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娃哈哈31年成長之路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是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讓我有機會成長為一名企業家,也是改革開放使娃哈哈從校辦工廠發展成中國最大的民族飲料企業。”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如是說。作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宗慶後見證了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發展,也見證了娃哈哈這一大型民營企業在改革時代的茁壯成長。

艱苦創業 從無到有

1987年4月,宗慶後承包了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靠代銷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賺一分一釐錢起家。同年7月,宗慶後以花粉銷貨款和5萬元銀行貸款作為原始資金,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為杭州保靈公司代加工花粉,開始了娃哈哈的創業歷程。

為了擺脫代加工產品受制於人、無法長期生存發展的問題,1988年,根據獨生子女不願吃飯、偏食、營養不良的狀況,娃哈哈在浙江醫科大學營養學系朱壽民教授指導下,成功開發出自己的第一支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

由於功效突出,解決了小孩子不願吃飯、營養不良的問題,兒童營養液一投放市場,就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隨著響徹大江南北的廣告語——“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一炮打響,迅速走向全國,成為企業的拳頭產品,公司名稱也於1989年從“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變更為“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

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推向市場後,由於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不斷刷新銷售業績。1990年,娃哈哈銷售收入即突破億元大關,利潤超2000萬元,企業產值、銷售額、利稅、利潤等經濟指標呈直線增長。通過“從無到有”的突破,企業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

從小到大 躍居龍頭

1991年,為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市場需求,僅有100餘人的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在杭州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以8000餘萬元的代價有償兼併了擁有廠房面積6萬平方米、職工2000多人的國營老廠——杭州罐頭食品廠,創造了“小魚吃大魚”的奇蹟。

娃哈哈兼併杭州罐頭廠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校辦企業兼併國有企業在國內尚未有先例,兼併之後,娃哈哈利用產品優勢、資金優勢和市場優勢,迅速盤活了杭州罐頭廠的存量資產。僅3個月後,原本虧損4000多萬的杭罐廠就扭虧為盈,當年娃哈哈銷售收入、利稅就增長了一倍多,第二年銷售收入就達4億元、利潤7000多萬元,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歷史性突破。“百日兼併”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4年底,娃哈哈積極響應國務院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號召,投身西部開發,創造性地以“移民任務與移民經費總承包”的改革思路,兼併了涪陵地區受淹的3家特困企業,組建娃哈哈涪陵有限責任公司。娃哈哈以成熟的產品、成熟的技術、成熟的市場,輔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勁的品牌優勢,使涪陵公司一舉打開了局面,產值、利稅連年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涪陵公司累計完成銷售收入93億元,實現利稅17.5億元。

此後,娃哈哈“西進北上”、靠近消費市場就地設廠的戰略步伐越邁越大,在西部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不斷建立分公司,迄今已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共建立了180餘家分公司。這些分公司直接解決了13000餘人就業,還間接解決了農民的農產品出路問題,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貢獻。這也使杭州的娃哈哈成為了全國的娃哈哈,一舉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

轉型升級 從大到強

娃哈哈三十一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創新,從跟進創新到引進創新,再到自主創新及全面創新,通過創新取得領先優勢,佔據主動。娃哈哈成立了集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研究院,推出了以營養快線為代表的系列新產品,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企業依靠產品自主創新,實現了“從大到強”的轉變。

娃哈哈一路走來,從無到有,飽嘗艱辛;從小到大,歷經風雨。在宗慶後的領導下,娃哈哈已成為一家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在全國建有80多個生產基地、總資產近400億元、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型飲料企業集團。截止2017年,已向國家繳納稅金568億元,為消費者奉獻了琳琅滿目的優質產品。

談起創業31年來的心得,宗慶後總結道:一是堅持主業發展,堅守實體經濟。能夠經受住各種誘惑,踏實做好飲料主業,實現了比較穩健的發展。二是小步快跑,不做沒有能力做的事情,沒有負債經營也沒有貸款。三是不斷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創業初期實力弱,就跟在別人後面搞跟進創新,在別人的基礎上稍微改進一下;有一點實力了就搞引進創新,把國外的技術和產品引進來進行本土化的改造打開國內市場;成為龍頭企業後就必須自主創新,而且要成為引領行業、引領消費的標杆。

對於改革開放,宗慶後常懷感恩之心。“我們民營企業都是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發展起來的,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我們施展才能的機會,也就沒有我們今天事業的成功。娃哈哈有幸成為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受益者。我們要更加奮進有為,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