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200多年以来,薛宝钗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和林黛玉有着平分秋色的美。这种认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

可是今天,想和大家一起重新审视一下薛宝钗。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薛:雪、血,薛子者,孽也。宝钗,(8回)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28回)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这是个什么样的脸呢?大、圆、银白!上长着一双水杏眼——水杏的颜色是黄的,眼上的眉是绿的。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的梨香(离乡)院,后迁居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又后来,元妃省亲,遵照旨意,入住大观园中一处叫蘅芜(乱草丛生)苑的住所。 宝钗生的病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脂批说是“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好家伙,一个银白圆脸,“水杏眼”、“翠色眉”、“东北”、“离乡”、“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等等一系列用语用在薛宝钗身上,那作者要表述的薛宝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脸很大,很圆,特别是银白。白到什么程度呢?嘴唇儿不用点,就能显出红来,眼眉也不用描,就能看出翠来——一张大而银白的脸上,眼睛是黄的,眼眉是绿的,这是个什么形象?细想怎么有点吓人呢?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先看作者第一回书中怎么说:“故假拟男女二人名姓,又旁出一小人其间拔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男女二人自然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林黛玉(绛珠仙子)了。薛宝钗,难道是那个小丑吗?

接着,作者在书中(二十七回),还描写了一段精彩的小故事:就是,薛宝钗在扑捉一对儿玉色大蝴蝶(是喻宝玉,黛玉吗?)时将她引向了滴翠亭,先是偷听人说话,进而又演出了一场著名的金蝉脱壳,宝钗嫁祸黛玉案。作者还用大量笔墨描述了薛宝钗的“冷”和“虚”。 薛宝钗举家投奔贾家,干什么来了?准备参加选秀!可后来怎么没有了下文?

其实,如果把贾宝玉确定为一个带玉玺的人(且不管哪朝),薛宝钗岂不是已成功当选,且行过大礼,做了皇后了?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白脸在古时戏剧里象征着反面人物。又给他赐了个“钗”字名,作者应该使她隐喻着金清王朝吧。如果这个观点成立,对《红楼梦》的认识,就又是一个颠覆。

从表像看,她和其母亲先是通过制造和散布“金玉良言”的與论,后又采用偷梁换柱之术,夺走了林黛玉的爱情,从深层面看,是其隐喻的金清王朝夺走了朱明的江山。因而才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文行到此,宝钗在世人眼中几百年来的美好印象,就荡然无存了。对此,笔者真不忍心下笔,就像揭开秦可卿的华丽外衣,发现它只是一个空壳儿一样。当然,秦可卿的解读,还有点令人欣慰的地方,那就是还了她和老公公的清白。今天,又还原了作者笔下一个真正的薛宝钗。但这个的薛宝钗和传统认识上的薛宝钗,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心里很矛盾。既不忍心把这种看法说出来,又不忍心不把心里真实想法告诉大家。 最后还是下决心把它写下来。不管对与错,权且是使大家,在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

正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碧园粒 贾金名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四:以“色”视人,重审薛宝钗


分享到:


相關文章: