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經濟和金融始終是分不開的

(本文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萬里智庫學術指導——吳曉求)

吳曉求:經濟和金融始終是分不開的

1978年中國的GDP是3500億,到2018年將會達到88萬億;而人均GDP也從100美元左右發展到現在的9000美元。這是經濟的成就,其中金融起了特別重大的作用。這40年來,金融的指標顯然比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快得多。

舉例,1978年全社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10億人民幣——現在馬雲一個人是這210億人民幣的10倍還要多,現在居民儲蓄存款超過70萬億。那時候整個金融資產不到3000億,現在是360萬億。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金——全中國賣了多少油就得了這1億多美元外匯儲備,現在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

有時候我到國外說360萬億這個數字,翻譯特別害怕,不知道這個數字怎麼翻譯。3000多億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到360萬億他就說非常非常大,因為他已經翻不出來了。360萬億?他要問很多遍,還得琢磨有多少個billion,反正就是巨大。現在M2是170萬億,包括證券化金融資產,整個金融資產大口徑360萬億,小口徑220萬億,證券化金融資產110萬億。

你可以對比數據,算一下比例。88萬億除以3500萬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0萬億除以210萬億,金融資產360萬億除以3000億,你會發現金融增長速度遠遠比經濟增長速度快。這個指標說明經濟的金融化率,由1978年的0.318到現在的2.1,這是經濟的貨幣化率,就是M2和GDP的比。

很多人會通過這個指標說金融資產有巨大的泡沫,我們要防範金融危機,這是一種說法。還有個說法,可能表明中國經濟金融深化程度在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滲透率在全面加強,從此可以看出金融對中國整個經濟的推動力是巨大的。

我認為,這樣的增長中,金融資產存在泡沫,其主要的成分,應該說金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經濟金融化的程度大幅度深化了,我們更多地把它看作深化的指標。當然,我更多的還是在看研究。在這樣的過程中,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這是需要研究的。

有很多人說,貨幣出現了嚴重的超發,所以,央行怎麼不負責任了。我對此始終是不同意的。

實際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國家走了一條非常獨特的實體和金融融合的道路,非常好地運用了金融槓桿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非常好地運用了金融資源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有獨特的中國經驗。

過去40年,在沒有發生惡性通脹以及出現全面的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總體上看是這樣的判斷: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中國的金融競爭力和健康程度大大超過過去很多年,且不說1978年、1980年比,即便到現在和以往相比都處於不斷有競爭力狀態。要研究這些課題,不要望文生義。

我暗含的意思是,我們的央行是優秀的央行,我始終對人民銀行給予高度評價。它非常瞭解中國經濟實體狀況,非常好地利用了金融槓桿推動著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濟處於不同週期階段,很好地運用了逆週期原則來處理中國經濟所發生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總結的;很好地進行了一系列金融創新,包括供給創新。

吳曉求:經濟和金融始終是分不開的

中國央行經歷了一系列貨幣工具的創新,沒有恪守原來傳統三大貨幣市場規則,它在靈活地調節市場流動性。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外匯結售匯模式、中國貨幣發行模式和特點,還包括央行創造的一系列調節市場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做大量文章認真總結的。

同時,你會發現,有些政策做得不是很好。比如中國的財政政策做得就不好,相比貨幣政策差遠了,對中國經濟的理解不夠。坦率地講,財政部和央行相比較,財政部對中國經濟的理解始終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財政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首要職能是什麼。

顯然,財政政策的首要職能是逆週期調節職能——當經濟衰退的時候必須減稅,擴大支出,幫助經濟走出衰退週期。這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常識。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首要目標可不是稅收收入以快於GDP增長速度而增長。

當然,我們從沒說我們是實行擴張型的貨幣政策,一直提倡穩健的貨幣政策,但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相當長時間裡都是實行擴張型擴大政策,因為財政政策沒有周期,就靠他一個人幹,他就很吃力了。我認為,40年來金融的作用巨大,要正確地看待金融的變化。

中國金融目前的結構,市場化程度已經在不斷地提高,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在提升,總共是110萬億,其中股票大概40多萬億,債券60多萬億。同時,高新技術對中國金融的滲透、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全面廣泛。所以,中國金融業態變化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