来,张五哥去给十三爷守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来以报恩为名,给恩人十三爷守陵,知道的人都会称赞张五哥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行。况且雍正那边也挂怀着英年早逝的十三弟,需要这么一个放心得下的人看护胤祥的陵寝。张五哥用守陵做理由离开宫廷,那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借口”了。

二来历经康熙、雍正两朝的张五哥,这些年耳闻目睹宫廷朝政的凶险深不可测,早已暗藏自保之心。政治漩涡搅动起来,连年羹尧、隆科多、廉亲王那样的护国勋贵、皇子阿哥都难逃凄惨的下场,更别提是他一个小小的侍卫了。

与其整天担惊受怕,躲避着不知道哪天就会来的凶险灾祸,不如趁早远离这个波涛汹涌的宫廷发,反而能获得个平平安安的善终结局。


竹山清溪涧


这问题乍一听真是“危机重重啊”,我从两个方面来看张五哥选择为十三爷“守墓”这件事,看他究竟是不是心机BOY…



首先,张五哥本身就是十三爷的人,十三爷救过张五哥全家的命,还娶了张五哥妹妹阿兰为妻,所以说,这十三爷就是张五哥的“天”。如今十三爷早逝了,张五哥选择为自己和全家的救命恩人“守墓”,非常顺理成章。雍正深知张五哥与十三爷的“关系”,所以尊重了张五哥的选择。



况且,雍正与十三爷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有张五哥这样的“心腹”为自己的好兄弟“守墓”,雍正求之不得。



再看张五哥选择为十三爷“守墓”有没有个人目的。当然有,张五哥虽然“根儿上”是十三爷的人,但他也“因此”跟随了两届皇上,从晚年康熙到中年雍正,张五哥知道了太多“宫廷内幕”……同时他对康熙和雍正的为人认识得比较清楚,后者比前者难伺候许多。



如此看,张五哥选择去给十三爷“守墓”很可能也考虑到了雍正的“因素”,虽然他口头承诺三年之后再回来伺候皇上,但这一去…很难再回来了。



回到问题核心,张五哥选择给十三爷“守墓”,却不愿做侍卫,他是想尽孝心,更想善终……


南瓜报告


张五哥之所以能在步步惊心的朝廷中稳如泰山,靠的无非两点。第一点是康熙老爷子的赏识,第二点则是张五哥与十三爷的特殊关系。康熙老爷子赏识张五哥,是因为他对待康熙一心一意,绝不逢迎,而是将自己的心里话抛出来给康熙。这让整日活在歌功颂德声音中的康熙如逢甘露,所以张五哥得到了莫大的恩赐,被提拔为康熙的贴身侍卫。

而在康熙驾崩以后,张五哥迅速的判断好了局势,那就是要站在四阿哥胤禛这一边。他带着皇帝的金牌令箭释放出来十三爷,为胤禛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得以继续在雍正皇帝身边担任贴身侍卫。而在雍正朝,张五哥的地位扶摇直上,他本身虽然只是一个四品的御前带刀侍卫,但是他的妹妹阿兰是朝中最有权力的怡亲王福晋。谁敢小觑这个时时刻刻伴在雍正皇帝身边的男人呢?

但是十三爷的去世却让这个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五哥的牌不好打了,他必须要另寻出路。特别是在十三爷去世之后,雍正帝的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要油尽灯枯。如果雍正帝也随着十三爷黯然而逝的话,那么张五哥在朝廷里哪里还有立足之地。

到那个时候,自己不过是一个四品的侍卫,自然是任人摆弄。那些以往嫉妒张五哥的人自然是鱼贯而出,极尽嘲笑之能事,说不定还会给张五哥下绊子。人心之险恶,张五哥在刑部的大牢和刑部的公堂之上想必已经领会的很深了。而阿兰虽然贵为福晋,但是她一没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出身,二又没有为十三爷生个一男半女,她在王府中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所以张五哥必须要在此之前为自己谋一份出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一份荣华。他久在雍正身边,焉能不知道雍正与十三爷兄弟情深,十三爷去世时雍正几欲哭死。所以只有向十三爷尽孝,为雍正守卫十三爷陵墓才会让雍正感激。而感激之下必然是雍正对张五哥的厚厚赏赐和对阿兰的殷切看护。而在张五哥辞别雍正的时候,雍正竟然亲自将张五哥送出宫门,还特地赐张五哥黄马褂一件,以示恩宠。

张五哥的选择是对的,雍正在十三爷去世以后,身体也一日不日一日,他在亲手结果了弘时以后。亲笔御书传位诏书,将其置放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雍正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众所周知,乾隆帝对自己父亲的那些做法是极看不上的,他欣赏的是康熙大帝的那些仁政,时时刻刻向康熙看齐。

就像康熙六次巡幸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一样。乾隆登基之后,就对雍正的许多政策进行了修正,对他的用人政策也进行了修正。以雍正自己颇为推崇的三大总督来说(李卫、田文静、鄂尔泰),乾隆则颇不以为意。对雍正遗诏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乾隆帝也是极尽羞辱之能事(大概就是为配享太庙一事)。

