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臨死前,為何下旨把江山歸還李家?她不是傻,是發現了祕密

“一塊無字碑,功過任人評”。

千秋史冊裡,武則天無疑是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女性。

她是正史上唯一被承認的正統女性皇帝,還創造了極負盛名的大周之治。

在她即位的多年裡,國家興盛,人民安泰,讓許多男性帝王也自愧不如。

而在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時候,她又將自己一手造就的國家歸還李顯,致使大週二世而亡。

因此惹得後人紛紛猜測,武則天為什麼要將江山重新送回李氏手裡。

是內疚?還是有什麼不得人知的苦衷?

武則天臨死前,為何下旨把江山歸還李家?她不是傻,是發現了秘密

首先,關於如何立太子,是每代皇帝都面臨的難題。

太子的選擇不僅關乎著自己的家庭內部爭鬥,更是關乎著國家日後的命運。

因此立太子向來是皇帝末年,最為慎重的事情。

而當時,如果武則天讓武承嗣等武姓人氏繼承皇位,那麼就意味著周王朝的延續。

但如果將王位傳給李顯等人,那麼就意味著重新將政治權利還給李氏的大唐。

兒子改朝換代,還是侄子繼承家產?不得不說,確實是個艱難的決定。

而就在武則天猶豫兩難的時候,她的寵臣狄仁傑首先發起衝擊。

他直接對武則天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意思是如果侄子武三思即位,那麼肯定不會將姑姑武則天的靈位放在太廟裡,自古以來就沒有這樣的事情。

但如果武則天的兒子上位,根據古代以孝治國的策略,武則天去世後肯定還是煙火鼎盛,無人敢輕辱。

隨後狄仁傑接著問道:“侄子親於陛下,還是兒子親於陛下?”

這個問題都不用思考,肯定是母子關係更牢靠些。

於是這便成了武則天,傳位李顯的第一個誘因。

隨後是武則天瞭解到,自晉朝以後,每個時代的更迭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就是將亡國的皇室成員,全都屠戮殆盡。

而武則天雖然有親手掐死女兒安定思公主,毒死了大兒子李弘的嫌疑。

但那是爭奪權利所付出的代價,自古成王敗寇,如果她不這麼做,可能連自己都保全不了。

而當她擁有足夠的權利後,考慮的就是“虎毒不食子”。

因此讓武三思上位是肯定不行的,這樣等於她親手葬送了自己兒孫的生機。

於是,武則天心中的天平開始慢慢向李顯傾斜。

武則天臨死前,為何下旨把江山歸還李家?她不是傻,是發現了秘密

然後就是,關於立太子的問題上,朝中大臣分成了涇渭鮮明的兩派。一派力保李顯,一派立諫武承嗣。

而其中李派,佔了朝臣的大多數,他們主張立李顯或者李旦為太子。將國號重新改為大唐,皇帝李姓。

而武派則恰恰相反,他們以武承嗣為首,認為既然國號已經修改就不應該反覆的改變。

況且現在是武氏天下,就應該立武家後裔為帝。

但在兩派爭奪中,李派籠絡了眾多的官員,人數佔優勢。

而後他們集體上奏要求將李顯從廬陵召回,並且多次死諫,拋頭灑血也在所不惜。

這使武則天明白,如果自己立武三思為帝,那麼李氏朝臣肯定會掀起內亂。

她一手建立的盛世,可能因戰亂便頃刻間就化為烏有。

因此一番思索後,武則天開始放寬對李顯的控制,決定立李顯為帝。

武則天臨死前,為何下旨把江山歸還李家?她不是傻,是發現了秘密

但沒等武則天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時。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便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趁著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之際,率軍發動了兵變。

他們連同禁軍浩浩蕩蕩五百餘人,一路衝入宮中。

然後直接在武則天面前殺死張易之、張昌宗。

隨即包圍了武則天的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被迫無奈,只能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

其實縱觀武則天末年時的舉動,便可以看出,當時她已經明悟了皇位肯定要歸還李家。

這是人心所向,也是女權在男權社會下的無奈。

只是她心中的謀劃還沒來得及施展,就因為身體虛弱被李派大臣搶了先機。

因此只能黯然落下罵名,晚年鬱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