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如何错失统一全国的良机?

北国白雪犹凝,江南绿荏已遍山。悠长的古钟,静静弹吹着青翠的薄雾,掸起几缕炊烟,萦耳不鸣。初春清晨,暖鸭未呷,郁郁葱葱,最是养心。

只是清凉山上,却难清凉。

南唐皇帝李璟敬罢禅香,匆匆离开清凉道场。他眼窝深陷,目光无神,两道法令纹犹如铁索,深锁笑颜,不见春暖,唯觉余寒。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已过“不惑”的李璟,却像一位闺中愁春的女子,不闻阁外春音,却思一派春意。

李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的王朝,已是李渊以来第三个以“唐”为国号的国家。自安史兵变,北方战乱不断,水患不绝,经济遭到致命打击;相反,江北淮南,经济代之而为全国之冠。这里广袤千里,土地肥沃,成为天下粮仓;这里盐茶盛产,商贾不绝,成为天下都会。

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割据江淮,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史称杨吴或南吴,后以江都府为都。这是一个自建立伊始,就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国家,也是当时唯一能够独立叫板中原的南方政权。

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如何错失统一全国的良机?

杨行密

杨行密死后,随他起兵的谋臣徐温逐渐掌握了实权。这期间,南吴夺取江西全境,随即将国策转为扬文制武、休养生息、睦邻友好。唐末曾遭战火毁坏的淮南经济迅速恢复,南吴的国势越发强大。

徐温之后,执掌南吴命运的是其养子徐知诰。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废黜吴帝,登上皇位,以齐为国号。不久,他又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唐室后裔,改国号唐,以江宁府金陵城为西都,史称南唐;李昪则被称为南唐先主。

南吴本来就以匡复唐朝作为自己存在的合法依据,如今李昪连国号都改了,进取中原、“恢复旧土”更成为南唐招揽人才、对抗五代朝廷的政治旗帜。

然而李昪却放慢了统一的脚步。在他眼里,与南唐相邻的吴越、闽、楚三国征讨起来耗时费财,得不偿失,不如与他们息兵安境,争取战略时间增强国力。南唐真正的敌人是北方朝廷,中原兵祸不断,早晚还会生变,那时南唐再发兵北上。待平定了中原,南方诸国自可传檄而定。

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如何错失统一全国的良机?

李昪

李昪的统一方略,与王朴的《平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朴要拿南唐开刀,李昪欲用中原试剑。王朴要取江南后,尺书招降天下;李昪欲夺中原时,传檄收复河山。可是李昪的方略,要比王朴早了十余年。李昪缺少的,只是中原大乱的机遇。

李昪能等,但他的儿子李璟等不了。

李璟继承皇位后,进一步削弱武将的力量,全力扶持文人上台。在他的领导班子里,除了老臣宋齐丘,其余皆是陈觉、魏岑、查文徽、冯延巳、冯延鲁等文学之士。宋齐丘曾是李昪最重要的谋士,但如今早已蜕变成玩权弄势的老官僚;至于陈觉等五人,素有“五鬼”之称,他们虽然文采华丽,却治国无能,并联合宋齐丘党同伐异,将孙晟、韩熙载等有志之士排斥在外,还鼓动李璟对外招讨,以建功立业。

正是在这样的仓皇之下,李璟乘着福建、湖南内乱之际,南并闽,西灭楚,交后蜀,结北汉,联契丹,居然也将南唐的版图扩张到史上最大,隐然有席卷江表之心、并吞八荒之势。

李璟自鸣得意,于是建千春阁,起百尺楼,云衣霓裳,临江赋和,好似千里江山,万里雍容,早随二月春风,尽入他文华锦袖。

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如何错失统一全国的良机?

李璟

然而阁有千春,难留一温;楼高百尺,柱陷沼沚。

南唐的金碧辉煌,不过乱世浮华。李璟沉迷风月,不能自拔;将相醉生梦死,文恬武嬉;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征讨闽、楚两国,更是择帅非人,兵骄无纪,又在当地横征暴掠,大失民心。最终,闽中七州,南唐只占其四,湘潭五镇更是得而复失。

两次军事行动,唐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更重要的是,诚如李昪所料,这时的中原再度生乱,发生了契丹灭晋的“开运之祸”。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李璟的主力却深陷南方泥沼,根本无力北向。待到后周建立,慕容彦超起兵反抗郭威时,李璟才派出军队企图浑水摸鱼,结果鱼没摸着,反弄了一身腥。

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如何错失统一全国的良机?

南唐国地图

缥缈十三年,李璟不过赢得“惆怅落花风不定”,他发誓此生再也不对外用兵,他知道,自己错过了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淮水边的一声大喝,终于惊得李璟夜阑酒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