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詩歌節詩歌展現喚醒原鄉和見證當下的力量

上海國際詩歌節詩歌展現喚醒原鄉和見證當下的力量

開幕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圖

10月20日上午,第三屆上海國際詩歌節在上海龍美術館開幕,包括本屆“金玉蘭”獎獲獎者丹麥詩人亨裡克·諾德布蘭德、法國詩人菲利普·湯司林、阿根廷詩人格拉謝拉·阿勞斯、比利時詩人傑曼·卓根布魯特、匈牙利詩人伊什特萬·凱梅尼,中國詩人歐陽江河、臧棣、翟永明、趙麗宏在內的中外詩人悉數到場。

本屆詩歌節主題為“詩和我的故鄉”,重在詩歌的國際交流、融合與互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語境下文學傳播與鏡鑑的精神之光。在五天的時間裡,中外詩人將和上海市民一起,通過詩歌朗誦、研討、對話等形式,充分體現出詩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與打造方面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上海國際詩歌節詩歌展現喚醒原鄉和見證當下的力量

趙麗宏

上海作協副主席、詩人趙麗宏在開幕致辭中談到,詩人的吟唱無不和自己的故鄉聯繫在一起。作為上海人,一說起故鄉他就會想到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這次開幕式剛好就是在黃浦江邊。在趙麗宏的童年記憶中,除了外灘那短短的一段,黃浦江是無法走近的,是無法親近的母親河,但是現在碼頭和工廠都消失了,建成了成了濱江公園,變得更加親切。“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難想象,這也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上海創造的奇蹟。”

當然,故鄉不僅是地理的故鄉,也有心靈的一面,趙麗宏稱之為“心靈的原鄉”——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性之光。“地理上的故鄉會變,但心靈的原鄉永遠不會變。”趙麗宏說道。

上海國際詩歌節詩歌展現喚醒原鄉和見證當下的力量

亨裡克

榮獲此次“金玉蘭”大獎的丹麥詩人亨裡克·諾德布蘭德於1945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生。自1966年發表第一部作品《詩》後,諾德布蘭德隨後又出版超過三十本的詩歌集。他還出版了多部散文集,短篇小說集,兩本兒童文學和兩部小說。他的詩歌廣泛涉獵日常生活細節,獨標一格,以意象的力度、明晰的風格、雄辯的聲音和對獨特世象情境的描摹廣受讀者激賞。近年來其創作影響力播撒流轉於歐洲各國,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廣泛稱譽,被公認為歐洲及全世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亨裡克·諾德布蘭德說,他一直很討厭大城市的生活,但來到上海幾個小時就愛上了這裡,“我在這裡感受到的快樂會跟隨我一輩子”。他年輕時粗粗學過中文,讀過中國古典詩歌譯本,但隨著年齡增長几乎都湮滅在記憶當中。當他來上海,看到方方正正的中文字時,他沒想到那些年輕時的記憶都被喚醒了。

更讓亨裡克驚訝的是“沉睡了那麼多年的中國古典詩歌也都一一甦醒了”。“雖然你在我的詩歌中找不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具體參照物,但我知道潛移默化地影響在我的作品當中無處不在,只要仔細辨認,就能找到它們的痕跡和元素。”

作為中方詩人代表,歐陽江河在發言中談到,從2012年到現在6年裡,他曾6次到上海參加與詩歌有關的活動,其中4次都是國際性的。在這6年裡,他親身體驗到上海急劇變化的過程:由一個生產的、消費的城市轉變為一個有文化含量的、重視詩歌和藝術的城市。

“詩歌作為一種在文字中的旅行,通過翻譯,我們穿越了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個人記憶,最後彙集在稱之為詩歌的故鄉。”歐陽江河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語言正在失去“原文”的性質,一種混合的、媒體的、操作性的、經濟的語言正在出現,而詩歌的存在價值就是要保留語言中古老的故鄉般的“原文”性質。

上海國際詩歌節詩歌展現喚醒原鄉和見證當下的力量

歐陽江河

歐陽江河認為,亨裡克早年學到的中文古老的字眼開始復活,他讀到中文古詩開始還魂,“這就是詩歌偉大的喚醒的力量、保存的力量、糾正的力量。”在另一方面,詩歌除了對古老記憶和文明的喚醒力量之外,它還有表現當代生活變化的能力。

“比如,美術館窗外黃浦江畔的塔臺、正在移動的船隻,詩歌不僅要處理黃浦江的風景,還要處理工業遺留物的轉換。它們從勞動工具轉化為視覺上的對應物和存留物,所有這個過程的發生,詩歌也得面對和處理。”在歐陽江河看來,上海這三十年的變化比過去幾千年加在一起都要劇烈,“詩歌要面對和書寫這個奇蹟,要留下詩歌見證力量。”

“上海這座城市,光靠被建造還不夠,一定要被書寫過,被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詩人書寫過,才可以稱得上偉大。”歐陽江河這樣說道。

據悉,本屆詩歌節將於10月25日閉幕,主辦方將為亨裡克·諾德布蘭德頒發“金玉蘭”獎獎盃。詩歌節期間,在上海作家協會、上海圖書館、龍美術館、上海植物園、華東師範大學、思南公館、崇明區和靜安區圖書館等地將舉行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中外詩人交流會暨《上海文學》“第三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特刊”首發式、詩歌論壇、詩歌朗誦會、中外詩人崇明雅集、詩人和青年學生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