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从不可惧,没有告别才是

癌症从不可惧,没有告别才是

导读:

2018年10月25日,年逢五十的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癌症是无情的,而癌症虽然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然而这四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和癌症作斗争,虽然中间人类略有所获,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癌症都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状态。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纳税。

—弗兰克林

2018年10月25日,年逢五十的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在他去世四天后我们才从各个渠道得知这个消息,而消息的来源也是从李咏的妻子哈文微博里得出。李咏在他患癌的17个月里,脱离了大众的视野,虽然全心在美国接受治疗,但终因病去世,不仅让人感到悲痛和无奈。即使如他这般,全力治疗,但也难以逃脱疾病的魔爪和癌症的无情,令人唏嘘。

癌症从不可惧,没有告别才是

癌症是无情的,而癌症虽然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然而这四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和癌症作斗争,虽然中间人类略有所获,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癌症都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状态。我们从一开始的外科手术,到放化疗,CAR-T治疗以及到现在的生物免疫等等,我们攻克了一个个的热点,但仍然面临着数以万计的困难和未解之谜。我们知道了P53的作用,也研制出了针对肺癌的靶向药物,可是在面对大多数癌症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除了胆怯以外便是死亡。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听到癌症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看到了死亡。癌症=死亡,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看法。

癌症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基因遗传、环境因素、个人习惯、饮食起居等等都有着关系。而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体内也存在着癌基因,这些基因在人体内和正常基因一样,表达、转录以及复制等。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外部条件,那他们和我们体内的正常基因并无什么不同,甚至我们体内的癌基因对于机体功能的正常维护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体内没有癌基因,那便没有我们。

我们对于癌症的恐惧源于它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得了癌症就意味着生命的时间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时间里,当时间一到的时候,人的机体便会失去功能,人的脏器会衰竭到不再发挥作用。

可是,癌症真的可怕么?换句话说,当我们不幸患癌之后,我们是否必须要以恐惧的心理来面对这个不速之客。我们是否一定要在恐惧、不安甚至是自责悔恨中度过剩下的日子?

答案从来都不是的,但是我们却一直在这么做。

学会告别,人终归会死的。

无论我们以何种疾病原因离开,机体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便会自动老化、逐渐失去功能,就如开了多年的汽车,当发动机无法再提供动能供车身上路的时候,那么留给这辆汽车的也便是死亡。

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目前还没有学会接受这一点。

人们只能够接受生,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他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人濒临死亡之际仍然要求着医生上最好的药,给予最好的治疗。当患者身上插满了管子、用尽了药物之后,他们仍然希望死亡不要到来。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孝意,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延长自己家人的生命,即便那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对于患者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可这并不重要。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患者。她所患的疾病是肺癌,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做全身PET-CT,结果提示已经发生了转移。在她得知了自己所患的疾病之后,没再要求自己的儿子带她去北京或者上海,虽然她儿子拼命要求。她在我的医院住了两周,来的时候整个人已经瘦弱不堪,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五十岁的人。她问我,自己还有多久。我安慰她,让她好好接受治疗。可她却对我说,“陈医生,你无须瞒我,我知道自己的这个病。我只是想在自己走之前好好地和家人告个别。毕竟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没法确切地告诉她,只能大致估计个时间。我说完之后,她似乎在突然之间释然了,我能够从她的眼神里看到平和和安静,她似乎也在等待着这一个结果。

她还告诉我,“如果我出现了意识不清等情况,请你们不要抢救,请让我得以尊严的离开。这是我唯一的要求。”

两周之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遵从了她的“医嘱”。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医生,似乎应该有些话要说,可是当真要打算说的时候,却感觉开口万难。我和她的儿子一并将她送到了车上,看着她离开,突然感觉人生无常,也大致是这般。

一周之后,在一个午后,突然有人给我打来电话,一接原来是她的儿子,他是这么对我说的,“陈医生,谢谢您。我母亲走的时候很安详,没有什么痛苦。她和我说了很多事情,说我小时候常喜欢跟着她去工作的地方,还告诉我她很想念我的父亲。她一开始非常惧怕死亡,可后来又想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对于死亡,我们不可避免,我父亲也是,我母亲也是。我母亲很欣慰,她说她已经接受了这一切,但是唯独害怕我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她在那个时候还想着我,想到的却不是自己。那天她握着我的手,让我不要难过,说有我这个儿子她很骄傲,也很幸福。他希望我快乐。陈医生,谢谢您,谢谢您在我母亲走的最后一程还在鼓励她,安慰她。”

癌症从不可惧,没有告别才是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练就了钢铁之躯,但殊不知,其实我们也不过只是一介凡夫。

我记得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最好的告别》(原名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里说过,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而对于终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把生命时间的长短当做终点的好坏,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忽略了生存的质量、患者是否满意以及他们能否及时的和最亲密的人予以一一告别。

我记得三毛在回忆荷西时写道:荷西在婚后的第六年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而三毛的父亲在三毛逝去之后想起三毛时也曾说过: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人生终归有长短,而癌症的出现则加快了这个过程,人类在面对疾病时虽拼尽全力,但对于癌症我们还依然在探索的路上。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会有人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离开,我们既痛心,但也无能为力。不过既然人终有一死,而癌症也不过是让这个最终归宿提前变现的产物,那癌症倒也不再可怕,毕竟从古至今,没有人有幸得以永生。如果我们在肉体弥留之际,活得开心、幸福和满足,在离开时能够和自己所爱的人一一予以道别,感谢他们的陪伴,那也不至于无憾。毕竟死亡从来都不是背叛,忘记才是。

我相信咏哥在去天堂之前已经和家人做好了告别,他来到世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家人带来了温暖,他虽已远去,应是无悔在世间一遭。

谢谢你咏哥,愿天堂没有癌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