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穿上黄色马甲走上街头让总统滚蛋,这种场面我是从未见过,不过对于法兰西人民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上上周末已经是法国“黄马甲”运动的第四周,这场示威游行活动伴随着打砸商店、纵火烧车、袭击警察、毁坏古迹,文明的欧洲人再也忍不住要展示粗鲁,而这场骚乱的导火索竟然是“几分钱的事”。

法国政府宣布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别征收 6.5 欧分与 2.9 欧分的燃油税,目的是为了兑现《巴黎气候协定》,把增加的部分收入投放到可再生能源等能源过渡计划的开发。2018 年来法国燃油价格已经上升了约 20 %,面对燃油再一次提价人民表示不能忍,于是乎文明国度的大规模不文明行为就此爆发。

法国总统马克龙是一位具有绿色梦想的年轻执政者,但是他的梦想还是被“黄马甲”给搅“黄”了,12 月 4 日法国总理菲利普宣布暂停上调燃油税,随后又取消了上调燃油税的决定。

就在法国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比利时人民也穿上了黄色的反光马甲,似乎这样一件醒目的衣服可以使他们抗议油价上涨的决心更为坚定。而根据来自义乌小商品城的最新消息,“黄马甲”运动还将持续并可能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因为义务商贩已经收到大量黄色马甲的订单……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欧洲的抗议可能还会持续,执政者们可能还会妥协,但传统能源的未来已是不言而喻。对于执政者而言权衡人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和对新能源的推广力度格外重要,而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如何转身拥抱新能源是一项巨大挑战。

固化的大众集团与其不破不立

在写这一片段前我突然想起一年前我有幸与某国企领导倾谈,他毫不吝啬地向我聊起他们曾探讨过的各种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思路,我也如醍醐灌顶一般。但当我问到落地情况的时候,他显然有些失落。而“稳定存量,避免增量”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

大众集团在 2017 年拥有 63 万名全职员工,在 27 个国家有超过 100 个生产基地,旗下产品从摩托车一直覆盖到重型卡车,去年一年的总产量达到 1070万辆,盈利超 100 亿欧元。如果你对 63 万名员工这一数字没有概念,那么,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德国沃尔夫斯堡市总人口只有 12 万多。

对于德国而言,大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巨大的体量以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变革层面来看并不是件好事,毕竟“小船好调头”。

此外,困扰大众转型的因素还来自工会,欧美的工会可不是介绍对象和筹办跨年晚会这么简单,所有涉及工人条件待遇的问题工会都有可能出面干预,闹不好还会组织个罢工游行之类。Elon 极力避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在特斯拉成立工会就是不希望受到其束缚,但可怜的大众,监事会过半席位都被工会控制着。

在今年传统车企不约而同地嗅到了汽车革命到来的气息,对于大众这样一个传统汽车业巨头而言,这是可怕的讯号。不转型或转型不成功,这一巨头就面临这被颠覆的可能,所以坐以待毙不是个好办法。大众需要一个敢于大破大立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迪斯( Herbert Diess )。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迪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元老,他上一个东家是老家慕尼黑的宝马。迪斯来到大众之后并没有像一个新人一样事故圆滑,他依然保持着特立独行。不坐专车不乘专机,开着 up! 乐呵呵,他与大众集团的普通员工别无二致。

迪斯要先拿“人”开刀,与工会拉锯战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实现全球裁员 3 万人的计划。精简员工仅仅是第一步,迪斯随后就在高管会议上“大放厥词”称只有三分之一的高管能按照他的期望工作,三分之一的人纯属多余,中间三分之一,必须早做打算,到底是全情投入还是彻底出局。新官上任三把火,迪斯这番言论一定惹怒了一些人,不过迪斯根本不会 Care 这一点。

除了精简人员和“恐吓”高管,迪斯还把精力放在了削减成本上,他要求每一个子品牌每年要省出 100 亿欧元,工厂与办公室要提高 30% 的效率。

此外,迪斯还想让大家更有危机意识,上个月的大众集团监事会上迪斯说:从目前情况看,德国汽车在 10 年后仍保持全球领先的可能为 50% 。在这场监事会上,迪斯再一次如愿以偿,监事会通过了迪斯的 2018 – 2023 中期发展规划,并同意在电动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和数字化领域投入 440 亿欧元。

接下来就不仅仅是危机感了,在这个月初大众集团的产品战略负责人乔斯特(Michael Jost)宣布 2026 年将会是大众集团推出最后一代燃油车的时间,随后这一消息得到大众新闻发言人的证实。

大众敲定了时间表,这对于燃油车研发人员而言这是无比糟糕的消息,但是大众还是这么做了,并且与前文提到的工会达成协议,对可能因转型而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额外的就业保护(难道是去卖大众香肠?)。就算这项决定会使一部分人 feel sad,但是迪斯还是希望让更多人觉醒,让大众坚定转型的脚步。

电动化的大众依然是人民的“大众”

有钱心不慌,拿到钱的迪斯接下来就要开始伟大的变革之路,电动车首当其冲。

大众集团会将三个原有的德国工厂改造为电动车工厂,在2022 年左右会在欧洲再建设一座电动车工厂。而在中国,2021 年前将会有六家工厂投产大众集团旗下的电动车型。未来两年时间,大众旗下品牌将会在中国推出 30 款新能源车型,2020 年,大众集团计划在中国市场交付大约 40 万辆新能源汽车。计划到 2025 年,投放 50 款车型,电动车销量达到 250 万辆。

