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2018年10月29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离开了我们,享年50岁。

2018年10月30日,一代“大侠”金庸也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

10月底的一周本来平淡的出奇,但就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却听到了两位我们最熟悉的人离世的噩耗。

很多人还沉浸在昨天李咏离开的悲痛中,今天晚上却不得不接受金庸老爷子的离世。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写这篇稿子之前,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写,写出来会不会被认为是蹭热点......

一年前,还在办公室和同事闲聊,感慨道:“我们这一代可能是最后一波看金庸书的人了。”

而就在刚刚回家的路上,我开着车,朋友坐在后面,突然告诉我,金庸去世了。相信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以为是虚假消息。我抱着不相信的语气说道:“怎么可能。”

半信半疑的打开微博,才知道金庸去世已悄然登上热搜。

回到写这篇稿子的初衷,扪心自问,写这篇稿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蹭热点。只是怀念我心中的这位大侠——金庸。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对于一个成长在电视蓬勃发展的95后,我们对金庸一定不陌生,也一定看过改编自他小说的电视剧。

金庸先生真名叫查良镛,金庸不过是他的笔名。(小时候一直以为金庸就是真名呢,后来才知道金庸先生把“镛”一分为二,取名金庸)

1955年,查良镛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自此之后,金庸这个名字开始家喻户晓,甚至走进所有华人的内心。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在浙江,查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在当时曾有诗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曾给他们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亲自书写匾赐与查家:“嘉瑞堂”。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海宁查家



而谈到金庸的家族氏人,更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

比如他的表哥徐志摩,还有堂哥著名诗人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是他的姑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他的表姐,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

出生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这让金庸的才华从小就显露出来。15岁的时候,金庸就出版了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也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

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从小的耳濡目染,金庸慢慢长大。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金庸开始担任《东南日报》的外勤记者。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金庸和梁羽生,右为梁羽生,2009年逝世



1950年金庸在《新晚报》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与梁羽生一个办公桌。

等到50年代中期,由梁羽生,金庸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开始在香港盛行。金庸更是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在随后的17年间,金庸写下来15部巨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一部《越女剑》。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而这些著作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影响,有句话这么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著作。”

我在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时候,梁文道说:“在海外很多地方,很多华人中文不太好,而他们能够读懂的一些中文作品那就是金庸的小说,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过,世界上有一个老早统一了全华人,那就是金庸。”

海外的华人能通过武侠小说来了解中国的文化。那个时候,我才深刻明白金庸的影响力有多巨大。

金庸的作品有一股魔力,总是能让你进入他营造的武林江湖中,而在他的江湖中,那里月白风清,充满着快意恩仇,侠骨柔情。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哪怕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威力不减,收获的是更多的粉丝。

陈世骧是《天龙八部》的粉丝,曾评价该书“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李开复也曾在自传中表达他对于金庸的喜爱,说他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说,把每一本金庸小说都读了整整五遍。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更是将金庸视为自己的偶像。后来有机会见面,两人相谈3小时后成为忘年交。金庸还送给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马云则用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圣地来命名公司房间,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马云和金庸




金庸的武侠世界还有另一个表达方式,那就是电影电视剧。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射雕英雄传》,不管是83版的黄日华翁美玲,还是94版的朱茵,张智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83版《射雕英雄传》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94版《射雕英雄传》




小时候特别想成为郭靖,觉得他好幸运,不仅能遇见黄蓉,还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武功。虽然忠厚老实,但是傻人有傻福,总能化险为夷。

还会和同学一起自称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觉得威风凛凛,降龙十八掌,弹指神通,蛤蟆功更是成为了小时候的招式。

再到后来的神雕侠侣,杨过古天乐和小龙女李若彤简直太般配了。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95版《神雕侠侣》




而李若彤也成为了我小时候的白月光。

还有《倚天屠龙记》,苏有朋的版本深入人心。张国立饰演的混元霹雳手成昆让人咬牙切齿的恨。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03版的《倚天屠龙记》


对了,还有《天龙八部》《笑傲江湖》。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97版《天龙八部》


这一版实在拍的太好,导致我前两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只要听到熟悉的音乐,我就知道乔峰带着bgm出场了。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01版《笑傲江湖》


老爷子到底承包了我们小时候多少电视剧?相信我们对江湖的概念十之八九是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剧。

电影也是,只要和金庸挂上名的大都成为了影史经典。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李连杰的张无忌,巩俐的天山童姥......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后来识字多了,开始看小说,第一本看的就是《笑傲江湖》。一口气看完全本后,我被《笑傲江湖》里的“江湖”深深折服。才发现,电视剧电影版本的根本拍不出其中的侠气。

桃谷六仙的顽皮戏谑,充满喜剧性的张力,想想五霸岗上的聚会豪气冲天,各路英雄豪杰给令狐冲治病送礼多豪迈!而这些只能凭借读者的想象才更完美。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小说本体的力量远比影视剧更大,我在书中才认识到了前所未见的江湖。再到我的弟弟妹妹们,可能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就是金庸的影视剧,很少捧起小说来看了。

可能我们是最后一代读金庸小说的人吧,但是金庸的影响绝不在我们这一代之上。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等到更了解金庸之后,才发现金庸的才华简直就要满的溢出来了。

他还和黄沾,蔡澜,倪匡并成为香港四大才子。写流行曲的沾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碰到一起,更成为了香港文化的代表。

他们四人肆意洒脱,而金庸更成为他们的老大哥。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金庸,倪匡,蔡澜,黄沾


如今,黄沾和金庸都先后离世,也不得不让人唏嘘可能一个时代已经过去。

刚刚打开微博,都说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失去,眼看着一个个大师离开我们。我们害怕,惊慌,无奈。面对一个时代的消亡,我们措手不及。

但是反过来想,也许是他们把时代的交接棒交到我们手中了。从前是我们听着他们的传说,以后则是他们看着我们。

神雕侠侣里说:“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我们要感谢辈出的大师们,给我们充满希望的故事。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金庸之前在采访时说过,希望死后一二百年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那就满足了。

不知道时间的长河是否会淹没《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但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却是金庸先生永远刻在我们骨子里的。

郭靖又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读金庸的人了



都说上帝需要武侠小说,于是金庸去了。

不,上帝不需要看武侠小说,我们才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