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截图

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今天上午已经破亿,不知这部电影是否会像他的上一部电影《路边野餐》那样,再次在电影界掀起波澜。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

尽管早在去年就听说了贵州新晋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但直到昨天听说《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即将破亿,才急急地在昨晚把它看完。

我是在被窝里捂着被子看的,现实中的寒冷和黑暗与影片中的柔和色彩以及镜头下无比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了我温暖。

这样一部被“诗”贯穿,以及以梦作为剧情叙述的关键点,甚至还有一段长达42分钟长镜头的电影,说第一遍能把它看懂的人不会多,因为很多人的“懂”意味着解读。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路边野餐》海报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路边野餐》获得的几个大奖都偏向于艺术,这本身就需要观影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修养越高解读则越复杂)。

从剧情及电影表现形式以及电影类型来说,贯穿整部电影的导演个人的诗作,虽然在剧情上起到了一些点醒作用,但诗句本身就很需要观众的理解能力。

此外,一部据说只花了不到20万成本的电影,剪辑几乎只在段落剪辑与整体色调上做了功夫,显见特效与特别的道具。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美吗?

本来刚看完的时候打算再看一遍后才来写影评,可当我去豆瓣看了一些豆友的解读之后,突然觉得我应该尊重我第一观感来写,二刷三刷无非是去捕捉剧情上的遗漏和不理解的地方。

而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并不需要去整理剧情,因为除了那段长镜头,它展现的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段,甚至时间上都似乎不连贯。

有很多片段,比如开头医生给病人看病、挖掘机下坡、老歪给摩托车紧螺丝、陈生去山头上坟、一些人在台球馆打台球等等片段,很多这样的场景都通过摄像头“窥探”的方式给我们真实的展现出来。但这样的场景其实在真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难道导演的意图仅仅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把它搬上大屏幕吗?

我认为不是。如果仅仅如此,很多镜头是没有必要展现的,就以上说的那些片段都有“浪费”镜头的地方,甚至上坟的那段路上一路开摩托车没有一句话台词的场景更是多余,难道仅仅为了配一段背景音乐推进电影节奏?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我想导演在整部电影中真正想展现的是生活的真实样貌。

这和贾樟柯拍的《小武》、《站台》等电影比较类似。

而《路边野餐》最让许多影迷甚至电影人津津乐道的是那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

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拍摄手法的许多“创意”都被探索得“所剩无几”,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市场的利润收入,当然也不能排除电影制作团队的人才众多和导演的个人才华展现。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草根乐队

将现实生活展现得最彻底的也正是这42分钟的长镜头。

从摩的车一直打不了火使得喜欢的姑娘洋洋坐上了别人车的青年卫卫开始(有趣的细节是洋洋坐卫卫车的时候是侧坐,坐别人的车的时候她却选择了跨坐);

到仅仅几分钟的路程卫卫却黑了陈升20块随后又被其他几个因为被抢生意的青年蓄意捉弄而遭受“恶报”;

到陈升帮忙给他解开车锁并要求免费载他到车站的“大人不记小人过”;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再到陈升剪发时偶遇神似已故妻子的发廊女郎;最后到演出现场不会唱歌的他唱了一首儿歌送给发廊女郎随即坐车离开才结束。

这段长镜头不但表现了荡麦的市井街头,表现了卫卫追求心上人洋洋的不知所措,还表现了陈升重逢“故人”的意乱情迷以及难过辛酸。

就像陈升自白时说的那句话:像梦一样。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从追求爱情到经受变故到“故人”重逢,这中间涵盖了多少年的光景,又包括了多少的情深意切?陈升自己不知道,镜头前的我忍不住回想时,也答不上来。

用镜头表现真实,这真实又包括了时间变幻,物是人非以及惶然迷乱的心境,是《路边野餐》带给我的最大观感。

电影中的确多次用钟表、广播的方式通过时间来告诉观众故事的时间关系,但电影最后的“时间倒流”似乎又在提醒着观众“时间”只是我们的一种物化标准,而真实的生活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其实很多热爱生活的人,只会追随心中的内在需求而活着,而不是要用我们很多现代人提出的“规划时间”、“利用碎片时间”等等为了获取成功而总结出的路径。

因为我不禁要问,那个酒鬼活着为了什么?老歪活着为了什么?花和尚活着为了什么?即使是茫然迷乱到梦与真实分不清的陈升,他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最关注时间的是那个还没长大的卫卫,而长大以及逐渐老去的那些人,其实都想忘记时间。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而我是这么理解《路边野餐》的:诗为生命的宣泄,意是色彩的狂欢。

我是土生土长在贵州山区的人,电影里的许多场景我都见过,尤其是好几次出现的台球馆。

记得上初一的时候,除了日常上课,整天沉迷于和伙伴一起打桌球,甚至拿到荣获全级第一名而得到的几十块奖金的第一时间,是拿着钱去还了台球馆欠下的10块钱的台球费。

那时候每天的零花钱最多也就2元,往往1元钱是常态,其中5毛钱是用来吃早餐用的,而打台球输一局要5毛钱,那会的长征烟又是最少买两支,也要5毛钱。因此,基本上不吃早餐。

这是关于台球的往事。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此外最常见的是电影中雾气弥漫的自然风光。西南山区或许是因为高山密布且水系众多的缘故,雾是非常常见的,无论春夏秋冬,凡是有雨的天气,都能看见雾。

生活其间的确会有写诗的冲动,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得认识字,或者至少要有诗这个意识。

这个意识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去通过语言简短地描述出来表达一种内心需要迫切表达的东西。

在我小学开始具备了一些文学知识,了解了一些诗词后便陆续的写了一些在很多人看来都谈不上“诗”的句子,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内在表达,是否是“诗”并不重要。

就像毕赣说至少他每个月都会写那么一首,但并不在意别人是否能读懂。我想无论写诗还是写别的,其实对于作者而言更多的是在意自己是否写出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这便是我想说的诗是生命的宣泄。生命即我们每一段过往的真实生活。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当然,现在我倾向于写文章,很少去写诗了,或许是长大了,看到的东西更多或者更杂乱了,而自己写诗的“本事”不足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对于这部电影而言,贯穿整部电影的诗句结合镜头里的画面和所谓“剧情”,就仿佛导演个人的另一种宣泄方式,或者说更高级的宣泄方式。

毫无疑问的是,毕赣做到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何谓“意为色彩的狂欢”?

狂欢往往意味着许多人的加入与参与,而所有电影的观众,正是这场狂欢里的每一个人。

看影评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到《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充满了诗意,一方面离不开贯穿整部电影的诗句本身,一方面离不开整部电影镜头下凯里、荡麦和镇远这三个地方的自然环境。

柔和中带着优美,朦胧中带着哭诉,真实中带着梦幻。

无论是破烂寒酸的市井街头,还是宛如仙境的雾漫山河,抑或火车奔袭时的时空抽离。都让整部电影在色彩搭配上都简单却意境深远。

仿佛这样的电影让每个观众感觉只要拿起相机走到那个环境下自己都可以捕捉,甚至能比电影拍得“更好”。

这便是意为色彩的狂欢。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过亿,那你看过《路边野餐》吗?

剧照

而这狂欢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在通过娱乐商业电影满足了“猎奇”心理之余去留意一下身边的真实,去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往生活。

狂欢留不住时间,更给不了我们生活的动力。

最后用导演的原话作为结束:诗就是自己和自己喝酒,电影就是和大家喝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