目前阶段,电动汽车的成本要显著高于燃油汽车,特斯拉 Model 3 被认为是为“普通人”开发的电动汽车,但是目前它的售价任然无法达到“普通”水平,虽然 Elon 说大概再过五六个月 Model 3 的起售价就可以到 3.5 万美元,但是马一龙先生的不守时可是出了名的。对于特斯拉来说,Model S 和 Model X 已经为它树立了一个高端形象,并被贴上了科技、先进、智能等各种标签,即便是 Model 3 的售价没有那么低也会有人抢着买单。但是对于大众而言,这一切很难成立。

对于大众集团来说,或许奥迪的品牌溢价能力都远不如特斯拉,所以如果想让其电动车产品不脱离“大众”,大众集团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进而降低售价。而对于我们来说,像大众一样的汽车巨头加入电动车博弈,更能说明电动化时代的到来。

大众集团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平台化,这不仅仅是电动车,在燃油车上大众也是这么做的,大众的电动车平台 MEB 有很高的兼容度和灵活性,可以装载圆形、软包或是方形电芯,也可以适用于轿车、MPV、SUV 等多种车身形式,尺寸调节范围也要明显强于燃油车平台。MEB 将来会在保时捷、大众和奥迪品牌中共享,甚至可能会与福特旗下的电动车型共享,而这一切的举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与此同时,大众集团还在考虑伙同 SK 在欧洲建设电池工厂自己造电池,这是因为目前的动力电池领军企业无论是 LG、三星还是宁德都在亚洲,大众非常担心这些亚洲企业无法及时供应电池而影响其生产进度,其实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把占总车成本超过 40% 的电池握在自己手中也是大众电动化路线中的一个重要打算。

大众集团首席策略官 Thomas Sedran 表示,根据预测,纯电动车制造成本将会在 2023 年首次低于同级别燃油车制造成本。而那一天将会是迪斯和大众集团所翘首期盼的未来。

自动驾驶让大众举棋不定?

比起坚定的电动化信念,在自动驾驶方面大众集团显然有些难下抉择或者说难以决定如何押宝。今年年初大众宣布与硅谷自动驾驶公司 Aurora 合作,这家公司由谷歌、特斯拉及 UBER 的前自动驾驶主管人员联合创建,此外还有 Space X 的前软件工程负责人加盟。

不过就在上个月 Aurora 拿到授权成为了宾州首家可以在公共道路进行无人驾驶实验的公司之际,迪斯却想要豪掷 137 亿美元收购 Waymo 仅仅 10% 的股份,虽然这一打算被监事会扼杀,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大众并不打算把宝压在一家公司上。除了 Aurora 和 Waymo,相传大众集团还在同苹果无人驾驶项目Project Titan 展开洽谈,接下来又会有什么火花目前还无从得知。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大众的举棋不定其实也不难理解,大众在电动汽车领域尚有一些经验和资源可用,但是在自动驾驶方面大众属起步阶段,在奥迪自动驾驶团队努力攻坚的同时找到可靠且实力不俗的合作伙伴对于大众集团而言至关重要,体量巨大的大众很难押宝在一家“创业公司”身上。

欲做电动车老大,大众何德何能?

做惯了老大的大众集团依然渴望在电动车领域拔得头筹,不过面对特斯拉这样的强劲对手,大众有何底气?

大众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宏伟的梦想。迪斯是学习机械工程和制造科学出身;曾在全球汽车零件巨头博世公司工作 10 多年,从供应商的角度了解了汽车生产与制造;在宝马工作 20 多年,他管理过工厂、采购,也管理过公司在全球的摩托车业务及其零售网络,后期也负责过研发业务。迪斯极其丰富的履历让他拥有了丰富的生产、制造、销售、研发及配件供应方面的经验,能将这些经验集于一身的人少之又少。

同时,今年 2 月成立,负责大众集团电动车业务的 E-Mobility 部门执行长吴博锐( Thomas Ulbrich )此前在大众担任生产和物流董事,拥有丰富的生产和物流经验。相较于之前从未从事过汽车行业的 Elon,大众集团电动汽车的领导者们显然拥有更多的经验。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此外,工厂数量和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使得大众有更强的生产能力。纵然特斯拉有着极强的技术实力,但是在生产上还是让 Elon 忙得焦头烂额,产能爬坡对于特斯拉和 Elon 本人而言都是极度痛苦的过程。对于大众而言,这个过程至少不会这么难熬,大众集团在全球 100 多家工厂和 60 多万名员工经过改造和培训就可以开始全情投入电动车的生产,相比全球造车新势力们从零开始建设工厂,大众速度真的可以快到飞起。

再者,大众集团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而这也必将是支撑大众完成转型并成为电动车领头羊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7 年全球企业研发费用里大众集团以 1022 亿排名第三,仅次于三星和谷歌,是汽车行业排名最靠前的企业。电动车的研发也是件烧钱的事,而既有的体量巨大的燃油车业务则为大众集团的资金提供了坚实保障。

谁将是电动车的巨头?

被罚建设的充电桩或将成为大众推进电动化的有力保障。因排放作弊事件,大众在美国被罚花费 20 亿美元建设充电桩,大众子公司 Electrify America 将在2019 年中期在 17 个城市和高速公路上部署 484 个直流快速充电站,之后还将会有三个周期的建设。

大众建设充电桩虽然是被罚,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充电桩并非像特斯拉那样专用,但大量的快充桩建设使得大众在充电领域又得以跟进一步,也为其电动车的大规模销售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2018 年,我们终于看到传统车企巨头们不再嘲笑特斯拉,不再固执地发展存量而畏惧变革,不再畏首畏尾地做尝试而是大破大立的朝向新方向迈进。

虽然目前大众、奔驰、宝马以及一众传统车企巨头们似乎还没有拿出让人们为之惊叹的产品,但我们起码可以预料未来的智能电动车不会仅是特斯拉一家独大,我们会有像如今燃油车一样甚至更丰富的优秀的智能电动车可以选择。

这样,才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