就连雍正帝重点打击的那些亲兄弟,也统统让乾隆放了出来,然后该加爵的加爵,该升官的升官。老八老九虽然被雍正从玉牒除名,但还是被乾隆给复命。至于先帝的御前侍卫,乾隆帝自然也不会再用,至于他们去哪里,那就由不得他们自己选择了。或是授个小官,或是外放,这和天子近侍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张五哥的做法是极妥当的,他在乾隆登基之前就远离了朝堂,这样就没有人会把目光再放到他的身上,他也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攻击。故而张五哥的选择是非常知进退的,是非常明智的,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时代到头了。索性自己提前布好退路,以免浪大翻船。

守陵一生,远离朝堂,换来的是余生安稳,后代富贵。

以上。


逆流时代


看了几个问答,觉得大家有些解读过度。

要说张五哥一点心计都没有,确实低估他,毕竟人家也是经历了两朝的御前侍卫,而且还在康熙驾崩的关键时刻,助胤禛夺取皇位,这都充分显示了张五哥的能力。但是,说他最后自愿选择去给十三爷守墓,是他审时度势,想借此而远离是非之地、保住自己、家人乃至子孙的谋略,这就有点解读过度了。



我个人觉得,张五哥想去给十三爷守墓,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张五哥始终对十三爷怀有感恩、敬佩和崇拜之心。十三爷于危难中救下了险些被斩首的张五哥,并由此捅出了刑部的惊天大案,张五哥对其感恩戴德,还为他的古道侠肠而感到敬佩和崇拜。后来康熙问他哪个阿哥最好,他直言不讳地说是十三爷。



第二,张五哥是十三爷的亲戚,所以对他还怀有亲情。大家可能很少注意到,张五哥和十三爷是亲戚关系,因为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嫁给了十三爷。张五哥恐怕是感慨自己在世上再无亲人,于是出于亲戚之间的亲情,决定为十三爷守墓。

第三,张五哥或许也是在感慨宫廷之中的人情淡漠,骨肉相残,对世道感到失望透顶,才选择了去守墓。

张五哥作为江夏镇的一个普通的小民,自从卷入了任季安案以来,就饱尝了世间冷暖。几个大小官员一句话,他就被顶包去执行死刑;老父亲康熙尸骨未寒,亲兄弟就互相争起了皇位;雍正推进改革,动了权贵的既得利益,八爷胤禩便以此为由头搞起了“八王议政”,亲兄弟之间再次骨肉残杀。看到了这些,张五哥肯定会心灰意冷,觉得与其在这世间看他们残杀,还不如安安静静地陪着十三爷说说话。



个人觉得,张五哥都是一个晶莹剔透的人,任何对他腹黑和恶意的揣测都不大符合电视剧对这个形象的定位


达摩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封建皇权下活得更久。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为老十三守灵就能够说明他是一个聪明人,对现实看得很透。 这一和雍正登基前的师爷邬思道很像,都懂得进退。

张五哥要为老十三守灵,主要还是因为他懂得一个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


作为皇帝的侍卫,他很清楚皇帝是非常人,皇帝的喜怒哀乐都不是可以轻易去揣摩的,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皇帝讲究的是权谋心术、驭人之道。尤其是雍正这样在争夺皇位的道路上九死一生,更讲究帝王之术。

在雍正眼里,或者说在帝王眼中,只要是为了王朝能够长治久安,那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牺牲的。

张五哥先跟随康熙,在陪伴雍正,见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又见到邬思道的激流勇退,他一定会想得特别透彻!


老十三对张五哥有救命之恩,为这位贤王守灵反而于心无愧,又能更加得到雍正的赏识,保证自己的家族圣恩不断。

剧中的老十三虽然贵为满洲亲贵,但也是少有的对普通人有情谊的人,对人的和善也使他得到了贤王的称呼。

张五哥家中遇难,如果不是老十三出手相助的话,张五哥恐怕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在封建皇权的时代,是特别值得珍惜的一份感情。

所以张五哥后来冒险向康熙请罪,就是为了报答老十三的恩情,树立了在康熙眼中的忠义形象!


雍正登基后,张五哥选择为老十三守灵,自然又加重了自己在新君心中的份量!

为什么这么说?

雍正登基后在面对老八党的咄咄逼人时,是张五哥及时拿着金牌令箭找老十三救驾,为雍正化解了第一场危机。

雍正对老十三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他登基后需要树立自己治国严谨,但也拥有真情的皇帝形象。

此时张五哥提出了为老十三守灵的要求,正好符合了雍正内心深处的渴盼,再次为雍正解决了一个难题。

这样犹如及时雨的侍卫自然会打动雍正那颗坚硬的心。


纵观《雍正王朝》,邬思道的进退那是他清楚自己的谋略已经不适合坐上皇位的雍正,所以必须远遁,否则是否能活下去是要打问号的。

而张五哥的进退对他来说却是最合适的上上之选。他选择为老十三守灵,不仅对他忠义形象的树立更加坚固,同时又躲开了政治上的是非之地;最后还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同。

这样的人如果不能荣华富贵一生,不能恩泽后代是说不过去。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