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都是幾千人的作戰,撐死幾萬,不再有明初那種大兵團作戰呢?

龍巖他爸爸


明朝中後期出兵打仗,一般幾千人,多則數萬人,再不沒有明初那麼浩大,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戰爭規模小了;其二、軍隊建制改變了;其三、財政赤字嚴重了。明朝前期對元朝作戰,對內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屬於統一戰爭時期,因此戰爭規模大,參戰人數多。後期主要平定各地叛亂、平定倭寇之亂等,因為戰爭規模小參戰軍隊少。當然萬曆三大徵及對後金的戰爭,規模還是較大,出動的軍隊也是數萬人以上的級別。

明朝前期中期的軍隊組成是地方軍戶加上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其中地方軍戶是平時耕種,戰時從軍的農民軍,京師三大營才是明軍精銳。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親率大軍五十餘萬北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大軍半數戰死,明朝軍旅世家多數沒於此役。之後明朝恢復了三大營,但是戰鬥力嚴重下降,軍戶制嚴重不適應新的戰爭需要。

在平定倭寇的戰爭中,明朝發現國家的軍戶軍隊不堪一戰,而戚繼光訓練的軍隊屢創倭寇。戚繼光的軍隊採用募兵制,也就是職業士兵,不戰時訓練領餉,作戰時領餉加獎勵。軍戶制的士兵自食其力,平時訓練耕種,戰時才臨戰上陣,加上軍官的剝削壓迫,軍戶的士兵戰鬥力不行。明朝後期可戰之兵都是募兵,他們打不打仗都要錢,而錢是明朝最缺的東西。

明朝是一個重農仰商的社會,老朱本身農民出身,所以對百姓收的稅很低,但是各級官吏對百姓徵收的稅多。天下承平日久,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特別是朱姓百萬皇族對百姓的剝削十分嚴重。這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十分低,明朝成了典型的國窮民窮官富。要打仗就要花銀子,特別是募兵制後花的銀子更多,因此平定叛亂一般出動幾千人,多的時候數萬人,頂多十餘萬人,否則國家就沒有錢支持戰爭了。


大秦鐵鷹劍士


這是瞎說,明代戰爭用兵南北方區別很大,在南方補給距離短,且有部落僕從兵,幾十萬是常見的;在北方主要應對低烈度的劫掠作戰,加上能依靠的只有朝廷的戰兵,所以經常是幾千人的作戰。如果真到了嚴重的時候也會大兵團作戰,諸如壬辰戰爭、薩爾滸、沈遼、廣寧等多次會戰。

(廿二史札記)

在清代有一個大歷史學家讀完22史,寫了一本札記,就叫《廿二史札記》,其中一條就寫道:“有明中葉戰功固不足言,然南北更有迥異者,大率用兵於南,則易於蕩掃;用兵於北,則僅足支御。”明朝南北方作戰的效果不同。

同時他也指出南方用兵規模大。認為南方作戰用兵規模大,主要是能就近調用民兵、土兵,兵餉花的少還容易集結部隊,不用只用官兵(和引入民間力量、資源、資本是一個概念)。

(平播之戰用兵24萬)

事實也確實如此,韓雍討大藤峽用兵十六萬,劉顯討都掌蠻用兵十四萬,李化龍討播州楊應龍用兵二十四萬,其中官兵有六萬(大體是官兵佔三成)。

我最近在《安南奏議》裡面記載了嘉靖年間明朝計劃出兵安南的兵力規劃。我來分享下。

兩廣需要出兵(不包括雲南部分)如下:

(土司地盤)

陸地上正兵分為三路,每路哨漢、達、狼、土官兵伍萬名,合計十五萬。

援兵對應也分為三路,每路兩萬,合計六萬。

奇兵分為兩支,每支兩萬五千,合計五萬。陸地上隨軍後勤人員需要一萬人。

在海上舟師3萬名。

合計三十萬部隊,當時廣西能立即調發的官兵只有一千多,土兵有八萬。

可以看出當時明軍在南方戰場作戰規模還是很大的,之後的奢安之亂作戰規模也很大。對歷史還要具體分析,不要輕率下結論。

(奢、安兩土司分佈區)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主要是不同的時期對手不同。

明初的對手主要是北元。公元1368年,元惠宗(順帝)妥歡帖睦爾從大都(今北京)北撤至上都(今正藍旗境內)和應昌(今克什克騰旗境內),統治全中國的元朝滅亡,明朝建立。但是,所謂“百足之蟲,死而未僵”,元朝皇帝退居草原後,仍保留了相當強大的實力,國號、年號一應照舊,史稱北元。明洪武五年,實行衛所制度,全國有軍士一百二十萬人。北元軍力“控弦百萬”之眾,與明軍相比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明初與北元的戰爭,是兩大帝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例如,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兒璋發動第二次北伐,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由木憐道出發,赴和林為中路軍; 曹國公李文忠為副將軍,由帖裡幹道出發為東路軍;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由納憐道出發為西路軍,合騎兵15萬,三道並進,出征漠北。但此戰缺損失慘重,尤其是徐達的中路軍,在嶺北被王保保的聯軍擊敗,死傷數萬。可見此時北元蒙古還是很強悍的。

而反觀明朝中後期的戰爭,如萬曆三大徵,打擊倭寇,與後金的戰爭,還有剿滅農民起義等,基本上都是平叛性質的,不需要出動龐大的兵團。當然,後來,後金反而越打越強,明朝確越打越窮,養不起大規模的兵團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動員能力。建國初期,國家機器運行自如,各項資源能及時調配,為戰爭服務。經過長時間的運轉之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頑疾,各中問題都出來了,在軍事體系上表現得尤為嚴重。比如明初創建的衛所制度,到了後期完全崩壞,衛所兵幾乎成了軍官的佃農,完全不能打仗。各級軍官吃兵餉,喝兵血,軍隊空額的現象觸目驚心。國家的財富大量在商賈,士大夫手中,國力並不能轉換為軍力。打仗時,將領依靠的幾乎就是自己為數不多的家丁。


一卷青史


主要看作戰對象,中後期作戰對象無外乎倭寇,海盜,流民土匪起義軍。這些都不是成建制的大兵團。其實和滿清韃子還是有幾次大戰的,尤其是洪承疇的20萬兵馬在松山覆滅


教育才有未來


不想有的人軍權太大。這是每個朝代的相似


清豐眼鏡店taobao


後勤保障不允許,明朝後期國庫空虛,根本支撐不了大規模作戰


路過蜻蜓219199867


在此謝謝大家的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